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作为著名的民窑,对中外陶瓷历史的影响之大,与中国北方民间生活及民间艺术文化联系之密切,是中国陶瓷历史长河中绝无仅有的,不讲磁州窑,不足以彻底讲清楚中国陶瓷文化。那为什么现在才讲?因为没有铺垫讲不好。
长期以来,磁州窑虽蓬勃发展、生机勃勃、老百姓喜闻乐见,但作为一个纯粹的北方民窑,其产品不被贵族、士大夫阶层重视,不被历朝历代收藏界青睐,甚至很少被文献所提及。即使被提及,也是带着有色眼镜,贬多褒少、极不公允。所以讲磁州窑没有很好的铺垫是很突兀的、很难讲清楚的。
在讲完越窑、邢窑、汝窑、钧窑、定窑、官窑、哥窑、龙泉窑、建窑等历史名窑之后,我认为时机已经成熟。现在,我就将中国陶瓷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磁州窑,给大家作一个交代。
二
磁州窑概述
(上)
磁州窑作为一个在民间形成、“野蛮”生长、鲜有文献记载的民间窑群,想探究其起源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由于磁州窑窑场大多处于北方中原地区,这些地区本来就是中华文明主要发祥地,其社会文明的发展,具有连续性特征。按照这一思路,我们可以从该地区远古文明的发展脉络中,寻找磁州窑的渊源。
邯郸地图磁山文化发掘区与磁州窑主要窑址,相距仅20公里
我在《<中国陶瓷文化略谈>(三)——谁是最早的陶器》中提到,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期影响最广的文化,而仰韶文化的祖先,是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1972年发现的磁山文化遗址,位于河北邯郸武安市西南20公里、磁山村东南部、与峰峰矿区的交界处,出土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动物骨骸、植物标本等约6000余种,被确认为是东方文明发祥地之一,是世界上粮食粟、家鸡和中原核桃最早发现地,也是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的发源地。根据出土文物分析,磁山文化距今8000年左右,早于仰韶文化约1000年。
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主要有椭圆口盂、鼎、爵、鸟头形支座、三足钵、侈口式直口深腹罐等,制作工艺比较原始,原料以夹砂红褐陶、灰褐陶为主、泥质红陶次之,烧成温度较低,且均系用手工制作。由于原料中掺入一定的砂质原料,质地较坚硬,因而磁山陶器具有很好的实用性,便于日常使用。
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
磁山陶器虽未施釉,大部分素面,主要纹样有浅细绳纹、蓖纹、编织纹附加堆纹、乳钉纹,剔划纹和少数指甲纹,纹样流畅优美。这都是先民们用灵巧的双手及简单的工器具完成的,显示磁州先民高超的造型技巧和艺术审美观。
磁山文化红陶深腹双系罐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作为东方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磁山地区先民创造的技术与文化,一定会被后世所继承。上述磁山陶器中所创造的装饰技法,如蓖纹、附加堆纹、剔划纹等,在如今发现的仰韶陶器、殷商陶器、磁州窑瓷器中都有体现。
商代刻纹白陶器多为安阳殷墟出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殷商时期,殷王朝自盘庚迁都于安阳近三百年之久,直到商朝灭亡。在安阳殷墟定都期间烧造的陶器有白陶、灰陶、红陶、黑陶、印纹硬陶等,其中灰陶是彩陶与黑陶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产量最大,而白陶的原料是一种氧化铁含量很低的粘土,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胎质洁白细腻,形体规整,造型、纹饰均模仿同时期的青铜器,数量少,多出土于贵族墓葬,应属贵族使用的尊贵品。磁州与安阳毗邻,属于殷商经济、文化中心地带,在陶的发展与制造过程里,磁州窑所在地区应参与其中。
