杜嘉乐,南通博物苑党支部书记、主任,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江苏省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长三角区域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成员,南通市近代工业遗产保护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南京艺术学院特聘教授;长期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博物馆建设研究,参与“南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唐闸历史工业城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文本”的编制,以主要成员身份参与策划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优秀项目-“南通环濠河博物馆群”建设发展和提升方案以及体制机制创新对策。
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晚号啬翁,光绪二十年(1894年)恩科状元,著名实业家、教育家。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张謇为实现“建设一新世界雏形”的救国理想,以宏大的视野和宽广的胸怀在诸多领域开全国风气之先,以家乡南通作为实践地,进行了实业、教育、文化、城市建设等领域的一系列变革。在他的努力下,一个原本闭塞无闻的封建小城镇,在不到20年的经营下,以全新的现代城市的姿态展现给世人,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由国人自主建设和全面经营的城市典范,以致被戴上全国“模范”的桂冠,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潮流。外国友人曾经称赞南通为“理想的文化城市”。而在张謇创办的各项事业中,南通博物苑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作为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是中国近代化改革高潮中的产物。从世界博物馆的角度看,它是近代博物馆植根东方的重要成果;从中国博物馆的角度看,它更是博物馆本土化的一次成功尝试。
一、南通博物苑的诞生
南通博物苑创办于1905年,而1905年在中国历史上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许多文化领域都发生了突破性进展:延续近两千年的科学制度被正式废除;新兴事物报纸走上街头,走向大众,大城市街头的阅报栏“观众如堵”……因此,南通博物苑的诞生不一件独立的偶然事件,而是中国近代社会有识之士数十年的呼吁、酝酿的结果。张謇是其中一员,并努力将其变为现实。南通博物苑创办之初,即为推进南通社会近代化的重要文化力量,参与社会改革,为本地区的社会发展服务。
激发张謇创办博物苑的直接原因,从张謇关于博物馆的文字记载来看,国内学界多数认为“张謇对于博物馆的认识和理解是来自于两个途径:一个是从派到国外去考察的读书人那里听到或看到的;一个是他自己‘癸卯之行’对日本的考察”。
近代国门打开后,游历官绅以游记方式向国内介绍各种博物馆知识,呼吁创建博物馆保护古物,从而启迪民智。甲午战后,晚清进步士绅已清晰地认识到博物馆在普及科学、辅助教育、促进人才培养、推动国家富强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成为晚清关于博物馆科学普及功能和促进教育的主流理论,这些理论对张謇这类急于找到救国之路的进步士绅影响颇大。1903年,张謇抱着学习的态度应日本国内劝业博览会之邀赴日,进行了为期70天的考察。考察期间,除了参观学校、工厂等政治、经济、教育场所外,他还特意参观了日本图书馆、博物馆、水族馆、动物馆等科普场馆的考察活动给了张謇很大的启发和借鉴。
回国后,他便上书清廷和两江总督张之洞,建议在北京建立图书、博物综合在一起的帝室博览馆,并以此“渐推行于各行省,而府而州而县”。
(1902年创建通州师范学校,河对面是博物苑)在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九日(1905年1月3日)的日记中,张謇记着“规划博物苑”。这是张謇关于南通博物苑的最早文字记录。实际上,张謇并没有等待清廷的同意与支持。早在前一年,便在他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的河对岸迁荒坟千余,并居29户,筹建公共植物园,面积35亩。在此基础上,1905年开始筹建南通博物苑。开工之时,恐怕谁也没有想到,这片累累荒冢、人迹罕至之地,竟会成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祥地。
