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博物馆创建于1916年,是中国成立最早的国家级地质学博物馆,在中外博物馆界久负盛名。
中国地质博物馆收藏地质标本20余万件,涵盖地学各个领域。其中有蜚声海内外的巨型山东龙、中华龙鸟等恐龙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等著名古人类化石,以及大量集科学价值与观赏价值于一身的鱼类、鸟类、昆虫等珍贵史前生物化石;有世界最大的"水晶王"、巨型萤石方解石晶簇标本、精美的蓝铜矿、辰砂、雄黄、雌黄、白钨矿、辉锑矿等中国特色矿物标本,以及种类繁多的宝石、玉石等一批国宝级珍品。
民国五年1月4日(1916年),袁世凯准奏设立"地质调查局",局长张轶欧,会办(副局长)丁文江、安特生,内设四股一馆:地质股、矿产股、地形股、编译股和地质矿产博物馆,然而,当时的博物馆仍处来自筹建之中。
民国五年7月14日(1916年),中华民国政府地质研究所在北京丰盛胡同3号举行毕业典礼,同时举办"学生成绩展览360百科会",展出师生三年来悉心采集的岩矿标本899件,还有详细图说及野外调查照片。果局星略流积因此,把1916年7月14日定为建馆日。1916年7月14日是公认的建馆日,因为此刻的博物馆有馆长、有机构、有典型事件,陈列和收藏从此被确定下失。
民国十年(1921年),在北京兵马司胡同9号建成地质图书馆,用其余额8000元为陈列馆添建两北这代角否微演着新找间展室,增加陈列面积400平米。
民国十一年(1922年情克出命志音充三)7月17日,新建成的图书馆和陈列馆举行开幕式,黎元洪大总统莅临讲话并参观了地质陈列馆。
点史应史重选析集局民国十六年(1927年),民国政府在南京建都,北京改称北平。北平逐渐失去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子有心地位;加之日寇入侵,华北危急。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地质调查所迁往南京。地质陈列馆一万余件藏品随迁南京,在南京珠江路942号(现700号)新建的陈列馆中布置便千战诉似阻了12个陈列室,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初建成开放。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2月25日,中央地质调查所与中央研究院动植物所、气象所及工业试验所、农业试验所、西部科学院等共同发起筹建的自然科学博物馆正式开馆。其中,地质馆由中央地质调查所设计、提供标本,分矿物岩石、地层古生物、脊椎动物化石及土壤四部分。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夏,封故中央地质调查所迁回南京珠江路旧址,任命侯德封为南京地质陈列馆馆长,主持陈列的恢复和重建。参与整理的有程打乡秋对意外裕淇、杨钟键、刘东生劳搞裂还列袁哪基带束站、王存义、蔡震中等人。
民国治蛋意际乱备设准商板到三十七年(1948年)10月正式开放(只恢复了抗战前的80%)。
民国三十五年(1936年)夏开始,经贾兰坡、李悦言封氧试等多次整理充实。木换绝临士甲同费杆算民国三十六年(1937年)2月下旬,中国地质学会第13次年会在北平召开,陈列馆建成14个陈列室(新生代、古生代及中生代、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西山地质、普通地质、周口店猿人洞、变质岩、火山岩、水成岩、地层、地质构造、矿物和土壤),以不少于南京馆的展小长率品量向社会开放。其中最引晶直践画环人注目的要数"北京人"头盖骨模型和仰韶陶器。
民国三十六年(1937年)夏,"七七事变"前夕,杨钟键接任北平分所所长,不久北平沦陷,杨亦于当年11月南下到大后方长沙、昆明。民国三十六年(1937年),为应对动荡局势,北平地质矿产陈列馆将前后门对满种术叫调,即正门由丰盛胡同3号改在兵马司胡同甲58号(现6号),与北平分所正门兵马司胡同9号(现15号)近在咫尺。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设立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推总结指导委员会,在南京设立由高振西负责的全国地质陈列馆工作领导机构,辖南京地质陈列馆和北京地质陈列馆。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备它土斗垂声低器春国地质部成立。19义53年1月,全国地质陈列馆领导机构迁北京,高振西任馆长。因建部需要,北京馆被拆除,标本被临时存放在富极原冷觉硫故宫文华殿和六铺炕等处。
1955年,南京地场序坏散菜早质陈列馆下放江苏省地质局,全国地质陈列馆与北京地质陈列馆(故馆)融为一体。
1956年,地质部决定在北京西四新建一万混袁地步平方米的全国地质陈列馆大楼精很握井尔赶临丰样范。
1958年9月新馆大楼落成,并更名为"地质部地质博物馆"。
1959年9月完成一至四层26甚指容器可倍个陈列室共计4500平方米则生环似压落、17039件标本的陈列布展工作,10月正式向社会开放。成为中国地质博物馆事业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此后,经历"文天移律帮素停革"闭馆停滞、地震破坏,也经历了不断调整、不断固命球察误交执三活逐办创新,直至200一站源换简导短0年底馆大楼修缮改造立项得到上级批准,中国地质博物馆在曲折中发展四十年。这期间杨低心过才开爱作肥级馆的主要领导人有王子麟、和现技地依吉甫、刘涌泉、黄正之、邢裕盛、季强。
展区布局图
中国地质博物馆展厅包括地球厅、矿物岩石厅、宝石玉厅、史前生物厅等六个部分,面积共2500平方米,另有临时展览面积1500平方米。
