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开展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系列调查与研究,为首都非遗保护做贡献。
北京联合大学中国史学科在全国高校中较早开展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成果显著。2012年6月,以中国史学科为核心,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一起被市文化局命名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同时课题组成员在《光明日报》、《当代北京史研究》等刊物相继发表多篇论文,为北京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做出贡献,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该项目跟踪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发展进程,后续调查研究还在进行之中,将成为本学科的一项长期研究项目纳入计划,在北京市非遗调研与保护领域形成自己的品牌。
(3)中国史学科服务首都北京建筑遗产历史调查及保护工作。
2009年,受东城区文化局委托,顾军、韩建业等承担了东城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调研和报告草拟工作,全面摸清了东城区文物的家底,其成果获“首都高校社会实践优秀成果奖”。2012-2013年,顾军、李宝明等受东城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委托,完成了东城区有价值历史建筑普查工作,这是在全国首次开展的非文保单位的历史建筑普查。2014-2016完成北京市文物局委托的核心区文保单位腾退调查工作,为中央政府对核心区进行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疏解,重新规划核心区提供重要参考。
(4)2016年10月“京津冀考古调查两年计划”服务
分别调研房山区拒马河流域新石器至商周时期镇江营遗址和塔照遗址的分布情况,以及辽代照塔及明代镇江塔的形制和重修情况。并采集到器形较完整的西周袋足鬲等陶片标本。调研房山区战国-汉代的蔡庄古城遗址、黑古台遗址和“乐毅墓”的范围与形制。并采集到战国-汉代的“燕式鬲”、铁器残件及陶片等标本。调研房山区战国至汉代的窦店古城,考察了古城范围及主城墙和压脚台的情况,采集陶器标本近百件,以布纹瓦残件、沟纹砖为多。并调研皇后台遗址,采集到西周陶器标本近200件,包括鬲足、甗足、口沿等,推测其为一处台城遗址。调研西山永定河流域遗迹情况。
调研老山汉代陵寝与建筑基址。在老山山顶的观景台及其西侧发现有两处近似于覆斗形的大型封土堆积,东侧稍大,边长约45米左右,其西侧几十米外的另一处封土稍小,边长约35米。据初步观察,新发现的几处汉代遗迹可能是汉代诸侯王级别的墓葬及其附属的陵寝建筑,从其位置看,位于老山山顶,地位显要,我们推测有可能是汉武帝之子燕王刘旦及其夫人的陵园所在。陵园所在的老山,可能就是《水经注》所载的梁山。根据对周围地形的踏勘,老山的北侧可能是著名的戾陵堰。老山汉墓位于山顶建筑的东南侧,应属于辈分和年代更晚的燕王陵寝。推动北京市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建设。
(5)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服务
历史文博系文物保护与修复试点班学生及文物保护研究生参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社科院考古所、北京大学等单位的文物保护修复项目,累计修复瓷器89件,铜器100多件,纺织品100多件。
1、国家博物馆纺织品与皮革文物保护项目,完成100件纺织品文物清洗,消毒,建档
2、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湘西铜器修复项目(100件)
3、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南海一号沉船瓷器修复(89件)
4、北京大学圆明园文物保护项目(10件)
5、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海昏侯及大河口实验室考古及清理(10件)
6、北京大学枣庄铜器修复项目(10件)
7、国家博物馆大钟寺铁钟修复项目(3件)
(6)推动三山五园历史文化研究,为北京市西郊皇家园林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做贡献
2013年,在张连城校长带领下与海淀区委宣传部和文促中心全方位合作,联合建立了三山五园研究院、文化传承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三山五园文献馆等机构,已经成为海淀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方面的中坚力量。三山五园体验馆将最新的数字化技术与三山五园历史相结合,再现三山五园的辉煌。目前三山五园虚拟体验馆已经成为海淀区“研学游”的路线之一。
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把推动海淀“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列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13年起,在张连城教授带领下,以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三山五园”历史文化元素的谱系构建和可视化再现》为依托,整合我校中国史等学科力量,成立北京联合大学三山五园研究院,宏观把握“三山五园”形成演变的历史文化进程,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
截止目前,共完成;(1)三山五园历史地图数据库建设,对历史时期三山五园地区的地图进行搜集、整理与再利用,并在国内首个GIS教育云门户中实现数据的可视化发布;(2)三山五园历史文化元素智能搜索系统建设,根据对“三山五园”历史文化元素的挖掘与整理,搭建智能搜索系统;(3)初步构建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时空数据库,围绕着三山五园文化研究、建设,搜索发布在互联网上的各类资源信息,不断丰富学校文化遗产传承应用领域人才培养的参考资料;(4)自主开发“印记·三山五园”网站,为科研成果展示、虚拟场景再现、文化交流社区奠定基础,构建历史文化元素及谱系可视化再现平台;(5)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以“三山五园”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文化遗产传承应用虚拟仿真沉浸式交互体验中心;(6)自主开发“古建筑群”虚拟场景交互系统,完成清漪园主建筑群的虚拟场景基于网络的三维场景交互式漫游,增加可视化效果,并完成畅春园中“九经三事殿”等虚拟修复。以此为基础,2014年,我校成功申请建立国家级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2013年11月与2015年10月,我校与中共海淀区委宣传部、天津大学先后主办“三山五园与京西文化专家研讨会”和“全球视域下三山五园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学术研讨会”,并出版论文集。《北京日报》以《品味园林形态所承载的京西历史文化——专家学者谈〈三山五园和京西文化研究与保护利用〉》(2014年8月4日)进行了专题报道,多家报刊跟进报道,进一步扩大了“三山五园”文化遗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