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倩知识生产视角下的中华文明探源博物馆与数字技术

据新华社消息,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6月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前往中国历史研究院的中国考古博物馆,先后参观文明起源和宅兹中国专题展,了解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时期重大考古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

知识生产视角下的中华文明探源、博物馆与数字技术

李倩倩|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本文拟刊载于《探索与争鸣》2023年第6期

具体内容以正刊为准

非经注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李倩倩副教授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生产方式与学科知识体系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元知识”的人类文明起源研究如何在各学科纵深式发展的同时,由学术领域走向公共知识领域?作为遗产阐释权威机构的博物馆如何综合运用田野考古发掘的物质遗产、学术研究成果与新兴数字技术,向公众转译人类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由科技部立项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或“探源工程”),是最具系统性与代表性的华夏文明起源探索。探源工程自2002年立项至今已开展工作20余年,历经预备性研究和第一至第五阶段,现已同步进入推动研究成果展示、宣传推广与转化利用的知识普及阶段。在知识生产多向度发展的背景下,数字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一方面极大程度地推动了文物数据收集、存储、传输与展示的进步,为博物馆向公众揭示文化遗产内涵、增进互动沟通赋能;另一方面也加快了考古学研究从田野迈向阐释的步伐,继而对博物馆知识加工、转译、展示与输出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国家文明起源研究:以考古学为基础的知识生产

卡尔·波普尔(CarlR.Popper)将“知识”区分为主观知识与客观知识。主观知识由意识经验世界构成,客观知识则由理论、推测、猜想的逻辑内容构成。系统认知文明的萌芽、形成与发展是人类理性记忆的需要,其探寻过程是客观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是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机制互动反馈的结果,这一过程的支配性机制是人通过反思、批判、总结等方式持续创造知识集群作用于物理的自然世界,继而基于主观认知构筑客观知识。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

近年来,学界有关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成果面向社会公众阐释与传播的讨论逐渐增多。2023年3月,在“遗址博物馆与中华文明探源论坛”上,曹兵武提出“探源之后怎么办?成果如何与公众对接?如何实现文明互鉴?”等问题,高大伦则就目前遗址博物馆信息展示出现的诸多问题提出观点,尤其强调遗址博物馆仿复制品、辅助展品过多,虚拟复原、虚拟再现、沉浸式设备滥用,以至遗址信息阐释被削弱等弊病。同年5月20日,“中国考古学会考古遗产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考古遗产保护利用研讨会”在河南郑州开幕,对考古遗产活化利用的探讨未来势必会包括数字技术运用的问题。

博物馆展览是探源成果走向公共知识领域的主要渠道

考古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对信息模糊、有争议或悬而未决问题的处理方法与态度往往会直接影响博物馆展览的信息阐释。就博物馆展览的知识转译而言,学术研究是展览策划与文本撰写的基础,故而,在“再语境化”的博物馆场域中,史前考古材料更加依赖多重意义网络的建构和演绎式填补。理论上,博物馆展览内容与辅以图文及数字技术支持下的过程性结论推演,可在最大程度上为合力重建“有限度的真实历史”创造条件,帮助观众从宏观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认知早期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进程,确保展览内容的客观性、学术性与启发性,起到“以物证史”“透物见人”的作用。如202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展览统筹和浙江上山遗址考古领队蒋乐平在访谈中提到,“最客观最带有结论性的东西是文物,但文物的展示应该允许出现适度的内涵演绎,可以带有研究过程和结论,学术也是可以展览的”。如“稻·源·启明”展第二章“那一粒米”的单元说明文字如下:

一粒深埋在遗址里的稻米,几块掺杂了砻糠碎谷的陶片,代表了古人向土地探寻食物的智慧,也记录了一场作物生产的革命。从此,那株祖本是狗尾草的稻,在古人的培育下“疯狂”生长。

这是一个万年前的故事。时光的隙鲸里遗落一道光,照耀在金黄色的稻穗上。一粒粒稻米成熟坠地,一颗颗金灿灿的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奇迹。上山人耕耘土地、悉心裁培,经过漫长的等待,这些稻米终于每年都开出花、结成穗,成为家园边最美丽的风景。他们将脱粒后的稻壳和陶土相伴,制作成器;将发酵过的米浆存封在罐子里,酿造出酒。这些都是何其伟大的发明!正如袁隆平先生为上山文化的题词“万年上山世界稻源”那样振奋人心。他们是最早的农人,是最早生产水稻的先民。

上山遗址灰坑中发现的陶器胎土中散落的羼、稻壳与稻叶是考古学家眼中世界最早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的重要证据。然而,如不加以科学阐释,公众很难单凭对物的观赏理解遗物负载的重要文化意义,而照搬考古报告则会形成另一重阻碍观众深入理解的屏障。“稻·源·启明”展将学术信息进行了适当转化与演绎,使观众通过单元说明进入万年前先民水稻驯化的情境之中。此外,中国国家博物馆将主题讲座《上山文化与稻作起源》与国博官方网站、社交平台账号、“央视新闻”客户端及“央视新闻”社交平台的直播节目录屏共享于官方网络平台,在展览结束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能持续通过网络发挥知识普及的效能。

