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了!未来中国的博物馆要这样发展!伪满皇宫博物院

5月25日上午,国新办举行博物馆改革发展《指导意见》新闻发布会。请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司长李宏、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罗静介绍博物馆改革发展指导意见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新办举行博物馆改革发展《指导意见》新闻发布会

图文实录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邢慧娜:

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日前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今天我们邀请到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司长李宏先生,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罗静先生。下面首先有请关强先生作情况介绍。

关强(徐想摄)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

谢谢主持人,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我代表国家文物局向新闻界以及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博物馆事业发展,习近平同志多次视察博物馆,并作出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亲自部署、推动博物馆改革发展,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一是博物馆体系布局逐步优化。“十三五”期间,全国备案博物馆由4692家增长至5788家,增幅23.4%。其中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1224家,非国有博物馆1860家,免费开放博物馆5214家,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

二是博物馆社会功能有效发挥。2020年全国博物馆举办2.9万多个展览,策划22.5万余场教育活动,在疫情常态化情况下,我们采取限流措施的状况下,仍接待观众5.4亿人次,其中未成年人观众1.3亿人次,“到博物馆去”成为社会新风尚。

三是博物馆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博物馆法规体系不断健全,国家文物局与教育、民政、财政等部门陆续出台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博物馆质量评估体系逐步确立,理事会制度建设有序推进。博物馆领域“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成为推动博物馆管理日益标准化、规范化的有效手段。

然而,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需求,博物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如何回应时代需求,进一步激发博物馆发展活力,实现博物馆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根本性转变,是博物馆事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国家文物局会同有关部门,历时近3年,研究起草了《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经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9次会议审议通过,近日,由中央宣传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

《意见》提出,到2025年,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体制完善、功能完备的博物馆事业发展格局,博物馆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人民美好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作用更加彰显。到2035年,中国特色博物馆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博物馆社会功能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为全球博物馆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作为新时代博物馆行业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意见》涉及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分为5部分21个方面的具体举措:

第一部分“总体要求”,提出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二部分“加强分类指导,优化体系布局”,针对不同地域、层级、属性、类型的博物馆,明确未来发展定位。

第三部分“夯实发展基础,提升服务效能”,从优化征藏体系、提升保护能力、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展陈质量、彰显教育功能、优化传播服务、增进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全面推进我国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要求。

第四部分“创新体制机制,释放发展活力”,从完善管理体制、健全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参与等方面,提出深化博物馆领域改革创新的主要思路。

第五部分“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改革保障”,从加强组织领导、财政支持、队伍建设、监督管理等方面,为深入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意见》的亮点和创新点在于:

一是坚持改革创新。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上下联动、横向联合,鼓励先行先试,破除体制机制束缚,释放发展活力。如探索建立行业博物馆联合认证、共建共管机制。

二是坚持统筹协调。统筹不同地域、层级、属性、类型博物馆发展,提高博物馆内部管理和外部治理水平。提高博物馆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多样化、个性化水平,实现博物馆高品质、差异化发展。如实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计划,重点培育10-15家代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引领行业发展的世界一流博物馆。

三是坚持开放共享。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通过区域协同创新、社会参与、跨界合作、互联网传播等方式,促进资源要素有序流动,优化资源配置,多措并举盘活博物馆藏品资源。如实施“博物馆+”战略,促进博物馆与教育、科技、旅游、商业、传媒、设计等跨界融合。

邢慧娜:

感谢关强副局长的情况介绍,下面进入答问环节,大家可以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提问(刘健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您刚才提到的是要从优化体系布局的角度来推进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这方面能否介绍一下具体的工作安排是怎样的,谢谢。

关强:

谢谢你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下,我国博物馆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截止2020年底,全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达到5788家,其中5214家免费开放,定级博物馆达到1224家,非国有博物馆增至1860家,行业博物馆达到825家,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但博物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为此我们提出了“优化博物馆体系布局”的目标,这是新时代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呈现出来的新特点,更是博物馆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文物局将进一步加强分类指导,不断优化博物馆体系布局:

