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博物馆活力,唤醒“橱窗中的历史”

“南京的博物馆还是很有看头的,六朝古都,还有后面的明代、清代,东西还是很多的。博物馆很重要,我从小就爱看博物馆,小时候北京的博物馆我差不多都看过了。”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与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亲切交流,总书记说:“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同时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博物馆承载历史记忆,传承绵长文脉,江苏文化遗产资源丰厚,更肩负着“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的重大使命。如何按照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把博物馆这所大学校建好,把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做好会场内外,江苏代表委员们、博物馆一线的工作者们信心坚、干劲足,展开热烈讨论。

【一线声音】

南京:

“博物馆之城”持续提质扩容,“看头”更多更精彩

近年,南京致力于打造独具特色、充满活力、令人向往的“博物馆之城”。截至2023年,全市备案博物馆达到77座,其中国家等级博物馆15座;全市博物馆接待观众3448万人次,数量均居全省首位。同时,各博物馆展陈内容不断丰富、品质不断优化。在南京,去博物馆看展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博物馆热”不断升温。

“总书记的嘱托为博物馆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让我们倍感振奋,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江宁织造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黄晨表示,江宁织造博物馆承载着两个世界级的IP——《红楼梦》和南京云锦,“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我们要站在城市发展的历史上,去提升博物馆的功能。”

2023年,南京城墙(博物馆和城墙景区)共接待观众538.68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南京城墙博物馆馆长马麟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发挥南京城墙的特色,在为广大市民游客提供丰盛文博大餐的同时,吸引更多人共同参与博物馆事业,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当中去。

为推进“博物馆之城”的建设,南京市文旅局对具有特色展陈内容并已对社会公众开放,但尚未达到登记备案条件的社会机构,纳入行业指导范畴。南京还探索在文化资源丰厚的地区建设博物馆集群聚落,目前已启动建设长江路、老城南、钟山三大博物馆集群聚落。同时,2023年,南京市各博物馆共组织社教活动6038场,吸引青少年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

淮安:

“博物知旅”深入千家万户,让生活经常遇见博物馆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们基层文物工作者备受鼓舞。”淮安市文物局副局长、博物总馆馆长傅建霞表示,“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结合实际、发挥优势,以先进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博物馆良性运行模式,挖掘并发挥文物价值,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在讲好淮安故事上深耕发力,在增强文化自信上蓄力厚植。”

傅建霞介绍,近年淮安陆续完成大云山汉王陵博物馆、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两宋两河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2024年内还将建设完成金湖县博物馆新馆、中国水工科技馆等,全市各类型博物馆、纪念馆接近30座,已实现各县区博物馆全覆盖,平均每1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为实现文博馆群资源集聚、合力发展,淮安市于2023年年初成立了博物总馆,包含8家成员馆,切实打通各博物馆之间的文物、展陈、活动、数字化资源流通渠道。

2023年9月至12月,淮安市博物总馆牵头,与保利艺术博物馆等4家外地博物馆联合举办了《国宝聚首皇家器象——圆明园兽首暨清代宫廷艺术特展》,共吸引35万人次参观。

淮安市博物总馆馆长傅建霞表示,将以深化交流互鉴、持续打造热点展览为工作重心,让“博物知旅”深入千家万户,让生活经常遇见博物馆。

扬州:

线下线上并举,坚持办好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

“扬州是个好地方,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是国家重要历史文化名城。特别是文明、文化、历史古城,在全国都很有分量。”这是总书记亲临扬州视察时的赞语。文博是扬州的亮丽名片,作为一座综合性博物馆,扬州博物馆集地方历史文化、中国雕版印刷文化及马可·波罗文化于一体,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

“博物馆是保护文物、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殿堂’,更是以物传神、以古鉴今、以文化人的‘一所大学校’。”扬州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束家平介绍,教育功能是博物馆的一项重要社会功能,扬州博物馆紧跟时代发展,挖掘馆藏资源,以受众为核心,形成“取‘智’于民、用之于民”的创新性教育模式。该教育模式主要包括“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三个方面,三者相辅相成,互通有无,实现行之有效的良性循环,不断推动扬州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扬州博物馆已连续10年借助社会力量开展了数百场品牌社教活动,如“乐高积木主题搭建”“与非遗零距离”“悦·读故事会”“悦·美艺术课堂”“博物之曰”研学活动等,于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镇江:

