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金朝元朝都是先有纸币后铸铜钱元朝纸币的流通区域最广明朝发行了全球尺寸最大纸币清朝设立了中国最早的国家银行民国发行了中国最大面值纸币60亿
纸币收藏在中国起步较晚,真正的纸币收集研究应该从改革开放以后算起。然而,它集资料性、艺术性、文化历史地理信息于一体,比邮票这个曾经的“国家名片”还国家名片,天然拥有庞大的“用户”和收藏群体。
纸币收藏是钱币收藏的一个分支。钱币收藏,按地域分为中国钱币和外国钱币,按年代简单分为古钱和近现代钱币,按材质分为金属币和纸币,按中国朝代还可以分为唐宋元明清、民国、新中国等等。
当前世界各国流通货币,主要都以纸币为主,便携方便的优越性超过硬币和金属币。本文主要从断代角度,粗略聊聊中国纸币的诞生和发展历程。
宋朝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宋朝,发行于北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成都16家官商联合用楮树皮纸印刷。比欧洲第一张纸币,1661年瑞典银行发行的早600多年,美国也是到1692年才用上纸币。在四川境内流通近80年,可以理解为成都人改变了世界金融史。
近千年后的2016年7月,成都人再次将一套印有中国宋朝纸币“交子”样式的书签,当做礼物送给了G20成员国各位金融领袖。
由于来钱太快,到了徽宗崇宁、大观年间大量滥发,致使交子彻底贬值如同废纸,不能流通。大观三年被迫调整政策,换了个名字叫“钱引”,重新按天圣旧法,恢复纸币发行,才使得币值得到稳定。
到了南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由政府官办、户部发行“便钱会子”,仿照四川发行钱引的办法发行,简称“会子”。起源于临安,后来成了宋朝发行量最大的纸币。但会子发行后就遇上宋金战争,政府用会子支付军费,又没有保证会子币值的有效措施,很快也造成贬值。
金朝
相比宋朝,金朝最大的不同是先印纸币,后铸铜钱,因为金朝地盘铜矿贫乏,想通过纸币来解决问题。
海陵王贞元二年(1154年),发行“交钞”,在中都设交钞库和印造钞引库,学习北宋交子发行纸币。一直到金世宗时期,纸币发行始终比较谨慎,币值稳定,信用很高。
金章宗即位以后,将交钞原来的七年更换限制废止,改为永久流通。旧钞不废,新钞继续印,很快出现了流通不畅,开始走入通货膨胀的困境。
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年),发行“贞祐交钞”,面额巨大,发行量也较大。贞祐三年,交钞每贯就值1钱,7月改交钞为“贞祐宝券”,此时已贬值为原来的千分之一。民间拒绝使用,纸币流通基本完全崩溃。
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年),临近灭亡之时还发行金代最后的纸币“天兴宝会”,以银两为单位。很快,随着金朝的灭亡,天兴宝会也消失了。
元朝
1276年后,开始滥发宝钞,同时禁用铜钱,造成各地物价飞涨。1287年发行至元宝钞,五倍于中统钞,1309年发行至大钞,又五倍于至元钞,至此官方发行钞票已公开贬值25倍。
根据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见闻记载,凡是属于大汗的领域,都有纸币流通,用纸币可以买到任何东西。当时波斯的伊儿汗国、印度、朝鲜、日本等国都曾经效仿元朝印造纸币。
元代后期,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年)还发行过“至正交钞”。由于战争、财政和社会经济诸方面关系,滥发致使纸币流通量远远超过市场需要量,造成中国货币史上少有的恶性通货膨胀,直接导致元政权的崩溃。
明朝
朱元璋当皇帝之后,开始向元代学习推行纸币。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恢复纸币流通制度开始发行“大明通行宝钞”,又叫“洪武宝钞”,尺寸长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成了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纸币。
使用桑皮纸印刷,下方标明了面额“壹贯”,中间画了十串钱,总计是一千文,就是1000枚铜钱。最下边文字说明了使用方法,也是带有朱元璋血腥特色的防伪措施之一: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贰佰伍拾两,仍给犯人财产。
同时禁止全部金银流通,纸钞变成唯一的流行通货。在没有准备金制度的保障下,老朱印钞票上瘾,很快导致贬值和流通受阻。
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白银成了合法货币,从此形成银钱并用格局,宝钞适用范围越来越小。孝宗弘治时期,政府各种钱钞皆折银,纸币流通已名存实亡。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纸币正式停用。
清朝
咸丰三年(1853年),朝廷为筹集用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军费,决定再发行钞票,开始叫“户部官票”,后来又印了“大清宝钞”。但因管理无方,增发无度,不能兑现,很快失去信用。
同治元年(1862年),清政府不得不急令收回并销毁所发票钞,历时不到10年的官票宝钞制度也就废止了。不过,由于“宝钞”和“官票”合称的“钞票”一词却成为纸币代称而沿用至今。
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设立了中国最早的国家银行——户部银行,其后改称“大清银行”,发行了全国统一的纸币兑换券,但对各类钞票发行业务未作法律规定,全然放任自流直到清朝灭亡。
民国
建国初期,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前,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曾在海外发行了多种筹饷票券。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发行军用票取代之前清朝的货币,宣布独立的各省也陆续发行自己的军用钞票。
