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

文物也称物质文化遗产,是先人们遗留或流传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历史的实物见证和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随着数字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文物除了传统的保护传承和展示利用方法外,新的保护利用理念也随着技术的发展变革而产生。疫情期间,博物馆利用AR、VR、新媒体等数字化技术,通过直播、线上展厅等方式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推动了博物馆展览方式的升级,促进了博物馆职能的发挥,让文物“活”起来。如今步入数字变革和后疫情时代,从数字化采集到数字化管理平台的搭建,再到对数字资源的活化应用,数字化也为文物保护利用提供更多的可能。

文物数字化保护的内容构建

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加强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利用工作的通知》对数字化保护工作内容进行了明确界定,概况来说,可分为采集、管理和利用三个内容维度。

采集是基础。采集就是把文物所携带的珍贵信息进行全方位数字化转化,转化成计算机信息技术可处理、储存和利用的数据资源。包含文物摄影、三维扫描、分析检测等技术手段,可深入探究和有效保留文物信息,弥补一般观察的不足。

采集是当前急需工作,尤其是针对濒危文物而言,尽早把它们所携带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信息进行深入完整提取是非常有必要的。

管理是保证。信息化管理通过利用信息化系统和大数据分析,科学统计数据、整合档案信息,进而实现标准化的工作流程。文物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具体包括展厅、库房、藏品、考古现场、文物交接运输以及成果数据等文物管理各工作场景要素的信息化管理。利用信息化系统和大数据分析,科学统计文物数据、整合文物档案信息,进行科学统筹和风险感知预警控制,减少人为因素对文物工作的不利干扰,实现万物互联的智慧文博。通过文物的信息化管理,达到文物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网络化。

利用是目的。将采集的数据、搭建的信息系统进行有效利用,是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的最终目的。对于文博单位,可辅助文物保护修复和研究工作,比如实现虚拟修复复原、辅助修复、无损检测分析、3D打印、数字化拓片、仿真书画复制等。对于社会公众层面,可以利用触摸屏等方式实现文物多维度信息展示;通过AR、VR、全景漫游等虚拟现实展示,及博物馆新媒体传播、移动终端传播导览、数字化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等,提高观众展览体验和教育效果;在观众接待服务上如智慧讲解、文创产品等方面提供大数据分析和信息化管理,从而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还可采用文物知识动漫、益智游戏、互联网+云服务(如数字化流动博物馆),做到服务多维度传播。

文物数字化保护的问题困境

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一路走来,始终在不断变化、发展,而数字化保护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问题。

缺乏合理有效的利用手段。当前,数字化保护利用发展极不均衡,除了敦煌研究院、故宫博物院等文博单位在数字化保护利用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外,部分文博单位的数字化之路尚未充分开展,存在重采集轻管理使用现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做信息采集,之后便存在电脑或硬盘里无人问津,这样的数字化和沉睡在库房里的文物无异。

缺乏专业的数字化人才。大部分文博单位通常是外聘公司来做数字化保护方案,自己的业务人员往往不清楚当前技术的实现功能,难以根据自身实力、资源、受众等进行精准设计和实施数字化保护方案。而公司缺乏对各个博物馆的深入了解,也或为节约成本,存在一个解决方案套用到N家博物馆的现象,在数字化保护工作方面形成新的“千馆一面”。

文物数字化保护的发展展望

在具体实践方面,一是不断加强数字化保护研究开发。从成果对比来看,使用知网引擎搜索“文物修复”“文物分析研究”“文物预防性保护”“文物数字化保护”主题,研究成果数量分别为2865、1049、300、186项(此数据截至2022年12月)。这个结果也反映了文物保护行业各个门类的历史发展状况,文物数字化保护相比成果较少,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要加大数字化技术研发,不断研发新技术或新设备进入采集、管理和利用全流程,便捷精练采集技术,提高采集精准度。相信,随着传感器、屏幕、VI、AI、机器视觉、人工智能算法等信息技术软硬件的升级,尤其是作为“互联网的未来”和“人类数字化生存的高级形态”的元宇宙概念的提出,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工作会迎来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

二是加强文物数字化保护专业知识普及和人才培养。文博单位通过引进、培养自己的数字化人才,可根据单位实际及自身特色有针对性地制定、选择适合自身的数字化保护利用解决方案,建立短期和长期发展建设思路和规划,从而达到长效保护,避免资源重复、浪费。

