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武窑:也称"当阳峪窑"。在今河南修武当阳峪,故名。为北方著名民间瓷窑之一。所烧器物以剔花品种最富盛名,纹饰流利洒脱,又以黑白、褐白对比强烈的色彩独具一格,其艺术感染力远在磁州窑系瓷窑同类装饰之上;绞胎也属成功品种之一,用白褐两种色料绞在一起,组成与羽毛相似的纹理,制作技巧高超。
巩县窑:在今河南巩县,故名。从已发现的窑址,可知始烧于隋代,烧青瓷;唐代有较大发展,以白瓷为主。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有"开元中河南贡白瓷"记载,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出土有巩县窑白瓷,证实此窑贡白瓷。此外还烧三彩陶器,洛阳地区唐墓出土三彩陶器及雕塑不少是该窑所产;遗址出土素烧坯很多,可知三彩陶器是两次烧成。所制绞胎多模仿漆器纹理特征,黑釉、茶叶末釉也占一定比例,遗物有盘、碗、瓶、壶等。
宝丰窑:在今河南宝丰青龙寺,故名。烧瓷时期为宋金两代,品种有青瓷、黑瓷及三彩低温铅釉陶器,青瓷质量较临汝窑略胜,造型纹饰与耀州窑近似,印花装饰较多。黑瓷有凸线纹、麦粒纹装饰,后者在北方瓷窑中极少见;此外还烧三彩与绿釉、酱釉炉枕等器,枕面划花有花卉及钱纹等题材。
郏县窑:在今河南郏县,故名。在发现黄道、黑虎洞及石湾河三处遗址中,黄道及黑虎洞均有唐及元代标本,石湾河则属元代遗址。唐代遗物有黑釉斑点花瓷、黄釉及白釉绿彩品种;绿彩呈碧绿色,在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四省九处瓷窑所烧同类品种中,色彩最美。元代遗物有磁州窑风格的白地黑花装饰及钧釉器物。
瓷具耀州窑特征。遗址遗留有不少青黄釉碗残片,碗里有刻花、印花纹饰,有花卉、海水、牛等题材;盘碗的里心多一圈刮釉,与耀州窑金代地层出土瓷特特征相同,应属金代产物。
德清窑:在今浙江德清,故名。是浙江地区发现的两处黑瓷产地之一。烧瓷于东晋至南朝。共发现窑址四处,同窑烧制青瓷和黑瓷,造型大体一致。窑址标本与浙江地区墓葬出土瓷器有的完全相同。
越窑:也称"秘色窑"。在越州境内(今浙江余姚上林湖滨湖地区),故名。为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发现窑址已达二三十处,以鳖唇山东晋时期遗址最早,唐、五代到宋初时期的窑址尤多。唐代越窑青瓷已很精美,博得当时诗人的赞美,如,颜况"越泥似玉之甄",许浑"越甄秋水澄",皮日休"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五代吴越时越窑瓷器已"臣庶不得用",作为吴越王钱氏御用及贡品。进贡瓷器动辆万件;入宋以后,贡瓷数量有增无已,一次进贡有多达十四万件者。
临海窑:在今浙江临海,故名。共发现窑址两处;均烧青瓷。一在五孔岙,烧瓷在南朝到初唐之间,所烧瓷器以碗为主;一在许市,烧瓷在五代到北宋之间,器物胎簿,釉色青绿,有雕镂极精的香薰,属越窑系。
长沙窑:在今湖南长沙铜官镇一带,故名。共发现窑址十余处,烧瓷多在唐至五代,为唐代重点瓷窑。品种以青釉为主,兼烧少量褐釉、酱釉、绿釉和白釉等;装饰有釉下彩绘、印花、贴花和彩色斑点几种。釉下彩绘创始于长沙窑,中唐时开始出现单一的釉下褐彩,后演进列褐绿两种彩色;以彩色斑点作装饰的较普遍,始饰以大圆斑四组,渐变为小斑点组成纹饰;贴花多装饰在壶罐腹部,题材有人物、鸟兽、园景、双鱼相葡萄,在纹饰上多施以酱釉圆斑。长沙窑瓷器唐时畅销海内外,在今日本、南朝鲜、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伊朗等地都有出土,南朝鲜出土两件带铭文注子,一书。"卞家小口天下有名",一书"郑家小口天下第一",富有商品宣传特色。
丰城窑:在今江西丰城寺前山--带,故名。始烧于东晋,历经南朝至唐代,早期所烧器物与江西地区东晋、南朝墓葬出土物近似。隋代高足盘心印有多种花叶纹饰,其造型纹饰与各地青瓷大体相同。唐代釉有青、褐二色,与陆羽《茶经》记载"洪州窑瓷褐"基本一致;唐时丰城属洪州,故此窑即唐代的洪州窑。
