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0日,久雨初晴。应市政协常委、大唐幼儿教育机构董事长、知青文化研究与收藏达人敖桂明之邀,我隨一行18名年轻的群友,兴致勃勃地前往湘东广寒寨乡探访新近落成的知青博物馆。
我们从萍乡城区出发,往湘东方向前行五十公里,一个山清水秀,繁花似锦的广寒寨天然景区便映入眼帘,山区空气格外清爽湿润,让久日宅家避疫的我们有了一种如释重负,格外轻松的感觉。
当我们走进"知青印象"的院门时,仿佛时空大挪移,一幅又一幅知青文化宣传墙画,把我们带入那段特殊而又不平凡的难忘岁月。
▲知青广场
广寒寨乡"知青印象"项目,由知青广场、知青文化墙、知青博物馆、知青食堂、知青宿舍等元素构成,这些经过精心设计,艺术装饰的元素,将当年下乡知青的生活情景诗意般再现。
▲知青宿舍
▲知青食堂
▲知青文化墙
在我这个老知青眼里,50多年前的知青生活,似乎永远比艺术化的情景再现更加深刻;已成往事的蹉跎岁月,似乎也永远比小说更加精彩。
▲知青舞台
看到这座带着时代印记的知青舞台,我驻足凝思,浮想联翩,这里是否曾经承载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知青情怀和愿景?这里是否曾经燃烧过当年知青"扎根农村怀壮志,战天斗地绘新图"的火热激情?这里是否曾经活跃着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员的身影和舞姿?
我们重点参观了知青博物馆。这是一座古朴的农家楼房。设在这里的知青博物馆与广寒寨乡(场)综合文化站合二为一。一楼为知青博物馆,二楼为综合文化站。
进入知青博物馆,首先看前言介绍。
讲解员是个聪眀灵巧的90后小姑娘,跟着她的节奏,我们倘佯在馆内,从展示出的图文资料和似曾相识的实物中,去触摸50多年前,这个湘赣边陲山村尘封已久的历史风云。
广寒寨乡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发端于1957年12月,首先是县机关干部上山。在萍乡县副县长戴志明率领下,一支由35人组成的先遣队,进入山区创业。至1958年2月,萍乡县机关上山干部分三批,共计181人,扎根山区,自力更生,奋勇当先,建设山区,创建国营萍乡县广寒寨综合垦殖场。
从这份广寒寨垦殖场的历史沿革路线图中,我仿佛听到一代又一代广寒寨人艰苦奋斗,砥砺前行,铿锵有力的足音。
从1958年到1961年的三年中,经过老一代广寒寨人的艰苦创业,筚路蓝缕,奋发图强,取得了十大建设成就,促使昔日贫穷落后的山区旧貌换新颜。
▲图为大竹山分场青年点
广寒寨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从1964年11月开始的,广寒寨综合垦殖场陆续接收了200多名城镇知青,先后分配在大竹山、院冲分场,大石岩青年点、洞溪青年点、凤形山分场塘溪青年林场、官陂青年林场、凤形山分场青年点、先遣村分场及三十六湾分场等地,从亊生产劳动。
当年这批朝气蓬勃的中学生响应党的号召,吿别城市,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和亲人,来到偏僻落后和条件异常艰苦的广寒寨山区,毅然拿起陌生的农具,开始了他们并不熟悉的生活,满怀激情地投入"开发万宝山,建设新农村"的洪流之中。
知青们战天斗地,任劳任怨,他们默默地忍受着山区乡村寒夜孤灯的寂寞和清苦,他们经受着繁重体力劳动的磨练和洗礼,也吸取了广寒寨红色基因的精神滋养,他们以苦为荣,茁壮成长,为改变山区面貌,把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这座英雄辈出的山寨。
这段特殊的知青岁月,弥足珍贵。由熊玉龙、苏晓清、谢芝兰、朱伟辉、左成义、邹建萍等老知青提供的图文资料,让我们从中了解到当年知青学习、生活、劳动的一些片断。
▲下乡知青与上山干部同劳动的情景,以及铁姑娘战斗队的风釆。
▲知青无私奉献服务山区群众的典型亊例。
▲知青参加民兵训练
▲知青文艺演出活动。
▲知青体育活动。
▲知青向当地老大娘学会缝补衣服,料理个人日常生活。
▲知青结婚证
由于当时弥漫全国的流行口号是“扎根一辈子,建设新农村”,不少知青顺从务农命运,在农村结婚生子。在收入微薄,艰难求生的挣扎中,过早地耗尽了青春朝气。
▲当年的广寒寨创办了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分校,拥有师生600多名,为山区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本土人才。
据萍乡市档案部门统计,从1964年起,在全市范围内有计划、有组织地动员城镇知识青年和闲散居民上山下乡,落户务农,至1978年,共动员安置24550名城镇知青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