二是推动博物馆特色化发展。新时代的博物馆不仅仅是文物收藏单位,更是文化传播单位,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地。因此,我们将更加注重博物馆凸显服务大局的主动性和时效性,紧密结合国情、省情、市情和县情,依托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事件,建设一批具有当代主题的特色博物馆;我们要利用现有资源,依托文物遗址及工业、农业等遗产的特点和资源优势,建设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专题博物馆;聚焦不同选题,建设一批能够反映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重点特色专题博物馆,更好地发挥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

三是推动博物馆集群发展。正确分析不同区域博物馆发展现状,立足资源和禀赋,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打造“博物馆之城”核心示范区、建设“博物馆小镇”,实现不同区域博物馆的集群式发展。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国家文物局与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建北京“博物馆之城”战略合作协议,以促进不同类型博物馆的有机融合;陕西西安、山西大同、江苏南京等地也都陆续拉开了“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大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罗静(徐想摄)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罗静:

封面新闻记者提问(刘健摄)

封面新闻记者:

我们注意到一些博物馆在节假日出现了一票难求甚至黄牛倒票的现象,请问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满足观众的参观需求?谢谢。

三是持续推进跨界融合创新,征集培育一批研究能力强、实践基础好、示范作用明显的文博单位、高校科研机构、创意设计企业,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也支持文博单位与社会各界加强行业合作,促进品牌+品牌的联手,开展文化+旅游、文化+教育、文化+创意的探索实践,构建社会参与博物馆文创全链条,全面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资源的配置作用。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提问(刘健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我们注意到这次《意见》第四部分提到创新体制机制,释放发展活力,请问我们接下来计划如何加强这种体制机制改革的创新探索,来进一步激发博物馆办馆的活力,使得博物馆真正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谢谢。

我刚才在介绍时已经提到了一些,具体的请罗司长回答一下。

罗静:

第一,在管理体制上,我们要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博物馆之间的关系,我们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来探索管办分离,最主要的要赋予博物馆更大的在业务上的自主权,以及通过建立理事会制度,我们今年和李司长一起开了公共文化领域的理事会建设试点总结会,“十四五”期间我们会进一步推动理事会制度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要探索建立权责对等的、运行协调的决策机制。

这个问题还涉及到了整个大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包括体制机制,所以请李司长从这个角度也给予回应。

李宏(徐想摄)

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司长李宏:

刚才罗静司长都已经点到了一些关键的问题,我再补充一点。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年它的作用和社会影响力日渐凸显。这次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是博物馆领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及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举措。我们将和文物局一起,结合改革意见的贯彻实施,推进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深化改革,目的是为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公共文化服务。

一是推动博物馆更好地服务基层。推进博物馆与城乡公共文化的设施合作,助力各类公共文化新型空间的打造,增强体验感和互动感,推动博物馆虚拟展览进入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服务15分钟城市生活圈,增加博物馆展览教育活动进乡村的频次。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博物馆错峰延时开放。

二是搭建社会参与的平台,增加服务供给。推动博物馆的公共服务市场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展览、教育和文创的开发,鼓励地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等形式,支持非国有博物馆持续发展。同时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鼓励社会资本以直接捐赠、设立基金会等形式支持博物馆的发展。

三是大力发展数字文化服务。大家也都很熟悉,在疫情以来,公共文化通过数字化服务,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欢迎,推进博物馆大数据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博物馆的云展览、云教育,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

四是继续完善理事会制度。建立健全权责对等、运转协调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执行机制,不断提升博物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谢谢。

海报新闻记者提问(刘健摄)

海报新闻记者:

《意见》中要求博物馆要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的能力,请问有什么具体举措?谢谢。

一是不断强化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重点推进馆藏文物的劣化机理、文物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攻克一批文物保护修复的关键技术,为文物的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提供科技支撑,不断去完善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相结合的保护体系。

二是要加强保护的标准化建设。在馆藏文物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无损、微损的检测分析、病害的诊断、修复效果的评价,以及馆藏文物环境的监测控制等方面,要加强标准的制修订,以及标准的宣贯工作,针对性发挥标准的保底线和拉高线作用,来推动馆藏文物保护的标准化水平。

四是扩大开放合作。推动博物馆不断地开放研究资源,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更深入、更稳定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吸引和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博物馆文物保护能力的提升。谢谢。

