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顾振清、木星美术馆馆长吕红荣与参展艺术家及嘉宾开幕式合影
据悉,《有效加速·2140》数字科技艺术展的展期从2024年1月31日起,一直开放至2024年3月17日(展期内每周一闭馆、春节假期2024年2月8日至16日闭馆)。欢迎大家踊跃观展。
策展人顾振清为“有效加速·2140”数字科技艺术展作导览
《有效加速》
文/策展人顾振清
硅基科技加速现代社会的演进,指向的是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与人类文明长期存续的可能性。人工智能、机器人和Web3.0技术的指数级发展必将带来的科技奇点,正在改变人类社会和生物圈系统。有效加速的技术革新是人类文明发展伦理上的一种正当行为。人类只有加快进步,才能保障自身在整个熵增宇宙中的生存。有效加速的科技理性,正在弥合物理和数字领域之间的模糊界限,将现代社会带入一个令人敬畏的虚实相生、碳硅同体的新时代。聚焦数字科技的艺术家、科学家和工程师不断挑战创造力、发明力的边界,刷新知识生产体系、迭代人类认知结构。他们以非凡的感知力、想象力预报了一个奇点降临的认知革命,反映了新兴技术对人类生活和整个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从虚拟景观到互动装置,从增强现实体验到生成艺术,艺术家的工作不但见证了艺术和科技的融合,体现了人类想象力和机器的变革力量之间的协同作用,显示了人类在艺术创造和技术创新交汇的各种超级节点所释放的无限能量。
人类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表现为对于自身发展与进步的一种无尽追求。有效加速的科技动力在理论推测、哲学探索和尖端技术创新上展开了一场超越性的奥德赛之旅,揭示了一个沉浸式的、虚实融合的Web3.0元宇宙。算法的复杂性结构编织了生成美学错综复杂的和谐与平衡,而增强现实、扩展现实挑战了物理世界的本体论框架。在虚实融合的多维时空体验中,艺术家的表达与科学技术的更新迭代互激、互鉴,打破了人类对已知与未知领域的传统理解,让更多人卷入一次又一次现场感十足的思想实验,从而跨越认知冲突、心理落差,感知人与世界存在的本质。在艺术现场的作品中,艺术家试图释放技术奇迹的全部潜力,让每一种可见与不可见的信息与能量在现场传递、交换中产生共振、共鸣。人的认知结构、哲思习性、审美机制与各种信息的现场输入相互冲撞、纠缠,正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赋予无数的意义光晕。
《2140》
文/量子学派
当一部分人开始怀疑F=M(dV/dT)万物皆可控,不再认为麦克斯韦电磁转化Φ=B·S·cosθ天经地义,开始在科学方面产生对原创力的自我怀疑,聚焦数字科技的艺术家们,其想像力不但没有被社会吸引而弯曲,其原创力反而被科学引擎推动得更加蓬勃张扬。他们在理论和实践中奋勇前行,在现实与理想主义中一次次左冲右突,在时光缝隙中撒下艺术、美学和科技的种子。亮着的美术馆永远在提问,不眠的艺术家一直在作答。
2140年,人类算力的最高峰。“2140”创造了一个平行时空,人类可以在这里用算力为连接,创造另一个自己,构架未来新生态,可以用想象力勾勒草图,拓荒一个科幻世界。当人类伫立在向数字文明跃迁的门口,元宇宙成为70亿人拥挤在地球这颗蓝星上的最大公约数,“2140”携手“有效加速”,既是科幻与艺术的结合,也是想象与美感的统一,现实与未来,在此时此地交织,共同缔造一场数字科技艺术的美妙幻梦。
“有效加速·2140”数字科技艺术展展览现场
序厅
缪晓春《红黄蓝》,2023,树脂,3D打印,着色,150x50x150cmMiaoXiaochun,Red,YellowandBlue,2023,resin,3Dprinting,coloring,150x50x150cm
作品阐释:缪晓春数字生成、3D打印雕塑作品为观者呈现的是一个虚拟的、完全由人脑与电脑共同生成的世界。2023年,缪晓春创作了《红黄蓝》等一系列数字生成、3D打印的新雕塑作品,延续数字形象物理化的思考。他依然用三维扫描文件,借助网络运动素材,将一些看似日常的,或者滑稽的动作不断叠加,形成影像和3D打印雕塑作品。这些作品呈现的是缪晓春对图像(image)、运动(move)、动态(motion)、动机(motive)的分析与探究。艺术家借由影像、装置与雕塑在空间中的形态再现方式,引申出他对存在与真实性持续探究。实际上,缪晓春3D打印雕塑作品的魅力恰在于它们所表现出的那种不同维度间的范式转型,而这首先要归功于缪晓春对新、旧文化与虚、实世界的兼容并蓄。缪晓春用为过去、现在、未来构筑了一种共时性,从而为观者理解数字世界的历史和未来提供了新的机会。
缪晓春
缪晓春,1964年生于中国无锡。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德国卡塞尔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摄影工作室。作品的主要形式有算法绘画、三维电脑动画、数字摄影等。曾参加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第7届亚太三年展,首届基辅双年展,第4届广州三年展,广州摄影双年展,釜山双年展,首尔媒体双年展,上海双年展等大展;并曾参加群展《中国-面对现实》,维也纳路德维希现代艺术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艺术温跃层-亚洲新浪潮》,德国ZKM媒体艺术中心;《过去与未来之间-来自中国的新影像》,纽约国际摄影艺术中心和亚洲协会;芝加哥斯马特博物馆和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西雅图博物馆,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主要公共收藏包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大都会博物馆,法国当代艺术基金会等。
夏航《游说者》,2019,不锈钢,90x100x220cm,版数8XiaHang,Lobbyist,2019,Stainlesssteel,,90x100x220cm,Edition8
作品阐释:夏航的《游说者》极具工业设计的克制与未来科技的狂放,在看似矛盾的形式之中,却又能找到恰如其分的精准。夏航是第一个以“玩的雕塑”观念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他的雕塑语言兼具时下最新潮的未来科幻感与复古厚重的工业金属感,张扬而不失细腻,刚硬而不失柔美,两种质感杂糅交织。夏航将艺术与潮流精准结合,手法驾轻就熟,雕塑风格冷静、锋利又不失热烈。夏航作品常以独特的形态为城市空间带来一种虚实交界的科技感,那些如天外来客般的艺术UFO,展现出宏大而美妙的想象力。夏航的大型雕塑作品遍布世界多个城市,用艺术的方式介入城市空间与当代生活。夏航是“传统雕塑边界的颠覆者”,他的雕塑是想象力与材料的精确组合。他用想象力解构日常事物,通过设计、拆解与架构,又将雕塑艺术再次融入当代生活中,让艺术想象力和好奇心成为日常的一部分。
夏航
夏航,1978年生于辽宁沈阳,200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夏航独到的雕塑语言在众多的雕塑艺术家中脱颖而出,他擅长通过反现代主义的叙事方法,将“玩”的个性赋予雕塑,以解构的方式对日常事物加以阐释,并将雕塑以“外来艺术体”的方式介入城市空间。其大型雕塑作品遍布世界多个城市,也曾为香港海事博物馆、贵州省博物馆、北京人寿金融中心等建筑空间进行委任创作及展出。曾举办个展有:2016年《叮氏语者》,芳草地画廊,北京;2010年《玩趣》,杰·艺术画廊,上海;2008年《请勿触摸:夏航雕塑个展》,新时代画廊,北京。
杨千《生命之光》系列(紫光下),2023,综合材料于木板,尺寸可变,木板直径90cm、60cm、40cm、20cmYangQian,TheLightofLifeSeries(UnderthePurpleLight),2023,mixedmediaonwood,variablesize,diameterofpanel90cm,60cm,40cm,20cm
杨千