打造“何以镇江”品牌,让文脉传承融入现代生活

“2023年,镇江市首次打造‘何以镇江’文物活化利用品牌,通过文物的活化利用,传承历史文脉,让人们在走近文化遗产、感受历史文化过程中接受精神熏陶,涵养镇江自信,”镇江市文广旅局文物处处长张小军介绍说。

2023年镇江先后推出“何以镇江——博物馆里的美好生活”、“何以镇江——文物赋彩美好生活”、镇江市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宣传展示月等主题活动。其间,共举办陈列展览70多个,活动超500场,超30万人次参与。

“今年,镇江将在去年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何以镇江’品牌效应,进一步扩大博物馆‘大学校’边界,依托博物馆资源打造梦溪问学研学示范基地,组织五个‘10’活动。”张小军具体介绍道:这五个“10”包括阐释解读10处古遗址、评选发布10个网红打卡点、表彰10名青少年文物守护人、评选推介10条文物研学旅游线路等。同时,大胆探索文脉传承机制创新,摸索“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机制,尝试“文物建筑公开招商”路径,盘活闲置文物资源,提高文物资源活化转化成效,让文脉传承更好融入现代生活。

【会场聚焦】

全国人大代表宋燕:

加大力度供给优质文化产品,不断优化文旅服务

宋燕表示,把博物馆建设得更完善、更成体系,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就要不断加强博物馆与市民深度接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博物馆,以六朝博物馆为例,年轻观众占比目前达到80%以上。因此,博物馆的建设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实践,将传统保护展示为主的博物馆打造成为年轻时尚、多元融合的“无边界博物馆”,加大力度推出更多贴近观众需求的优质文化产品,为观众带来更加便捷的文旅服务,线上线下多形式开展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城市文明解读传播,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施大宁:

打造特色高校博物馆服务社会,把社会博物馆资源引入课堂

近年来,江苏不少高校都结合自身专业领域,打造了别具特色的校园博物馆,并加大力度对外开放。“着力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是我校一项特色工作。”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江苏省委会副主委、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告诉记者,在学校明故宫校区,早在1992年就将原先用于教学的航空陈列馆改造成为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2022年,南航大还在将军路校区打造了一座“露天博物馆”——御风园,参加抗美援朝的米格-15战斗机、新中国自行生产的第一型飞机初教5、第一架无人驾驶大型靶机长空一号、长征四号运载火箭等19台航空航天器实物在此展出,市民游客可以免费预约参观,目前已经成为深受亲子家庭、军迷们喜爱的打卡点。

“作为高校,我们还注重把博物馆的资源,引入到教学工作中。”施大宁介绍,2023年6月,苏州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等来自全国各地20所社会博物馆的负责人齐聚南航大,共同启动“文化传承·南航行动”长江教育创新带文化大讲堂活动,并签署了“同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大课”倡议书。通过成立这一联盟组织,把社会优质文博资源引入高校课堂,学校将定期组织师生前往各博物馆开展沉浸式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交流与合作。

“总书记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关怀备至。”施大宁表示,高校作为“文化高地”,肩负着服务社会的使命,需要深化与社会的融合。通过博物馆这一载体,把学校办学资源利用好,进一步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同时,引入社会的优质资源助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引导广大师生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全国人大代表顾祥悦:

延展博物馆功能内容,增强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总书记强调,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应不断增强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全国人大代表,江苏今世缘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顾祥悦表示,推动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是加快建设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

顾祥悦介绍,当前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程度不一,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多元,要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不断拓展社会参与公共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他建议,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延展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的功能和内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放大公共文化服务标杆项目的辐射带动效应。加大文化产业投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同时,他建议通过立法形式确定国家层面的“公共文化日”。在“公共文化日”开展系列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不断拓展社会参与公共文化的广度与深度,在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构建公共文化精神家园,推动文化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全国人大代表姚建萍:

