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文化博物馆

辟谣!藏传佛教的“前世今生”,从艺术史的角度溯源

在大多数中国人的思想中,藏传佛教只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分支。但是,即使是对藏传佛教完全陌生的人来到西藏也能一眼发现,藏传佛教寺庙的雕塑与壁画中的尊神形象和艺术风格与他们所熟悉的汉传佛教有明显的不同。究其深层原因,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文化背景的差异起着重要的作用。

藏传佛教属于喜马拉雅文化的一部分,与南亚次大陆、中亚和西亚文化有很深的渊源。另外,藏传佛教是南亚的佛教文化与雪域高原的游牧文化结合的产物,它有着异域的血统,但是始终扎根于青藏高原民族文化的土壤。其流传范围以喜马拉雅文化区为中心,延伸至蒙古高原、横断山脉、天山南北等广大地区。

因此,如果想真正理解和深入解读藏传佛教艺术,必须回归青藏高原丝路、南亚次大陆等多元文化的语境,在喜马拉雅文化的大舞台上,从中亚、西亚和南亚文化的多重影响来重新审视和研究它的起源与流变。

当然,112件展品对于广大观众了解藏传佛教的艺术风格起源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本文将在有限的篇幅内,尽量梳理1至15世纪印度、喜马拉雅到青藏高原艺术发展的脉络,让读者对藏传佛教艺术的形成有一个相对清晰的了解。

本文主要讨论三个重要时期:贵霜时期(1世纪晚期—3世纪)、笈多时期(4—6世纪)、区域风格时期(7—14世纪)。

犍陀罗与秣菟罗:

奠定印度艺术基础的两个中心

众所周知,佛陀形象的雕塑出现在1世纪的贵霜王朝(KuāaEmpire)。它的两个重要艺术中心犍陀罗(Gandhāra)与秣菟罗(Mathurā)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对印度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犍陀罗

犍陀罗大致位于今天巴基斯坦北部喀布尔河与印度河交汇的白沙瓦(Peshāwar)谷地,是贵霜王朝的核心地区,首府为呾叉始罗(塔克西拉,Taxila)。犍陀罗扼丝路之咽喉,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本身又是佛教信仰中心之一,再遭到西亚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与草原文明的冲击,形成了独特的国际化的文化与艺术风格。(注1)

广义上的犍陀罗风格涵盖的区域还包括北部的斯瓦特(Swāt)河谷、喀布尔以东的迦毕试(Kapia)以及兴都库什山以北的巴克特里亚(大夏,Bactria),即今天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地区,所以有人主张应当用“大夏—犍陀罗(Bactro-Gandhāra)风格”来替代“犍陀罗风格”。(注2)冯施罗德(UlrichvonSchroeder)在其两本研究铜造像的巨著里分别将这一地区的范围清晰地列举为“犍陀罗、斯瓦特、兴都库什”以及“大犍陀罗、斯瓦特、兴都库什、帕米尔”(注3)。因此,犍陀罗艺术实际上存在众多的地区风格,而不是指一种小范围的、完全统一的风格。

犍陀罗艺术的主要贡献在于佛像的创造。佛教在公元前6世纪末兴起后,其艺术中一直没有佛陀形象的表现,遇到应该出现佛陀形象的地方均以脚印、宝座、法轮、菩提树、佛塔等作为象征。1世纪后,大乘佛教的流行为佛陀造像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在犍陀罗地区,现存最早的佛陀像约出现于1世纪中叶,2世纪末至3世纪中叶是犍陀罗佛造像的成熟期,较多地吸收了希腊式雕塑艺术的风格,高鼻深眼,头发呈波浪形并有肉髻,身披厚重外衣,立姿像一膝略屈,颇有动感(图1)。材质以灰色片岩、石膏居多,陶质(terracotta)次之,象牙和金属造像最少。