北洋时期,银元袁大头是主币。纸币各种钞券混乱到极致,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通商、四明、中南、劝业等银行先后取得了发钞权。同时,外资银行也擅自乱发,截止1925年数据,外资银行在中国发行的钞票数额居然超过了本土银行发行总和。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决定发行法币,禁止白银流通。法币的意思是“国家法定货币”,废除银本位,采取了与美元和英镑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由时任财政部长孔祥熙创立。法币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币制,一度成为当时币值最为稳定、货币含金量最高的货币。
但后来因为军费筹集和政府开支,也走上了之前各朝代政权结束前的疯狂之路,私印滥发导致陷入恶性通货膨胀。到1947年,通货膨胀率达到顶峰,法币系统基本崩溃。当时提着十几斤的钱去买几斤的大米是正常现象,法币贬值到可以用来点烟。
大家熟悉的蒋经国到上海打老虎,1948年发行金圆券取代法币,次年即告失败。而同年7月发行银圆券,发行不久也停止流通。
新中国
建国后到最近,由中国人民银行共发行了第五套人民币和五张纪念币,包括最近刚刚发行的“人民币发行70周年纪念钞”。
1948年12月1日,经华北人民政府、山东人民政府、陕甘宁和晋绥两边区人民政府会商决定成立中国人民银行。战争期间,解放军打到哪里,人民币就发行到哪里。导致第一套人民币总共发行了12种面额62种版别,其实也比较混乱。
1955年3月1日,开始发行第二套人民币,收回第一套人民币。主要目的是消除解放前连续多年通货膨胀的遗留问题,第二套人民币与第一套折合比例为1:10000。为了提高防伪,高面值的叁元、伍元、拾元由苏联老大哥印刷。随后中苏关系紧张,很快在1964年5月停止收兑和流通,就是后来著名的“苏三币”。
1962年4月15日,开始发行第三套人民币。整套以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为题材,使用了自主研发的水印等防伪技术,调整了第二套人民币1角和5角颜色容易混淆,10元票幅太大等问题。
实际执行中也出了各种状况,1角枣红刚发行不久,就因为政治因素匆匆被收回销毁,左倾时期居然主图案人物却是向右走。后来发行的1角背绿又因为背面容易与2角混淆,再次调整为枣红色。
1987年4月27日,开始发行第四套人民币。最早由1967年李先念批示准备实施,历时18年定稿,主要以表现各名族大团结为主题,用人口在10万以上各族人民的头像做主景,以适应不同时期的形势发展。
原方案没有大额50元和100元,因为改革开放货币流通量增加等原因后又增加。确定使用时,人口最多的汉族和蒙古族已经在10元上用了。后经美术专家提议和国务院批准,50元使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100元使用四大伟人。
1999年10月1日,开始发行第五套人民币。早在1988年10月,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提出第五套人民币的设计思路。1993年,朱镕基总理建议所有面额正面主景全部改为毛泽东头像。正面毛主席和背面祖国风光的思路,主要考虑了人民币国际化,便于外国友人识别。
截止目前,人民币还在继续探索,各种新技术防伪和新材料,已经从第四套人民币做滚动实验。未来的中国纸币会是什么样子,拭目以待。
导语:为什么中国没发行上千的纸币?只有100的纸币呢?可算知道了
在我们国家,面值最大的货币就是红色的百元大钞了,这么多年,我们国家在纸币的面值上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在前几年对一百元大钞的外表进行了改进。那么为什么我们国家不改变人民币的面值呢?小编觉得有下面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个:高面值容易引起通胀
我们在宋朝时期就有了纸币,在明朝的晚期,政府就因为发行大量的大额纸币导致了通货膨胀,这样的后果就是明朝政府倒闭。后来的清朝政府绝对不发行纸币,使用银子进行商品交易。由此可见通货膨胀给国家带来的危害,在国名党统治时期,因为大量发行法币,面值越来越大,也引发了通货膨胀,百姓要拿着几捆法币大钞才能买到一点米,这样的做法也让国民党失去了群众的支持。
面额越大,货币就越容易贬值,当初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我们国家在1987年发行了百元的钞票,发行两年之后的通货膨胀率就达到了18%,角分迅速退出了市场。可以想象,如果我们国家推出了千元的钞票的话,对市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很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通货膨胀。
二:移动支付的发展
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支付的技术日益成熟,很多人使用银行卡、支付宝等电子支付方式来完成交易和消费,现金的使用频率越来越低了,所以发行大额的纸币已经没有了很大的必要。尤其是我国,移动支付技术已经相当的成熟,已经进入了无现金的社会,出门都不用带现金,有很多城市已经可以用移动支付来坐公交了。这样的生活方式使得很多人的金钱观念只变成了账户上的一串数字,不用现金的他们觉得发行大额纸币也不会有什么影响,所以并没有这个必要。
小编觉得,现在社会不像以前需要拉着一箱子的钱去交易,只要银行转账就可以了,既方便又不会觉得身上带了很多钱而感到不安全。所以这个社会不那么的需要大额纸币的出现,而且它的出现可能带来的坏处要多于好处。我们现在的生活可以说非常的方便,很多外国人来中国非常惊讶于我们国家的移动支付,在小摊买一瓶水只要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轻松完成交易了。所以总的来说,我们国家没有发行大额纸币的原因就在这里了,现在你懂了吗?