杨千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曾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1985年留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并于1988年获艺术硕士学位。2002年从纽约回到北京工作和生活至今。杨千是一位善于探索、勇于突破自己的实验性艺术家,从他回国后的早期作品“水珠系列”到随后的“动态绘画”、“双重绘画”、“纸屑绘画”等无不反映出他不断突破自己的创新精神。近几年来,他把探索逐步转向了多媒体影像、装置雕塑和荧光材料等方面的实验。如他利用运动APP卫星定位的功能在大地上走出各种有意味的图像、浇筑的拆迁废弃物雕塑装置和通过365纳米紫光灯展现的荧光绘画“色光系列”等。他的作品曾受邀参加国内外的重要展览,包括西班牙塞维利亚双年展、韩国釜山双年展、波兰波兹南双年展、上海双年展、德国ZKM当代美术馆以及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大展,并多次在纽约、伦敦和布鲁塞尔等地的画廊以及在成都当代艺术馆、今日美术馆、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三亚当代艺术馆、北京白盒子艺术馆等重要美术馆和艺术机构举办个展。
第一单元从零到一
新意识须有新方法。新艺术须有新媒介、新语言。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ENIAC诞生,人类进入计算机时代。天才科学家冯·诺依曼提出“存储程序”的计算机设计理念,将计算机指令进行数字编码后存入计算机,以执行程序代码的方式控制计算机运行。冯.诺依曼计算机体系实现了数字技术从0到1的科技进步,从而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数字时代。数字技术的爆发,为艺术家打开了一个奇妙的数字伊甸园,让艺术家在虚拟世界确立起一个或多个数字IP身份,实现从0到1的身份转换、路径转换。数字艺术意味着许多当代艺术家换了一条数字路径重新出发。这是人类文明数字化迁徙、Web世界“虚实相生”的发展大趋势倒逼出来的一种精神出路。数字艺术所链接的,其实就是一个通向线上虚拟社会多元复合的元宇宙的转接口。社交媒体使人们能够以多种方式进行交流,这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物理时空的距离。数字路径让艺术家失去的只是物理实体世界中心化体制的种种规约、限制、盘剥和禁锢,获得的却是整个数字虚拟世界的无尽可能。
第一单元视觉文献厅:早期绘图仪数字艺术作品、区块链网络艺术作品、Web3.0生成艺术作品
早期绘图仪数字艺术作品、区块链网络艺术作品、Web3.0生成艺术作品
早期绘图仪数字艺术作品
德斯蒙德·保罗·亨利《无题》,1962,绘图仪绘画,纸上彩墨,27.5x33cmDesmondPaulHenry,Untitled,1962,Plotterdrawing,inkonthickpaper,27.5x33cm
德斯蒙德·保罗·亨利(DesmondPaulHenry,1921-2004年),英国人,1949-1982年任曼彻斯特大学讲师和哲学系讲师。在1960年代全球计算机艺术运动兴起之时,他是最早尝试使用机器生成视觉效果的英国艺术家之一。亨利利用二战时期轰炸机的投弹瞄准模拟计算机继续研发,于1960年、1963年和1967年分别制造了三台电子机械绘图仪。亨利的绘图仪生成效果类似于微软WindowsMediaPlayer附带的抽象曲线图形的复杂版本,可以说是计算机图形学的早期代表。1962年亨利在英国索尔福德艺术馆举办了"世界上首次单人机器展"。第二台亨利绘图仪及其效果被列入1968年伦敦I.C.A的艺术与技术大型展览《网络的偶然性》。
维拉·莫尔纳尔(VeraMolnár,1924-2023年),一位生于匈牙利、长期在法国工作的媒体艺术家、电脑艺术与生成艺术的先驱。她也是最早在艺术实践中使用电脑的女性之一,她曾在匈牙利美术大学学习美学和艺术史。1940年代她创作非具象绘画。1959年她开始创作组合图像;1968年她使用计算机创作了第一幅算法绘画。。莫尔纳尔用电脑按照自己设计的一套规则创作出闲适、简约的图画。这些图画调侃秩序分解为混乱和混乱整合为秩序的点。1960年代,她在巴黎开始手工创建算法,并通过这些算法创作绘画作品。她将这种方法称为"想象中的机器"。1968年,她首次在法国索邦大学使用电脑进行艺术创作。莫尔纳尔通过在电脑上安装一支笔,并向电脑提供工作指令而完成创作。几十年来,她对计算机图形、绘图仪等的基本尝试为今天基于算法的数字艺术打下根基。2007年她被授予法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作品被各大博物馆广泛收藏。莫尔纳尔以在世最年长的参展艺术家身份参加了2022年威尼斯双年展。2023年她甚至为苏富比拍卖行制作了500件NFT,累计成交额达120万美元。
罗曼·韦罗斯科《曼彻斯特3》,1998,绘图仪绘画,纸上彩墨76x56cmRomanVerostko,Manchester3,1998,Plotterdrawing,inkonpaper,76x56cm
罗曼·韦罗斯特科RomanVerostko
罗曼·韦罗斯特科RomanVerostko,生于1929年,美国艺术家,一位使用自己算法创作计算机生成艺术的艺术家。他创作的代码生成图像被称为算法艺术。1960年代维罗斯特科作为艺术家时提出的形式理念。1970年代他开始开发自己的原创艺术生成软件。他的算法艺术程序软件可以控制一种被称为钢笔绘图仪的机器的绘图臂。这种绘图仪主要是为工程和建筑绘图而设计的。维罗斯科在编写软件代码时,将机器的绘图臂视为自己绘图臂的延伸或假肢。绘图仪通常使用墨水笔绘图,但韦罗斯科将东方毛笔改装成适合绘图臂的笔刷,并编写了交互式例程来实现绘图仪的笔触。他在并通过在钢笔绘图仪中使用东方画笔形成了独特的视觉风格。1995年,他与让·皮埃尔·赫伯特共同创建了艺术家团体算法派Algorists。
汉斯·德林格HansDehlinger
汉斯·德林格HansDehlinger,1968斯图加特大学建筑学专业毕业,获建筑师工程文凭。1968年任慕尼黑奥运村设计团队建筑项目经理。1969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学硕士,1978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1966年开始使用编程语言和计算机。1970-1973年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设计学院副教授。1973-1980年任斯图加特大学建筑系"规划基础研究所"副所长。从事建筑设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80-2004年任德国卡塞尔大学产品设计系工业设计基础教授。从事设计方法和工业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和规划设计、规划信息系统设计、生成艺术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83年起从事生成艺术,参加过世界各地的展览。1988年任柏林艺术与商业组织创始成员。1991-2004年任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RechnergestütztesDarstellenundEntwerfen研究所所长。1996年获格拉德贝克市"金绘图者奖。
区块链网络艺术作品
琼·海姆斯克《变色龙》,2021,生成视频,7秒,尺寸可变JoanHeemskerk,Chameleon,2021,generativevideo,0:07min.,variablesize
JoanHeemskerk生于1968年,是荷兰当代艺术家,从事网站、软件、游戏、照片、视频、表演和装置艺术创作。她研究从密码学系统到量子非二进制计算的Web4的各种可能性,同时在云中将世界网络艺术作为日常艺术实践。她也是艺术团体JODI(jodi.org)的成员,JODI是1995年网络艺术的先驱。JODI是第一批研究和颠覆互联网、计算程序和vhdeoajd计算机游戏的艺术家。JODI从根本上颠覆了这些系统的9种语言,包括视觉美学、界面元素、命令、错误和代码。JODI是一种外在的数字干预措施,它确定了计算机技术与IDS使用之间的关系,并对计算机的使用和IDS的使用提出了要求。琼·海姆斯克举办的个人展览有:2023年"REc+>>",Rectangle,WaldburgerWouters画廊,布鲁塞尔;"w3b4",p0.nz/i画廊,惠灵顿,她参加的群展有"Atlas",FoxyProduction,纽约(2023年);"WATERWORKS",V2,鹿特丹(2022年);"NODOUS",JPG.space/rosa,柏林(2022);"艺术与区块链",Rozenstraat59,阿姆斯特丹(2022)。