1.释迦牟尼佛,犍陀罗,2—3世纪,灰色片岩,高153厘米,止观美术馆藏

秣菟罗

另一个重要核心秣菟罗是贵霜王朝的冬宫,位于北方邦(UttarPradesh),亚穆纳河(Yamunā)右岸,德里(Delhi)东南,据水陆交通之便,自古以来就是印度北路和南路两条交通的连接点,也是印度与丝绸之路沟通的枢纽。自巽伽王朝(ungaDynasty,公元前187—前78)以来,这里就成为印度重要的艺术和商贸中心,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三教兴盛之地(注4),与犍陀罗齐名,也是最早创造出佛陀形象的地区之一。

如果说犍陀罗是国际化的艺术风格,充满异域风情,秣菟罗的艺术则可称为印度本土风格。佛陀像高大魁伟,发髻如海螺状卷曲,盘在头顶,光滑无纹,表情严肃,身体挺直,上身着轻薄贴身的袈裟,衣纹密集,着力表现人体轮廓。(图2)

2.释迦牟尼佛,秣菟罗,2世纪,红砂岩,高72厘米,印度国家博物馆藏,非本展展品

笈多艺术:

印度黄金时代的艺术典范

贵霜时期为后来印度艺术的分野奠定了基础,但也推动了印度艺术改革另一个高峰的到来,最终奠定了两个艺术风格的面貌。这次变革的中心转移到印度北部广大地区,就是笈多艺术。

笈多王朝(GuptaDynastry,4—6世纪)是印度历史上短暂的相对统一的时期,也是经济、文化、艺术、宗教大繁荣的时期,被史学界称为“黄金时代”(GoldenAge)。笈多文化体现出印度本土艺术精神,奠定了印度艺术的美学基础。笈多王朝崩溃后,其余波一直延续到7世纪,被称为“后笈多艺术”(Post-GuptaArt)。笈多艺术最重要的两个核心就是恒河流域西段的秣菟罗和偏东段的萨尔纳特(鹿野苑,Sārnāth)。

笈多王朝造像较之贵霜王朝造像,主要的不同点如下:佛像发式以印度式细密螺发为主,成为笈多艺术的标志性发式;服饰放弃犍陀罗式的宽厚袈裟和自然写实的衣褶,秣菟罗造像以规律的细密条棱衣褶为特征,萨尔纳特则完全不表现衣褶,袒裸一肩的贵霜样式并没有流行,以着通肩式袈裟为主;袈裟紧贴身体,充分展现富有弹性的肌肉和圆润的双腿,配合光滑的额部和面庞,低垂的眼睑以及修长的身材,构成完美而又标准化的人体,神情沉静安详;以不同花鬘组成多重纹样和贝壳边纹装饰的圆形头光。

5世纪晚期至6世纪菩萨造像日渐增多,有复杂的发髻变化和丰富的装饰品,身体略前倾,垂目下视,身材修长,气质安详,披圣索或胳腋,着薄短裙,紧贴双腿,胯部系粗大的腰带,明显带有印度教艺术的影响。(图3)

3.释迦牟尼佛,萨尔纳特,5世纪晚期,浅黄色砂岩,高164厘米,萨尔纳特考古博物馆藏,非本展展品

笈多时期印度造像以石材居多,比如在秣菟罗以红色砂岩为主,萨尔纳特以浅黄色砂岩为主。这一时期铜造像数量明显增加,陶制造像从西北印度到孟加拉地区均普遍存在,主要用于寺庙与佛塔装饰。

在西北印度地区,3世纪后,犍陀罗艺术逐渐向贵霜统治下的阿富汗东部发展,5世纪时,贵霜王朝瓦解,但犍陀罗艺术在阿富汗却一直繁荣到7世纪,即后犍陀罗艺术(PostGandhāraArt)。这时期石膏和陶制造像数量大增,可能是因为原料便宜又便于创作,无论是佛塔上的装饰还是尊像塑造均以石膏为主。5世纪初,笈多艺术渐进影响到西北印度地区,当地一些造像也出现薄衣贴体、螺发等笈多造像的特征。