事实也证明的确如此,1974年在邯郸磁县下七垣村南曾发现殷商陶窑和大量印纹硬陶器,在峰峰矿区彭城镇富田村的豆腐沟一带,也发现商代硬质灰陶鼎。在历年的考古发掘过程中,陆续在邯郸地区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器,均具有鲜明的磁山文化风格遗留。这些考古发现可以说明,从磁山文化起到殷商止长达5000年历史长河中,远古磁州地区陶器的品种和工艺、造型、装饰特征,均显示磁州地区陶器的持续发展。同时表明,后世磁州窑的发育形成是有其历史渊源的,也是有坚实的社会、文化、技术基础的。
北齐青釉直壁碗磁县孟庄村北齐元良墓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根据文物部门调查,磁县境内有北朝时期古墓葬134座,在部分已挖掘的墓葬如齐外兵参军元始宗墓、北齐元良墓中都发现了青瓷器陪葬品。1987年6月考古工作者对北齐元良墓进行发掘,出土文物中有青瓷大盘、碗、高足盘、罐、虎子等8件青瓷器。这说明,在北齐时期(公元550—577年)河北省磁县这个地区已经有青瓷器。结合陈万里、冯先铭在1959年6月对磁县瓷窑窑址调查时,发现位于北贾壁村的贾壁窑就是一座北朝时期的青瓷窑。由此判断,磁县北朝墓葬中的青瓷器,主要应为磁县当地生产,同时可判断,在北朝(公元386—581年)时期,磁州地区已经在烧制青瓷瓷器。
北齐青釉碗磁县贾壁窑遗址出土邯郸市博物馆藏
那么,现在意义上磁州窑瓷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烧制的呢?这也是广大文物工作者一直在探寻的问题。
磁州窑观台窑址和彭城窑址及其主要窑场位置图
现在所谓磁州窑,有两层涵义:一是狭义的磁州窑,指邯郸地区分别以观台窑址和彭城窑址为中心的遍布周围的一系列磁州窑窑场。二是广义的磁州窑,也叫磁州窑系,泛指产品风格相似的广大北方地区和一些南方地区的窑口,除观台窑、彭城窑外,一些学者认为应该包括河南当阳峪窑、鹤壁窑、禹州扒村窑、登封曲河窑、鲁山窑、新密窑沟窑、山西介休窑、山东淄博窑、安徽萧县窑、江西吉州窑、陕西耀州窑,等等。
由于观台镇窑址显得古老且未被严重破坏、保存相对较好,业界比较认同通过观台窑可以窥见磁州窑的基本发展脉络和历程,所以这里一直是考古工作者主要集中探寻的窑址。观台,相传曹操在此建台检阅军队而得名,此前名叫“六河沟”。观台地处河北磁县漳河流域出山口的冲击扇平原顶部,春秋时期公元前422年,西门豹曾在此开渠引漳河水灌溉。此处河道长期稳定,资源丰富,有陶土和浅煤,十分适合于陶瓷业的发展。考古探明,以观台窑址为中心,周围集中分布包括冶子、东艾口、申家庄、观兵台、青碗窑、青碗河、南莲花、荣华寨、白土、北贾壁等一系列窑场。其中北贾壁窑属于北朝时期创烧的青瓷窑,有不少专家认为不应归于磁州窑系列。
观台窑址地貌全景
为配合当地建设,研究磁州窑的发展历史,考古工作者多次对磁县观台窑址进行调查和发掘工作,一次比一次深入。尤其是1987年由北京大学考古系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邯郸地区文物保管所联合对观台窑址进行的发掘,比较明确地搞清了窑址遗物分期,建立起了磁州窑的发展序列,确认观台窑创烧于五代后段到北宋初年(公元960年左右),停烧于元代末年。
观台窑址发掘——连窑,2至6号,燃煤窑
观台窑址发掘——石碾槽
观台窑初创期
从五代末到北宋的中后期,是观台窑的初创期。在初创期,观台窑主要着力于模仿先于它烧造的其他各窑如邢窑、定窑、巩县窑、鲁山窑、耀州窑的工艺技术,生产老百姓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用品,包括碗、盘、罐、瓶、水注、香炉、盒、枕、唾盂、盏托以及各种小型玩具或明器。
观台窑初创期(1987年观台窑遗址出土,后面省略)碗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初创期观台窑所用的原料主要是附近煤系地层中的高岭石质泥岩——大青土,品质不高,胎多呈灰或灰褐色,无法与当时邢窑和定窑的白度很高的瓷器相比。出土遗存显示,这时期观台窑完全是一个面向平民百姓的民窑,似乎不需要下大力气生产对原料进行白瓷般的精细化处理。为弥补胎土的不精细,观台窑从一开始就使用了北方窑场普遍采用的化妆土,这也是观台窑乃至磁州窑今后产生各种标志性装饰风格与技法的基础和条件。