我再补充两点,一个是为了配合今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也是为了配合国际博协藏品保护委员会第十九届大会的活动,我们在首都博物馆举办了“万年永宝”展览,这个展览是我国博物馆文物保护能力的一个体现,或者说是一个成果展。我们按照国家要求,正在编制国家“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的规划,在这个规划中也会对文物保护能力提升有进一步的研究部署。谢谢。

香港紫荆杂志记者提问(刘健摄)

香港紫荆杂志记者:

疫情使文化交流受到影响,对于加强博物馆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有何考虑?未来如何利用博物馆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通过博物馆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谢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见证物的重要收藏机构,理应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沿阵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积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博物馆走向了海外,弘扬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文物的援外范围也不断扩展,国际文物的“避难所”也在中国落户,国际博协的培训中心也日益壮大,“一带一路”沿线博物馆交流合作也日益紧密。比如6月份,丝绸之路周在中国杭州举办第二届活动。在博物馆领域,我们国际的联合策展机制也趋于成熟,文物保护、文物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成果也频出。刚才关局长也谈到,我们17日-19日刚刚结束的国际博协藏品保护委员会第十九届大会在中国举办,这次虽然受到疫情的影响,但是依然有1500多名来自世界各国的藏品保护专家进行了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很多国外专家也惊叹中国近年来在这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成绩。而且,多元与包容在博物馆得到淋漓尽致的阐释,在国际交往中,可以说中国的声音得到充分表达。

面向未来多重的挑战,我们应该开启新思考、探索新模式、提出新方案,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去深化国际合作。

新华社记者提问(刘健摄)

新华社记者:

我们指导意见中提到要提升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请问我们有哪些具体措施来保证群众尤其是年轻人能够因为求知欲走进博物馆,然后带着知识走出来呢?谢谢。

谢谢您的提问。博物馆面向学校以及学生开展知识推广教育,这一直是我们博物馆一项重要的功能,我们每年社教量是很大的,每年搞活动都是20余万场次,有很多活动是针对学校的。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文物部门和教育部门的通力合作,当前京津冀、重庆、陕西等地“博物馆进校园”示范项目也都有很好的成效,博物馆专题讲解、流动展览、讲授课程、体验活动等教育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也走到中小学生的身边。在此基础上,博物馆将在改革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加强“馆校共建”,深化馆校融合。我们前些日子,教育部和国家文化局专门发了《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建立博物馆教育服务的标准,构建馆校合作的长效机制,共同开展教材内容编写,将博物馆文化资源以符合中小学生知识水平、教育教学需求方式,有机深入地融入在校学生的课程,丰富博物馆课程体系。

现在全国有581家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中,有203家是博物馆纪念馆,约占35%,基本形成了全国博物馆研学实践活动的阵地网络。下一步我们将再继续支持更多的博物馆参与学生研学实践活动的同时,通过制定博物馆研学规范和服务标准,建立博物馆教育资源地图,推介优秀博物馆研学课程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博物馆教育服务水平。谢谢。

新京报记者提问(刘健摄)

新京报记者:

刚才我们也了解到,现在无论是从走进博物馆的人数还是博物馆的数量都实现了一个大幅增长,也说“到博物馆去”是一种新风尚,但是我们注意到在一些博物馆当中的陈列展览可能还存在一些,比如可看性不是那么强,或者缺乏特色等问题,请问下一步在提升陈列展览质量方面还有哪些计划和举措?谢谢。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最核心的文化产品,是博物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重要媒介。近年来,全国博物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博物馆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见今、启迪后人,要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大家,博物馆展出内容要突出特色等重要的指示批示精神,不断挖掘文物的价值、创新技术手段,使得策展水平不断提升、展览题材不断拓展、展示内涵更加丰富。博物馆陈列展览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等方面的作用也持续地彰显。大家也注意到,无论是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还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活动,都有一大批符合当代主题的展览,比如像改革开放、抗美援朝、建国七十年、建党百年等,涌现出“根.魂——中华文明物语”,"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文物精品展“等一批专题类精品展览。当然当前博物馆陈列展览仍然存在观众需求感知不足、文物价值阐发不深、知识传播不到位等问题,我们还是要继续坚持守正创新,进一步提升质量。