笈多艺术给西北印度和北印度打上了共同的烙印,此后二者分别进入区域风格阶段,分别影响到中国西藏西部和西藏中部,导致西藏两种区域风格的形成。

从西北印度到阿里三围:

斯瓦特、克什米尔与中国西藏西部艺术的成型

6世纪以后,斯瓦特、克什米尔艺术逐渐发展起来。7世纪末至8世纪初,伊斯兰教把触角伸向中亚地区,然后入侵印度北部,西北印度逐渐伊斯兰化,佛教和印度教徒受到迫害,寺塔被毁。斯瓦特居于犍陀罗东北斯瓦特河谷中,克什米尔位于犍陀罗东部印度河支流的河谷中,均离开交通要道,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直到11世纪斯瓦特才告陷落,14世纪克什米尔终被征服,在此之前,佛教徒、艺术家纷纷到此避难,使得这些地区难得地保持了佛教文化的繁荣。

斯瓦特

斯瓦特古名“乌仗那”(Udyana),黄铜造像数量较多。斯瓦特铜造像的特点是颊颐丰满,双目大睁而无神,鼻梁扁平,身体健壮,肌肉匀称,喜用金、银、红铜装饰眼眸、嘴唇和白毫,具有强烈的本地化色彩。此外,斯瓦特造像均有笈多式螺发,虽然袈裟仍然有犍陀罗式的厚重,但“V”字衣领以及贴身的袈裟下肌肉凸现,以规则排列的线条表现衣褶,却是笈多艺术的特点(图4)。早期的斯瓦特造像多以莲瓣直接着地(图5),此后覆莲下加平台的情况更为常见,亦常见山石座和矩形鸟兽座。

4.释迦牟尼佛,斯瓦特,6—7世纪,黄铜,高12.3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5.释迦牟尼佛,斯瓦特,8—9世纪,黄铜,高12厘米,止观美术馆藏

斯瓦特对于藏传佛教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据说,被誉为藏传佛教“第二佛”的莲花生(Padmasabhava,8世纪)就是来自乌仗那国的王子。8世纪,应藏王赤松德赞(Khri-sRonglDe-bTsan,742—800)迎请入藏弘法,于779年创立了西藏第一座佛教寺院——桑耶寺,为佛教在西藏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克什米尔

古代克什米尔(Kámīr)位于斯瓦特东南,喜马拉雅山西麓的群山之中,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广义上,克什米尔还包括北部的一些地区,如吉尔吉特这个交通要道和佛教中心。这块相对封闭的弹丸之地,却是西北印度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长期以来受人景仰。佛教史上有名的第四次结集,即“迦湿弥罗结集”就是在此地举行的。

犍陀罗艺术衰微后,克什米尔经历了一系列政治动荡,约在7世纪前后,一位名为杜尔罗跋伐尔檀那(Durlabhavardhana)的人建立了迦尔郭吒(Kārkoa)王朝。据说,玄奘到此地时,正值此王当政。迦尔郭吒王朝的国王多信仰婆罗门教,迦尔郭吒人将财富大量用于婆罗门教与佛教的建设。(图6)

6.燃灯佛,克什米尔迦尔郭吒时期,7—8世纪,黄铜,高26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克什米尔艺术虽然保存了一些犍陀罗艺术的影响,但本地的风格特点非常明朗,如袈裟轻薄,肌肉强劲有力,胸肌饱满,晚期菩萨像披长长的花鬘,戴尖锐宝冠或花饰宝冠,身材拉长,腹部隆起四块肌肉。独特的坐具设计(如山石座、鸟兽座等),喜爱用红铜、银和彩石装饰坐垫、短裙和身体局部(眼睛、嘴唇、乳头等)。特别是吉尔吉特造像极好奢华装饰,造像精美华丽(图7)。另外,克什米尔造像作为密教中心之一,密教造像的数量更多。