助力或阻力:数字技术在博物馆早期文明展示中的角色问题

作为阐释媒介的博物馆数字技术

洛阳博物馆实景观展

从中观层面来看,数字技术为动态拓展博物馆展览阐释语言提供了可能。一方面,数字屏幕或投影界面不仅可扩展展墙、展板、展牌等二维界面的描述性阐释功能,也能以声画结合、虚实结合的动态方式填充考古文物的阐释语境,在展览中创建考古学家推拟建构的可视化的远古时代景观,为观众的智识体验提升创造条件。比如,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数字馆展以裸眼3D成像技术为基础,使用声光电体感装置,雷达互动投影墙等数字手段展现二里头夏都遗址推拟复原后的视觉意象。另一方面,投影技术也常被用于遗址地理信息的展示。地图类说明此前多以静态图版的方式展示,视频投影使其信息得到了动态拓展,图文及解说等方式随影像连点成线,增益了观众对早期人类生活的地理位置、环境、人群迁徙、文化传播路线等情况的宏观认识。投影装置往往被设置于展览序厅或展览起承转合的部分,作为各重要节段的知识铺垫。因投影覆盖面积、形态可根据需要进行弹性设置,有效填充了博物馆展厅竖界面的视听效果,对观众形成的阈限效应是非常明显的。

2021年四川博物院“山高水阔长流天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

如果承认作为阐释媒介的博物馆数字技术可在宏观、中观与微观层面上调和展览阐释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有助于遗迹、遗物信息立体、全面地展现,增益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开放式结论推导,那么就探源成果展示而言,实践与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还包括:其一,如何在展览中有效统合学术阐释与视听等数字化互动手段,科学地转译出土文物的内涵与价值信息,改善文物由于语境剥离造成的理解困难、传播效能受阻。其二,如何利用数字手段调和学术知识输出与观众认知特点之间的错位,提升展览的可观性、传播面与影响力。其三,如何通过数字技术既“展结果”也“展过程”,充分利用展览元素向公众客观、深入地展示考古学之于早期文明研究的工作方法、过程与成果;以及如何处理考古学家针对同一事实的不同观点。

