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1.11.02
北朝至隋唐汉文民族石刻文献
著录概述
梁雨昕陈飞飞李宗俊
金石碑志是史学界重要的宝藏,而不同类别的碑志文辞难于集中,掩映在数量众多的金石文字中,不能有效集中利用,是学界十分遗憾的事。岑仲勉先生五十年前就十分遗憾的喟叹:“近世隋唐石刻,发现极多,唯其多故难于集中不克大量利用以补充史传之弗足,又是别一可惜之事也。”[1]北朝隋唐时期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巩固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我国民族大交流、大融合的一个时期,但遗憾的是,该时期的正史文献与宋代以后丰富的史料相比是十分有限,有关边疆民族问题的史料尤其甚少,而与正史文献的窘促相反的是,北朝至隋唐的碑志文献极为丰富。
民族问题乃中古时期的主线,种族和文化乃北朝至隋唐历史研究的关键。要考察民族源流、王统世系、家族传承,掌握完整而系统的资料是前提。碑志中留下了北朝至隋唐各民族人物的丰富信息,综合碑志资料的信息,考察胡汉融合与中古时期边疆经略的日臻兴盛的轨迹与细节、勾勒边疆经略成功经验的线索,无疑对今天边疆学系统的构筑、当代边疆安全理论的建设都有积极的意义。
引用碑志以为史料的做法,传统上属于金石学的范畴,其历史却源远流长。王鸣盛曾经指出:“以金石为史料。始于《史记·秦皇纪》、《汉书·郊祀志》,今此则魏收元文,《北史》袭之。金石之学,魏收、郦道元、阚駰等已重之。”[2]至于这种风气之兴起,当推北宋。欧阳修撰著的《集古录》,为中国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作者因感慨于“汉魏已来圣君贤士桓碑彝器,铭诗序记”,“三代已来至宝”,然而却遭“风霜兵火湮沦磨灭、散弃于山崖墟莽之间,未尝收拾”,于是撰写《集古录》,期望“可与史传,正其阙谬者以传后学”;继欧阳修之后,宋代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仿照欧阳修的《集古录》之体例,撰成《金石录》三十卷,著录所藏金石拓本共二千种,上起三代,下迄隋唐五代,所著碑志“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胜任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3]
南宋以后,金石学者间出,但其风之再盛却至清代,受乾嘉学派的推波助澜,主张朴学,利用金石文字研求历史和考订史籍的考据之学很快蔚然成风。当时对于金石文字的重视程度,乾嘉通儒钱大昕曾说过:“金石之学,与经史相表里……欧赵洪诸家,涉猎正史,是正尤多。盖以竹帛之文,久而易坏,手钞板刻,辗转失真,犹金石铭勒,出于千百载以前,犹见古人真面目,其人其事,信而有征,故可宝也。”[4]正是这种学风的熏染和对金石文献价值的珍视,清代各种金石著述蜂拥迭出,但其集大成著作,当推乾隆朝进士王昶的《金石萃编》。是书于嘉庆十年(1805)撰成,全书共一百六十卷,所收资料达一千五百多种,王氏曾遍访各地金石碑刻,对当时新出土新发现的资料以及前人忽视的某些资料加以收集,著录石刻年代上自周秦,下迄宋、辽、金,与前代相比从规模到体例都有大的突破,资料价值极高。
后世仿照其体例的金石书和为其作续、补的著作很多,除王氏《金石萃编未刻稿》三卷,收元碑80种外,还有黄本骥《金石萃编补目》三卷,方履篯《金石萃编补正》四卷,王言《金石萃编补略》二卷,陆耀遹《金石续编》二十一卷,陆心源《金石续编》二百卷,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一百三十卷等。
乾嘉学派的考据之风对后世影响极大,瓜瓞绵延一直影响到清末民国以至于今,加之这种严谨的学风又与近代西方史学的科学方法相呼应,如与其中同一时期德国兰克(LeopoldvonRanke1795—1886)倡导的重视一手史料的实证学风就非常得相似,也是讲究“一份材料出一份货”。在这种东西方学风的交相辉映与传承影响之下,民国以来,一大批国学大师、史学泰斗相继涌现,如陈寅恪、罗振玉、王国维、岑仲勉、马长寿等等,他们都是利用碑志石刻进行史学研究并作出杰出贡献的代表。
1
(一)以断代史划分的断代类
2
(二)以地域或收藏单位划分的地方类
3
4
(四)碑志检索目录类
5
(五)电子数据库
(作者简介:梁雨昕,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陈飞飞,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李宗俊,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参考文献
[1]岑仲勉:《隋书求是·隋书州郡牧守编年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36页。
[2]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3]赵明诚撰,金文明校证:《金石录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
[4]钱大昕撰,吕友仁标校:《潜研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5]岑仲勉:《金石论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76页。
[6]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
[7]王壮弘:《六朝墓志检要》,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
[8]许宝驯,王壮弘:《北魏墓志百种》,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
[9]张伯龄:《北朝墓志英华》,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
[10]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11]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12]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13]吴钢的《全唐文补遗》共有九辑另加千唐志斋新藏专辑,由三秦出版社1994-2007年间出版。
[14]周绍良:《全唐文新编》,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
[15]蒋文光:《隋·碑志系列丛书》,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年。
[16]韩理洲:《全隋文补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
[17]陈尚君:《全唐文补编》,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18]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19]毛汉光:《唐代墓志铭汇编附考》,台湾:中研院史语所,1984年。
[20]王其祎,周晓薇:《隋代墓志铭汇考》,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
[21]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北京:线装书局,2008年。
[23]韩理洲:《全北魏东魏西魏文补遗》,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年。
[24]赵文成:《新出唐墓志百种》,杭州:西泠印社,2010年。
[25]周阿根:《五代墓志汇考》,合肥:黄山书社,2012。
[26]王连龙:《新见北朝墓志集释》,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
[27]朱智武:《东晋南朝墓志研究》,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4年。
[28]王连龙:《新见隋唐墓志集释》,沈阳:辽海出版社,2015年。
[29]陈尚君:《贞石诠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