相对来说,内动力地质作用更加宏观壮丽,它们主要是使地壳上升、增厚,形成许多巨大雄传的高山峻岭,而外动力地质作用则比较和缓,好像一把刻刀,雕刻出各种壮美的山川地貌。
宝石厅以单晶宝石和玉石为主,并以天然宝石与人工宝石对比展示,以便鉴别市场上常见的相似的宝石。
中心部位:以一件十分大气、通灵、高档的展具作为展心,所展示的展品随每期主题的变换进行不定期的调换。
从空间布局上,整个展厅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小序厅,包括了一面艺术化的化石精品墙、一个可以互动操作的多媒体展具--简明生物分类查询系统,及一些有关化石的基本常识介绍。
第二部分是该展厅的主要陈列内容,共分为八个单元。
第一单元--最早期的生命;
第二单元--生物大爆发;
第三单元--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第四单元--脊椎动物的出现;
第五单元--生物登陆;
第六单元--生物大绝灭;
第七单元--恐龙与鸟类;
第八单元--哺乳动物与人类;
此外,在该展厅的南过道,还陈列了鱼龙、中国安琪龙、翼龙化石的模型各一件,以及一件观众可以触摸的长达5米的大型鱼龙化石、一个演示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多媒体展具。
关怀与鼓舞厅,展示了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国地质事业的关怀与鼓舞。
中国古生物化石珍品展
印度洋地震海啸展
国土资源成果宣传与知识普及展
截止至2013年,馆内藏有各类地质标本12万余件,其中包括古生物1.3万件、地层2.1万件、矿物1万件、岩石6000多件、宝石1000多件、矿床3.3万件、地质现象1000多件,还有多件晶洞和其他标本等。其中巨型山东龙、水晶王和在辽宁西部发掘的原始鸟类化石等极为珍贵。
中国地质博物馆在开展藏品科学研究的同时,长期从事地层古生物学、矿物岩石学、宝石学和博物馆学的研究并取得累累硕果,特别是在早期脊椎动物学、昆虫学以及辽西热河生物群等研究领域所取得成果;以系统精美的宝石陈列,独到的宝石研究成果,持续的社会推广活动,带动和引导了当代中国宝石科学研究、知识普及和市场消费。
创刊于1981年的《地球》是中国著名的地学科普杂志,科普讲座、科普巡展、科普咨询等各种地学科普活动连绵不绝。
中国地质博物馆先后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黄果树奇石馆占地面积40000余平方米,其中馆大楼建筑面积为5800平方米,展陈面积3800平方米,分设"远古沧桑馆"、"雅韵天成馆"、"梦幻晶花馆"。
2013年,馆藏标本1500余件。化石类藏品中有蜚声海内外的三叠纪时期的鱼龙、幻龙、贵州龙、海百合、真颌鱼、龙鱼等;岩石类有代表贵州喀斯特地貌的硅质岩、钙质岩、沉积岩、交织岩等;矿石类有极具科学价值与观赏价值的辰砂、雄黄、雌黄、水晶、萤石、方解石、孔雀石、绿松石、蓝铜矿、褐铁矿、辉锑矿等。
奇石馆是中国观赏石协会"多功能综合性基地"、"贵州省古生物科研和科普教育基地"、"贵州省观赏石展示和研发基地"、"贵州省百家旅行社推荐参观点"。
博物馆是由地球科学厅、生命进化厅、矿产资源厅、地质遗迹厅、多功能厅和综合厅等六部分构成。充分利用图片、文字、模型、实物标本、影视、信息系统和多媒体技术,全面展示地球在46亿年的演化过程中,所经历的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以及由各种地质作用造成的地质遗迹。展示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从距今35亿年前的细菌化石到现在的人类的演化过程。
馆内陈列了本溪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史前地质遗迹,国家级珍贵标本30余件,珍稀标本3300余件,其中金刚山义县翼龙、本溪甲龙、马氏燕鸟吃鱼等系世界唯一的化石标本;中华龙鸟、尾羽鸟也是世界仅有的几块当中最精美的标本:幻龙、鱼龙和海百合、群龟、九龙壁等化石标本乃是化石中的珍稀精品。热河生物群的古生物化石几乎涵盖了脊椎动物的所有门类,尤其是早期鸟类化石,带羽毛的恐龙、奇特的水生蜥、完整的中生代哺乳动物化石以及最早的被子植物"辽宁古果"等珍稀国宝级的化石,是本溪地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2007年成为辽宁省科普教育基地,2008年获得三星级本溪市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宜州化石馆创建于1994年,是辽宁省第一座古生物化石博物馆,1996年被接收为中国地质博物馆辽西分馆。
一年接待中外专家学者就达千余人次,各级领导几百人次,游客十几万人次。宜州化石馆相继被评为"全国石文化事业先进单位"、"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基地"、"辽宁省科普基地"、"锦州市科普基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实习基地"等等,并在2003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AA级旅游景点"。
宜州化石馆共设有五个展厅。
中华恐龙园位于常州新北区汉江路1号,是一座以恐龙为主题的,融博物、科普、娱乐、休闲及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游乐园,又称"东方侏罗纪公园"。园区核心部分--中华恐龙馆,又名中国地质博物馆常州分馆,是国土资源部和常州市人民政府的合作项目,截止至2013年,是中国收藏展示中国系列恐龙化石最为集中的专题博物馆。