7.释迦牟尼佛,吉尔吉特,8世纪,黄铜错红铜、银,高69厘米,大昭寺藏,非本展展品

克什米尔毗邻西藏西部拉达克地区,对于10世纪以来藏西佛教复兴以及佛教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过深远且长期的影响。(注5)

耶歇沃是扎西衮的儿子松艾(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去世)的法名,他放弃国王身份,出家为僧,致力于佛教的复兴,为此他派仁钦桑波(958—1055)等21名青年才俊去克什米尔学习密法,仁钦桑波成为后弘初期佛教振兴的僧人领袖,贡献巨大。耶歇沃于996年修建了著名的托林寺(mTholdingdgon),将之建设成佛教中心与译经中心。佛教复兴的运动带动了佛教艺术的发展。仁钦桑波从克什米尔带来的工匠参与寺庙建设与尊神绘塑工作,克什米尔艺术的影响直接进入阿里地区。

随着穆斯林势力在西北印度的扩张,很多僧人、艺术家逃离当地寺庙时多携带神圣的法物来到藏西避难,他们携来的造像与本地的作品之间无论是艺术风格还是艺术水平都相当接近,要准确区分哪些是藏西本地作坊制作的铜造像,哪些是克什米尔的舶来品十分困难。(图8、9)11至12世纪藏西本地艺术家以模仿克什米尔风格的造像为主,偶尔独立创作的作品较为稚拙,水平不高。(注7)15世纪藏西进入黑暗期,铜造像数量少,风格不明朗。从保存的壁画来看,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西藏中部的影响进入这一地区,带来了波罗艺术风格。到了元代,尼泊尔艺术也传到此地。不过,虽然藏西艺术陆续受到其他地区风格的影响,克什米尔传统与本地艺术结合的风格仍占据主流,与西藏中部的造像形成鲜明的对照。

8.文殊菩萨,藏西,11世纪,黄铜错银、红铜,高104厘米,大昭寺藏,非本展展品

9.莲花手观音,藏西,12—13世纪,黄铜,高40厘米,私人收藏

圣地落日:

东北印度、尼泊尔与中国西藏中部艺术风格的奠基

东北印度

后笈多时期,戒日王(Haravardhana,612—647)统一印度北部大部分地区,带来了短暂的和平与繁荣。戒日王去世以后,8至12世纪,东北印度的比哈尔(Bihār)和孟加拉地区(Bengal,包括今印度的西孟加拉邦WestBengal和孟加拉国Bangladesh)在波罗王朝(Pāladynasty)和塞纳王朝(Senadynasty)的统治之下,佛教进入最后的繁荣期,尤其是在摩揭陀地区达到顶峰,直到12世纪穆斯林军队横扫恒河流域为止。(图10)

10.释迦牟尼佛,东北印度,6世纪,黄铜,嵌件缺失,高52厘米,私人收藏

波罗艺术首先兴起于比哈尔南部,即摩揭陀地区,这里分布着菩提迦耶(BodhGaya)、那烂陀(Nālandā)、库尔基哈尔(Kurkihār)等宗教与艺术中心。波罗造像主要以黑石造像与铜造像为主,黑石造像材质细腻,造像精致,装饰繁复,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图11)。

11.释迦牟尼佛,那烂陀寺,10—11世纪,黑石,高66.7厘米,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那烂陀寺是东印度重要的佛教中心,兴起于笈多时期,唐代高僧玄奘曾到此学习,一直到10世纪那烂陀寺都是东印度佛教的标志,12世纪毁于穆斯林军队。那烂陀寺出土的铜造像共51件,其中23件属于波罗早期。

库尔基哈尔村距离迦耶(Gaya)东27千米,居于迦耶和王舍城(Rājagha)两大佛教重镇之间,是朝圣必经地,也是造像的艺术中心。从1847年以来,在遗址先后发现了数量众多的佛教造像,其中大部分保存在加尔各答的印度博物馆(TheIndianMuseum,Kolkata)。库尔基哈尔村的铜造像大多数为黄铜,极少红铜鎏金,普遍采用错银和红铜装饰,很可能还镶嵌宝石和玻璃。(图12)

