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在文物修复中对望历史

近年来,“为文物打CALL”“到博物馆去”“博物馆之夜”“爱上一座城,从博物馆开始”逐渐成为社会新风尚,成为当下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

12月12日,“黄河女儿行——探寻中国历史文化之源中的三秦‘她’光芒”主题采访调研活动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自开馆以来,陕历博将社会教育、收藏保护、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多角度、多侧面向广大观众揭示历史文物的丰富文化内涵,展现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成就。

文物“医生”唤醒沉睡文物

走进修复室,映入眼帘的是正在修复中的大型壁画作品。在这里,每一件文物都被视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每次修复都是对历史的一次深刻对话。

文物“医生”张蜓,正是这些对话的参与者之一。她和团队人员以深厚的学术背景和精湛的修复技术延续文物寿命,让穿越千年的历史遗珍重现光彩。

2009年,张蜓研究生毕业后进入陕西历史博物馆从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一干就是15年。多年来,她负责及参与修复的文物超过300件,完成了2000多件馆藏文物的健康评估,进行了200多次文物样品检测分析。这些数字背后,不仅体现了她的职业责任感,更彰显了她对历史怀有的敬畏之心与工匠精神。

壁画看似只有薄薄的一层,其实文物修复人员的精力很多都花在了壁画背后的支撑体上。只有做好了背部的支撑体,前面的画才不至于脆弱。壁画修复的真谛在于保留原汁原味的文物,而不是一味地把画做得美观,她们的匠心独具,让千年前的一草一木都鲜活了起来。

金紫琳介绍,壁画修复也是与时俱进的,科技的进步一直在为壁画修复工作添砖加瓦。2016年11月,陕西历史博物馆与西北工业大学联合申报“馆藏壁画保护修复与材料科学研究国家文物重点科研基地”并成功获批,2018年11月,科研基地正式挂牌运行。科研基地定位立足陕西,辐射全国,面向国际,充分发挥馆藏壁画资源与壁画保护、材料科学科研力量的优势。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像张蜓、金紫琳这样的女文物修复师有14人,她们深怀敬畏之心,以深厚的专业知识与精湛的修复技术延续文物的生命,让那些穿越了千年的历史遗珍重现光彩。

用活文物讲好文化故事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近年来,陕历博积极发挥博物馆在社会教育方面的资源优势、平台优势和人才优势,在社会教育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深入挖掘教育内涵,让文物说话,让文物活过来,给人民以民族自信和历史启迪。

据工作人员介绍,陕历博的社会教育部是博物馆的窗口部门,社会教育服务体系以讲解服务为核心,拥有了一支以讲解员为核心,志愿者、大学生讲解员与专家讲解员为有效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讲解服务队伍,目前服务人员达1700余人。据介绍,2019至2023年累计完成讲解任务近89万批次,被誉为陕历博的“金色名片”。

在青少年教育方面,陕历博开发出体系化、规模化、菜单式博物馆教育课程,共设计研发8个系列百余节教育课程,开展千余场系列教育活动,累计有万余名青少年参与课程。持续面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开展“流动博物馆”“优秀历史文化进校园”“盛世壁藏”博物馆研学课和“志愿行走爱心起航”等各类社会教育服务活动,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据统计,2019至2023年陕历博共开展各类教育活动2200余场,受众累计超过5.2亿人次;对博物馆特色教育活动进行出版转化,推出了《从“殿堂”到“课堂”——陕历博进校园精品教育课程》《从这里出发——古丝绸之路起点上的文明印记》《如果文物会说话》等寓教于乐、广受好评的文博科普读物。

THE END
1.安康博物馆获“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案例”奖12月4日,安康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大赛结果揭晓,安康博物馆报送的“安康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利用平台建设”荣获设施空间建设类案例一等奖,“传统非遗点亮节庆生活——安康博物馆特色研学项目”荣获优化服务供给类案例三等奖。 该馆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利用平台是国家文保专项,该项目基于现代互联网技术http://wwj.shaanxi.gov.cn/sy/dtyw/dsdt/202412/t20241209_3222772.html
2.西安历史博物馆:穿越时光的历史长卷在华夏文明的厚土中央,西安历史博物馆静静矗立,仿若一位缄默却博闻的智者,守望着千年古都的记忆,待每一位访客走近,便悠悠开启那通往往昔盛世的大门,铺陈出一幅波澜壮阔、绮丽斑斓的历史长卷。踏入馆门,首先震慑人心的便是那浩如烟海的馆藏。从古朴浑厚的石器陶器,奏响人类文明起源的初鸣,仰韶文化的彩陶钵上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8129711696443921&wfr=spider&for=pc
3.以实践育人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历史文化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坚持“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的思想,在历史学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探索考古实践教学改革,最终形成“一目标二理念三融合四驱动五互通”的实践育人模式,在实践教学中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取得良好的育人成效。http://history.lzu.edu.cn/portal/article/index/id/967/cid/8.html
4.民俗博物馆布展方案(通用8篇)民俗博物馆布展方案(通用8篇) 在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的体量和规模空前放大、城市文化呈多元发展趋势的情况下, 面对旧城区改造不可逆转的势态和房地产“刀光剑影”直指城市历史文化建筑遗产的局面, 如何保护利用好城市建筑文化遗产, 使之焕发青春, 为城市的发展和居民文化https://www.360wenmi.com/f/file6iuyn340.html
5.“大思政”格局下文博人才队伍建设浅析——以广东省博物馆(广州近年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文物局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文物博物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家九部委发布《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新形势下文博单位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夯实“大思政”https://www.fx361.com/page/2022/1218/13104693.shtml
6.《邓姓文化》2014年2期总第18期大殿的布展工作和根雕博物馆的设计步伐,搞好布展工作的方案设计,加强与根雕博物馆设计方的协调;五要不仅有利于促进邓州的发展,更有利于促进河南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陕西和河南投资置业,希望将来有机会带着儿子回到邓州探亲谒祖,考察投资,为故里邓州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http://www.dxzy.org/xuexidiaoyan/2852.html
7.从资源优势到发展胜势——新时代陕西文物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围绕文物工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促进作用,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对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作用,不断拓宽国际视野、挖掘文物内涵、创新表达标识、推动跨界融合,积极探索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模式、新路径,做实做好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大文章。 联合陕西省发改、教育等13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方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861985?commTag=true
8.对学生会的工作计划在新的学期中,生活部会全面贯彻系分团委学生会的指导方针,大力维护同学们的基本权益,逐步提高同学们的生活质量,用创新的思维为同学们更好的服务。我们会积极开展有益同学们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以便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活动,使同学们的大学时光绚烂多姿。学生会生活部工作计划 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gzjh/20220726111043_5344382.html
9.学习强国挑战答题带选项答案完整题库(上)224、唐代阙楼作为礼制性建筑,其最高等级为___。(出题:陕西历史博物馆 推荐:陕西学习平台) A、皇阙263、以下选项中,___比喻新出现的有一定积淀积累的人事物等推动旧的人事物等的在某方面的发展等情况569、四川省规模最大的民办博物馆是___。(出题: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 推荐:四川学习平台) A、建川博https://www.mkaq.org/html/2020/05/14/52034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