馆内运用多项现代技术,并通过生态模拟的环境设计,展示恐龙这一古生物产生、发展、演化直至灭绝的过程,旨在弘扬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的新自然观,是寓教于旅游体验之中的新型科学殿堂。园内以恐龙为特色的新一代高科技游乐项目分布其中,整个园区共分欢乐街、重返侏罗纪、雨林冒险、中华恐龙馆、极限挑战、园艺博览园六大主题游乐区,共50多个游乐、表演项目。
自2000年开园以来,乐园紧紧围绕恐龙的主题展示、游乐、演艺、商业、环艺等内容,大力发展旅游事业。园区拥有收藏展示中国系列恐龙化石最为集中的专题博物馆,展示有国宝级恐龙化石五十多具。
江西省地质博物馆即中国地质博物馆江西分馆是江西省惟一的一个专业地学博物馆(截止至2013年),其前身是1927年"江西矿业调查所"的"江西地质矿产标本室"和1935年李四光教授创立的"庐山地质馆"。新建的江西省地质博物馆于2006年2月27日正式开馆。
江西省地质博物馆是集地学科普和江西地质、矿产、环境于一体的专业博物馆,分为地学科普展区、江西矿产资源及应用展区、江西地质环境展区、江西省地矿局展区、宝玉石观赏石展区五个部分,面积近600平方米,拥有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矿石、宝玉石观赏石等各类藏品近2000件。
先后被江西省科学技术厅、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授予"江西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授予"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中国地质博物馆西峡分馆的前身是西峡恐龙蛋化石博物馆,始建于2000年10月,占地3500平方米,总投资1800万元。
据专家考证,1993年在西峡县发现的恐龙蛋化石有6科、9属、13种,分别占中国总数的二分之一、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一。西峡恐龙蛋化石分布之广、含蛋层数之多、成窝性之好堪称世界之最。
中国地质博物馆西峡分馆,以恐龙文化为主题,展示了西峡境内出土的各类恐龙蛋化石精品和国内外恐龙蛋化石、骨骼化石标本,是一个集科研、科考、科普、旅游为一体的大型地质博物馆。
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2010年5月15日起开放。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也是中国地质博物馆的房山分馆,位于房山区长沟镇,是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组成部分。
博物馆占地面积91.65亩,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截止至2013年,是国内建筑面积最大、展陈内容最丰富的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
2010年7月31日,中国地质博物馆嘉荫恐龙馆正式挂牌,诞生于东北边陲的嘉荫神州恐龙博物馆,是一座集科普、娱乐、观光、休闲于一体,将自然科学和人文景观紧密结合的大型综合博物馆,是中国第五座恐龙博物馆,也是唯一一座集保护区和展览馆于一身的园中馆(截止至2013年),是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及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中国地质博物馆烟台馆位于烟台市莱山区国际植物艺术博览苑用地西侧,北靠黄海、西临游艇中心和大型度假村、南接滨海路。
景观设计面积约7.9万平方米。
1916
丁文江
地质矿产博物馆
1917-1919
翁文灏
地质矿产陈列馆
1920-1924
安特生
1925-1927
卢祖荫(代)
1928
卢祖荫
1929-1934
徐光熙
1935
盛莘夫
谢家荣(兼)
南
京
地
质
矿
产
陈
列
馆
北
平
1936
1937
杨钟健(兼)
1938
裴文中(兼)
1939
1940
1941
李岐山(兼)
1942
1943
1944
1945
1946-1949
侯德封
高平(兼)
1950-1954
高振西
全国地质陈列馆下辖南京地质陈列馆和北京地质陈列馆
1955-1957
全国地质陈列馆
1958
地质部地质博物馆
1959-1965
冯志爽(兼)
1966-1972
王子麟(代)
地质技术革新、技术革命
(简称“双革”)展览办公室
1973-1978
和吉甫(代)
1979-1980
1981
刘涌泉
1982-1983
地质矿产部地质博物馆
1984-1985
黄正之(代)
1986-1987
中国地质博物馆
1988-1994
邢裕盛
1995-1999
季强
2000-2006
程利伟
2006-2008
刘随臣
2009-今
贾跃明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四羊肉胡同15号。
票价:成人30元,学生15元。
地铁:四号线西四站下车(走D出口)。
公交车:13、22、38、101、102、103、105、109、124、409、603、612、3、特13、88路公共汽车西四站下;7路公共汽车白塔寺站下;14、55、128、68-554联运公共汽车西安门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