12.宝冠释迦牟尼佛,库尔基哈尔,10—11世纪,黄铜,高40厘米,止观美术馆藏

波罗造像用料厚重,身体宽厚,身体稍拉长,表情庄重,背光、莲座高大,程式化较重,有些还有非常精美的镶嵌。波罗风格的造像对后弘初期西藏中部造像有较大的影响。

尼泊尔

尼泊尔北与中国西藏的日喀则地区相接,西北角与西藏阿里地区相邻。其他各方均与印度北方邦及比哈尔邦接壤。它的文化、艺术、宗教信仰多受到东北印度的影响,又由于7世纪以来,唐—蕃—尼婆罗(今尼泊尔)交通线的开辟,尼泊尔的影响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西藏中部地区。14至15世纪,尼泊尔艺术一度成为西藏艺术的主流。

13.金刚手菩萨,尼泊尔,8—9世纪,红铜鎏金,高27.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目前能见到的尼泊尔造像以离车毗时期(LichaviPeriod,300—879)、过渡时期(TransitionalPeriod,880—1200)和早期末罗时期(EarlyMalaperiod,1200—1482)为多。

14.释迦牟尼佛,尼泊尔,10—11世纪,红铜鎏金,高81厘米,止观美术馆藏

15.文殊菩萨,尼泊尔,12世纪,红铜鎏金,嵌珠石,高93厘米,止观美术馆藏

离车毗艺术受萨尔纳特艺术的影响较深,铜像厚重,鎏金薄,造型质朴,身体板直,前倾。(图13)过渡时期佛教发展达到顶峰,尤其是金刚乘佛教流行,对于西藏产生重要的影响。印度教的性力(Shakti)信仰流行,对于晚期密宗的形成与传播影响很大,也是其造像内容不同于印度和中国西藏的原因。这时期造像数量增加,表明社会富裕,施主众多。这一时期铜造像多而精美,造像身材匀称,肌肤光滑,气质柔媚,制作精工,鎏金明亮。(图14、15)早期末罗时期,加德满都的艺术水平呈现下降的趋势。末罗人来自尼泊尔东南部地区,受穆斯林军队的打击,逃往加德满都,与当地联姻。王朝晚期佛教渐趋衰落,印度教成为主流。这时期的造像装饰华丽,尤其是在宝冠、耳环、璎珞、腰带等部分纹样复杂,镶嵌众多,且喜用红、蓝宝石、玻璃、珍珠和各色次宝石镶嵌,用银丝作错嵌装饰。(图16)这些装饰手法对西藏山南地区丹萨替寺的造像产生了影响。(图17)

16.文殊菩萨,尼泊尔,14世纪,红铜鎏金,嵌松石、青金石、珊瑚,高46厘米,私人收藏

如果说东北印度的造像对于中国西藏中部的影响主要限于后弘初期(10—13世纪),尼泊尔造像对于西藏中部的影响则是长期的,在14至15世纪达到顶峰,成为西藏中部艺术风格的潮流,直到15世纪中期以后,西藏艺术才逐渐展示出明确的本土风格。