图片来自网络
世界上除了中国,唯一一个把中国人印入纸币的,你知道是谁吗?
众所周知,纸币几乎是一个国家的名片,反映了国家的价值取向,传递了国家的伦理道德、文明程度等各方面的内容。我国的百元纸币上印的就是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图案,可见纸币上图案的重要性。可是毛里求斯这个国家,却选择把一名中国人印入了纸币,你知道是谁吗?
他就是著名的客家英雄朱梅麟。可究竟是多大的成就使他能在毛里求斯的纸币上留下自己的身影呢?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当年的朱氏家族。清末时期中国掀起了一场“淘金热”,许多中国人争相前往美国与南非,只为分得一杯羹。朱梅麟的父亲朱维勋就是其中的一员,可当他到达毛里求斯休息补给时,却被毛里求斯当地煞是美丽的风景给迷住了,决定不再冒险。
朱维勋选择在乡村开一家小小的杂货店以维持生计,店面虽小,却是什么也不少。小到针线、吃食,大到衣物、五金,可谓是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杂”货,正是这种特色让毛里求斯人索性把这种杂货铺称为了“中国店”。即使当时交通不便,也不能阻止杂货铺生意的红火,几个小老板就凑在一起定时去城市进货,方便了不少。
其实杂货铺的红火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当地的华人们给那些暂时有经济困难的人想出了赊账的法子。这样即使一家人赶上天灾没能收粮收到满意的量,也不至于为生计问题劳累奔波。机智的华人们用本子记下赊账的人的名字,等他有钱了再补上,同时也会去田野里按时做调查,给存粮多的人提高赊款额度。正是这种制度分明的经营模式,使“中国店”越办越好,直到后来遍布乡村。
按理说这种日子又安稳又富足,可朱梅麟却志不在此,即使面对着父亲的极力反对,他也执意去了路易港中心市场的对面开了一家名为“ABC”的食品店。也许是他不知疲倦的付出与努力得到了回报,ABC的生意越做越大、越办越好,再加上他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方面的活动,渐渐地他进入了主流社会,人生走上了正轨。
可很快考验就来临了,被刚刚脱离了英国殖民统治的毛里求斯任命为财经部长的朱梅麟面对着失去了英国政府支持而暴跌的甘蔗价格,望着毛里求斯陷入窘境的经济情况,他毅然决然从经济结构上做起了改变。他号召众多的华人来毛里求斯开厂办厂,从而将毛里求斯从单一的甘蔗种植业变为多产业结构,可以说是靠一己之力拯救了毛里求斯的经济。
由甘肃省钱币博物馆原馆长于廷明先生历时30余年收集、研究、撰写的“中国钱币丛书”甲种本之二十八——《中国甘宁青纸币》一书,于今年6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杨彬
中国的货币最早出现要追溯到夏朝的时候,那时候是用天然贝壳来代替货币,这算是中国货币的起源了。知道现在纸币的流通、包括电子支付的兴起,中国的货币发展历史是非常悠久的。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货币贝类可谓是使用最长久的货币了。天然贝作为华夏最早的货币,从夏朝开始出现一直使用到春秋时期,甚至到明末清初的时候云南的某些少数民族使用的货币还是贝类。贝类能成为货币而被使用是具有一定的条件的:一、它便于携带。二、它具有一定的价值,可以作为装饰品。三、在当时的冶炼条件不发达的情况下,它更便于寻找。
在社会慢慢发展的过程中,到春秋时期,人类慢慢掌握了青铜的冶炼技术,而这个时候的贝类已经不能满足人类市场交换过程的需求了。这时候金属货币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最开始是青铜工具如刀、铲等做为贝壳的替代品而出现。在慢慢的发展就出现了刀币、布币、环钱等早起的青铜货币。
货币的历史性时期,要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同时也统一了货币,秦半两钱就此出现。从找个时候开始方孔圆钱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这使得中国货币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如汉代的五铢钱,唐代的开元通宝等都是方孔圆钱。
