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艺珍”——寓意东方艺术珍品。1937年以来以花丝镶嵌金银摆件、首饰及生活适用品的设计、制作为主。集中了北京花丝镶嵌錾刻、卡克图、烧蓝、点翠、表面工程处理方面的顶尖人才,获得过数十项国内外金银工艺品奖项,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工程牌匾、徽章、金书、金银、国礼等项目的设计制作任务。曾经为国家的出口创汇做出了突出贡献。进入新世纪以来,企业以保护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北京花丝镶嵌制作技艺为己任,围绕花丝镶嵌的设计研发、制作销售和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制定新的战略目标。经过二十年的不懈努力已成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的保护单位,非遗保护传承和传统工艺振兴的基地平台。东方艺珍设计研发、制作销售、文创融创、巡展交流、线上线下同步运营的综合服务平台。
北京东方艺珍花丝镶嵌厂,原名北京花丝镶嵌厂,由北京市政府于1958年将公私合营北京花丝厂和四个花丝镶嵌合作社合并组建而成,而公私合营北京花丝厂生产制作的历史可追溯至1937年。2008年北京东方艺珍花丝镶嵌厂进行了改制成为民营企业,延续至今已有80多年的发展史。其花丝镶嵌传统工艺有着清宫造办处历史背景,承袭和发扬了历代皇家风格,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独特技艺和北京独有的宫廷传统特色和地方色彩,被誉为“燕京八绝”之一。
北京东方艺珍花丝镶嵌厂于2015年在通州区张家湾镇广聚街6号,创建成立了花丝镶嵌传承基地。把分散于社会上的花丝镶嵌技艺人才聚集到基地平台来开展保护传承活动。并通过几年的努力逐步扩大传承人群队伍,其中有国家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花丝镶嵌资深技师和年轻技师,以及金属摆件制作工等人才。
开展了花丝镶嵌进校园活动。与通州区潞河中学、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学校开展了校企合作,培训学生达500人次以上。申报成为通州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以及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和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联合创建了“非遗技艺传承(花丝镶嵌)产业学院”,在校企合作方面逐步积累了经验。加强和学校方面的合作,创造条件建设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实践基地,以及大学生产业学院,在学生和青年中开始培养传承人群。二是加大研发力度面对市场和消费端研发一些轻奢产品和文创产品。三是走出一条非遗展示体验新路子。结合中小学生的实践体验,进一步研发社会体验、亲子体验等课程。以此扩大宣传和影响力,讲好工匠故事,弘扬工匠精神,振兴传统工艺。
目前企业斥资在通州区张家湾文化艺术博览苑,通过老旧厂房改造升级,打造东方艺珍花丝镶嵌传承基地文化产业园,把展览展示、巡回展览、展示体验、弘扬精神等项目由阶段性变为常态化,走出一条非遗传承保护新路子。
花丝镶嵌,又叫细金工艺,是一门传承久远的汉族手工技艺,主要用于皇家饰品的制作。为“花丝”和“镶嵌”两种制作技艺的结合。花丝选用金、银、铜为原料,采用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传统技法。镶嵌以挫、锼、捶、闷、打、崩、挤、镶等技法,将金属片做成托和爪子型凹槽,再镶以珍珠、宝石。
花丝镶嵌工艺起源于春秋战国金银错工艺,在明代达到高超的艺术水平,尤以编织、堆垒技法见长,而且还常用点翠工艺,取得金碧辉煌的效果。对宝石的大量运用和完善了宝石镶嵌工艺,是明代花丝镶嵌首饰对中国传统首饰的最重要贡献,它改变了中国传统首饰重纹饰轻宝石的传统。清代宝石资源逐渐枯竭,采用点翠和烧蓝来替代宝石的位置。而今,花丝镶嵌工艺只留存于北京、成都两地,且尤以北京的花丝镶嵌工艺最为齐全。北京花丝镶嵌集中代表了中国宫廷花丝镶嵌工艺的特色。
白静宜1961年于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金属工艺美术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1962年调到北京花丝镶嵌厂,先后任首饰设计师,设计室主任,研究室主任。1997年创办光环金属艺术工作室,任工作室主任,总设计师。白静宜在传统花丝镶嵌工艺和珠宝首饰工艺的继承和发展上执著追求了40余年。她以严谨的艺术态度,敏锐的审美感觉,扎实的技术功底和鲜明的个性进行创作,善于运用传统工艺表现新的创意,善于创新工艺技术。作品题材广泛,生动脱俗,多年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品金摆件《凤鸣钟》获东南亚地区钻石首饰设计比赛最佳设计奖(1983年)。作品大型银摆件《福临人间》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1989年)。白静宜1961进入北京花镶嵌厂,1997年退休。几十年来谨记师傅们一句名言:只有你们画不出来的,没有我们做不出来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建议使用360极速、Chrome、Firefox浏览器,最佳分辨率1920×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