一是引导多元主体各展所长。结合政策优惠、激励机制等方式,发挥大馆、省馆的排头兵作用,传经验、促扶持,发扬引领示范效应,就是大馆带小馆。同时也提倡基层馆、行业馆、非国有博物馆依托自身优势,锤炼独特视角,走特色展览之路。也鼓励支持博物馆之间联合办展、巡回展览、互换展览、加强资源整合和交流合作,这些年联合展会特别多,包括像长江、黄河等区域博物馆联合办展成为一种趋势。

三是促进阐释能力综合提升。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专业研究和科普能力,探索独立策展人制度,推出更多高品质、原创性主题展览。重视公众评价,强化展览内容表达的雅俗共赏,推出分众化的展览内容与服务;优化展览策划制作流程,提高专业水准,提升展陈质量;加强配套教育活动、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打造综合性、品牌化的陈列展览产品。

我想再强调一点,包括我们今天发布的《意见》,以及以往出台的很多文件,主要着眼于宏观政策的扶持,但是具体执行,要因地制宜、差别化施策,因为每个地方情况都不一样。总体来说,我们鼓励先行先试,由地方结合当地实际出台一些具体的政策,但实际执行中落地情况有所不同。我们希望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引下,激发地方更多的活力和主动性。对于各地好的探索实践,我们也会给予宣传推广,引导大家来做。谢谢。