17.无量寿佛,藏中丹萨替寺,14世纪,铜鎏金,高30.8厘米,私人收藏

西藏中部风格的确立

10世纪晚期开始,来自中国西藏中部的信众涌向东北印度这块佛教圣地,寻访名僧、名寺,修习密法,翻译经典,订制法物,他们携归的造像对于西藏影响很大。此外,12世纪以来,东北印度的佛教信仰屡受穆斯林军队打击,大量僧人逃入加德满都河谷避难,大量神圣法物也因此流入尼泊尔和中国西藏,为西藏艺术家学习、模仿波罗艺术提供了素材。受其影响,西藏中部形成了受波罗艺术影响的风格,其造像的特点是以黄铜为主,背光高大,莲座宽厚,莲瓣肥大,身材壮硕,表情庄严,如聂塘卓玛拉康(sNyethangsGrolmalhakhang)的造像(图18)。尼泊尔的加德满都河谷一直是中国西藏与东北印度沟通的中转站,所以一开始,尼泊尔艺术家很可能是东北印度的模仿者以及尼泊尔艺术的创作者。受其影响,西藏艺术存在另一个流派,就是尼泊尔艺术影响下的西藏风格。在尼泊尔艺术的熏陶下,西藏艺术家学习红铜鎏金造像技术,工艺水平足以与纽瓦尔工匠比肩,如夏鲁寺(Zhwaludgon)的造像以及丹萨替寺铜塔上的造像等。(图19)藏族艺术家也创造出大量具有西藏特色的祖师像(图20),祖师像具有明显的西藏本土风格和人物特征,具有写实性,反映出祖师的内在精神,算是西藏最早的独立艺术创作。(注8)

18.无量寿佛,藏中,11—12世纪,黄铜错红铜,高59厘米,私人收藏

19.莲花手观音,藏中,14世纪,红铜鎏金,高47厘米,私人收藏

20.上师像,藏中,13世纪,黄铜错银、红铜,高13.5厘米,止观美术馆藏

结语

在常见的丝绸之路交通路线图上,中国西藏地区总是空白,似乎西藏作为高原禁区,被世界所遗忘。这明显是错误的,无论是史实还是文物实例都可证明,西藏西部曾经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线,一直保持着相当的活跃度,西藏西部的艺术就是在西北印度的艺术养分下成长起来的。中国西藏中部与尼泊尔、东北印度的通道是朝圣之路、学法之路以及艺术之路,大量的贝叶经、佛像、唐卡作为圣物从佛陀的故土被带到雪域高原的寺庙中,作为最珍贵的法物受到供奉膜拜,保存至今。从这一点来看,喜马拉雅山间的缺口和通道就像无数的血管,给青藏高原输送了信仰、文化与艺术的养分,才使这片贫瘠的土地开出了令人惊艳的佛教艺术之花。

从藏传佛教艺术史的角度来看,7世纪时,当青藏高原被周围的佛教世界包围时,这里还只是一片佛法的处女地;然而12至14世纪,当佛教信仰在青藏高原扎下了根,成为藏族精神世界的象征时,从西北印度到东北印度,从南亚次大陆到喜马拉雅山,周围的佛国明灯一个个熄灭了,雪域高原成为佛教的圣地和中心。佛教艺术在这里成熟、发展,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藏传佛教艺术。

佛陀之光

故宫博物院与止观美术馆佛教造像展

10.23—12.23

故宫博物院斋宫

文·图|罗文华,故宫博物院宫廷部研究员、故宫博物院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长

注释

1.孙英刚、何平,《犍陀罗文明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第2页。

2.SusanL.HuntingtonwithconstributionsbyJohnC.Huntington,TheArtofAncientIndia:Buddhist,Hindu,Jain,WeatherHill,2001,p.116.

3.UlrichvonSchroeder,Indo-TibetanBronzes,HongKong:VisualDharmaPublications,2008,pp.65-98;BuddhistSculpturesinTibet(vol.I),HongKong:VisualDharmaPublications,2001,pp.53-210.

4.R.C.Sharma,BuddhistArtofMathura,Delhi:AgamKalaPrakashan,1984,pp.4-7,27-28;IndianMuseumed.,MathuraSculputures:ACatalogueofSculputresofMathuraSchoolintheIndianMuseum,Kolkata:IndianMuseum,2006,pp.2-3.

5.罗文华,《故宫藏克什米尔风格铜造像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5期,第63—74页。

6.UlrichVonSchroeder,BuddhistSculpturesinTibet,HongKong:VisualDharmaPublications,2001,vol.1,p.69.