南丰窑:在今江西南丰,故名。最早见于元代蒋祁《陶纪略》一书,谓与景德镇竞争者有此窑。六十年代发现,七十年代再作调查,判明为专烧青白瓷单一品种的瓷窑。始烧于宋代,所烧器物以盘碗为主,尚有注壶、盏托、盒子与枕,装饰以刻花居多,有剔刻月梅纹的,有酱口刻花碗,为其他青白瓷窑所不见。
御窑厂:也称"御器厂"。在今江西景德镇珠山。明洪武(1368一1398)间设,明清两代专为宫廷烧造瓷器。明代派宦官主持窑务,清代派监窑官监督烧造。所烧瓷器质量精工,不计工本,动辄以万计,仅宣德、嘉靖年间所烧瓷器即达八十万件。产品也称"官窑器",是对民窑器而言;官窑器多按颁发式样承做,不同时期有不同造型与纹饰,但龙凤纹占很大比重,底部多书写"大明□□年制"或"大清□□年制"六字款。
枢府窑:元代官府在景德镇烧制的青白瓷及盘碗,也有"枢府型"之称。带枢府字铭的瓷器是元代官府机构定烧器物。宋代有枢密院,元代因之,但无"枢府"机构名称。枢府窑瓷器绝大多数均为印花,纹饰有云龙、飞凤、云雁、缠枝莲等。景德镇湖田窑元代瓷窑遗址发掘时,出土有大量枢府窑瓷器。
浦城窑:在今福建浦城,故名。烧瓷约在南宋到元代前期。共发现窑址两处:一在碗窑背,烧青瓷,遗物以碗最多,瓶、罐等器少量发现,有双耳活环扁瓶,瓶身两面印福寿字,这种瓶在距浦城较近的浙江龙泉窑有大量烧制,可见受龙泉窑一定影响;一在大口村,以青白瓷为主,器身多印有阳纹装饰。
福清窑:在今福建福清,故名。是闽东沿海地区古外销瓷产地之一。五十年代在县东门外东张区发现宋代窑址五处,均烧青釉刻花蓖点纹及黑瓷两类器物,风格与福建各地宋代同类窑址出土遗物基本属于同一类型。
仙游窑:在今福建仙游,故名。窑址于1953年发现,遗留有青瓷、青白瓷及黑瓷标本,属宋代瓷窑。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明弘治《兴化府志》之卷十二:"近仙游县万善里潭边有青瓷窑,烧造器皿颇佳;……北洋澄林有瓷窑烧粗碗碟;南洋獭溪有瓷窑烧酒缸花盆等器;景德里又有瓦窑专烧砖瓦,阖郡资以为用。"据此可知仙游窑烧瓷历史较长,明代中期窑场已有多处,分别烧制细瓷、粗瓷以至砖瓦等,但明代窑址迄今尚未发现。
德化窑:在今福建德化,故名。是福建沿海地区古外销瓷重要产地之一。发现由宋到清历代窑址达一百八十处,重点发掘了屈斗宫、碗坪仑两处窑址。碗坪仑烧瓷较屈斗宫早,烧青白瓷,有的接近白釉,刻花蓖划纹装饰较多,盒子遗留甚丰,盖面所印阳纹装饰达一百余种,题材之丰富在南方地区首屈一指,南宋时有专门制作盒子的作坊。屈斗宫元代办烧青白瓷,从南宋至元代。明代盛烧白瓷观音、达摩等塑像,胎釉浑然一体,如同白玉,被赞为"象牙白"、"奶白"或"天鹅绒白。清代除烧白瓷外,盛烧青花与彩绘瓷器。元代以来,德化窑瓷器输出海外,菲律宾、马来西亚出土有元代德化窑青白瓷,泰国及东非坦桑尼亚等国家也出土有清代德化窑青花瓷器。
同安窑:在今福建同安,故名。是闽南地区古外销瓷产地之一。窑址面积大,产品质量精。东烧尾窑为唐代遗址,烧青釉厚胎平底碗。汀溪水库附近的三处宋元时期窑址遗物极丰富。宋代以青瓷出主要比重,在盘碗等器的里部都有刻花蓖划纹饰,碗外刻复线装饰,釉色多数偏黄。盘心印阴纹双鱼的则已具有明显元代作风;此外还烧青白瓷,纹饰与青瓷基本相同,碗心修坯时多有一个小圆窝,瓶罐的外部多刻划由细线条复线交又的斜十字形纹。南宋时大量外销,日本北九州出土有不少同安窑的完整盘碗及大量残破标本。
藤县窑:在藤州境内(今广西仕族自治区藤县),故名。发现窑址两处:一在雅窑村,建于晚唐五代时期,遗址有青黄及酱褐釉器物;一在中和杆,烧青白瓷单一品种,有盘、碗、碟、盏、盒、壶、钵、灯、炉、枕等器物。胎质细洁而薄,釉质细润,色偏白;碗里多刻花印花装饰,遗址出土有完整印纹陶范,制作极规整。
成都窑:在今四川成都通惠门外青羊宫,故名。五十年代经过小规模试掘,初步判明始烧于南朝,唐代遗物有在浅黄釉下施加褐绿彩小斑点的,与邛窑有相似之处,唯釉层薄而不润,釉色较浅,则又不同于邛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