[30]齐运通,赵力光:《北朝墓志百品》,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
[3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郊区隋唐墓》,北京:科学出版社,1966年。
[32]饶宗颐:《唐宋墓志:远东学院藏拓片图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1年。
[33]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千唐志斋藏志》,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34]李希泌:《曲石精庐藏唐墓志》,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
[35]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墓志选集》,贵州省博物馆编印,1986年。
[36]北京图书馆金石组:《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37]辽宁省博物馆:《北魏墓志二十品》,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38]戴春阳:《西北石刻集录》,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
[39]高文,高成刚:《四川历代碑刻》,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
[40]陈伯泉:《江西出土墓志选编》,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41]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出土历代墓志辑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42]杨少山:《涿州碑铭墓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
[43]张沛:《昭陵碑石》,西安:三秦出版社,1993年。
[44]赵力光:《鸳鸯七志斋藏石》,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年。
[45]李献奇:《洛阳新获墓志》,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46]郭太松:《河南碑志叙录》,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
[47]刘景龙,李云昆:《龙门石窟碑刻题记汇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48]高峡:《西安碑林全集》,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年。
[49]赵平:《中国西北地区历代石刻汇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
[50]王绵厚:《辽宁省博物馆藏墓志精粹》,北京:文物出版社·中教出版社,2000年。
[51]王霞:《洛阳出土北魏墓志选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52]袁道俊:《唐代墓志:南京博物院藏唐代墓志》,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
[53]赖非:《齐鲁碑刻墓志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
[54]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藏墓志拓片》,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
[55]杨作龙:《洛阳新出土墓志释录》,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56]赵君平:《邙洛碑志三百种》,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57]荣新江,张志清:《从撒马尔干到长安—粟特人在中国的文化遗产》,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58]常福江:《长治金石萃编(上下)》,太原:山西电子音像出版社,2006年。
[59]余华清,张延皓:《陕西碑石精华》,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60]咸阳市渭城区文物管理文员会,张德臣:《渭城文物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
[61]赵力光:《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汇编》,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
[62]赵君平:《河洛墓刻拾零》,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
[63]桥栋:《洛阳新获墓志续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
[64]邓本章:《中原文化大典·文物典·碑刻墓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
[65]田国富:《河间金石遗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
[66]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藏碑帖(上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67]王仲璋:《汾阳市博物馆藏墓志选编》,太原: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三晋出版社,2010年。
[68]气贺泽保规:《明大寄讬新收的中国北朝·唐代墓志石刻资料集》,明治大学东亚石刻文物研究,2010年。
[69]郭玉海:《故宫博物院藏历代墓志汇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
[70]西安市长安区博物馆:《长安新出墓志》,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年。
[71]赵君平:《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
[72]齐渊:《洛阳新见墓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73]李永强,余扶危:《洛阳出土少数民族墓志汇编》,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11年。
[74]张乃翥:《龙门区系石刻文萃》,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
[75]殷宪:《大同新出唐辽金元志石新解》,太原: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三晋出版社,2012年。
[76]潘思源:《施蛰存北窗碑帖选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78]戴良佐:《西域碑铭录》,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年。
[79]胡戟,荣新江:《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80]章国庆:《宁波历代碑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81]齐运通:《洛阳新获七朝墓志》,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82]刘雨茂:《成都出土历代墓铭券文图录综释》,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年。
