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构建档案文化遗产一站式服务平台,是盘活档案资源、彰显档案价值、拓展档案利用服务新疆域的有效路径。对档案文化遗产一站式服务平台的构建进行系统探讨:一是围绕资源整合、检索利用、创意开发、交流互动等功能,提出服务平台的设计框架;二是从理念更新、生态构建、资源整合、技术赋能、人才培育等方面,探讨服务平台建设的实现路径。在“文化+”跨界融合的新趋势下,档案文化遗产一站式服务平台的建设要以文化自信、文化传承为己任,发挥档案在传承文明、服务大局中的独特价值,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的发展格局。
关键词:档案文化遗产;档案服务;一站式;档案服务平台
1档案文化遗产一站式服务平台的功能设计
1.1资源整合功能:馆藏档案资源的系统化整合与知识化组织
文化遗产档案具有门类多样、载体各异、内容复杂、关联交叉等特点,传统的实体保管和目录管理方式已无法适应数字化利用的需要[3]。因此,要建立统一的元数据标准,利用语义网、本体论等技术,对馆藏档案文化遗产进行纵深化、精细化的描述,以揭示档案的语义内涵、情境关联与知识脉络。可针对革命文化、民族民俗、古建筑等不同专题,梳理分散在不同载体、不同部门的文化遗产档案,从“档案—信息—知识”层次入手,构建基于知识抽取、关联计算的数字资源知识库,形成多层级、多角度的知识组织体系。同时,要注重与其他文化遗产资源的关联整合,利用大数据分析、知识图谱等技术,挖掘档案与文物、非遗、古籍等异质资源的内在联系,实现跨界关联和跨平台聚合。此外,还可嵌入用户知识与专家知识,在建立完善数据库的基础上构建基于档案知识服务的知识库群,最终建成集存储、管理、揭示、利用于一体的知识服务体系,为档案文化遗产一站式服务平台提供坚实的资源支撑。
1.2检索利用功能:基于智能化技术的立体化、个性化服务
1.3创意开发功能:面向文创产业的档案文化遗产转化
一站式服务平台要立足资源优势,搭建创意设计工具,开放创新应用接口,促进档案文化资源向创意产品、数字内容的转化,助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4]。可建设文化遗产素材库,通过资源标引、知识挖掘、可视化呈现等手段,盘活馆藏档案中蕴含的文化符号、历史场景、故事线索,为文创企业提供优质IP。可嵌入矢量绘图、图像处理、三维建模等创意工具,引入VR、AR、数字孪生、3D扫描等沉浸式体验技术,激发文创工作者与文化爱好者的创作灵感。可面向纪录片、动漫、游戏、文化旅游、创意设计等行业,提供丰富的主题素材包、场景模型库,支持在线编辑加工,实现跨媒体融合创意,帮助其提升文化内涵,讲好中国故事。此外,还可联合文化名人、文创机构,策划众创活动、创意大赛,吸引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的再创造,衍生覆盖动漫、文创、旅游、非遗等领域的跨界融合创新文化产品,实现档案资源价值与文化产业价值的双重提升。
1.4交流互动功能:多元主体参与下的社会化利用空间构建
2档案文化遗产一站式服务平台的实现路径
2.1确立文化遗产视角下档案资源开发服务理念
高质量的档案文化遗产一站式服务平台构建,需要在理念层面实现从传统档案管理逻辑向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创新利用为核心的服务逻辑转变。要坚定文化自信,立足国家战略,将档案置于文化遗产整体保护传承的视域下统筹谋划、系统施策,由被动保管向主动服务转变,由封闭管理向开放利用转变。应注重发挥档案文化遗产在铭记历史、赓续文脉、培根铸魂中的独特价值,创新档案服务供给方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以便民利民为落脚点,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急所需,提升档案公共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让档案文化遗产转化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易获取的精神食粮。要着眼时代需求,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探索资源、技术、机制、模式的创新,增强全社会共建共享档案文化遗产的参与感、获得感,让档案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中发挥独特作用。
2.2打造跨界合作的档案文化遗产开发服务生态
2.3整合多源异构档案资源,夯实服务平台资源基础
2.4引入智能技术赋能,构建人机交互、精准服务的平台功能
平台建设要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引领,以人机交互、沉浸体验、精准服务为特色,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便捷快享的目标。一是嵌入智能检索平台,形成覆盖多种异质异构数据的档案文化遗产知识图谱与语义网络,支持基于主题、时空、人物、事件、关键词的多维度、多路径的智能组配检索,以及面向图片、音视频、3D模型的跨媒体检索,并提供本体导航、可视化呈现等人性化辅助工具。二是集成人机对话、自动问答等交互界面,对接自然语言理解、知识推理等人工智能模型,让用户以人机对话代替人工检索,像与档案馆员面对面交流般获取文化遗产档案资讯与知识服务,实现人机无缝对接。三是建设沉浸式体验空间,引入VR、AR、全息投影、裸眼3D等前沿技术,再现文化遗产的历史场景,多维度、多感官地激发公众文化认同感。四是创新智能化、个性化服务菜单,开发用户画像分析、智能推荐等应用,根据不同用户的职业、兴趣、行为等,精准推送个性化的档案资源、知识产品、互动项目等,并提供一对一的智能导览、专家咨询等服务。五是利用区块链、隐私保护等安全防护技术,确保档案数据的完整与用户隐私的安全,提升公众使用的安全感、信任度。
2.5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提供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王玉珏.我国档案文化创意服务发展策略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8(6):95-100.
[2]何振,蒋纯纯.数字时代档案公共服务的理念革新与实现路径[J].山西档案,2022(2):5-12.
[3]周林兴,张笑玮.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档案馆的建设导向与发展进路[J].档案学研究,2024(1):20-27.
[4]刘明敏,徐海静.价值共创理论下公共档案馆创新服务研究[J].山西档案,2023(3):80-86.
【作者简介】吴晓楠(1980—),女,汉族,江苏徐州人,徐州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