观台窑初创期香炉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在装饰方面,初期的观台窑模仿邢窑在晚唐、五代时期的印花装饰并有所发展,模仿定窑的划花和刻莲瓣装饰并有所创造,白釉酱彩、白釉绿彩、棕黄釉瓷器均模仿自当时已经流行的巩县窑、鲁山窑、耀州窑的工艺技术。另外,观台窑还吸收金银器上的鱼子纹地彭花装饰、金花银器的装饰手法,创造出珍珠地划花和剔花装饰。这说明初期的观台窑不仅模仿能力强,创新能力也比较强。
观台窑初创期珍珠地划纹元宝型枕长22.4、宽10、高9cm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这时期观台窑产品的特点是器形较少,器物个体都比较小,部分器物器形明显仿自金银器,如花口或较深的瓜瓣形腹等,釉色主要以白釉、黑釉为主,有少量的棕黄釉瓷和铁红釉,釉色都晶莹光亮。正烧的白釉大多略泛黄绿色,在器物的转折处等釉层较厚处闪青绿色,这是由于在还原气氛中,釉厚处含铁量稍多造成的。
观台窑初创期白釉绿斑杯形托和棕黄釉杯形托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绝大部分器物有细碎开片。黑釉一般都漆黑光亮,釉面有极细小的棕眼。器壁较厚,胎色一般较深,呈灰、灰褐或灰黑色。因此,当划花、剔花装饰使胎色呈现出来时,对比很强烈,更映衬得釉色晶莹光润。胎质一般较细腻,烧结较坚致,但胎体上常有肉眼可见的小气孔,在断碎处有时可见胎体呈层状。
观台窑初创期白釉绿斑扁腹罐口径12.5、足径8.2、腹径14.4、高8.1cm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这一时期的装烧方法主要以裸烧为主,极少量的精致器物使用匣钵单烧和对口套烧方式。烧制碗、盘等大宗常用器物主要用裸烧方法,用两头略细的窑柱或其他较细长的垫器与三足垫饼配合使用,这种方法叠烧的器物在内底都有三枚横向的支钉痕。在部分器物外壁有黄绿色的斑痕,这是草木灰落在釉层上与釉反应的痕迹,结合胎釉的呈色和匣钵情况,表明观台窑初创期以木柴为燃料,此地丰富的浅层煤并没有用于瓷器的烧制。
观台窑初创期酱黑釉小香炉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总体看,观台窑在初创时期的工艺水平不算高,有一些创新但更多的是模仿,在北方地区的诸窑场中属于中等水平,尚未形成影响较大的独特风格。
观台窑初创期瓶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为什么观台窑在此阶段创烧瓷器?分析可能有几个原因。
一是此时期邢窑已经衰落,定窑已经进入鼎盛期。因定窑更多走高端路线,使北方地区特别是邯郸到邢台一带民间需求增加。此时期定窑已主要采用匣钵装烧法,而观台窑模仿定窑却以裸烧法为主,说明观台窑是为满足民间百姓低端需求而去的。
二是此时期战乱趋于平静,老百姓开始安居乐业,北宋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社会需求出现增加理所当然。
三是邢窑衰落导致陶工带着技术南下是有可能的,这也是观台窑初期与邢窑比较相似的原因,以至于国外部分学者如日本的小森忍和常石英明,片面将磁州窑的前期划分为邢窑的一个支系,认为磁州窑应该由邢窑支系发育而来。
四是从五代到宋初这段时期,朝廷因战争和铸币需要,在民间推行禁铜政策,铜器的使用受到严格的限制,使社会上对铜质器皿的需求转向陶瓷,导致瓷器需求骤增。这可能就是观台窑初期的器物器形小,外形像铜器、金银器的主要原因。这段时期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窑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窑场数量迅速增加,陶瓷业快速发展,陶瓷工艺技术日趋成熟,也正是基于这个社会氛围。
观台窑发展期
根据地层发掘所得器物、瓷片分析,从北宋中后期到金代前期,是观台窑的发展阶段。这时期的特点是:瓷器胎质大大提升,达到磁州窑最好的阶段,胎色变浅,呈灰白、灰褐或浅褐色,火候较高,细腻坚致,肉眼一般不见气孔;开始出现一些个头较大的器物,制作工整、造型柔和优美,其中出现花口长颈瓶、矮梅瓶、筒形罐、深腹钵等磁州窑特有的器形;仿造建窑盏、仿造定窑器增多,尤其仿定器出现精细的精白瓷;名传遐迩的磁州窑瓷枕这时期的数量和种类都大量增加。