Web3.0生成艺术作品
幼虫实验室《密码朋克#4559》,2017-2019,链上生成,PFPLarvaLabs,CryptoPunk#4559,2017-2019,on-chaingenerative,PFP
幼虫实验室LarvaLabs
作品阐释:Autoglyphs是幼虫实验室LarvaLabs于2019年链上发布的最具数据算法生成性的系列艺术作品。项目直接将算法部署在智能合约中,在铸造的时候根据算法生成链上数据图片,是生成艺术的代表之作,总数仅有512个,是早期LarvaLabs的实验项目。该项目成为区块链上第一个生成艺术项目,推动了全球链上生成艺术赛道的发展。它为创造数十亿受Autoglyphs启发的艺术品开辟了新的途径,每件艺术品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身份,这是防篡改的,充满了出处和真实性。
泰勒-霍布斯《菲登扎Fidenza#575》,2021,链上生成艺术TylerHobbs,Fidenza#575,2021,on-chaingenerativeart
作品阐释:在ArtBlocks网络平台上发行的算法生成艺术《Fidenza》系列是泰勒·霍布斯TylerHobbs迄今为止最流行的作品。虽然它不太复杂,但该算法的核心结构非常灵活,允许有足够的多样性来产生持续令人惊讶的结果。这是评估生成算法质量的最有趣的方法之一,当然也是媒体独有的方法。即使对该领域最好的艺术家来说,在不可预测性和质量之间取得正确的平衡也是一项艰巨的挑战。《Fidenza》的主要基础是流场算法。自2016年以来,泰勒·霍布斯一直在使用流场技术。它能让泰勒·霍布斯创作出不可预测的有机曲线。这些曲线还具有不重叠的美学特性,它们总是与相邻的曲线并行,而不会发生碰撞。流场本身的构造是多变的。它可以被改变为轻度湍流或极度湍流,也可以被改变为短曲线或长曲线,甚至可以改变为沿锐角的曲线,而不是平滑流动的曲线。《Fidenza》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流场上绘制的形状。它使用的不是细长的曲线,而是粗大的弧形矩形。重要的是,算法会检查以确保矩形不会碰撞和重叠。这样,各元素之间就有了很好的间距。《Fidenza》使用概率调色板。这些颜色都是手工挑选出来的,可以很好地搭配在一起。调色板中的每种颜色都有一个概率。
泰勒·霍布斯TylerHobbs
泰勒·霍布斯TylerHobbs是一位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的视觉艺术家,主要从事算法、绘图和绘画工作。他的艺术作品专注于计算美学,现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偏见如何塑造它们,以及它们如何与我们周围的自然世界建立联系和互动。Tyler开发和编程用于生成视觉图像的自定义算法。通常,这些在计算机擅长的寒冷、坚硬的结构和我们可以在我们周围的自然世界中观察到的凌乱的有机混乱之间取得平衡。
孙博涵《How-2-10k》,2022,链上生成艺术SunBohan,How-2-10k,2021,on-chaingenerativeart
作品阐释:孙博涵作品《How-2-10k》系列由10000件完全不同的算法生成的解构作品组成。10k=10000,10000是一个几乎可以让每一个人可识别、可感知、可控制的常数,本件作品由生成式算法结合区块链世界里的meme文化基因“10k”,联合呈现了一个当下时代感的链上生成作品系列。
孙博涵
孙博涵工作生活于北京/上海/洛杉矶/硅谷的应用科学艺术家,SBHStudio硅基艺术工作室主理人、Bca科技艺术创始人、ZonffPartners合伙人、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产业区块链专委会副会长。中央美术学院本科毕业、中央美术学院硕士、中央美术学院附属实验学校教师、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学院讲师/研究员。曾参与2018国家艺术基金&清华大学-人工智能时代艺术展览。2021年3月作为出品人/策展人策划了北京UCCALabs全球首场线下大型加密艺术群展“VirtualNiche”。2022年6月作为唯一华人机构登上NFTNYC舞台2023年11月作为策展人策划了位于北京三里屯024中国首场生成艺术大型群展“硅基未来·科创生成”。2023作品入选中国美协国家级大展“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展”。作品曾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2021年于上海外滩创立的BCAGallery曾参与ArtBasel、NFTNYC、NFTLA、CES、温哥华双年展等海内外知名展会。
作品阐释:2004年,吴亦深开始思索传统图案和分型在底层结合的可能性实验。2006年的《玄武纹》最终成了最能代表那个系列作品的一个案例,龟背纹是中国典型的传统图案,其形状源于龟类背甲那种拉长的六角形。密集排布龟背纹饰常见于在中国传统的丝绸和建筑器物之中。艺术家发现,自然世界中的乌龟背部,总是拥有排列整齐的13块结构。于是,他运用计算机代码将13块龟背纹合成一个结构,象征乌龟的一次迭代,而13个同样的乌龟结构,可以形成一个更大一级的大龟背结构,类似几何分型,以此类推。玄武是古代传说中的神龟,代表了一种高维度的龟背纹设计。这件丰富色彩的作品的整体趣味来自古典中国美学对艺术家的启示。这件作品源文件EXE是一条1/1可互动算法艺术,曾经参加了2006年《扩张的转折2》艺术展,并有图片著录。
吴亦深
谭亮《突变》,2022,编码,影像装置,尺寸可变TanLiang,Mutation,2022,codingart,videoinstallation,variablesize
谭亮、刘再伟、叶宇兴、胡元婧《她的旅程》,2023,编码,影像装置,尺寸可变TanLiang,LiuZaiwei,YeYuxing,HuYuanjingHerJourney,2023,codingart,videoinstallation,variablesize
谭亮,2000年毕业于湖南工业大学;2001-2004年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获设计艺术学硕士(数字媒体艺术);2014-2019年就学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设计学博士(交互设计)。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哲学博士、广州美术学院数字艺术科技研究所联合负责人;兼任湾区元宇宙数字艺术创新研究基地专家,香港科技大学计算媒体艺术学域客座教授,深圳南方科技大学访问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艺术、交互设计、加密艺术。2009-2010年在法国埃克斯?普罗旺斯艺术学院任访问学者期间,曾师从著名数字艺术家道格拉斯?史丹利DouglasEdricStanley学习代码艺术。2011年他出版中国国内第一部代码艺术著作《Processing互动编程艺术》。
第一单元影像装置展厅
作品阐释:郑宏昌《瓶子》系列通过全息影像与投影技术和装置的结合来触碰资本与政治双重控制下的人的状况。在这个大的语境下,他启用一些具有强烈符号指涉的装置来展开表述,比如他的玻璃器皿之于狭小空间对于人的约束与规训,这与其说是隐喻,不如说是今天人类的种种日常境遇:不停的劳作与奴役。观看郑宏昌作品的动力,一方面来自于其机械和影像联合构成的游戏性,还有赖于那个不断奔跑、被挤压、被权衡的肉身。在他所有的影像装置中,观者都能看到这样一个肉身符号:肥胖、慵懒、努力、迟钝、消耗,疏于抵抗或失去抵抗意识。他们似乎是独立存在,没有干扰,也不受控制。但由坦克、天平、玻璃器皿等物件投射的镜像,却恰到好处地成为那些肉身的语境,看似错位,不构成直接的操控,但却无法回避隐形的操控逻辑,那些物件变成了一个个“无形的手”。这些装置没有强烈的情感置入,也没有明显的批判刀锋,冰冷、幽默,甚至格局狭小,但却构造了资本机制运作的微缩景观。郑宏昌通过这样的一些吸引我们的游戏互动装置的设定与结合,试图去触碰我们业已沉陷其中的消费社会穹顶之下的运行机制。
