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的疫情,使“互联网+”打造的“云文化”加速进入了大众的生活。春节期间,随着各地博物馆相继被迫闭馆,线上展览成了博物馆展示的唯一途径。全国1300家博物馆的2000余项线上展览,以其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与展示手段,广受公众欢迎,形成了“线下闭馆,线上开花”的态势。
广东省博物馆“风尚——18至20世纪中国外销扇”作者提供
多渠道多平台的集中展示与检验
吉林省博物院“闲居·雅事——书画茶香二三事”作者提供
此次疫情防控下,国家文物局鼓励各地文物博物馆机构因地制宜开展线上展览展示工作,利用已有文博数字资源酌情推出网上展览,向社会公众提供安全便捷的在线服务,并在政府网站“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紧急扩增一批在线展览内容,不间断推送。截至3月3日,该平台已收录300多家博物馆的420余个线上展览,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涉及历史、艺术、自然科学、革命纪念等类别,能够满足不同类型观众的需求。
原囿于真实性体验无法被复制,使线上展览虽早已布局却“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今这种局面已被打破。据国家文物局初步统计,春节期间,全国博物馆共上线展览2000余项,这是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进一步延伸,更是一次公共文化和文博资源数字化工作成果的集中展示与检验。
探寻内容、形式与传播渠道的新突破
目前,复制线下展览的全景展示,是博物馆线上展览的主要方式。借助VR虚拟现实、三维全景虚拟现实、三维网页引擎等数字技术的帮助,给观众提供自主选择、操作图像、移动看景、视角切换、细节体验的便利。如山西博物院临时展览“山鹰之子——安第斯文明特展”、湖南省博物馆基本陈列“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等。
也有部分博物馆利用馆内资源,专门策划设计了仅供线上观赏的展览。比如吉林省博物院“闲居·雅事——书画茶香二三事”,精心遴选14件院藏文物,为观众提供一份古人闲居攻略;上海博物馆推出春节主题展“有鱼”“春信”“如意”,饱含朴素美好的祝愿;中国文物报社联合国内29家博物馆和腾讯博物官,推出“瑞鼠吐宝——庚子鼠年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集中展示生肖背后的内涵。
同时我们也看到,线上展览“走红”的背后,是公众对于个性化、新鲜化的文化诉求。因此,一些博物馆开始尝试跳出全景虚拟展示的窠臼,探寻新突破。
从传播渠道来看,博物馆更积极地通过线上展览与社会力量跨界合作,尤其是跟随专业讲解员观展的线上直播愈发火热。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抖音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山东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等九大博物馆推出线上展览直播。淘宝直播则是与甘肃省博物馆、良渚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馆等八家博物馆联手,推出“云春游”活动。3月1日,布达拉宫也参与“云春游”,进行了网络直播首秀。这种网上直播,一方面成了博物馆“解锁”数字化的又一新玩法,另一方面也拓宽了博物馆自我宣传的渠道。
热现象下的冷思考
目前,线上展览为博物馆带来的最终成效还有待观察,但有关数据已经证明,博物馆线上展览正在“走红”。自1月28日以来,国家文物局“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浏览量快速增长,平均每天浏览量突破4万人次,平台总浏览量已超过60万人次。微博话题#云游博物馆#阅读量达2.1亿,讨论量达3.9万。淘宝直播“云春游”活动,直播当天更是有近1000万人涌入,相当于法国卢浮宫近一年的客流量。
如果说,此次疫情给那些打造线上展览处于“钝感”的博物馆敲响了警钟,那么热闹之后,更给了所有博物馆重视线上展览的机会。什么才是高性价比的线上展览,线上展览的展示内容与线下有何区别,线上、线下展览如何互相导流,线上观展体验如何更有吸引力等诸多问题,都将是博物馆发展不可忽视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