广寒寨乡接收安置的200多名知青,只是全市24550名上山下乡城镇知青的一小部分,但在那场旷日持久的上山下乡运动中,对所有亲历者都是一个挥之不去的记忆。尽管200多名知青各自的家庭背景、性格志向、生活环境,乃至后来的人生轨迹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一样的:他们都把自己一生中最美好、最灿烂、最该用来读书深造的青春年华,撒落在了田间地头和荒山沟壑。
知青博物馆内还珍藏着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一座原汁原味的瓷厂烧窑。勤劳智慧的广寒寨人,曾充分利用当地瓷土资源,烧制出质优色白的日用瓷和工业瓷。
至1981年10月,随着全国有计划地动员安置工作的基本结束,萍乡市延续近16年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才尘埃落地,。那些有幸赶上77、78届大学高考末班车的知青们,后来成为社会的中坚,在各个领域里推动并影响着中国改革的进程,而大多数没能考上大学的回城或返乡知青,由于年轻时无缘求学深造,既无学历背景、又无专业技能、视野观念也相对落后,最终沉淀在社会的底层,承受着改革的阵痛。
事物发展往往是辩证的。当年那场看似千军万马、波澜壮阔的知青运动,其实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不得已而为之的政治运动。知青既是不幸的一代,但他们又是收获宝贵财富的一代。吃苦是人生最好的老师。俄国文学家别林斯基把吃苦看作是一所最好的大学。俄国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屠格涅夫甚至把吃苦与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他说: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我们不歌颂苦难,但每个人的一生又是绕不过挫折的,克难而进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知青是曾经失落,而又不甘沉沦、坚强崛起的一代。在那个特殊年代,艰苦恶劣的农村环境锻造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和适应能力。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加深了他们对基层生活、底层疾苦的了解,更懂得中国农民的真实想法,更深入了解社会生活,更易亲近人民大众,练就了求真务实的做事风格,这是任何财富都不能替代的。在特殊年代、特殊条件、特殊环境中,经过特殊历练的一代知青,用热血和青春铸造的"为国奉献,艰苦奋斗,勇于担当,执着进取"的知青精神,至今仍然弥足珍贵,人们有理由向这一代知青们表示敬意!
无论是浮出水面的幸运者,还是生活底层,备受磨砺的大多数,他们都在努力改变个人命运的同时,也在不遗余力地推进时代的进程,从而改变着国家的命运。
据统计,现任政治局7常委中有4人曾是知青,占比57.1%。25名政治局委员中,有7位是知青,占比28%;205名中央委员中有65人是知青,占比31.7%。权威分析认为:这一代知青出身的领导人,曾经的知青经历在磨砺他们性格的同时,也锻造了他们的平民情怀和务实风格,凸显“亲民平实”,这种政治素养将深刻影响他们的政策导向、执政理念,执政方式,使他们更坚定了改革开放的信念,在治国理政方面会更灵活,兼具务实与开明两种特质,有这一代知青出身的领导人掌权执政,中国梦的实现定将指日可待。
▲图为知青文化研究与收藏迏人敖桂明(右)与老知青欣欣向荣合影留念。
曾经席卷全国,波澜壮阔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被称为震撼20世纪,涉及1800万青年,牵动10亿人的心,长达27年的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在曲曲折折的过程中,终于落幕了。为将知青岁月凝固成历史,教育青少年一代,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在上海、湖南、內蒙、福建、贵州、四川、广东,海南、山西、黑龙江、河南、西昌、云南、陕西、延安等83处城市乡镇建立了知青纪念馆,或知青雕塑、知青广场、知青公园,这既是国家记忆中的重要部分,更是乡村记忆中不可磨灭的知青印象。
广寒寨知青博物馆,既是一部本土历史教科书,又是一座青少年思想教育学校,它展示了广寒寨乡(场)老一辈人在峥嵘岁月中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也真实记载了知青上山下乡运动那段特殊而不平凡的难忘岁月,唤醒了昔日知靑怀旧感悟的根性记忆,也让许多未曾亲身经历者能从中了解到那一段渐行渐远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