加强标准化建设,让非遗精品真品在文旅市场“唱主角”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苏州高新区镇湖刺绣研究所艺术总监、江苏省文联副主席(兼职)姚建萍表示,近年来国内持续的“文旅热”“文博热”中,各地的非遗艺术精品是传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文旅消费活力的重要载体。她告诉记者,2023年12月,自己全程参与了“苏绣艺术文献展(1949-2019)”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展出工作。该展把70年来历代大师的代表作品、珍贵文献梳理出来,全景呈现出新中国成立后苏绣的发展历史。该展在深圳、苏州、北京巡展,累计观展人数超过100万人次,充分体现出了传统非遗技艺在当下的吸引力。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也在工作中注意到,在文旅消费市场,非遗产品也存在商业化过度、非遗假冒产品充斥市场等问题。“因此加强非遗与旅游融合的标准化工作变得更加必要和迫切。如何在保护好非遗的基础上活化利用好非遗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和不容忽视的时代命题。”

THE END
1.在线企业展厅让展品活起来,拉近你与客户的距离在线企业展厅支持实时互动功能,客户可以通过多人在线、留言板等方式与企业进行即时沟通。这种实时互动不仅增强了客户的参与感和归属感,还使得企业能够及时了解客户的反馈和需求,从而优化产品和服务。企业还可以通过在线展厅举办线上活动等形式,与客户进行更深入的互动和交流。 https://blog.csdn.net/starsongda/article/details/144379593
2.探究线上博物馆的好处和发展趋势元居科技1.无地域限制:线上博物馆通过网络平台,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参观博物馆的展览,无需实地前往。这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地理限制,使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博物馆的文化盛宴。 2.便捷性:线上博物馆可以提供更加便捷的参观方式,用户只需要一台电脑、手机或其他终端设备,就能够轻松进入虚拟博物馆进行参观。这为那些身体不便或时间受https://www.mvpmeta.com/newdetail/2062.html
3.Google和央美合作,把徐悲鸿的200件画作搬到了线上极客公园很多人认为,线上博物馆会拉掉线下实体博物馆的流量,但是具体数据认为这是一个很错误的观点。从今年和去年的数据来看,在欧美已经做数字化转型和上线的博物馆,线下参观人数达到了历史新高。从这个项目来看,线上项目和数字化项目给线下实体博物馆参观起到了非常好的推动辅助作用。https://www.geekpark.net/news/230408
4.大鱼云展线上虚拟展览平台大鱼云展专注于提供线上虚拟展览创展服务,依托于及目科技深度自研的Web3D技术和美术设计能力,以多样化的三维艺术空间为载体,包含丰富的3D交互功能体验,突破时间、空间、线下场馆风格等限制,提供一种全新的数字化线上展览解决方案。帮助艺术机构,艺术馆,美术馆,艺术家,少儿画https://gfishow.com/news
5.快准小体验先临手持式3D扫描仪2XPlus(全文)影视行业的动作捕捉技术、线上地图的三维测绘技术、数字博物馆的三维重现技术、电商平台产品三维数据展示、个性化产品定制、三维测量等都是广义上的三维扫描技术。这次我们试用和展示的就是用来快速获取三维模型数据的便携工具,确切地说它是一款多功能手持式的3D扫描仪-先临三维EinScan Pro 2X Plus。https://3dp.zol.com.cn/709/7092959_all.html
6.博物馆AR导览系统:增强现实技术创造沉浸式体验,赋能文博焕活AR导览系统在博物馆应用中的优势 1.沉浸式体验升级:AR技术通过融合现实与虚拟,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观众仅凭一部智能手机,就能轻松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感受前所未有的文化震撼。 2.互动性强,参与度高:AR导览不仅提供视觉上的盛宴,更通过互动功能激发观众的参与热情。无论是AR实景导航的便捷性,还是AR展品互https://www.3dwxb.com/problem/detail/509.html
7.博物馆运营策划方案博物馆群的概念及实践是实现博物馆资源最大化的典型。在博物馆群所带来的巨大文化经济优势的促进中,拥有具体条件的城市或地区都积极建设具有多功能效能的文化片区。如集合了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世博会博物馆和上海儿童艺术剧场等文化设施的浦东文化艺术集聚区由此悄然兴建,从中华艺术宫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https://www.360wenmi.com/f/filey1zfsi8i.html
8.博物馆门票实名制预约系统再升级,人脸识别降码行程码票务码三合一疫情以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展览馆都采用线上预约门票,线下核销入馆参观方式了,而且还需要靠身份证核销过闸机,除此之外,现在常见的一种方式,是可以通过人脸识别健康码、行程码、门票码过闸机,对于游客来说更为方便快捷。 小泥人博物馆票务系统门票实名制预约系统支持刷身份证过闸同时检测健康码和票务码,简化进馆流程,https://m.xiaoniren.com/xw/5363.html