与近代人早期在华建立的博物馆不同的是,南通博物苑不仅是一座传播知识的博物馆,也是一座美丽的公园。优美舒适的参观环境是张謇重点规划的内容,因此,他在中轴线三座建筑周边广栽花草树木,还建造了多处假山水池、亭榭馆阁。南通博物苑名中的“苑”字,就体现出中国园林特色。博物苑不仅在建筑风格上实现了“馆”“苑”的有机结合,而且随处都有中国文化因子的承袭,中国文化、东方哲学思想与方法论的底蕴隐然可见。如张謇书写的《博物苑》石额和题语,中馆名称和匾额以及他集《孟子》《论语》联句为南馆手书的楹联,浓郁的人文氛围令人心怡。张謇的这种精心构思,是将科学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环境资源相结合,展品与景观的动静相结合,从而化解了以近代博物馆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开启了博物馆本土化之路。它是张謇基于自身文化语境,吸纳外来文化因子,在中国近代文化变革中重新构建的一种全新的东方文化环境。它给中国人开拓了新的知识空间和文化视野,为中国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生长点和新的传播方式,也给中国人的文化生活注入了新活力。
南通博物苑不仅建筑理念与近代有别,而且展陈方式也比较先进。张謇除了在主要展馆中对历史文物和动植物矿物标本按照天产、历史、美术进行陈列展出外,中馆与南馆的四周还陈列着数量众多的大型文物如石碑、铁佛、铜鼎、铁炮等。此外,苑内还修建了兽室、相禽阁用以驯养兽禽,花房、中药坛、竹石陈列处用以陈列植物类标本。南通博物苑从而形成了室内陈列与室外展示、标本陈列与活体养殖相结合的展陈模式,这在近代中国博物馆界可谓是独创,甚至在当时的世界博物馆范围内也是超前的。
到1914年,南通博物苑初步建成为集植物园、动物园、历史文物和自然标本为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可以满足多学科的参观与教育实践。同年编印的《南通博物苑品目》记载,天产、历史、美术、教育四部藏品共2973号,总数达到2万余件,实物涉及地域遍及五大洲。
南通博物苑创办之初,即为一个直正意义上的博物馆,并成为推进南通社会近代化的重要文化力量,参与社会改革,为本地区的社会发展服务。例如,南通博物苑一直采用免费参观的形式接纳观众,参观者只需要领取“博物苑观览证”即可免费参观;张謇亲自订立《南通博物苑观览简章》(参观须知)也可视为中国博物馆最早的参观须知;博物苑内的测候所自1909年起,南通地方报纸就逐日登载测量结果,发布天气预报,服务地方农业生产。这种本土化的实践,就已经包含当代博物馆社区化、区域化的理念。
二、张謇的博物馆理念
张謇创办了一个划时代的南通博物苑,而在南通博物苑创造性的实践中,又促成了张謇博物馆理念的成熟。他不仅建立了第一座博物馆,而且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博物馆建设管理理论。可以说,张謇也是中国博物馆学的奠基人之一。张謇于1905年上呈的《上南皮相国请京师建设帝室博览馆议》是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文中关于博物馆建设的“六端说”更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规划理论。“六端说”,系统地阐述了博物馆建设之初的规划理念。“六端说”不仅概括了博物馆规划的基本内容,还明确提出了博物馆规划的基本任务。在创建南通博物苑的过程中,张謇不断地实践与检验着博物馆规划“六端说”,并加以提升与完善。
(一)“六端说”的具体表述
“六端说”是中国人第一次基于中国人的理念,吸收近代先进经验,有一定创造性地阐述中国博物馆建设的博物馆理论。张謇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借鉴外国建立博物馆的经验,详细地指明了博物馆建设规划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六项重要工作,即基础建设、陈列展览、博物馆管理、复制品制作、藏品征集和鼓励捐赠。
首先是建筑方面,张謇认为再优秀的文化,如果没有合适的载体,就无法发挥普及大众、启迪民智的作用。所以,博物馆的选址应该既便于交通,又便于开拓。建筑面积与容积要根据展陈的需要而设定,并且室内空间光照要充足,有利于陈列品防潮。展厅的设计要方便展厅管理人员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另外,还应该栽植花木,点缀竹石缓解参观者的疲劳。
其次是陈列方面,张謇认为博物馆的陈列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自然类的藏品可以按照产地进行分类陈列,历史类与美术类的藏品则以时代为顺序陈列。藏品还应该根据类别性质,进行立表编号。(南通博物苑至今保存着张謇当年的《博物苑品目》,这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藏品档案和陈列方案。)
张謇提出博物馆的管理人员要精通博物、古物有兴趣,还要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博物馆专业人员必须能够做到精细、勤奋。展厅管理人员必须懂日语或英语“以便外宾来观,有可咨询”。
张謇建议博物馆专门设立制作模型的部门。这里的模型就是复制品,考虑到在博物馆藏品征集工作中会出现很多史册记载、但现已不存在的文物无法收集的现象。复制品的制作重现文物的原貌,弥补了这些缺憾。
最后,张謇希望博物馆的藏品征集工作可以得到政府的支持。同时,他建议政府通过“破格奖励”的方式,在全国推行博物馆建设。
