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的心灵才能让人嗅到生命的醇香。
带着一颗朝圣的心,参与见证一场堪称“中国”头衔的独一无二的语文教改博物馆的开场。这一次,我为语文人的一场盛事而来。
因为旅途较远,我选择了提前一天前往。在我驱车到达江苏省盐城中学的时候,天色已晚。眼见着为博物馆开馆所做的最后的准备工作,正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夜幕下的灯火照亮了每一张忙碌的脸庞。
在和主事人打过招呼之后,我便迫不及待地想赶往博物馆瞧个新鲜,瞅个究竟。据说博物馆就在三楼,于是我三步并着两步一头扎进了馆内。这个时候的博物馆安静得很,里面没什么人,灯火明亮着。我饥不择食地默读着这里的每一个文字,触摸着每一个文字背后跳动着的精魂。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馆前门边镌刻着的四句话:展示教改人物,记录教改历史,传承教改经验,彰显教改精神。这当是他们对博物馆馆名的界定,也是他们建馆的宗旨。字字珠玑,掷地有声。
踏入大门,迎面是一道“致敬三老”和“致敬三名”的展示墙。他们分别是吕叔湘、叶圣陶、张志公三位语文泰斗,以及于漪、钱梦龙、魏书生三位教改巨擘。展示墙以显示屏的方式循环播放着他们的教育事迹。他们是中国语文教改的开路先锋,奠定了语文的基本属性。他们都对中国语文教育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
沿着门里侧的墙,首先读到“前言”。我为一句“梳理百年语文发展脉络,反映百年教改历程,深度总结语文教改经验”给震撼住了。它不仅拉升了我对馆内藏品的期望值,更令我对达成如此宏大博物馆落成的筹建者们肃然起敬。这当是一个足以彪炳千秋,永载语文史册的壮举,功业甚巨,流芳千古。我相信语文人从此该有了一处灵魂的归宿。
走过展示墙向里是一座圆形的玻璃展柜,里面收藏着一些名师的教育教学手稿,类似的展柜其实里面还有一座。那一张张手稿上保留着的一些最初的不加掩饰的修改痕迹,启示着我们每一个教育者,教育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唾手可得,每一个成功的点滴都凝聚着无数的汗水。
在展厅的正中央,则是由四块展板围成的圆形设计。每两块展板之间留有间隔,可以自由穿行。外侧分别与周围的开创、探索、改革、兴盛四个展区相对应,上书不同教改时期的前言。内侧则书有四个致敬,致敬引路人、致敬编辑部、致敬出版社、致敬大先生。
回首整个博物馆,这里有老一辈语文人不懈的播种、浇灌、培育和呵护,他们期待着语文教育的辉煌灿烂。这里有新生的一批语文人,他们踏着前人的足迹继续前行,勇攀高峰。他们又表现出无比谦逊。“在大师的面前,我们连个学者都算不上,充其量只是个学生。”他们把大师的经验奉为经典,不敢妄自尊大。他们注定会成为中国语文的探索者、引路人,未来的新一代教育宗师。而今天我们要想让这种教育的精神不被遗忘,并最终得以传承,这恐怕正是眼前的这样一座教改博物馆存在的意义吧。
是的,当2023年11月17日的第一缕曙光照亮盐阜大地的时候,这注定是一个令语文人难忘的日子。来自全国各地语文战线上的知名大咖,语文界的各大报刊主编,盐城市教育局的主要领导,各家名师团队的骨干成员,大家齐聚“中国语文教改博物馆”的开馆现场。真可谓名英荟萃,高朋满座。
众人在为博物馆的成功开馆见证,也为语文教育的明天喝彩。然而众多的祝福声中,大家都无法回避一个关键性的人物,李公仁甫先生。
于我,还记得那是好多年前,因为“生成语文”,我认识了李先生。他的“生成课堂”在最初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潇洒、机智,收放自如而又朴素自然。他的课堂具备一种开放的心态和自由的思想。能够立足多变的教学情境,启动充满智慧和情趣的师生对话,并且有一套全新的课堂评价标准,具备学生喜爱的人性的温度。当然李先生最后也成功推出了自己的这套课堂教学范式。
今天,因为教改博物馆,我便又崇敬起了先生,崇敬他格局做事,魅力做人。因此我想说,中国语文,因为有大先生李公仁甫在,确是一件幸事。
中国语文教改博物馆,先生投入了心血和汗水。而我们,则嗅到了语文的醇香。
(写于2023年11月19日)
作者简介
崔海荣,中学高级教师,文学写作爱好者。热爱生活,喜欢游历,并乐于记录生活点滴,曾在报刊和多家网络媒体上发表论文和随笔多篇。现任教于东台市唐洋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