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哥汝定钧,是宋代时期五大著名烧瓷窑口,今天就带来馆藏精品及点评供大家欣赏!
官窑,是南宋宋高宗时期一些窑口专为宫廷烧制的瓷器,供御捡退,在当时俗称“官窑”。南宋官窑瓷器沿袭北宋风格,规整对称,宫廷气势,高雅大气,一丝不苟。
郊坛下官窑瓶
年代:南宋(公元1127—1279年)
尺寸:高14.8cm口径2.1cm底径5.1cm最宽24.3cm
1952年上海市青浦县重固镇任氏墓出土
该器为典型的胆瓶造型。通体施青灰乳浊釉,釉层较厚,釉面乳浊失透,开片细密,纵横交错,口沿釉薄处和圈足无釉处显现官窑瓷器特有的紫口铁足特征,造型典雅稳重。
宋代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载:“花壶之制,上锐下圆,略如垂胆。”所以,当时的胆瓶可能多作花器使用。
“哥窑”名列宋代五大名窑,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
哥窑葵口盘
年代:南宋(1127-1279年)
尺寸:高2.6厘米,口径15.7厘米,底径5.5厘米
王洁之1979年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盘呈六瓣葵花式,腹壁向内凸出六道棱线。敞口、浅弧壁、圈足。通体施青灰釉,釉色泛米黄,釉面开细碎片纹,可见明显的“金丝铁线”。足端无釉,呈红褐色。这类葵口盘还见有足部也为葵瓣式的,故宫博物院即藏有一例。
汝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因窑址位于宋时河南汝州境内而得名,今河南省汝州市张公巷和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均发现汝窑烧造。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
汝窑盘
年代:北宋(公元960—1127年)
重量:220g
尺寸:高2.9cm口径17.1cm足径9.1cm
汝窑为宋代著名的窑场之一,其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的清凉寺。因产品精美,存世量少而被历代文人及收藏爱好者所追捧。此盘器身施天青色釉,釉质莹润。釉面有细密冰裂纹开片,隐如蟹爪。满釉支烧,底有五粒芝麻状支钉痕,支钉断截处可见灰白色胎骨,俗称“香灰胎”。
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著称,兼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北宋—金定窑印花云龙纹盘
年代:北宋—金
重量:410g
尺寸:高4.9cm,口径23.2cm,足径10.7cm
这件定窑印花云龙纹盘,圈足满釉,口沿包镶铜边。盘中印花祥云瑞气环绕,游龙蟠曲舞动,腾于云雾之中,龙鳞宛然,神韵飘逸。盘外壁有定窑瓷上常见的“泪痕”,从底部则可看到流釉的痕迹,证明它在烧造时采用了覆烧的方式。此盘是一件定窑覆烧印花工艺的代表作,工艺精绝,龙纹与北宋皇陵的石刻非常相似。像这样完整模印云龙纹的瓷盘存世量十分稀少,堪称定窑中最精美的瓷器之一。
钧窑,即钧台窑,是在柴窑和鲁山花瓷的风格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种独特风格,受道家思想深刻影响,在宋徽宗时期达到高峰,其工艺技术发挥到极致。无论是呈色和各种纹理的表现,做到窑变可控随心所欲的表现技术,无人能仿造。
北宋钧窑玫瑰红釉鼓式洗
重量:940g
尺寸:高7.3cm口径18.8cm底径14cm
该器物内壁施天蓝色釉,外壁呈玫瑰紫色。器身以鼓钉和弦纹作装饰。下承如意式三扁足。为宫廷用器。钧窑是北宋及金代的著名瓷窑之一,有官钧和民钧之分,官钧瓷窑址在现在的河南禹县,当地因古属钧州而得名。钧窑器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蓝色为基调,具有乳浊状和不透明的感觉。在此基础上,有多种变化,主要色调是月白、天蓝和玫瑰紫。
五大窑作为华夏文明传承中的一抹亮色,时至今日,工艺依然被广大手艺人传承,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