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的全称是“文化创意产业”,最早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英国,意为通过创意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学者认为,文创产业应分为“核心文创产业”及“周边文创产业”。那时,北京故宫博物院推出了第一代纪念品,虽然只是一些形式单一的书签和复制画,但文创模式就此萌芽,其繁茂的枝丫也伸向全国更多的博物馆。
怎样创新才能做出受欢迎的文创产品?怎样更好地发挥文创产品传播历史文化的功能?今年已举办到第5届的长三角文博会,成为各大博物馆和老字号互相交流借鉴的平台,也成为展示文创IP发展前景的舞台。
作为中国官方博物馆首次与埃及政府的合作,同时也是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上海博物馆于今年7月开幕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在本次长三角文博会上大显身手。200平方米的展位被装饰成古埃及风格,为500多种融入古埃及元素的文创产品打造了沉浸式的艺术氛围。古埃及特展的文创周边可谓别具一格,上博特意将在古埃及文化和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的动物——猫,作为文创产品的灵感。在古埃及,猫因捕鼠能力而与家庭保护和丰饶联系在一起,也出现了猫头人身的女神巴斯特,成为家庭、爱与生育的象征。上博将猫女神巴斯特设计成一只戴着黄金面罩的蓝眼白猫,开发出眼罩、帆布包、钥匙扣、冰箱贴等多种周边,让观众在感叹其精美可爱的同时,也对古埃及神话和文化有所了解。当然,上博文创实行双线并行开发策略,常规文创也不忘推广,如屡获上海伴手礼奖项的莲塘乳鸭系列、大克鼎系列文创丝巾等,一样亮相吸睛。
在安徽博物院展台,文创类型已跳出了日常认知的徽章、钥匙扣、书签等常规纪念品的边框,变成了“可以吃和喝的文物”。安徽博物院以家喻户晓的徽墨为原型,设计出装在创意墨水瓶里可以喝的“墨水”——黑桑葚复合饮料,揭开瓶身上的小贴士还能获得关于馆藏经典墨的小知识。
南京博物院则设计出了“能穿在身上的文物”,在展会现场演绎南博与服饰商家联名推出的春季华服,如“清月雅斋”的灵感就来自于南博的大雅斋湖绿地粉彩紫藤花鸟纹高足盘,呈现出粉绿相间、别具一格的图案与配色。可见,文创的创新已不局限于设计的巧妙和精美,更体现在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上,食物、饮料、衣服等人们意想不到的产品都融入了文物和传统文化的元素。
除了各大博物馆,曾经的老字号企业也开始打造有新意的文创。上海印刷集团将老字号“華豐”活字工坊以1:1复刻到现场,为参观者呈现一场沉浸式的印刷文化体验。除了通过铸字机、铸字铜模、活字印版等实物展品还原百年前的生产场景,非遗“铅活字拓印技艺”现场体验活动还让观众亲身感受活字印刷的奇妙。这也展现了文创创新的一个新思路——将非遗文化变为面向大众的沉浸式体验活动,促进传统文化的生活化。
在沉浸式体验中,将数字与现实结合是一个潮流,将图像、声音、动画等虚拟信息叠加在真实世界中的增强现实技术(AR)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其中,但其质量良莠不齐。一些沉浸式体验仅以电脑制作的AR动画为主,粗糙的做工和混乱的故事情节反而会掩盖文物或传统文化本身的魅力,影响参观体验。因此,AR技术在未来亦需要更多专业的介入,如果可以请专业的画师绘制背景,在专家的指导下为文物的前世今生编写清晰动人的情节,搭配恰到好处的音乐,才能吸引人、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