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法两国建交60周年,同时被定为“中法文化旅游年”。近日,作为中法文化旅游年的重要项目、酝酿已久的“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盛大开幕,本馆吴凌云馆长、陈红军研究员出席了开展仪式。本次展览中,广州博物馆藏品、见证中法交流的“中国风”羊毛挂毯在展览中作为重要展品亮相。
中国和法国外交部领导出席了展览开幕式
吴凌云馆长与陈红军研究员在参观展览
龙和百合花的相遇源于1688年,当时法王路易十四派遣的“国王数学家”到达紫禁城,得到康熙皇帝的接见,正式开启了中法间的政治交往和文化交流。
广州在中法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桥梁角色。去年4月,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时特意到访广州。追溯历史,1698年,法国商船“安菲特利特号”抵达了千年商都广州,从此开启了中法两国贸易的序幕。1700年,“安菲特利特号”首航返欧后,带回大量瓷器、丝绸、漆器和餐具等中国商品并热卖,法国乃至整个欧洲迅速掀起了“中国风”,同年法国在广州设立商馆。而本次展出的广州博物馆藏“中国风”羊毛挂毯的式样图像正是创作于这一时期,展现的是当时中国文化在绘画、艺术品、室内装饰、建筑、园林、文学等诸多方面为法国宫廷、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带来的灵感。
本次展出的“中国风”羊毛挂毯
《天文学家》19世纪
广州博物馆藏
这张“中国风”羊毛挂毯制作于19世纪,仿自法国皇家博韦织毯厂于1697-1705年期间制作的挂毯,名为《天文学家》,展示的是顺治皇帝、少年康熙与西方传教士南怀仁、汤若望围绕着天文仪器讨论问题的场景。《天文学家》是博韦工坊“中国皇帝的故事”系列挂毯的其中一件。这套系列的挂毯一共6件,其余分别为《便宴》、《采菠萝》、《皇帝出行》、《狩猎归来》和《皇后茶饮》,描绘了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皇帝宫廷生活,《天文学家》是此系列中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挂毯。为配合挂毯的展出,故宫博物院辟出独立空间,围绕挂毯陈列着院藏外国造天文仪器,其中就有南怀仁制作的银镀金浑仪。
领衔本次策展工作的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郭福祥表示,1766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曾把博韦工坊编织的“中国题材”挂毯进献给乾隆皇帝,这套挂毯根据法国艺术家布歇创作的中国风情风俗画而重新设计,曾安放在圆明园的远瀛观,但后来下落不明。直至去年,因一次学术交流,才爬梳出故宫博物院藏有名为“壁衣”的民国玻璃底片,所摄内容即是当年进入紫禁城的法国挂毯。可惜后来文物南迁,历经辗转,目前实物已难以一见,因此广州博物馆收藏的这件“中国风”羊毛挂毯非常难得,让国内观众得以真切感受三百多年前中国文化影响下,法国人对东方国度的遐想。
本次展出的“中国题材”挂毯玻璃底片民国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宫廷收藏中,来自法国的物品种类丰富,或来自两国交往的礼品,或来自传教士的贡献,或来自两国之间的贸易。同时,随着中法交往的不断深入,不乏清宫向法国定制物品的情形。这些定制物品的背后也不乏广州烙印。如本次展出的“乾隆款画珐琅菊花纹壶”、“透明珐琅缠枝花卉纹盆”等文物反映了清宫通过粤海关直接向法国定制珐琅产品的这段历史,并在此背景下,广州诞生了直接源于法国的透明珐琅新工艺,在全国独树一帜。中法两国深厚而精致的文化在紫禁城和广州城内密切互动。
万里之遥,不以为远。文明之光,相互映照。
中国和法国虽远隔千山万水,在历史上却进行过持续不断的理解对方的尝试和文化交流的实践。他们彼此间的吸引,相互间的兴趣,一直深藏于历史记忆之中,令人回味无穷,成就了一段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交流互鉴的佳话。本次展览为期三个月,如想亲临现场感受这场持续百年的中法对话,记得在故宫博物院小程序上预约抢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