从以上简单的概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六端说”涉及到博物馆的建筑规划设计、陈列展览原则、管理运营机制、复制品制作、藏品征集和政府鼓励这6个方面的内容,完全是一整套现代化博物馆的建设体系。在“六端”说里,他设计好了整个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蓝图;他深刻理解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并且努力地在南通博物苑的建设中实现其理想价值;他极为精细地把“六端”说贯彻到每一个细节中去,并且创新出在专业上许多新的理论观点和具体方法。他对博物馆收藏使命和收藏方法的宏观视野;他对文物鉴定和文物分类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他提出在陈列中贯彻的进化观点和系统方法以及对博物苑整体的生态布局等等,在当时是很先进的了。他创造的中国第一部博物馆分类法和总账,他创造的第一个陈列主题结构法以及观众接待法等等,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近十年的艰苦创建,到1915年南通博物苑的初步建成,张謇事无巨细,精心指导孙钺来完成各项工作。在这十年中,张謇不断地实践着“六端”说,并加以改善与提升。在南通博物苑的创办进程中,张謇又陆续编撰了《题博物苑石额》《通州博物馆敬征通属先辈诗文集书画及所藏金石古器启》《博物苑中馆匾并题语》《博物苑观览简章》《营博物苑》《国家博物馆图书馆规画条议》《南通博物苑品目序》等一系列有关博物馆建设的文献资料,为中国近代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六端说”的特点
1.爱国性
张謇所处的时代,是中国深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近代列强在疯狂地侵略中国经济的同时,也在肆无忌惮地掠夺中国的文化瑰宝和自然资源。博物馆作为国外的新鲜事物,更是由外国人在中国竞相创办。1868年法国教士韩德禄在上海创办震旦博物馆,1874年英国人在上海创办亚洲文会博物院,1904年英国人赫立德在天津创办华北博物院等。这些机构的创建宗旨都是调查和研究中国境内的岩石、山岭、河谷、树林、动植物、物产,虽然对加强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毕竟是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背景下进行的,自然少不了文化侵略的成份。
张謇忧心惨切地慨叹,“今则绀发碧瞳之客,蜻洲虾岛之儒,环我国门,搜求古物。……设不及时保存,护兹国粹,恐北而热河,东而辽沈,昔日分藏之物,皆将不翼而飞。得弓既非楚人,归壁更无赵士”。面对此种国情,他毅然建议清政府建立帝室博览馆,并提出“六端”说,详细说明博物馆建设中的各项工作。他的目的是试图借助国家的力量来抵御近代列强的文化侵略。对于帝室博览馆的建立,张謇充满了希望,他认为博物馆的建立可以增强国民的自信心,这种自信心对于一个渴望摆脱近代侵略的贫弱国家来说非常重要。
2.包容性
张謇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教育的代表人物,其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然而,对于近代文化的态度,张謇既不是坚决抵制、闭关自守,也不是全盘接受、彻底西化。他采取的是包容的态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甚至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张謇也是有所选择和区分,批判地接受。
张謇认为,“法古法今,法中国、法外国,亦不必古,不必今,不必中国,不必外国。察地方之所宜,度吾兄弟思虑之所及,财力之所能,以达吾行义之所安”。这是张謇创办事业的原则,无论是办实业,还是办教育、公益,他都遵循着这一原则。
如前所述,张謇博物馆建设规划“六端”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近代博物馆学的影响。“六端”说中提出的藏品征集范围、藏品分类、陈列形式和模型的使用,借鉴了国外博物馆成功的经验。体现出张謇对于近代文化的包容性。
“六端说”的包容性,还体现在张謇对日本的态度。早在1883年张謇参与平定朝鲜壬午兵变时,就已查觉日本的侵华野心,并提醒清政府警惕。然而,对于日本这个弹丸之地发展速度超过中国,成为瓜分中国的列强之一,张謇又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为此,1903年,他应邀东渡日本参加日本国内劝业博览会,对日本的政治、经济、教育、实业、博物馆、图书馆等方面进行了70天的考察。回国之后,他上书清政府和张之洞,建议建立帝室博物馆。在“六端说”的开篇中,张謇就介绍了日本建立博物馆的经验。张謇比较了各国的博物馆形式,觉得日本的博物馆模式最适合我国的国情,因此,他建议“我国今宜参用其法,特辟帝室博物馆于京师”。
3.前瞻性
因此,把博物馆的建设置于国民教育体系之中,成为教育的一个构成部分,是“六端说”中的重要一点。博物馆应当担负着“辅益于学校”的社会教育功能,他认为,“此馆隶于学部,自当由学部派员专管”。张謇的这一思想是体现时代性、富有前瞻性的制度创新,对后来的博物馆管理体制产生很大影响。清朝学部成立后,把博物馆明确纳入中央政府教育行政管理的职责范围,地方博物馆亦由各省主管教育的部门管理。这种体制延续到中华民国时期,并一直由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统一管理。博物馆的建立是为了辅助学校教育,而由教育部门来直接管理博物馆,可以将博物馆的各类宣传教育活动与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好地结合起来,这也是当今中国博物馆提倡的“馆校合作”,至今仍是中国博物馆教育工作努力的方向。在世界范围内,一些国家甚至从教育主管部门派遣官员直接参与到博物馆的日常管理工作中。