郑宏昌
郑宏昌,于云南,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现活作于北京。主要从事新媒体艺术的研究向,包括:机械艺术,影像装置,装置艺术等多个艺术领域。作品多次被邀请参加国内外艺术展(越后妻有地艺术节,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届江影像双年展,北京国际设计周等),多件作品被国内外藏家收藏。2019年发起并成了中国·松阳岙国际艺术村。曾参加2023年闪回.第六回“轨迹”,同德昆明场,云南,昆明;2023年“风的艺术季”,天台景区,河北邢台;2023年“O’Kids国际儿童艺术节”原.美术馆,重庆;2023年“我们共享的河流,从澜沧江到湄公河”,中间美术馆,北京;2022年“AfterLandscape风景后”,CGK昆明当代美术馆。云南,昆明;2021年“首届泛东南亚三年展”澜沧江计划,云南西双版纳;2021年“维度交互”第届岙当代艺术展,浙江丽;2021年“变奏VARIATIONS”第三届安仁双年展,四川成都;2020年“未来艺术学.机器人计划:人机合一”光明化艺术中美术馆,东深圳;2020年“机器.人.艺术.时代”华.美术馆,东深圳。
张立振+机械星联《启航》,2020年,镜面不锈钢,铝合金,可编程LED,电机,500x290x320cmZhangLizhen+MechanicalInterstellarAlliance,Sailing,2020,mirrorstainlesssteel,aluminumalloy,programmableLED,motor,500x290x320cm
作品阐释:张立振+机械星联装置作品《启航》打造了一个马斯克星舰式的太空火箭推进器造型。整个装置中蕴含了人类集体抵抗熵增、立志成为跨行星物种的一种强大的钢铁意志。然而,当火箭发动机模型底部发射的光芒随着电机扇叶转动而不断变换时,整个作品亦如赛博世界里的万花筒,散发出无尽的诗意和万千柔情。《启航》似乎在展览现场打造了一个带有光晕的人类终极价值目标。今日数字原生一代依然有志于星辰大海,追求虚实交融全域宇宙生存模式。装置尾部扇叶旋转,模拟尾焰喷射形态之时,经典的沉浸场景提示了一种快速穿梭的星河背景,带来强烈的视觉感染力。
张立振,1982年生于山东,视觉交互设计师、机械装置艺术家,《机械星联》场景IP主理人,东诞家居品牌创始人,格物互动联合创始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科创新设计导师。他专注极致虚实融合的未来场景体验研究,于新业态和新空间形式的场景升级。以场景体验为入口,整合未来出行、人居、穿戴、艺术、时尚等业态,为商业及艺术空间赋能全创意链。他将视觉设计、机械交互、新媒体艺术等前沿科技艺术融入到空间场景设计中,应用跨界未来创新理念来更新空间,让空间价值发挥更大的体验价值。张立振不仅长期活跃在机械互动创意领域,也活跃在策展领域,主创大型星际及未来生活方式概念IP展—《机械星联》。作品屡次获国内外专业奖项,与多所高校学院开展互动技术及创新技术等学科课题授课研究。
机械星联是一个城市未来新物种。它对未来艺术、未来秀场等新业态有破圈探索,另外,它还联合未来出行、未来人居、未来3C消费品、未来移动人工智能等合作伙伴一起链接未来城市创意、融合未来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机械星联旨在通过打造拥有内核的前沿科技IP和艺术人文新地标,在体验时代为新生代创造一个未来场景,成为赋能品牌和空间,对话新消费的超级内容IP。
作品阐释:吕滢《龙弹子机宇宙花园1号》是艺术家2024年发起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元宇宙艺术项目。这个虚实共建的花园基于web3.0的元宇宙资源,其中未来的宇宙花园由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图像。里面生活着各种有意识的未来机器人,它们的交流是通过未来的语言进行的。花园中的各种事物以数字实体的形式呈现,未来机器人们通过扩散到空气中的粒子意识流相遇并相互交流。此艺术项目为可扩展式公共艺术项目,观众可通过二维码的互动小程序,上传提交在龙弹子机宇宙花园中拍摄的照片,以及参与龙弹子机宇宙花园中的交互设计环节。
作品阐释:杜岩作品《原动力:天空》由影像部分和雕塑装置部分组成。一个金色头部人像象征着从远古至现代的人类智慧。它是人类发展的最初“原动力”之源。头部上方的小马象征着伴随人类的“原动力”、又与其互动和共生的外部能量。投影部分象征着人类智慧的虚拟化模型。杜岩的影像是虚构的。它以静止的影像方式叙述了一部名为《天空》的影片的结束部分。同时荧幕上出现零星的“弹幕”。随着影像的推进,“弹幕”出现得越来越多。这些“弹幕”模拟了当下流行的“弹幕回应影像”的模式:一个个“弹幕”就像一个个虚拟的观看者,他们似乎已经完整观看了《天空》这部电影,他们只是在以“弹幕”的方式表达着对电影《天空》的各种看法和感受。这些“弹幕”或提问,或感叹,或赞赏,或语意不清,或者根本就没任何意义......它们从右至左,以不同的速度“刷过”荧幕,而恰恰因为这些“弹幕”之间几乎毫无任何逻辑上的关联,也使得它们之间产生了某种类似“诗歌”一般的动态的视觉文本。
杜岩
杜岩,1977年生于北京。2005年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高等美术学院油画系,获比利时教育部颁发的2èreCycle学位。2009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获艺术硕士(MFA)学位。曾参加2008年北京电影学院“水木境天”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2011年法国留尼旺勒波特市老码头仓库“留尼旺国际艺术双年展”;2013年法国蒙图利尔lle-De-France第十三届法国桃墙艺术节。
第二单元:超级对齐
第二单元MR虚实融合展厅
刘可《通道》系列,2019年,布面油画、综合材料,150x150cmx2件、135x35cmx1件LiuKe,Passageseries,2019,oiloncanvas,mixedmaterials,150x150cmx2pieces,135x35cmx1pieces
陈文令《根深叶茂》,2016,不锈钢,158x110x103cmChenWenling,DeepRoots,2016,stainlesssteel,158x110x103cm
作品阐释:陈文令《根深叶茂》萃取了中国传统的山水文化精华,并以当代性的雕塑艺术语言,结合优美的城市山水人文环境,雕塑主体是一株参天的大树,巨大的根系盘错成笼,晶莹剔透的不锈钢和炫丽的灯光效果,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奇观。根系的线条犹如牵手舞动的人群,象征着团结和欢乐,以及海外和远方游子的血脉相连。顶部枝繁叶茂,中间有山,根部有水,象征着风生水起、蓬勃向上的新时代精神。作品意图更好地呈现具有地方的文化基因又有国际化的共赏精神,使每个观赏者都沉浸在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息,在艺术享受的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并激发出积极向上的活力与热情。
陈文令,1969出生于福建,现工作生活于北京,著名当代艺术家.雕塑家,意大利佛罗伦萨国立美术学院荣誉院士。他主创雕塑,并涉足装置,绘画,攝影与当代书法等多种媒介。他是中国大型公共雕塑艺术的开拓者之一,被誉为魔幻现实主义的视觉魔术师。他创造的雕塑形象,以其超凡的想像力和文化基因的感染力成就了一个个让公众过目不忘的视觉IP,如“红孩儿系列”、“幸福生活系列”、“中国风景系列”和“万物皆牛系列”等代表作。他参加过国内外一百多次重要展览,连续三年入选雅昌举办的ACC中国年度十佳雕塑家。他是获得澳洲海岸国际雕塑展公共艺术大奖第一个华人艺术家,并被授予中澳艺术大使称号。他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美国休斯敦美术馆、丹麦国立当代美术馆、韩国国立美术馆和澳洲墨尔本当代雕塑博物馆及阿里巴巴杭州总部等几十个公共机构收藏。