9.创建“东亚文化之都”│潍坊市博物馆线上活动精彩纷呈为全力助推“东亚文化之都”创建工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潍坊故事,潍坊市博物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数字博物馆、线上博物馆、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信息传播平台,开设了馆藏精品赏析栏目,发布了抗疫系列海报,让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领略馆藏精品文物,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http://www.wfsbwg.com/wap/content/?2193.html
10.汉景帝阳陵博物院2021年度报告大事记及时拨付年度帮扶资金,有力支持重点帮扶项目龙湾道路拓宽工程高质量完成。与帮扶村联合开展为期四天的“博物馆与全运会”线上夏令营活动内容丰富,为乡村儿童提供优质文化教育服务。今后,我院将积极做好产业扶持工作,进一步发挥文博单位资源优势和行业特色,以乔村遗址公园为纽带,积极支持漫川关镇文旅事业发展。http://www.hylae.com/index.php?ac=article&at=read&did=2523
11.用生活美学推广历史,用文化创意振兴东北第二部分是相关概念的阐述,运用文献研究法,阐明了文创、博物馆文创、红色博物馆、红色文化等相关概念和界定。 第三部分对红色博物馆文创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明确当前发展红色文创的优势与瓶颈,提出利用文创解决问题的视角,并阐述了红色博物馆文创的发展意义。 https://www.openwhy.cn/article/detail/1112330147916128256
12.凤凰艺术两会如火如荼,文艺界代表和委员们都说了些什么?关于全国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将线上博物馆公开课纳入必修课的提案博物馆承担着“为明天收藏今天”的社会责任,是多元文化和艺术交融的殿堂。博物馆教育对于传承人类文明、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传播知识文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今,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存在着我国博物馆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各类型博物馆集https://m.d-arts.cn/article/article_info/key/MTIwNDY2NzgyMTCD35dlsJykcw.html
13.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展线上展览——中国青年网陕西历史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数字资源开展线上展览。陕西省文物局供图 中新网西安3月11日电 (记者 田进)记者11日从陕西省文物局了解到,为弥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博物馆闭馆后观众不能实地参观的遗憾,陕西历史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数字资源开展线上展览,充分发挥博物馆文物文化优势,多措并举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服务社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agzy.youth.cn/qsnag/zxbd/202003/t20200312_12235934.htm
14.春风习习启新程释放博物馆活力,唤醒“橱窗中的历史”记者了解到,扬州博物馆加强数字化建设,通过多元化形式对馆藏文物进行活化利用,实现云端与线下、创新与传承双向融合,最大限度地提升“取‘智’于民、用之于民”教育模式的辐射范围。近年来,扬州博物馆已成功推出“云上观博”“云上课堂”“在线虚拟展厅”“3D文物珍赏”等各类线上博物馆教育资源,成功构建博物馆“https://www.yangtse.com/content/1830719.html
15.中国教育在线逸夫博物馆:引进来走出去地学科普之花永绽芬芳其中,《沉睡已久的化石》《地球趣话》《漫游矿物世界》等系列科普图书,深受中小学生的喜爱,获得多个国家级、省部级荣誉,进一步扩大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使科普教育工作整体得到提升。 创新科普手段 “线上博物馆”永不闭馆 “在漫长演化历程中,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给人类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宝藏,它们是记载地球历史的‘https://mus.cug.edu.cn/info/1098/3532.htm
16.博物馆VR全景线上展厅提供哪些独特体验?博物馆VR全景线上展厅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和动画效果等方式,提升展示效果和效率。例如,在展示文物时,可以使用动态演示和模拟操作等方式,直观地展现各个时期的文物风貌;在展示场景时,可以使用虚拟漫游和虚拟现实等方式,让用户感受到真实的环境氛围。这些优势可以更好地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提高展示的效果。 https://www.xrnew3d.com/newsdetail/1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