7.霍巍,《西藏西部佛教艺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26—140页,图188—220。

8.杨鸿蛟、魏文,《师道——辽楼居藏14至17世纪藏传佛教上师像》,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年。

本文刊载于《典藏·古美术》中国版2018年12月刊。原标题:《从南亚次大陆到喜马拉雅,藏传佛教艺术之源:佛陀之光——故宫博物院与止观美术馆佛教造像展》。

THE END
1.中国最大私人豪宅!耗时300年建成,比故宫还大!谈到中国的顶级豪宅时 人们常常想到那些 大富豪们居住的巨大豪宅 但今天要介绍的豪宅 不在繁华的北上广深 也不在那突破天际的高楼里 这座豪宅位于山西的晋中市 被誉为“中国最大的私人豪宅” 它就是“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很低调, 却常有人拿它与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214/19/23008787_1141981694.shtml
2.看文化遗产“活”起来!一起来逛博物馆吧!澎湃号·政务青岛“博物馆之城”一名,可谓是凭实力“出圈”。 在第五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中,青岛新增3家国家一级博物馆、6家二级博物馆和4家三级博物馆。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国家一级馆6家、二级馆9家、三级馆13家。让我们来看看全市6家"国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616777
3.一周一个博物馆丨汉长安城长乐宫四号五号遗址博物馆长乐宫兴建于公元前202年,汉初时为高祖刘邦布政之宫,因位于未央宫之东,又称东宫,是长安城内面积最大的一座宫城。 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汉长安城四号遗址博物馆是长乐宫一处非常重要的宫殿建筑遗址,该遗址对于研究长乐宫的宫殿布局,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https://www.ishaanxi.com/c/2024/1212/3314988.shtml
4.经营不善负债累累中国最大私人博物馆面临易主趣闻轶事烟台新闻网3年前,罗焕新集几代人所藏珍宝,耗资6000万元在滇池湖畔建起了中国最大的私人博物馆———翰荣轩。馆藏有文献记载的云南467位书画名家的主要代表作品、云南历代青花瓷的个中精品、少数民族服饰、建水紫砂陶及以幻龙为代表的古生物化石、奇石等6大系列万余件艺术珍品。 https://www.jiaodong.net/news/system/2002/06/13/000506559.shtml
5.中国最大私人博物馆在南京别说外地友友,就算本地人,都很少知道南京还有一个中国最大的私人博物馆 今天这条周边一日游线路,就从周园开始 其实它和江南园林并没有太大的关系都说“北京游故宫,南京看周园”,进去一看被震惊到了 120张古床,6000尊佛像,雕梁画栋的古宅,眼花缭乱的奇珍异宝,还有百转千回的鱼池,飞檐反宇的古戏台 我是边走https://m.dianping.com/ugcdetail/260085870?sceneType=0&bizType=29&msource=baiduappugc
6.中国最大的私人博物馆馆藏文物不乏国宝新华网珠海1月8日电(张愈升、程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史树青近日来到珠海,对珠海市私人汉东博物馆的部分馆藏文物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这批文物中不乏“国宝”级文物。这批由珠海汉东博物馆馆长、收藏家郭汉东新近收藏的文物共55件,包括瓷器、石磬、石雕佛头、金刚铜像、铜鉴、骨筹、https://news.sina.com.cn/s/2004-01-08/11321536849s.shtml
7.收藏中国文物的各国博物馆画廊动态东方艺术馆画廊主页法国是继英国之后欧洲收藏中国文物的第二大中心。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池努奇博物馆和枫丹白露宫均收藏有大量中国文物。卢浮宫博物馆收藏中国文物在3万件以上,尤以原始社会的彩陶器、商周青铜器、瓷器为主,收藏6000多件。 卢浮宫收藏中国文物3万件以上 卢浮宫是法国收藏中国文物最集中的地方,仅其分馆吉美博物馆就收藏https://gallery.artron.net/541/g_shownews541_4893.html
