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风雨沧桑。曾见证了“庚子俄难”的慷慨悲歌,曾目睹了无数志士喋血瑷珲的城关村从历史走来,走进了新中国,走进了改革开放。一个又一个生动鲜活的历史镜头打印在城关村人记忆的底片上了,一个又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在这里传诵,连同那一幅幅引人入胜的画卷在这里舒展……
镜头一:农业机械管理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爱辉县是全国农业机械化试点县。城关村一马当先,在全县第一个自筹资金建起了拖拉机车库、农具大棚、零件库、油库等。时任县委书记吴隆洲亲临指导,在城关村召开全县农机管理现场会,把他们的做法在全县推广。时任省委副书记王一伦参加了现场会,给予高度评价,并在全省宣传。
镜头二:用上自来水
改革开放之初,广大农村多数地方还不知道自来水为何物,城关村在全县第一个为村民办自来水。他们自筹资金25万元,请来了专业施工队,在村民的配合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胜利完工,使全村150多户,700多口人全都用上了自来水。35年过去了,依然在使用着。
镜头三:进口收割机
为破解麦收季节阴雨多,机械下不去地的难题。1988年,城关村村民省吃俭用,自筹资金12万元,购买了一台苏联生产的大型防陷联合收割机(叶尼塞),这是全县第一台从苏联进口的联合收割机。他们在全县开了个好头,许多村(生产大队)跟着效仿。这几个小镜头是城关村几十年生产生活的缩影,如今的城关村,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砥砺前行,业绩斐然。在城关村,除种地和外出打工之外,还办旅馆、开饭店、搞旅游、作边贸,搞起农机修理、机电维修、外出包地等多种经营,使城关村年人均收入超过万元。
城关村人杰地灵,几百年来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传说之一:生肖树
传说之二:杜老爷为民献身
(以上两则民间传说摘自刘嘉瑞著《瑷珲夜话》)
城关村的名胜也很有特点瑷珲历史陈列馆
瑷珲历史陈列馆坐落在城关村东,主题馆宏伟壮观,造型独特,别具一格。是全国唯一一座以全面反映中俄东部关系史为基本陈列内容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是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第五届全国十大精品陈列馆”“黑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黑龙江省国防教育基地”。瑷珲历史陈列馆始建于1973年,当时定名为“瑷珲反修展览馆”,1979年7月,对展出内容进行调整,改名为:“瑷珲历史陈列馆”。1999年12月,瑷珲历史陈列馆改扩建,并于2002年6月竣工。扩建后占地10万平方米,院内含魁星阁、见证松等历史遗存。建馆40多年来,共接待中外各界观众千万人次,党和国家领导人34位,省部级领导400多位,以及国际友人、侨胞1万多人次,还有49个国家的外宾参观了陈列馆。在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春,在城关村延厘路工艺美术一条街(瑷珲中学旧址),瑷珲历史陈列馆分馆“桦树皮文化博物馆”经装修初步完成布展。此馆与瑷珲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基地相连接,正在逐步形成设计、创作、馆藏、展出非遗文化产业链。
知青博物馆
瑷珲国家森林公园
瑷珲国家森林公园坐落在城关村南,总面积1270公顷。主要树种为樟子松,平均树高30米,平均树龄100余年,500余年树龄的近千棵,最长的树龄1000余年。2005年,由五大连池天池公司投资开发建设,于2007年8月对游人开放,2011年晋升为国家级AAA景区。公园内有九大旅游景区,开发保护了八大遗址。
本文摘自《国境线上的美丽乡村》一书
城关村简介村域内耕地面积11328亩,林地面积132亩,草原面积621亩,人均耕地16亩,居民198户725人。村内产业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以牛、家禽为主,特色产业种植菇娘为主。村内道路水泥路面,通畅率100%,自来水入户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100%,砖瓦化率100%。先后荣获“区级文明村”“省级生态村”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