THE END
1.虚拟博物馆游览数字化展品让远程学习更生动虚拟博物馆游览数字化展品让远程学习更生动 在这个充满科技与创新的大时代背景下,不仅是实体世界的变革,更是知识传播和历史学习的革命。随着“专门看历史的app”的兴起,人们可以从家中就能探索、了解和沉浸于各种各样的历史文化,这种便捷性简直令人难以置信。https://www.lqwednf.cn/ye-shi-qu-wen/486453.html
2.了解:元宇宙虚拟展厅,前沿解答解释落实5u39.21.33资讯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元宇宙作为连接现实与虚拟世界的桥梁,正逐步从概念走向现实,深刻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轨迹,元宇宙虚拟展厅以其独特的沉浸式体验、无界限的空间互动和高效的内容传播能力,成为企业营销、文化展示、教育培训等领域的新宠,本文将从元宇宙虚拟展厅的定义、技术构成、应用场景及未来趋势四个方面进行https://internet-dexi.cn/post/1397.html
3.揭秘AR博物馆:沉浸式体验如何重塑展览新风尚?现代时代ar技术ar博展厅不仅展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还通过AR技术,让参观者在体验中感受历史的厚重,激发对文化探索的热情。我们相信,这个展厅将成为一个成功的文化展示项目,为公众提供一次难忘的文化之旅。400<993<1009揭秘AR博物馆:沉浸式体验如何重塑展览新风尚?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49TF7K0553AAYG.html
4.重建生态:价值与系统的力量——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11月启幕博物馆研学中的学生任务单设计 张晓扬 (南京尤里卡教育创始人) 混合式学习中的学生课程表设计 日本N高中 探究式学习中的阅读资源包设计 田桂诱(重庆江北新村实验小学副校长) 野外考察学习中的前置教学内容设计 Nina(瑞典自然教育导师) 体验式学习中的学习目标设计 池晓(钥匙玩校创始人) 学术主持:陈咏https://sghexport.shobserver.com/html/toutiao/2020/08/26/250533.html
5.我国非遗馆建设情况及发展趋势我国非遗馆建设情况及发展趋势 提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构展示空间,可以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弘扬。近年来,作为以展示为主要功能的一类非遗保护利用设施,非遗专题博物馆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并且逐步形成了以“非遗馆”命名这类非遗专题展示空间的共识。本文将从非遗馆的建设背景与主要形态、定位与发展方向、建设中的关键问题https://www.ihchina.cn/luntan_details/18124.html
6.打破时空壁垒,元宇宙线上展会开启展会新篇章元宇宙线上展会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为参展用户打造了一个仿佛置身其中的三维展会空间。用户可以通过虚拟化身自由探索各个展区,与展品进行互动,甚至参与虚拟的社交活动。与传统的二维展会相比,元宇宙线上展会提供了更加真实、立体的参展体验。 用户不仅可以全方位观赏展品,还能通过虚拟交互、语音交互等方式,深入了解产品的特性https://blog.csdn.net/starsongda/article/details/144431530
7.博物馆VR展示及其发展趋势博物馆VR展示及其发展趋势 湖南大学 | 许蒙开通知网号 “VR”是英文virtual reality的缩写,意为虚拟现实技术。VR技术最初被用于航天领域,后扩展到游戏与商业等领域。随着VR技术的成熟以及博物馆的发展,VR技术开始渗透到博物馆的相关工作中。一般来说,博物馆VR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博物馆VR展示、博物馆VR保护与博物馆https://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1020704013.nh.html
8.虚拟博物馆学术百科提供全面的“虚拟博物馆”相关文献(论文)下载,论文摘要免费查询,虚拟博物馆论文全文下载提供PDF格式文件。虚拟博物馆中文、英文词汇释义(解释),“虚拟博物馆”各类研究资料、调研报告等。https://wiki.cnki.com.cn/HotWord/349032.htm
9.新发展理念下的中国博物馆发展趋势探析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新发展理念下的中国博物馆发展趋势探析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重要承载体的中国博物馆,理所应当坚持新发展理念,着眼文化强国建设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断探索创新,勠力推进博物馆事业全面跨入新时代。http://www.sass.cn/109007/57694.aspx
10.博物馆未来有哪些新的发展趋势现在给大家说说博物馆未来的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1. 虚拟博物馆:随着技术的发展,虚拟博物馆将成为一个越来越受欢迎的选择。虚拟博物馆可以让人们在家中或任何地方都可以参观博物馆,这将为那些无法亲身到达博物馆的人们提供更多的机会。 2. 互动性和参与性:未来的博物馆将更加注重互动和参与性,通过各种方式让观众更加http://www.jx3d.cn/index.php/20-industrynews/1119-2023-06-12-07-24-09.html
11.互动投影技术AR虚拟现实趋势3D全息投影应用互动投影技术-AR虚拟现实趋势-3D全息投影应用-沉浸式互动投影发展行业情况、市场资讯和媒体报道.http://www.m3games.com/zxzx
12.上海自考数字媒体艺术概论(14265)自学考试大纲1.领会虚拟博物馆的发展背景、意义,识记典型作品。 2.领会数字化的动态展示与体验设计的应用领域、意义、关键技术。 3.领会数字体验、文化、旅游和产品设计的应用、主要软件。 (十一)数字影视与动画 1.领会数字影视与动画在电影、电视、动画和广告中的应用,以及与建筑表面交融的空间艺术形式,识记典型艺术家和作品。https://www.zikaoben.cn/n/e-9719833081.html
13.618背后的直播带货:2019年出圈,虚拟主播成新趋势文化课澎湃新闻618背后的直播带货:2019年出圈,虚拟主播成新趋势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今年的“618”购物节和直播行业站在了关注的焦点。 云卖房、云卖车、云餐馆、云门店、云菜场、云超市、云演唱会、云博物馆……在淘宝直播运营组工作人员小芜(化名)观察中,自从疫情爆发以来,淘宝直播上多了100多种职业,原本人们心中的传统行业,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908875
14.现代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技术的应用与革新总之,博物馆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历史,承担着社会的责任,加强博物馆建设有助于记录历史与传承文化。为了进一步提高博物馆的管理效率,加强信息交流,提高数字化管理,需要运用先进设备,加强数字化建设,让更多人充分了解文化历史,数字博物馆也能带给公众更加真实、直观的展示效果,顺应时代发展,将成为博物馆的发展趋势。https://www.depthlink.com/news_345
15.2024年艺术品的发展趋势20242024-2030年中国艺术品行业现状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分析,艺术品市场,作为文化和经济的交汇点,近年来随着全球财富的增加和艺术收藏的普及,呈现出多元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线上艺术品交易平台的兴起,打破了地域限制,使更多艺术家和作品能够触及全球观众。同时,数字艺https://www.cir.cn/1/28/YiShuPinDeFaZhanQuShi.html
16.浅谈我国虚拟博物馆发展现状及趋势170文化长廊浅谈我国虚拟博物馆发展现状及趋势张新抗美援朝纪念馆摘要:21世纪是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虚拟博物馆正是信息爆炸下的产物,它的产生与飞速发展加上图文并茂使得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畅游历史长河,深居简出穿梭浩瀚时空成为现实,使历史发展与科技发展相得益彰。在领略虚拟博物馆带来强烈视听震撼的同时,感受虚拟博物https://www.docin.com/p-1685638785.html
17.2021年馆藏通报第1期本书梳理了中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独立自主概念的演绎,分析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重点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程、科学理论内涵等问题,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共党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等多维视角探讨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https://tsg.tsnu.edu.cn/info/1010/1037.htm
18.沉浸与叙事:新媒体技术下博物馆沉浸体验设计研究数字化方向引发了博物馆发展,一系列的小工具程序正在被添加到观众的收藏,一系列新媒体影像技术如移动APP、眼动追踪仪、全息投影、符号解码软件、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为博物馆文化数字化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旨在丰富参观者展区及线上的参观体验(Griffiths,2018)。[3]19从早期基于内容的文字、图像到影片https://cmstop.cloud.yanews.cn/p/112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