胡婧璇《绿芽感应》,2021,综合媒体装置,260x150cmHuJingxuan,GreenBudsInteraction2021,mixedmediainstallation,260x150cm
胡婧璇,从小在新加坡、瑞士长大,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纯艺术学士,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纯艺术硕士。胡婧璇的创作,涵盖新媒体艺术、油面、装置、当代动漫等类。现为深圳技术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新媒体艺术学科专业带头人,国际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和中国美术学院特聘研究员。她的艺术作品多次获得本土及海外艺术比赛大奖,并被多家机构、社团、学校及个人收藏。主要获得奖项有2018大华银行年度绘画大赛、国际当代艺术奖ArtGeminiPrize、“全球科幻未来插画家竞赛”。
何启如《城市记忆拼图艺术计划》,2023年,密度板,丙烯,一组3件,112x842x205cmHeQiru,CityMemoryPuzzleArtProject,2023,densityboard,acrylic,asetof3pieces112x842x205cm
作品阐释:何启如作品《城市记忆拼图艺术计划》是一次创造性的实践。通过对深圳村镇的走访,何启如制作了一个包含现象、历史和思考的“聚宝盆”,为作品提供信息,并制定关键立场。这个做法试图将本土精神融入每一件作品的每一处细节。她从本土元素中发现灵感,这里有细微的视觉文化基因,也有复杂的历史元素或是印象中的元素。这些元素与深圳的历史背景、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密不可分何启如试图通过这一系列个性化和有吸引力的装置,为深圳提供一个来自21世纪的新品牌、新形象。她将这件作品想象成海市蜃楼,在城市空间中产生一抹梦幻的色彩。
作品阐释:何启如《XOXO甜甜圈》是当代艺术家何启如以甜甜圈为灵感创造出的一个关于爱和甜蜜的艺术语言与艺术符号。爱,存在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之中,是连接所有亲密关系的纽带,是一种在社会关系之上的可持续发展。人们时刻渴望着与美好事物相拥,建立与世界、空间和身边人的连接关系。《XOXO甜甜圈》以连续的波纹形成优雅波浪,给人们一种轻盈浪漫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想要接近。《XOXO甜甜圈》可存在于多元物理空间、情感空间与虚拟空间,在这些”空间“的连接处,借助艺术的表达,让艺术品与自然、与商业、与个体相拥,让公众零距离亲近艺术和获得艺术。甜甜圈连接着城市、社区、商业、自然、人的情感对流与亲密互动。
何启如
何启如,1985年生于中国深圳,艺术家,泰特艺术创始人。2010年研究生毕业于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设计研究专业。2009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环境艺术系。在教育行业方面,她曾在深圳南方科技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国际教育部等多个学校担任多年访问教师,曾获得多项国家、省级和市级荣誉和奖项,为深圳市高层次专业后备级人才。现生活和工作于深圳。她对当代艺术、环境艺术、博物馆策展、创新设计和时尚文化有着一定的研究与实践经验。曾受邀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德国、以色列、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多所高校进行学术交流,目前致力于研究和推动多学科及多文化的融合。其代表性艺术创作包含“XOXO甜甜圈”、“城市记忆拼图艺术计划”等内容。
杨泳梁《天空之城》,数字影像,2023,95x200cmYangYongliang,CityintheSky,digitalimage,2023,95x200cm
作品阐释:杨泳梁在《天空之城》系列中将文化基因的回归和未来派倾向表现得更含蓄、也更鲜明。杨泳梁在近期的创作中对传统元素的运用往往采用较含蓄的叙事方法。《天空之城》中加入了云雾与核电的新元素,一种极具毁灭性的力量”。如果换一个角度,想象一下中国人对太湖石的审美态度:皱、瘦、漏、透,对石头的这种审美源自与山水画一样的对意境、对超越有限的物“象”、对无限的宇宙人生之道的想象。画面上这些云朵与太湖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杨泳梁的作品将传统的审美融合在数字技术幻想未来的宏伟追求之中。这是艺术家的内在素养在创作中的无意识的表达。
杨泳梁,1980年生于上海嘉定。1995年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1999年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分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004年创办个人的设计工作室,担任设计总监职务。2005年开始现代艺术、水墨、摄影与录像艺术的实验创作。2006年任教于上海复旦视觉艺术学院,并开始创作《蜃市山水》系列。现工作居住于上海。曾参加第5届莫斯科双年展、2013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水墨艺术:当代中国古往今来》。
作品阐释:CharlesCsuri使用油画般的笔触绘制了一张戏剧性的脸,通过独有的特定软件将纹理映射到几何图形上。CharlesCsuri对毕加索和表现主义、面具和小丑戏剧的热爱在这部动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卢思屹+I-SurroundingLab《新月空间》,2024年,混合现实,MR眼镜LuSiyi+I-SurroundingLab,CrescentSpace,2024,mixedreality,MRglasses
作品阐释:卢思屹+I-SurroundingLab《新月空间》的出现代表着一个不可能存在的奇幻空间的诞生,在这个空间中您会看到许多超脱人类理解逻辑范围之外的超现实作品,以及由观众交互场景创造出来的新的生态环境。根据现场空间测量的参数,《28号方舟》、《生命状态》、《地球人》等艺术家原创的交互性虚拟物、虚拟动态空间以结构性介入方式并置在实体雕塑与绘画之间,并在MR眼镜中构成沉浸式的虚实融合的独特艺术感知。在《新月空间》现场,观众还可以看到《翡翠猪》、《木鱼》、《扭扭菇》、《牛油果》、《大嘴鱼》、《松果鱼》等6个造型怪诞且梦幻的MR虚拟小生物。奇异形态的MR虚拟小生物与物理空间相交融,与观众的抓取动作产生趣味交互,构成了一个神奇的元宇宙生态圈。
卢思屹,当代新媒体艺术家,现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曾获国际赛新媒体艺术分赛“数据可视化单项奖”、光年2020全国数字艺术创意大赛最具创意奖、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一等奖等多项国内外艺术大奖,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亚洲数字艺术展等,受邀杭州国际灯光节、深圳光影艺术季、全球首届加密NFT艺术节、SHOWTECH艺术科技论坛发言嘉宾。保利艺术、中信集团、梅赛德斯—奔驰等品牌合作艺术家。
I-SLab:伴随AR技术和创作工具的发展,新媒体艺术作品得以跳出画框,与观众零距离接触。“易现”平台为I-SLab实验室的艺术家提供全方位AR技术支持,通过元宇宙空间数智化平台——洞见AR-World,解锁包含全栈AR技术能力、可视化编辑工具、高效AR内容创作及分发为一体的一站式工作流。
第二单元白盒子展厅