8.休闲太阳系中哪个巨行星因为自转快被称为“灵活的胖子”解析: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出土于殷墟,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北的农田中被村民发现,至今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此青铜器名为后母戊鼎(原名为司母戊鼎)重量832.84千克。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https://blog.csdn.net/qq_41539778/article/details/135125608
9.马承源他主编的《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青铜卷》和16卷巨制《中国美术全集·青铜器分册》,更是集学术性、艺术性为一体,是迄今为止已出版的图书中最完整、最系统的青铜器图录研究大全。马承源与同仁们共同研究、注释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已经出版了四册,研究成果涉及先秦历史、哲学、文学、宗教、军事、教育、音乐https://baike.sogou.com/v602204.htm
10.新中国70年国画经典背后的故事(二)——春天的故事上世纪70年代初,李世南在陕西省博物馆创作历史画期间,对汉画像石、壁画、文人画等中国传统艺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石鲁的指导、启发下,李世南开始注重笔墨效果的发挥。李世南认为人物画要突破,必须摆脱“形”的束缚,从“形”中解放出来,并逐步从形神兼备进入“得意忘形”之境。李世南创作于1984年的作品《开采光明的http://ahsmx.org/xhzx_yspl_new.aspx?id=324
11.厦门初体验厦门4天漫游终极收藏攻略钢琴博物馆里面陈列了胡友义先生收藏的70多架古钢琴。这些古钢琴品种和造型都各异,大多保存的很好,都有着雕刻的花纹,木质的纹理,满满的古典气息。 钢琴博物馆建于2000年,位于菽庄花园的“听涛轩”,其中有稀世名贵的镏金钢琴,有世界最早的四角钢琴和最早最大的立式钢琴。还有古老的手摇钢琴、产自一百年前的脚踏自动https://www.mafengwo.cn/gonglve/ziyouxing/366388.html
12.观天下:美军挑衅19国海上主权外媒关注中国追逃“天网”普京称抓美国《纽约时报》援引美国官员的话说,这是十余年来范围最广的一次,美国升级了“航行自由行动”。什么是航行自由?中国法学专家刘楠来26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需要国际法来说话,但美国‘航行自由计划’没有国际法依据”。这种外交活动与军事宣誓相结合的行动,不但引起有关方不满,也给世界安全造成威胁。https://www.guancha.cn/Neighbors/2015_03_27_313843_s.shtml
13.“唐僧”妻子陈丽华斥巨资创建中国第一家国字头私人博物馆“唐僧”妻子陈丽华斥巨资创建中国第一家国字头私人博物馆 节目简介 锋尚之王 播出:湖南卫视 / 芒果TV 主持人:白云峰 / 唐笑 地区:内地 类型:时尚 简介:《锋尚之王》是湖南卫视重磅推出国内首档高端男性品味节目。独具视角将现代社会最新最时尚的热点话题推荐给观众,全新定位打造一个高品质的时尚、高端、引领潮https://www.mgtv.com/b/452/113496.html
14.“亮北京”文旅消费领风者对话成功举办文化快报首都玩法介绍:打卡北京环球度假区后,前往艺术小镇宋庄,宋庄是中国乃至世界规模最大的当代艺术家群落,名副其实的艺术殿堂。这里的宋庄画家村画廊、宋庄美术馆、树美术馆等地充满了艺术的气息,是向往艺术殿堂的人们不可错过的地方。佳作书局是一座致力于促进艺术交流的有格调的宝藏图书艺术馆。领略完艺术之后去苹果树下 applehttps://www.beijing.gov.cn/renwen/sy/whkb/202112/t20211206_2554090.html
15.中国规模最大的十大博物馆中国最大的博物馆是哪个国内博物馆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以及现代化强国,国内涉及历史、科技、艺术等主题的博物馆数量众多,截止至2020年,共备案有5788家博物馆。那么,你知道中国规模最大的博物馆是哪个吗?本期,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下中国规模最大的十大博物馆,包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山西https://www.maigoo.com/top/409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