三是加强数字化采集成果的管理和利用。加强数字化信息的安全存储和备份,由上级文物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建立大的云平台,便于资源的调配使用。

四是在利用传播渠道上面,除了加强博物馆自身展览形式的优化、云化、人工智能化外,不断拓宽在其他行业人群的推广普及,比如教育行业通过多维度的数字化文物展示和历史回放,促使青少年更加积极了解、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培养文化自信心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在行业管理方面,一是加强行业管理,着手文物数字化保护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建立行业标准体系,规范行业行为,淘汰落后技术,扶持鼓励创新。

二是拓宽资金渠道。目前除了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等具备显著优势的单位获得社会资金和力量支持,其他文博单位则基本依靠政府专项文物保护资金补助。要解放思想,优化改革事业单位创新机制,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广泛地介入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行业,通过文物知识产权、各类文创开发等形式用市场的手段满足大众文化需求。

随着文物数字化保护的不断创新发展,“不断增强”的虚拟现实技术等数字化保护利用手段让中华悠久灿烂的历史真正“照进”现实,用优秀传统文化、先进文化熏陶人、教育人、感染人、提升人,让人民群众在文化的熏陶中成长。作为文物保护工作者,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任重而道远。(作者单位: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

THE END
1.博物馆如何实现数字化1990年,美国国会图书馆成功开启美国数字图书馆时代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世界记忆”工程,将数字技术带入全球文化遗址的保护工作中;1995年,欧美区域的多家博物馆已经开始着手开展数字化存储项目,进一步将数字技术的应用扩大化。 世界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日益成熟,也为我国博物馆数字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http://www.sanyamuseum.com/a/chenliexuanjiao/2024/0407/6315.html
2.数字化转型中的博物馆在传统博物馆的限制条件下,技术限制、展览限制以及场地限制等问题,导致众多的文物只能在博物馆展出,还有相当一部分文物被放置在库房中并未向外展出。如果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不对外展出,群众也无法了解文物的内涵。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下,可以在互联网终端或者是智能终端参观博物馆,进而为游客提供便捷的参观空间。在突破https://www.depthlink.com/news_496
3.邯郸市博物馆的几点问题 王静邯郸市博物馆 摘要:博物馆藏品信息数字化,可以高效、科学地管理博物馆日益增多的藏品,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藏品管理模式,提高藏品信息的收集、整理效率,并最终为文物的保护、展示、研究、教育等多项文物工作提供便捷。但在目前阶段,博物馆藏品信息采集标准、采集软件和登录员知识技能更新等发展并不成熟,新的http://www.hdmuseum.org/Home/abouts?id=-2029704429
4.博物馆在数字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创新案例及建议摘 要为了增强新技术“让文物活起来”的作用力与有效性,我国博物馆应当积极借鉴国内外同行的先进案例,在数字化建设中践行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建立以观众认知体验为中心的研发视角以提升文化传播效能,搭建移动互联的众包平台以促进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文物数字化建设,推动文物数据资源开发共享以拓展文化传播渠道与文化消费场景,更http://www.tzjsjt.cn/nd.jsp?id=429
5.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四)共享性有待提升,数字化保护各行其是的现象较为突出。尽管我国早在三年前就已经完成了“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体系及关键标准研究与示范”项目的验收,然而,部分博物馆与科技公司依然存在根据自身的相关规范与习惯进行操作的问题,导致很多研究数据很难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文物的真实状况,文物数据的共享程度也无法得到有效提http://www.whhuayu.com.cn/industry/98.html
6.博物馆文物数字化管理8篇(全文)博物馆文物数字化管理 第1篇 博物馆陈列中文物的管理 何思迪 40817034 多年来,文物在博物馆库房中的管理与保护工作比较规范,建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章程。相对而言,陈列中文物的管理与保护工作比较薄弱,至今没有形成一定的规则,基本上是各级、各类博物馆根据本馆的具体情况在操作运行。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7dyx80ya.html