[83]北京大学图书馆金石组,胡海帆,汤燕:《1996-2012北京大学图书馆新藏金石拓本菁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84]李家骏:《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藏品集锦》,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
[85]厉祖浩:《越窑瓷墓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86]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山东石刻分类全集·历代墓志卷》,青岛:青岛出版社,2013年。
[87]毛阳光,余扶危:《洛阳流散唐代墓志汇编》,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
[88]李玉明,王雅安:《三晋石刻大全》,太原:三晋出版社,2010—2017年。
[89]赵力光:《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续编》,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4年。
[90]吴敏霞:《长安碑刻》,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
[91]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药王山碑刻艺术总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
[92]齐运通:《洛阳新获墓志二〇一五》,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
[93]赵文成,赵君平:《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续编》,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
[94]谭淑琴:《琬琰流芳—河南博物院藏碑志集粹》,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
[95]气贺泽保规,梶山智史:《明治大学东亚石刻文物研究所所藏中国洛阳出土唐代墓志史料汇编》,东京:明治大学东亚石刻文物研究所,2015年。
[96]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安阳博物馆:《安阳墓志选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年。
[97]吴景山:《庆阳金石碑铭菁华》,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3年;《庆阳金石碑铭菁华》,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3年;《崆垌山金石校释》,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4年;《安多藏族地区金石录》,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4年;《嘉峪关金石校释》,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5年;《泾川金石校释》,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6年;《白银金石校释》,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6年。
[98]刘明:《长安高阳原新出土隋唐墓志》,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年。
[99]西安市文物稽查队:《西安新获墓志集萃》,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年。
[100]叶炜:《墨香阁藏北朝墓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101]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墓志萃编》,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7年。
[102]刘文:《陕西新见隋朝墓志》,西安:三秦出版社,2018年。
[103]北京大学图书馆金石组,胡海帆,汤燕:《北京大学图书馆新藏金石拓本菁华(续编)1996—2017》,北京:北京大学图书馆,2018年。
[104]赵逵夫:《陇南金石校录》,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8年。
[105]李永强,余扶危:《洛阳出土少数民族墓志汇编》,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11年。
[106]新文丰出版社:《石刻史料新编》,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77年。
[107]北京图书馆金石组:《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108]《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109]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
[110]《新中国出土墓志》,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2016年。
[111]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地方金石志汇编》,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
[112]杨殿珣:《石刻题跋索引》,北京:商务印书馆,1940年。
[113]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馆藏历代墓志草目》,北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1957年。
[114]“国立中央图书馆”:《“国立”中央图书馆墓志拓片目录》,“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72年。
[115]徐自强:《北京图书馆藏墓志拓片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116]荣丽华:《1949-1989四十年出土墓志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117]洛阳市文物管理局:《洛阳出土墓志目录》,北京:朝华出版社,2001年。
[118]日本财团法人东洋文库:《东洋文库所藏中国石刻拓本目录》,东洋文库,2002年。
[119]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出土墓志目录续编》,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
[120]北京大学图书馆金石组:《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历代墓志拓片目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121]梶山智史:《北朝隋代墓志所在总合目录》,东京:汲古书院,2013年。
[122]气贺泽保规:《新编唐代墓志所在总合目录》,东京:汲古书院,2017年。
[123]北京大学图书馆金石组,胡海帆,汤燕,陶诚:《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历代墓志拓片目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124]毛汉光:《唐代墓志铭汇编附考》,台湾:中研院史语所,1984年。
[125]王其祎,周晓薇:《隋代墓志铭汇考》,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