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潍坊市博物馆石刻艺术长廊中,有一尊高达3米、宽2米、重达5吨的铁佛格外显眼。它是馆里三大“镇馆之宝”之一,铸于隋末唐初,为人供奉于全国少见的铁佛寺当中,后随时代变迁,被深埋入地下。
1978年被挖掘出存放于潍坊市博物馆。佛体之大之重,全国少见,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唐代铁佛中年代最久、佛体最大的一尊,也是潍坊悠久文明史的一大见证。
铁佛慈祥端坐,褒衣宽带,美发高髻,双目微合,面部丰腴,宽额丰腮,尤其是他下颚的三重腮设计体现了唐代典型的唯美风格。手施无畏与愿印,表示佛能够救济众生,安定人心,使信徒所愿都能实现的意思。今天铁佛寺已经荡然无存,唯有铁佛仍然吉星高悬、佛光普照,保佑人们身体健康、平安祥和。
郑板桥《峭壁兰图》
《峭壁兰图》,是郑板桥存世作品中尺幅最大的,也是潍坊市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之一。画面的左上角是大面积的悬崖峭壁,于石缝间画兰草五丛,右下角画散石一组,兰花两丛。整个画面左高右低,上呼下应。
兰花秀雅高洁,仅寥寥数笔便展现了其独具的婀娜之美,悬崖峭壁更是朴茂凝重。画中郑板桥题诗:“峭壁兰垂万箭多,山根壁蕊亦婀娜。天公雨露无私意,分别高低世为何”。
郑板桥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借生长在高山上和山脚下的兰花,来比喻人世间的芸芸众生,同样是兰草,有的生来就长在高高的悬崖峭壁上,人们在观赏的时候总是要仰起头,而有的则生长在低矮的山脚下,也是如此这般的婀娜,却从未被世人所发现,同样是兰花,同样接受着大自然的阳光和雨露,难道还要有上下、高低和贵贱之分吗
郑板桥以画传情、以诗言志,寓意了人世间的不平。正所谓书品、画品出于人品,《峭壁兰图》是郑板桥诗书画三绝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郑板桥《难得糊涂》碑
“难得糊涂”是清朝乾隆年间郑板桥的传世名言,说起“难得糊涂”,总是要与郑板桥联系在一起,《难得糊涂》碑也是潍坊市博物馆的三大“镇馆之宝”之一。
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板桥认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因砚台地,尚有许多空白,板桥说老先生应该写一段跋语。
老人便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宝贵之门也。”他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板桥一看大惊,知道老人是一位隐退的官员。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见砚背上还有空隙,便也补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