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灿烂的剖面。传说陕西省的地图隐藏着一个神秘的兵马俑,三千多年来,与秦始皇不离左右。成王败寇,时代更迭,又一盛世崛起,一个更加金灿灿的大唐,万国来朝。十三朝古都明珠华夏宝藏——陕西历史博物馆,周秦汉唐——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王朝,皆定格于此。国家宝藏第四期节目的主角,是陕西历史博物馆。
1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1970年10月5日,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在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它直径不到五公分,厚度不足两毫米,花纹最细的地方不足一毫米,当时人们称它为“熏球”。这枚精美的银香囊,与丝绣质的香囊不一样。它是一件来自盛唐的金银器,葡萄缠枝,花鸟相依,更神奇的是,无论如何地晃动,香料始终不会洒落,是芬香馥郁盛世大唐的真实见证。而香囊里面陀螺仪的技术,非常有科技含量,也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域去的,近代用于航海。
透过这个古老的物件,我们见到的是一个时代。包括香囊在内的每一件何家村遗宝都是观察大唐盛世的一个窗口。鸳鸯莲瓣纹金碗体现了唐朝金器錾刻工艺的极致;狩猎纹高足银杯的器形是外来的,水晶八曲长杯的造型与古代伊朗有关,反映出唐朝和外国文化的交流;舞马衔杯银壶的纹样描画出了大唐宫廷皇帝过生日时的场景;波斯萨珊银币、东罗马金币、日本古代和同开宝等反映了丝绸之路东西文化的交流。香囊虽小,但它真正是古丝路文明共荣的一个缩影。
2
杜虎符
杜虎符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兵甲之符,专门用作调遣杜县一地的兵将,至今仍存在于世的秦代虎符仅有三枚,杜虎符分为左右半,右半在君王之手,左半存于杜县军事长官,如若征调五十人以上的士兵,必须合符才可行军令。虎符内侧带有榫卯,合符之后严丝合缝,合二为一。小小虎符长不过十公分,却能牵动战场风云,它代表忠诚、代表信任、更代表责任。
除了虎符,古人还用过鱼符,唐朝唐高祖李渊将虎符改成了鱼符,鱼符最初是调兵遣将的一个工具,后演化成官员的身份证。鱼符的中缝处刻有“合同”两个字,每一半鱼符只有一半的字,合在一起才会出现合同两个字。如今我们签署合同时中缝盖章,双方各执一份,这种契约就是合同,也是“合同”一词的由来。武则天时代,鱼符改为龟符,也是官员的身份证,合同,金龟婿,这些词在现代都还在使用,可见老祖宗的智慧是经得起考验的。
3
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仪仗图》
《阙楼仪仗图》是唐朝皇族生活最真实的图像记忆,看到壁画就仿佛触碰到真实的历史。它记录下了千年之前人们的样子,建筑的样子,近在咫尺,而尽管历经千年,它依然闪着光。
《阙楼仪仗图》这组壁画的主人是唐朝懿德太子李重润,全图左右分青龙和白虎来引领,是一组十分具皇家气势的壁画。三出阙楼,一座母阙,两座子阙,巍峨高耸。三军仪仗,步兵、骑兵、车马队,一百九十六人昂首以待。它为我们重现了最繁华的唐朝盛世。
陕西历史博物馆从170万件馆藏中挑选出的三件文物,充分体现了陕西在古代中国王朝社会由发展到鼎盛历程中的核心地位。杜虎符承载了秦人的军事智慧和缜密的周详的国家动员机制,它们铸造了秦汉时期阳刚威武厚重深沉的民族品格,预示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昭昭天命。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和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仪仗图》则从不同的方面再现了海纳百川、开放自信的盛唐气象。这三件文物的起点是秦风的感慨悲壮,终曲是唐韵的博大深邃。我们曾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未来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