薛雷《AI对人类的审视》,2023年,木板油画(正面:绿色、红色、黄色;背面:双年展、博物馆、维密秀)XueLei,AI’sPerspectiveonHumanBeings,2023,oilonwood(frontview:green,red,yellow;backview:Biennale,Museum,Victoria'sSecretFashionShow)
薛雷《视角》,2023年,AI影像,1‘30’’,循环播放XueLei,Perspectives,2023,AIvideo,1'30'',loop薛雷《数字情感模型》,2023年,AI影像,1‘30’’,循环播放XueLei,DigitalEmotionModeling,2023,AIvideo,1'30'',loop薛雷《永不改变的故事》,2023年,瓷唱片,1228度,捏塑,直径40.5cmXueLei,NeverChangingStory,2023,Porcelainrecord,1228degrees,pinchedplastic,40.5cmdiameter
作品阐释:在与Al的交流中,ChatGPT认为人类有6大基本情感模型(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厌恶和惊讶),以及可视为基本情感的混合或变种的其它情绪。并且可以用色谱来标明这一个复杂模型。薛雷利用了一个双面的古典木板油画的形象。Al猴子与被观察的人类文明。猴子的形象与人类相似,但眼神中透露着无比的深层智慧。背面的人类社会场景分为博物馆、双年展、维密内衣秀。在数字艺术中,薛雷以密集神经元和像素重建ChatGPT认知的人类6大基本情感,并辅以带有大箭中间色的6色谱系。巨大的3维数字模型穿过2维的猴子肖像,我们可以同时观察到2维形象被3维情感穿过的不断运动中的横截面色彩变化。人类从几万年前即开始了从外界寻找内心深处所缺乏的意识情感镜像,人类创造巫、舞、神、电影、动画和AI,人类可以从新的外界的角度重新观察自身的低维度存在意义。当意识获取外界的信息需求力超越一切,甚至可以为效率替代人类肉体器官的时候,我们的意识到底是缺乏什么呢?“Theypray,farm,create,andhurtormergewitheachother…anneverchangingstory”。他们祈祷、种植、创造、彼此伤害与融合。这是一个永不改变的故事。
作品阐释:陈文令《月光人》是一件充满诗情画意的雕塑作品。一个意象的人型微微侧身,似乎在静候佳人,又似乎在凝视远方。一轮明月通过未来感的管道和人物链接,既巧妙的将原本远景中的月亮创造性的同人物置于一景,又将中国优秀传统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植入作品。而作品因为可以和月亮一样发光,更让作品在白天和夜晚呈现完全不同的独特气息。
陈欣
作品阐释:范懿文Reva作品《一花一世界》表明:你可以通过一朵花了解世界,或者说一朵花就是一个世界。这句话出自《花鬘经》。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也写过一首意思相似的诗。"一粒沙中见世界,一朵野花中见天堂,掌中握无限,一小时中见永恒。"在我的理解中,这是一种平和豁达的心境。这个世界虽有缺憾,却充满生机。一朵花虽小,却是蜜蜂和蝴蝶的天堂。每个人也都是一朵花。只是我们有时会忽略或忘记观察它。这幅作品的灵感来自中国瓷器,借鉴了青瓷、景泰蓝和中国画的色彩。瓷器又称瓷器,是中国文化的代表。这些器皿通常装饰有花朵和缠枝。我希望以中国传统审美印象为基调,用算法生成各种独特的花卉世界。
范懿文Reva是一位算法艺术家、密码艺术家和计算机图形工程师,1986年出生于中国。她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她曾在电影制作、VR和AR行业担任算法工程师6年。2018年,她自学了生成艺术,成为一名制作新媒体艺术的自由职业者。2020年初,她踏入加密艺术领域,从此投身于Web3的创作和建设。她建立了加密艺术互助协会社区和独立加密艺术家的去中心化组织WeirDAO。她的生成项目"ThroughtheWindow"于2021年在ArtBlocks上发布。她是中国大陆第一位在艺术区块上发布作品的加密货币艺术家。她的作品曾在保利和永乐拍卖,并在2022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上展出。
胡权龄
胡权龄,1982年出生于湖南,现居海南海口。现居海南海口。毕业于海南师范大学、2008年,胡泉灵创办了中国首家当代儿童美术馆--美丽未来当代儿童美术馆。未来当代儿童美术馆。2002-2022年,胡泉灵以“美丽未来当代儿童美术馆”的名义出版了66本(套)原创儿童出版物。海南南海美丽未来当代少儿美术馆出版社、四川美术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中国邮政出版四川美术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中国邮政。出版发行66套儿童原创出版物。胡泉灵创作了多幅中国“热带雨林”油画和水墨“海洋世界”。2007-2022年,共创作了70多个系列600多幅作品。2023年无锡程及美术馆举办个展《水之维》。
章愳
章愳ZOOJOO,1974年出生于上海。1997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1年赴法国南锡美术学院参加研究交流项目,201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获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上海。曾任GNU游戏数字媒体设计负责人、EA游戏概念设计主创、阿里用户体验与交互设计专家、上海多媒体行业协会讲师、淘宝造物节合作者。2013年参加上海圆明园"海上繁星"水墨邀请展,2014年参加第二十届全国版画展。2021年开始创作元宇宙作品《宇宙密室》。
作品阐释:章愳《粉红爆炸》是一个寓言故事,叙述了人神共存的过去和未来。故事开始于人和神的和谐共处的上古时代。但是在18世纪后,人类逐渐在地球南北两端的极地发现了一种一动不动的奇怪生物。它几百年才会向宇宙释放一次粉红孢子。人类被孢子感染而不自知,进入幻觉,进入梦境。人神共存的时代宣告完结。章愳通过不断喂料给AI,让AI作个性化的深度学习、自主学习。这件AIGC影像作品展现了地球上最后一次成熟的孢子爆炸。孢子向整个宇宙散布,直至抵达下一个智能生物宜居的星球。
作品阐释:DaDa笪秋焱《不息》系列以描述规律的L-System数学模型为基础,搭建了个从“”、内向外、不断延申更新的复杂体系。“道,,三,三万物”,这句描述宇宙间万物运的法则同样讲述了命单体内部的运作规律。这个作为研究细胞交互作的数学模型被泛应于植物、体管结构与模拟各种态物体的形态研究中。《不息》通过调简单参数,将光作为元素加系统的迭代,在不同的成规则运作下描绘出命的内部世界形态。
笪秋焱DaDa
宋婷《CPU/GPU时装秀》,2023,AI生成图像与视频,18秒SongTing,CPU/GPUFashionShow,2023,AI-generatedimageandvideo,18seconds
作品阐释:世界上最早的“编程者”是女性。艺术家宋婷是2022年加拿大、美国和拉美最大区块链编程黑客松的获奖者。《花之骇客》由宋婷科幻小说《算力》衍生而来。在赛博世界字节构成的无形空间中,有无数数字形态的女性白帽骇客,她们用自己的力量缔造一个数字世界里有花、有蝶的新文明。宋婷作品《CPU/GPU时装秀》中,她把显卡(GraphicCards)当作计算经济的最底单元。因而,艺术家以显卡时尚秀为灵感,用AI创造了一场只在数字世界存在、而不在物理世界存在的时尚秀。
宋婷
宋婷,AI和区块链艺术家,曾是沈阳市文科高考状元,毕业于清华大学的人文科学实验班。大学时期学习java编程,并开始推进分布式存储docker开源技术。2017年,宋婷进入区块链行业,通过为白皮书提供优化意见赚取“第一笔数字稿酬”0.2个比特币。FAT榜单2020年度最具潜力加密艺术家。2021年获评“瞰见·未来大会年度最受欢迎加密艺术家”。2021年中国嘉德拍卖首拍NFT艺术品作者。2021年入选福布斯30under30艺术榜单,入选Gen.TxChanel亚洲新生代艺术家榜单。宋婷是2022年美国、加拿、墨哥最区块链客拉松(36时编程赛)获奖者唯性队,也是唯的中国队。