观台窑发展期白釉划曲带波涛纹深腹钵口径14.4、足径7.4、腹径18.2、高16.4cm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观台窑发展期白釉珍珠地划三栏十字大叶纹叶形枕长30.2、宽27.5、后高17.5、前高7.5cm私人收藏
这一时期器物釉色仍以白釉、黑釉为主,开始出现低温绿釉和黄绿琉璃器,初期的棕黄釉瓷器在这一阶段消失。白釉呈直白或粉白色,多数产品带有长条状或大块开片,也有一些有极细碎的米仔开片,十分光润。
观台窑发展期白釉梅瓶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黑釉大多颜色不纯,一件器物上往往是黑色和酱色间杂,在口、底部釉厚处,呈黑色,釉薄处呈酱色,在黑色与酱色相交处常有兔毫状结晶,少量器物上也有油滴状结晶。
观台窑发展期黑釉玳瑁斑双系罐口径16.8、足径12.5、高24.4cm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观台窑发展期黑釉兔毫盏(仿建盏)口径13.6、足径4.4、高5.4cm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这一时期观台窑在努力烧制仿定窑的精白瓷,数量多,制作精致,胎壁很薄,修坯又非常工整,器形显得纤细而挺拔。按说,观台窑附近及磁州一带的原料并不适合生产定窑那种不施化妆土的精品瓷器,但窑工们对瓷土进行特别的漂洗加工,使仿定器的胎色比一般的白化妆瓷要洁白,胎质更细腻,又使用了一种略乳浊釉,使得透明度低于普通白瓷外层的透明釉,已达到不施化妆土的目的。但仔细观察,在器物釉层较厚处可以看到大量悬浮于釉中的微细气泡,这是用乳浊釉代替化妆土来掩盖胎土不精细的直接证据。
观台窑发展期白釉仿定窑小盒口径10.8、腹径12.4、底径10、高10cm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与定窑相比,观台窑仿定器釉色略泛青灰色,略带影青色调,白度明显不如同期定窑产品。但这种略泛青灰色调,配以薄俏的器形,别具韵味,更显雅洁典丽。这类产品过去一向不为人们所了解,是这次发掘的一项新发现。在人们的印象中,磁州窑的产品都是粗瓷大碗大路货,这种细瓷如果不是在窑址地层被发掘出来,一定会被归于定窑产品。
观台窑发展期白釉仿定窑折腹花口盘和敞口高足碗左盘口径13.2、右碗口径19.2cm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根据发掘所得器物分析,此时期观台窑虽然有不少创新技法和创烧产品,但主产品还停留在仿烧其他窑口产品、其精品也主要集中在仿烧品上。由此可以判断,磁州窑在这个阶段还处在以仿烧为主,尚未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根据历次考古调查发掘,此时期的漳河流域,沿河慢慢形成以观台窑为中心,向周围的冶子、东艾口、观兵台等地点扩散,陆续建成了一系列窑场,使窑业在整个区域内得到发展。磁州窑的范围和影响正在扩大。
观台窑发展期窑具:匣钵和支钉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在装烧工艺方面,从本期开始,从三足垫饼裸烧和三角形支钉、匣钵装烧并行,逐渐过渡到全部采用匣钵装烧,有漏斗形匣钵一器一钵单烧法和支圈覆烧法两种。使用细小的三角形支钉间隔,在器物内底都留有三至五枚细小的纵向支钉痕。匣钵的普遍使用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美观程度。支圈覆烧工艺使薄胎瓷器避免变形,既能提高成品率,又能提高单窑产量,降低了能耗和成本,提升了产品竞争力。支圈覆烧法与煤的使用、大量烧制薄胎仿定器等生产行为是互为因果的。
观台窑址发掘——3号燃煤窑
结合地层一些器物外壁呈焦褐色并粘有粉尘和火刺痕迹,可以分析,这个阶段开始使用煤做燃料,并从煤、柴并用逐步过渡到后段完全以煤为燃料。此时用煤还有一个直接佐证,就是在观台窑址东北方向不远,发现有一个同时期的煤矿遗址。用煤代替木材,既解决因北方地区木材短缺对瓷窑发展的制约问题,又能使窑温升高、窑炉扩大,提高产品烧成质量的同时,可以极大提升产能。