北宋时期用由于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很多时候的交易额都非常的大,动不动就几万甚至十万钱。这在当时的货币为金属货币的情况下是非常的不方便的。
直到北宋造纸术的发明后,纸币慢慢的出现在了商品交易中。最早出现的纸币叫“交子”,出现在四川成都地区。
“交子”也是世界上正式发行的最早的纸币,始于1154年。宋真宗时期四川成都的十六家富商联合发行了一种比金属钱币携带更方便的纸币——“交子”。这就是纸币的起源,它的出现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性。
中国最小的纸币这段故事要说到1937年,日军攻进杭州,1941年,杭州沦陷,天天的战争和物资封锁,印刷厂的制钞纸张极度匮乏,同时还要保证人民的用钞需要,对钞票制作进行改造。节约纸张,减小钞票的票幅,制作新的印刷雕版,共制作了四种版式,绿色壹分、蓝色贰分、红色伍分、蓝色壹元,成为了中国最小的纸币。一段历史,一段战争,一段纷争,记录人中国人民的坚强不屈,在这种极端环境下诞生的钱币已成为钱币收藏的心头好,既有故事又有收藏价值,现在这张钱币的价值已经涨了百万倍。
中国纸币的两个极端我大概算了一下,比例是1:48,也就是说浙江地方银行发行的壹分纸币48张铺开摆放才能跟一张“大名通行宝钞”的票幅一样大,能够收藏任何一种都已成珍品。
#纸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我国的流通货币人民币也在不断改版,如今已更新到第五套,哪些退市的人民币如今成为了人们的价值收藏品。那么,中国最值钱的纸币有哪些呢?
中国最值钱的纸币有哪些?
中国最值钱的纸币有哪些呢?一、第一套人民币。第一套人民币票面全额为176552元,共12种面额62种版别。其中单张面值最高的人民币为5万元,且有两版。两版人民币均于1953年发行,其中一版正面图案为收割机,主色为绿棕色,有上海雪花水印;另一版正面则是新华门图案,主色为蓝黑红绿,有北京雪花水印。
三、第三套人民币。最值钱的人民币属第三套人民币。历史上,人民币最值钱的时候,兑美元的汇率只有一块多。从1974年到1982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在1.5:1左右徘徊,1979年达到最低,1美元兑换1.4962人民币。
那时候,正值第三套人民币流通,最高面额就是拾元“大团结”。1987后,第四套人民币发行,人民币也开始逐渐贬值。1994年,人民币兑美元从1:5.7619跌至1:8.6187。直至2004年前后,人民币才开始缓慢升值。因此,第三套人民币是五套人民币中最值钱的一套。
最具收藏价值的人民币
据《人民币系列收藏漫谈》记载,由于环境、技术、设备和原材料供给等条件的限制,第一套人民币从1948年12月发行,到1953年8月停止印制。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能见到的1角纸币越来越少了,而且现在出门买东西也很难需要1角纸币了。但大家知道吗,1980版1角纸币是有一定的收藏价值的,那么它究竟哪里特殊呢?
1980年1角人民币,属于我国第四套人民币,票券上面的人物绘画出自侯一民之手,正面雕刻艺术家为高振宇,左边男子为台湾高山族人民,右边男子为大陆满族男子,都是我国有代表性的民族人物头像。
1980年1角人民币发行于1988年9月22日,到如今已经发行了30年,一共发行了520多个冠号,可以说1角钱纸币发行数量非常的大,但众所周知收藏界的黄金法则就是:单张纸币价格没有连号的贵,连号的越多价格越高。在这些冠号当中一枚全新六同号尾数8的二冠1980年1角人民币,曾售出600元的价格,暴涨6000倍。
此外,四版币是靠荧光出名的,1980年1角人民币也不例外。1980年1角人民币二冠共发现128个荧光冠号约占总冠的六分之一,荧光冠存量稀少。一种“金牡丹”的荧光更是脱颖而出,在荧光灯下,纸币的背面国徽两侧的牡丹呈现出金黄色,非常漂亮。目前“金牡丹”1980年1角人民币存世量不超过3万张,单张的市场价大概在120-180元之间。
目前,在纸币交易市场上第四套人民币一角的价格并不是太理想,整捆连号的最理想价格就在三百元左右,不过,等到四版币退市的那一天,它所有的币种都将会有不同幅度的升值,1980版1角纸币应该也不会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