郭锐文RavenKwok,1989年生于中国上海,2011年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摄影专业毕业,2014年毕业于伦斯勒理工学院电子艺术专业(RPIiEAR)并获艺术硕士学位。他是一个视觉艺术家兼创意技术工作者。他的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领域集中于探索计算机程序算法在视觉美学表达上的可能性。他的作品受邀在全球各个媒体艺术与电影节展览展映,其中包括奥地利电子艺术节(林茨,奥地利),国际电子语言艺术节(圣保罗,巴西),维也纳独立短片电影节(维也纳,奥地利),点与线抽象电影艺术节(雷克雅維克,冰岛),共振媒体艺术节(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FIBER媒体艺术节(阿姆斯特丹,荷兰)等等。
陈阳昕
陈阳昕,1991年出生于中国武汉。NFT艺术家。中国NFT艺术品单品价格最高价保持者;他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系,硕士毕业于UCberkly的产品设计专业,曾在web2.0时代担任过电子、机械、工业设计师。参与和主导设计过的项目有iPHONE;NASA土卫六柔性机器人;LenonoDaystAR;NIO汽车驾驶舱;OPPOFind旗舰系列的抽拉式折叠手机等世界知名工业科技产品。拥有多项技术专利和论文。他的作品带有浓厚的工业风与非主流的朋克风,强调互联网、区块链的文化符号Memes的植入。他对于消费主义社会文化现象的戏谑和反讽、以及区块链带给人类文明和意识形态的反思,充满大脑洞的对未来元宇宙虚拟世界的幻想和现实世界科技元素映射体的结合,也擅长利用人工智能叠加组合数字材料的再创作。
第三单元:有效加速
万物互联、数字永生、意识长存,源自人类追求文明存续和存在意义的不懈努力和美好愿望。虚拟,是人类意识先天具有的一种属性,一种“本自具足”的自性。王阳明也说“心外无物”,意味着世界万物是意识在三维物理现实中的一种映射。而虚实融合、以虚促实、以虚强实的元宇宙世界,其实是信息与能量在物质世界、有形实体世界与数字世界、虚拟世界之间的一种相互映射。人的意识结构本就应对着宇宙的无限维度、无限可能。科学理性和线上数字智慧的发展,使得人类文明在现代性加速主义的语境下不断走出自然、走出地球生物圈、走出熵增的物理现实,向虚而生。然而,从三维之上的更高维度来看,虚就是实。虚拟现实的能量和信息,让人类智慧不断赋能,让人类精神超越物质现实的羁绊而不断升华。数字的加速度,让凝聚数千年文明精髓的艺术品彻底脱胎换骨,获得一种不可替代、不可篡改、不可磨灭的线上虚拟的数字生命。数字技术只是把人类的艺术财富再次彰显为一种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叠加态。数字艺术全方位、发散性的发展,必将显化出人类在线上虚拟世界中的无限智慧和无与伦比的创造力。
岳艳娜
岳艳娜,中央美术学院博士、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现工作于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数字艺术部博士后工作站,主要从事数字装置艺术、机械装置艺术、雕塑等多个艺术领域的创作实践与研究。曾获ARTCLOUD中国SAP艺术大奖年度新锐艺术家称号、获意大利第十届佛罗伦萨国际艺术双年展装置奖、中国姿态·第六届中国雕塑展银奖、中国姿态·第三届中国雕塑大展的佳作奖等奖项。2018年在北京悦美术馆举办个展,2021年在央美举办双个展。作品和论文曾发表于《科技进步与对策》、《人民日报》、《雕塑》等重要期刊杂志,2018年出版个人专著,2021年作品机械气动装置获得专利。作品曾参加过第十二、十三届全国美展,北京冬奥会公共艺术作品展、法国巴黎ArtCapital艺术展等国内外展览并被国内外美术馆等艺术机构收藏。
作品阐释:张立振+机械星联《东方花宇》交互场景提供更具东方气质的多维交互场景解决方案。既可提供准5D交互式的“东方印象”仿生未来场景,也能提供机械交互与数字艺术塑造的舞台剧艺术场景。
张立振
张立振,1982年生于山东,视觉交互设计师、机械装置艺术家,《机械星联》场景IP主理人,东诞家居品牌创始人,格物互动联合创始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科创新设计导师。他专注极致虚实融合的未来场景体验研究,于新业态和新空间形式的场景升级。以场景体验为入口,整合未来出行、人居、穿戴、艺术、时尚等业态,为商业及艺术空间赋能全创意链。他将视觉设计、机械交互、新媒体艺术等前沿科技艺术融入到空间场景设计中,应用跨界未来创新理念来更新空间,让空间价值发挥更大的体验价值。张立振不仅长期活跃在机械互动创意领域,也活跃在策展领域,主创大型星际及未来生活方式概念IP展—《机械星联》。作品屡次获国内外专业奖项,与多所高校学院开展互动技术及创新技术等学科课题授课研究。
机械星联是一个城市未来新物种。它对未来艺术、未来秀场等新业态有破圈探索,另外,它还联合未来出行、未来人居、未来3C消费品、未来移动人工智能等合作伙伴一起链接未来城市创意、融合未来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机械星联旨在通过打造拥有内核的前沿科技IP和艺术人文新地标,在体验时代为新生代创造一个未来场景,成为赋能品牌和空间,对话新消费的超级内容IP。
作品阐释:胡婧璇多媒体装置《蓝藻》系列一组具有硬边抽象作品极简、空灵、冷峻的特色。它们具有一种自带空间层次和秩序的抽象结构。蓝色灯箱表层在展厅空间中绽放一种介乎科技蓝与克莱因蓝之间的冰冷蓝光。蓝藻是一类进化历史悠久、含叶绿素A但不含叶绿体、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单细胞原核生物。它的发展使整个地球大气从无氧状态发展到有氧状态,从而孕育了一切好氧生物的进化和发展。蓝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包括各种水体、土壤中和部分生物体内外,甚至分布在岩石表面和高温、低温、盐湖、荒漠和冰原等恶劣环境中,有“先锋生物”之美称。它们在岩石风化、土壤形成以及水体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胡婧璇媒体作品中赋予蓝藻丰富的象征语义,探讨的是一种碳硅同体的未来生命形态。
朱塞佩·洛·夏沃《机器人》,2021,影像,加密艺术,1‘GiuseppeLoSchiavo,ROBOTICA,2021,video,cryptoart,1:00min.
朱塞佩·洛·夏沃简介GiuseppeLoSchiavo
朱塞佩·洛·夏沃GiuseppeLoSchiavo是一位居住在伦敦和米兰之间的艺术家。他的跨学科研究通过摄影、视频、雕塑和装置艺术来表达,同时处理进化生物学和社会学主题。通过他的作品,他试图反思人类在自然系统中的经历。2021年,朱塞佩·洛·夏沃是科学博物馆MUSE组织的欧洲项目BioArtChallenge的获胜者。朱塞佩·洛·夏沃目前是伦敦UCL大学微生物实验室的常驻艺术家。他的作品曾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画廊的众多国际展览中展出,包括伦敦的SaatchiGallery、纽约的ApertureFoundation、伊斯坦布尔当代、洛杉矶艺术展、MuseoMarcadiCatanzaro、洛杉矶的LACDA、ManaContemporary新泽西州、哈萨克斯坦阿拜歌剧院等个展及群展。
作品阐释:宋婷《悉达多》并不是佛陀的故事。它讲述的是一个人的故事。从一个看到宝树却没有通过观察其他修行者而弄清生命意义的孩子,到一个中年修行者。他渴望生命的真谛和圆满。于是,他建立了一个名为"完美世界"的虚拟数字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都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人们的欲望被无限放大,变成了火宅。模拟计算的数字世界真的会是完美的吗?最后,他走出了燃烧的欲望之屋,摘下了王冠。本短片中的所有静态图像和音乐均由人工智能生成。《悉达多》2023年荣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科幻电影奖。
刘嘉颖《100天NFT》,2023,视频,加密艺术,2’44”CryptoZR(LiuJiaying):100daysNFT,2003,video,cryptoart,2:44min.