7.代表委员专访齐玫代表:建议制定数字化博物馆建设长期发展规划“因此,要保证数字化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要在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制定数字化博物馆建设长期发展规划和实施条例。”齐玫认为。 齐玫建议,首先,从管理层面,建立健全与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管理体制、运作机制、政策法规,突出博物馆专业特色,从而保证博物馆信息化建设走上良性发展的专业轨道。 https://www.dha.ac.cn/info/1019/1602.htm
8.AI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现状如何1、文物数字化与信息管理 博物馆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了馆藏文物的数字化,包括文物的数字化信息采集、储存、分析和处理,从而全面精确地再现文物的形式、结构、装饰等信息。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博物馆管理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转型。如信息管理系统缺乏集成能力和兼容性,导致采集数据https://blog.csdn.net/lf43131314/article/details/140690704
9.《博物馆的数字化之路北京联合大学北京数字科普协会电子工业当当新叶图书专营店在线销售正版《博物馆的数字化之路北京联合大学、北京数字科普协会电子工业出版社【现货实拍 可开发票 下单速发 正版图书》。最新《博物馆的数字化之路北京联合大学、北京数字科普协会电子工业出版社【现货实拍 可开发票 下单速发 正版图书》简介、书评、http://product.dangdang.com/11393273312.html
10.基于用户对博物馆文物数字化满意度反馈调查,给出对博物馆文物数字4.隐私问题:使用数字化展示系统需要提供个人信息,涉及隐私安全问题。5.技术故障和维护:系统可能会遇到技术故障,例如系统崩溃、网络问题,用户可能需要等待修复,影响使用体验;同时,系统需要定期维护,用户可能会受到维护时间的限制。 13. 您对博物馆文物数字化的展示方式有何建议?(请选择以下选项,可多选) 1.虚拟现实展览https://www.wjx.cn/xz/249023814.aspx
11.面对未来的艺术博物馆发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CAFAArtMuseum“服务方”还强调了一种主动式的数字化思维与主动性服务的结合。这样的思维的结合,其具体成果可以直接体现在艺术博物馆最紧要的资金来源问题上,总结出6点,都与一种“开源式的服务方”思维息息相关。 1.对于国家和地区资助动态(如各基金会的变化、新基金会成立、政策、可能的遗赠等)的有效关注,向捐助人主动提供https://www.cafamuseum.org/exhibit/newsdetail/2873
12.面对文旅行业解决博物馆游客痛点:启动数字化转型设计思维工作坊2020年度,国家博物馆在守好疫情防控安全底线的基础上聚焦主责主业,强化服务意识,创新管理服务手段,发挥国家文化客厅的作用,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综上,我们有了大致的问题意识,接下来开始准备设计思维工作坊,来开启数字化转型,解决此行业痛点。 数字化转型设计思维工作坊设计:参与者介绍 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461180.html
13.博物馆的数字化之路智慧景区建设助力博物馆信息化发展 博物馆数字化展示设计模式研究 文化遗产数字化——汉唐帝王陵数字技术研究探索 正阳门文化旅游价值的挖掘与利用 浅析长城博物馆的文化旅游价值 挖掘利用文化旅游价值与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以中国长城博物馆为例 博物馆的文化旅游挖掘和利用——伦敦经验与北京案例 让参观成为一种乐趣https://mall.cnki.net/Xinke/web/Info/DZ2108010103
14.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思考数字化的手段打破了大众与文化遗产之间的距离,同时观众在参观文化展览中的角色逐渐从被动参观转变为主动参与、互动体验。各博物馆大力依托文化资源,并借助科技的力量来承载和传递文化遗产,致力于解决一些传统展览所面临的问题,比如展厅空间与其环境的脱节、信息的分散性、公众面对展品时常常缺乏体验感等,以此促进博物馆等https://www.meipian.cn/55fl2hmq
15.智慧博物馆数字化解决方案03数字化技术还可以提高博物馆的管理效率,如通过数字化的运营系统,实现更加精准的运营和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博物馆的服务水平。 传统博物馆面临的问题以及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促使博物馆数字化改造成为文旅行业的趋势。数字化改造不仅可以解决博物馆自身的问题,同时也能够满足现代游客对文化旅游的多元化需求,提高文旅行业http://jjfa.gdghwl.com/
16.国内外博物馆数字化多媒体体验原理介绍方案炫群馆内的布局策划前后花费了约8年时间,运用数字化技术给观众带去沉浸式的体验是博物馆不断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而将不同时空的物种系统化地展现在同一区域内会给观众带来直观的比较,比较产生问题,产生问题促进解决问题,这是教育流程的具象化体现。 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http://xuanqun.com/xuanqundongtai/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