THE END
1.北京汽车博物馆更多>> 更多>> 更多>> 主题活动 科普读物 志愿者招募 ·资料中心 ·商品预定 ·捐赠指南 更多>> ·展厅分布·开放时间 ·参观须知·票务信息 ·在线预约·交通地理 ·服务设施 更多>> ·业界交流 ·藏品研究 ·友好机构 更多>> 更多>>http://automuseum.bjft.gov.cn/
2.一窗办首页银联线上收银台 集合银行APP、云闪付APP、银联手机闪付、SRC 二维码 银联二维码支付产品是成员机构移动应用(以下简称“A 线下统一收银台 提供移动支付互联互通解决方案,实现行业码互联互通及 查看更多 >> 产品中心 01 支付 支撑支付流程完成所必备的基础产品,包括卡产品、账户产品、支付工具、受理产品。 https://pcs.unionpay.com/
3.央广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中国最大的以有声资讯为特色的综合新闻网站,是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网络媒体之一,旨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作为互联网新闻传播的国家队、总台重要的新媒体平台,央广网不断创新传播理念和发展模式,充分发挥https://www.cnr.cn/
4.上海博物馆东馆 10:00~18:00 17:00后停止入场,基本陈列免预约,除国定节假日外,周二闭馆 9:00~17:00 16:00后停止入场,参观需预约,除国定节假日外,周一闭馆https://www.shanghaimuseum.net/
5.国家典籍博物馆展览详情 新闻更多 “亘古巨制 煌煌文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展”开展 “庞贝神话——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藏古希腊古罗马珍品文物展”开幕 “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正式开展 在线看展 精品文物 趣味看展 展厅实景https://www.nlc.cn/nmcb/
6.[中国新闻]总台大型融媒体报道《先生》入藏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正在播放[中国新闻]总台大型融媒体报道《先生》入藏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中国新闻》 20241207 21:00 00:25:34 《中国新闻》 20241207 12:00 00:54:16 《中国新闻》 20241207 07:00 00:23:52 《中国新闻》 20241207 04:00 00:27:59 《中国新闻》 20241207 03:00 00:07:58 本期内容 [中国新闻]关注叙利https://tv.cctv.com/2024/12/07/VIDEtiAPB2WCW9R1HB2jf8ho241207.shtml
7.总台大型融媒体报道《先生》入藏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视频加载失败,可以 刷新 试试 00:00/00:00 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过,快来抢首评 发布 总台大型融媒体报道《先生》入藏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C位看新闻 发布于:山西省 2024.12.07 10:49 +1 首赞 收藏 总台大型融媒体报道《先生》入藏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推荐视频 已经到底了 热门视频 已经到底了 https://www.sohu.com/a/834106052_121757519
8.致敬!總糯笮腿诿襟w報道《先生》入藏中國科學家博物館主題展覽12月6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共同主辦的大型融媒體報道《先生》入藏中國科學家博物館暨主題展覽開展儀式在京舉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副臺長邢博,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王進展在活動上致辭,並與嘉賓共同啟動主題展覽開展。 “人民藝術家”稱號獲得者,當代作家、學者,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https://big5.cri.cn/gate/big5/news.cri.cn/20241206/d8faf39d-98cb-8806-fa2c-624a5f95dda5.html
9.[共同关注]总台大型融媒体报道《先生》入藏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暨正在播放[共同关注]总台大型融媒体报道《先生》 入藏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暨主题展览开展 《共同关注》 20241206 00:49:55 本期内容 [共同关注]关注叙利亚局势 媒体:黎真主党武装派遣部队前往霍姆斯 00:00:24 [共同关注]总台大型融媒体报道《先生》 入藏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暨主题展览开展 00:00:54 [共同关注]多地https://tv.cctv.cn/2024/12/06/VIDEYoRnpmvtQB9iEzQjviC3241206.shtml
10.我社《禁地青春》一书入藏中国科学家博物馆12月6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的大型融媒体报道《先生》入藏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暨主题展览开展仪式在京举行。山东大学杰出校友、核武器研究专家、科普作家、17项科研成果获国防科工委奖励的魏世杰先生受邀参加仪式。魏世杰先生的著作《禁地青春》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被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收藏。 https://cbs.sdu.edu.cn/info/1014/2857.htm
11.辽博展馆回顾: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上)辽宁省博物馆藏 这是一幅书画合壁手卷,右侧白描箕子与武王授受之意,左侧楷书《尚书?洪范》全篇,传为赵盂頫所作,卷后有明文徵明、王鏊跋,曾经《石渠宝笈》著录。 赵盂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入元曾任翰林侍读学士等职。书画造诣极为精深,为元代艺坛https://www.meipian.cn/3bg8vvsq
12.魏老受邀赴京12月5日下午魏老受邀参加广播电视总台大型融艾莲qPQ 昨天10:03发布于 重庆 关注 展开 魏老受邀赴京 12月5日下午 魏老受邀参加广播电视总台大型融媒体报道《先生》入藏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暨主题展览开展仪式。 分享 收藏 2 评论0 最热评论 评论 下载大神APP 领福利 / 攻略百科 / 查战绩语言(language) | 中文 友情链接 网易游戏CC直播网易电竞NeXT网易藏宝阁https://ds.163.com/feed/67525b90c6bb1a6d891d9324/
13.转发了演员孙俪,官宣喜讯!网友:我没在做梦吧2025年1月11日,甄嬛传晚会,即《甄嬛爱不停——甄嬛传小主节晚会》即将播出。12月10日,电视剧《甄嬛传》的官方微博发文:1月11日,我们中国澳门见。配图当中,包括孙俪、陈建斌、蔡少芬和蒋欣在剧里饰演的角色。 大湖观察 https://www.toutiao.com/w/6770945647560081422/
14.收藏拍卖杂志广东省期刊协会主办2008年第10期这四段从中国最早的自建铁路匕拆下的铁轨已被北京铁路博物馆正式收藏。 珍贵奥林匹克红瓷瓶正式入藏国际友谊博物馆 关键词:国际友谊博物馆 奥林匹克 入藏 瓷瓶 艺术珍品 巴拿马 2008年08月28日,14件写有“奥林匹克宣言”全文的红瓷巴拿马瓶正式入藏国际友谊博物馆。这套珍贵的红瓷艺术珍品,将在国际友谊博物馆的https://www.youfabiao.com/shoucpm/200810/
15.陈复礼签名摄影作品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2024年11月18日,陈复礼摄影作品入藏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杨帆,捐赠者陈复礼先生子女代表陈惊雄,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十届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前光,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郑更生,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副社长、总编辑李国红,世界华人摄影联盟主席王苗,著名摄影家王文澜https://www.chnmuseum.cn/zx/gbxw/202411/t20241122_270604.shtml
16.1966年的文物入藏接收文化部转交青海省马乙黑牙、穆外家等人带到北京的新石器、战国及汉代陶器42件。 接收北京市宣武区财政局拨交文物891件(其中瓷器103件、玉器1件、画珐琅器1件、铁器1件、墨784块、墨照片1本)。 接收中国历史博物馆拨交霍明志先生捐献的隋代石刻3件(其中白石雕菩萨大立像2件、白石雕释迦半身像1件)。 https://www.dpm.org.cn/lemmas/242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