刘嘉颖,网名CryptoZR,2020年获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现居北京。2016年前,一直从事互联网行业,曾任腾讯公司国际业务部全球SNS首席产品设计师。2016年后,创办区块链企业,对比特币加密货币、以太坊智能合约等区块链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探索艺术变革,发展独特的艺术语言。2017年,她成立了新加坡基金会ProChain以及区块链基金会。2021年,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举办个展《CryptoZR:Cookie》。2022年,在威尼斯军械库展举办个展《CRYPTOZR:COOKIECOOKIE2.0》。2023年,在英国伦敦萨奇画廊举办个展《CRYPTOZR:降临》。
Pak
鲍里斯·埃尔达格森《虚假记忆3》系列,2023,AI生成图像BorisEldagsen,PSEUDOMNESIAIIIseries,2023,AI-generatedimage
作品阐释:鲍里斯·埃尔达格森BorisEldagsen《虚假记忆3》系列探讨的是AI生成提示学所创造的一种伪造的艺术史记忆。作品名中的希腊语经典术语的PSEUDOMNESIA指的是伪造记忆、虚假记忆。这并非仅仅是不准确的记忆,而是针对从未发生过的事件所AI生成的虚假回忆。鲍里斯·埃尔德格森将1940年代和战后摄影的视觉语言与抽象艺术的历史相融合,从早期的生成艺术到今天的生成人工智能画出了一条线。这些提示图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工作流程制作的,结合了#textprompts、#blend和#imageprompts,以及#inpainting和#outpainting技术。
鲍里斯·埃尔达格森BorisEldagsen
鲍里斯·埃尔达格森BorisEldagsen,生于1970年,常住德国柏林。他曾在美因茨艺术学院学习摄影和视觉艺术,在布拉格美术学院学习概念艺术和跨媒体艺术,在印度海德拉巴SarojiniNaidu艺术与传播学院学习美术。此外,他还在科隆大学和美因茨大学学习哲学。他的摄影媒体作品曾在国际机构和艺术节上展出,其中包括卡塞尔弗里德里西亚姆博物馆、汉堡Deichtorhallen、墨尔本CCP、悉尼ACP、奥斯纳布吕克EMAF、波恩Bundeskunsthalle、爱丁堡艺术节、德比FORMAT艺术节、布拉加EncontrosdaImagem、阿雷格里港FestFoto、卢卡Photolux双年展、新加坡国际摄影节、印度海德拉巴摄影节、达卡ChobiMela摄影节、克拉斯诺达尔PhotoVisa摄影节、格罗宁根Noorderlicht摄影节、阿尔勒VoiesOff摄影节、莫斯科媒体论坛、Kochi-Muziris双年展、弗罗茨瓦夫WRO媒体艺术双年展、勒阿弗尔双年展和珀斯电子艺术双年展。自2004年以来,鲍里斯在维多利亚艺术学院/墨尔本大学、墨尔本摄影研究学院、美因茨美术学院和富特旺根高等学院讲学。鲍里斯曾在阿尔勒"VoiesOff"和德比"FORMAT"摄影节上获奖。鲍里斯是DeutscheFotografischeAkademie的成员,负责其在线活动。鲍里斯在柏林生活和工作。
凯文·阿博什《1111》系列,2021,加密艺术KevinAbosch,The1111Series,2021,CryptoArt
凯文·阿博什KevinAbosch
凯文·阿博什KevinAbosch,爱尔兰观念艺术家,也是加密艺术的先驱。他的作品涉及摄影、区块链、雕塑、装置、人工智能和电影。凯文·阿博什的作品通过提出本体论问题和回应社会学困境来解决身份、价值和人类货币的本质。凯文·阿博什的作品已在世界各地展出,经常在城市空间展出,包括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爱尔兰国家美术馆、JeudePaume(巴黎)、爱尔兰现代艺术博物馆。
陈阳昕《双十一,共同富裕》,2021,生成艺术,尺寸可变,48”ChenYangxin,DoubleEleven,CommonWealth,2021,generativeart,variablesize,0:48min.
《2021双十一,共同富裕》是艺术家陈阳昕2021年创作的一个48秒短视频,以中国最大在线商业活动品牌“双十一购物节”及其Memes元素为主题。作品以电视背景墙设计一个消费主义社会的舞台沉浸场景,4只带有工业朋克风格的神兽形象围在舞台中央的奶嘴型基座上的生日蛋糕旁,在追光灯下轮流吹蜡烛。它们代表中国4大中心化互联网商业帝国。画面还特意呈现了玻璃地板下的小黄帽矩阵,隐喻了支撑互联网经济系统的一个庞大的劳动阶级群体。由此,艺术家反讽了单级化繁荣的web2.0经济模式和流行文化。作品包含4个版数,是中国艺术家在OpenSea平台上单件USDT销售额最高的NFT之一。其中,1/4版由瑞士艺术收藏家UliSigg拥有;2/4版由一位资深NFT华人藏家拥有。
作品阐释:ArtBlocks平台#0号项目是Erick已经制作多年的一个算法生成系列作品《克罗米曲线》,它变成了第一个匡列在ArtBlocks上的生成艺术项目。其实Autoglyphs等先锋链上艺术项目证明,艺术家可以将更多的艺术存储在区块链上,NFT生成艺术平台也可以保持持久性的设计决策。在每个独特的Squiggle曲线中,散列的十六进位控制着起始颜色、渐变的变化率、点数等特性,这使“超级”Squiggles更罕见。当涉及到生成艺术时,这些“可控制”的十六进位对被称为参数。《克罗米曲线》系列作品有9305个不同版本。每个曲线都简单且易于识别,体现了ArtBlocks平台的灵魂。NFT代码中的每个签名都来自发起人眼中的艺术家、开发者和修补匠。《克罗米曲线》系列的公开铸造永久性按下暂停键。它们现在被预留,未来将手动分发给藏家和社区成员。《克罗米曲线》NFT在OpenSea二级市场上仍可找到。
埃瑞克·卡尔德隆ErickCalderon
埃瑞克·卡尔德隆ErickCalderon,他的网名Snowfro源于他的一个冰霜卷筒架。,1981年生于墨西哥城,现居美国休斯顿。他是ArtBlocks的创始人兼CEO。ArtBlocks是网路上第一个链上原生、按需创作加密艺术作品的交易平台,始于2020年。苏富比拍卖行2021年以81,000美元的总价售出了该平台生成的19件作品。
何启如《XOXO甜甜圈系列:爱的符号》,2018年,玻璃钢、丙烯,一组4件,每件100×100×40cmHeQiru,XOXODonutSeries:SymbolsofLove,2018,fiber-glass.acrylic,asetof4pieces,100x100x40cmeach
作品阐释:《XOXO甜甜圈》系列是艺术家何启如以甜甜圈为灵感创造出的一个关于爱和甜蜜的艺术语言与艺术符号。爱,存在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之中,是连接所有亲密关系的纽带,是一种在社会关系之上的可持续发展。人们时刻渴望着与美好事物相拥,建立与世界、空间和身边人的连接关系。《XOXO甜甜圈》以连续的波纹形成优雅波浪,给人们一种轻盈浪漫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想要接近。《XOXO甜甜圈》可存在于多元物理空间、情感空间与虚拟空间,在这些”空间“的连接处,借助艺术的表达,让艺术品与自然、与商业、与个体相拥,让公众零距离亲近艺术和获得艺术。甜甜圈连接着城市、社区、商业、自然、人的情感对流与亲密互动。
u2p050《银河》,2019,干草垛,数字影像,16‘41’u2p050,Milkyway,2019,haystack,digitalvideo,16:41min.
u2p050
袁隆《可持续共鸣体》,2023,3D打印,聚乳酸,RPET,生物基热塑性聚氨酯,NFC芯片,1730x965x400厘米,尺寸可变AlexLongYuan,SustainabilityResonator,2023,3Dprint,PLA,RPET,Biobased-TPU,NFCchips,1730x965x400cm,variablesize
作品阐释:袁隆《可持续共振》每个语音单元都是由电脑上的一段语音转化而来。然后,通过3D打印技术,将塑料添加剂制成实体。这些单细胞被组装成最终的模型。每个单元中都嵌入了芯片。观众只需将手机靠近电池,就能在现场阅读语音文件并聆听其故事。所有的3D打印材料都是新型环保塑料。其实,袁隆的装置《可持续共振》由成千上万的语音细胞的节点组成,它们像雪花一样组合成装置整个结构。它又像一个充满童趣的玩具。由于每个声细胞都有不同的颜色,装置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自由生长纹理。这个装置提供了一个成人可以进入的通道。当人们进入其中,就会被能量的共振所包围。装置的形状来自不可预测的能量模式。如同有机生命的自然生长,声音和思想在空间中交汇、延伸,最终形成一个能量体。
袁隆
许仲敏
许仲敏,1961年于中国,1987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伦敦。曾举办1994年巴黎国际城“许仲敏个人画展”;巴黎Marie-ThereseCochin画廊许仲敏个人画展;伦敦AIbemarle“画廊”许仲敏个人画展;1995年、1998年伦敦十月画廊“许仲敏个人画展”,1999年伦敦WellHung画廊许仲敏个人画展;2000年伦敦瑞德芬(Redfern)画廊“许仲敏个人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