观台窑发展期白地划曲带大叶篦纹筒形罐。口径15.4、底径11.1、高13.7cm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在装饰技法方面,观台窑这一阶段显示出重大的发展和变化,早期流行的白釉绿彩和珍珠地划花在本期逐渐减少并消失,白釉酱彩和剔花先后成为这阶段流行的装饰技法,新出现了白釉蓖地划花、黑剔花、白地黑花、白地绘划花和半浮雕式的模印花,黑釉凸线纹、黑釉酱彩、绿釉剔花、绿釉黑剔花等。这些技法将逐渐成为磁州窑装饰典型的独特风格。
观台窑发展期绿釉绘划花折枝牡丹纹大口瓶。口径10、底径9.1、腹径19.7、高25.6cm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特别是反差更为强烈的黑剔花装饰,配合这一时期开始流行花型较大的花朵和变形枝叶的缠枝花纹,构成一种工整而不拘谨、既生动明快又朴素典雅的视觉冲击效果,给人耳目一新、极具魅力的感觉。黑剔花装饰在制作时极费工本。
观台窑发展期白地黑剔花缠枝牡丹矮腹瓶口径6.3、底径16、腹径20、高19.3cm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受黑剔花强烈黑白对比的启发,采用中国水墨画的技法,磁州窑创造出白地黑花装饰,成功将中国国画和书法艺术应用到瓷器装饰上。白地黑花成为磁州窑最典型的风格标志。
观台窑发展期钵和白地黑花瓷片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在成形工艺方面,由于薄胎仿定器的精细化需要,修坯技术大大提高。同时,从这个时期起,观台窑开始使用模范制坯,并且很快成为主要的成形方法之一。这些工艺技术的改进和提高,对观台窑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观台窑发展期蹲狮脊饰模范(模子)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北宋末期磁州窑发展期白地黑花划花牡丹纹八角枕长29、宽20.5、高11.4cm磁县南开河朱庄村宋墓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社会风尚对观台窑发展有一定的导引作用。北宋在科技文化发达的同时,士大夫阶层崇尚素雅清丽的艺术风格,尤其北宋末年在宋徽宗期间,统治阶层竞相奢靡,文人士大夫大行其道,刺激各地窑场角逐生产精品,创新装饰工艺。这一时期,单色釉器物成为当时许多名窑最突出的主要产品,如汝窑、定窑、龙泉窑、建窑等,极力追求产品的精致和完美性。同期的观台窑也在追求这种风格,以素面白化妆瓷为主要产品,带装饰器物所占的比例很小。
北宋末期磁州窑发展期白地黑花束莲纹八角枕长30.5、宽22.2、高12.3cm磁县都党乡冶子村宋墓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观台窑在这个时期进入大发展与磁州当地经济环境改善也有很大关系。据《宋史》卷三百、列传五十九记载,北宋后期,太常博士王沿力排众议,上书建议并实施磁州地区农业战略,整修粮田,种植水稻,引漳河水灌溉良田万顷,既富民又巩固国防。
《宋史》卷三百列传第五十九中记载太常博士王沿在磁州附近屯田种水稻事迹载于《四库全书》
另据《宋史》卷四百六十八、列传第二百二十七记载,宋神宗熙宁四年即公元1071年,北宋宦官、水利专家程昉顶住压力,在王安石支持、司马光附和、苏东坡反对的氛围中,向皇帝请命,领衔治理黄河水患,并在漳河流域兴修水利,终于造福一方。在王沿、程昉等官员的治理之下,到北宋末年,远离契丹侵扰的磁州地区,经济发达、百姓安居乐业,磁州陶瓷业大发展也成为理所当然。
《宋史》卷四百六十八列传第二百二十七中记载宦官程昉在漳河兴修水利事迹载于《四库全书》
根据秦大树、马忠理等专家学者在发掘观台窑址的同时,对周围漳河流域其他遗址的调查,发现在观台窑处于发展期之时,观兵台窑址、冶子窑址已开始烧制产品,东艾口也开始建窑烧瓷。
这次就简单讲到这里。后续请看下一集:三、磁州窑概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