4.务实性
如前所述,博物馆规划“六端”说涵盖了一个博物馆从选取址到建筑体量和结构,从展厅的陈列布置到展厅的日常管理,从藏品的征集到藏品保管与养护,从专业人员的选拔到人员职责的制定等等,非常务实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博物馆的灵魂是藏品,博物馆的教育活动需要大量的藏品作为基础。而“万物皆备于我”式的藏品征集方式在当时的中国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张謇在博物馆规划“六端”说中建议设置“模型之部”,就是指博物馆在无法得到原物的情况下,可以用拓片、模型或是复制品等来替代藏品,从而可实现对原物的补充和再现,保证了陈列展览的完整性与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连续性。
在南通博物苑的建设与发展的进程中,张謇的这种务实精神显得更加清晰与明确。1913年,他在中馆题匾里明确了南通博物苑藏品征集的范围与原则:“不能及全国也,以江苏为断;不能得原物也,以拓本为断。”
三、“六端说”对当下博物馆功能发挥的借鉴意义
(一)博物馆的选址要有利于今后的发展
我们现在普遍认为好的选址是博物馆成功建设的第一步,博物馆功能的有效发挥,离不开公共交通、特色餐饮、文创购物、文娱休闲等配套服务设施。而这一点,一百多年前的张謇就已经清晰地认识到了。他在南通博物苑西边,修建了一条横贯东西的现代化马路,这条马路是当时近代南通城最繁华的道路之一。便利的交通不仅方便了南通市民的参观,也有助于文化区域的打造,对于城市文化建设非常重要。
(二)博物馆建筑应具有特色,有利于文化品牌的打造
博物馆往往被当作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性建筑,博物馆建筑特色会对-个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和整体功能布局产生影响。我们今天博物馆人士普遍认为博物馆建筑是博物馆的第一件展品,而张謇在一百多年前就具备这方面的认知。因此,南通博物苑主体建筑南馆、中馆、北馆极具特色,南馆是英式建筑,中馆中西结合,北馆是当时南通场面最大的通贯梁建筑。苑内多处建造假山水池、亭阁馆榭等各种园林设施,配以匾额、楹联,整个参观环境充满了优雅而浓郁的文化氛围。南通博物苑的苑名就体现了张謇园林式博物馆的理念。而这一切都反映出张謇博物馆思想中特色化、多元化的特点,他极力避免着同质化现象的出现。
(三)展陈形式要新颖独特,科学与艺术并重
南通博物苑的藏品陈列十分独到,并且带有鲜明的特色。张謇特别强调必须在陈列中遵循进化的观点和系统的方法。除将藏品按照天产、历史、美术、教育四类展出,还陈列了大量的大型文物。博物苑内广植各类花木,驯养兽禽,由此独创性地建立了室内陈列与室外展示、标本陈列与活体养殖相结合的展陈模式,可以满足多学科的参观与实物教育。
张謇希望民众在博物馆中不仅能够接受到历史文化知识的教育,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园林的休闲。这一理念在当下看来,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四)博物馆教育应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相为补充
正如张謇在南馆月台的楹联所写:“设为庠序学校以教”。“设苑为教育”是张謇创办博物苑的最根本目的。“六端说”中他也明确提出,博物馆应由教育主管部门管理。博物馆的建立是为了辅助学校教育,而由学部来直接管理博物馆,可以将博物馆的各类宣传教育活动与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好地结合起来,这也是当今业界所提倡的“馆校合作”,至今仍是中国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和研究的内容。而世界上一些国家甚至从教育主管部门直接派遣官员参与到博物馆的日常管理工作中。
通过对张謇博物馆理念的简单梳理,可以这样说,张謇不是中国最早开始思索博物馆建设的人,但他是第一个提出博物馆建设具体任务与操作方案,并加以实践和完善博物馆建设的人。他是第一个系统地阐述博物馆规划建设与管理的中国人。而他所提出的“六端说”奠定了中国近代博物馆学的理论基础,明确了中国博物馆建设与管理的操作原则,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其中所提到的博物馆选址、博物馆建筑布局、展陈规律、“馆校合作”等内容,不仅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成为中国近代博物馆学的至高点,即使在当下,对于中国博物馆,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博物馆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