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调研方案(精选5篇)

过分强调设计概念、建筑造型的结果往往是以牺牲博物馆展陈空间的营造为代价。有些博物馆在建成后进行布展工作时经常会遇到展陈空间不连续、面积过小、跨度与高度不足等问题。面对与博物馆展陈内容不相适应的内部空间,整个展陈内容的编排、铺述及形象展示无论从总体构建到分项结构布局,都会受到即有空间条件的限制,很多构想难以实现,留下诸多遗憾。不理想内部空间同样影响着展陈线路的设定,很难妥当安置各类展品,使展陈设计经常面对展品丰富,但即有空间狭窄;或是展品缺乏,但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又过大的无奈境地,即便采用不同的改造补救措施进行空间调整,却最终让展陈效果大打折扣。

为改造不合理展陈空间所产生的能源浪费

建筑设计阶段疏于对展陈空间的考虑,使得博物馆在展陈设计时需对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重新进行改造。这种改造既有因建筑使用大面积玻璃幕墙所导致的内部光环境不适于布展,而重新进行的展示空间围合;也包括内部空间不连续发生的对既有墙体的改造等等,类似的重复建设都会造成博物馆建设资金的大量投入。另外因建筑追求场面宏大导致的内部公共空间体量的无节制,既浪费了有效使用面积,也加大了空调、照明的负荷,无疑容易让资金本就缺乏的博物馆在后期运营中陷入困境。

存在缺陷的展陈空间影响公众正常观展

有些建筑遗存的内部空间缺陷可以通过展陈设计过程中的改造得以完善,有些却无法解决,内部空间缺陷的无法弥补,让博物馆展陈工作完成后的对外运营很难取得良好收效。观展距离不足、交通拥堵、公众视觉休息空间的缺失都会影响正常的观展,特别是随着目前很多博物馆免费观展日的出现,让一些本就疲于应付的博物馆无法满足瞬间出现的观展人群高峰,这不但会造成公众观展的不适,影响观展效果,甚至会危及公众及展品的安全。为杜绝这种安全隐患的出现,在博物馆建筑设计时应将布展到观展的连续过程作为建筑内部空间设计依据,从而让博物馆设计提供的内部空间在展陈工作完成后便于公众观展,以吸引更多的公众来此驻足。

三营造合理展陈空间的几个重要环节

博物馆筹建部门应尽早为建筑设计提出展陈文本

建筑师应将展陈空间的合理布局作为建筑设计依据

应使博物馆工作人员充分参与到建筑设计中

提高投标建筑方案对展陈空间的重视程度

结语

参考文献

1.王群,《寻找文化的契合契合点》,《北京文博》2004年12期

2.梅宁华,《关于首都博物馆新馆建设的总结与思考》,《北京文博》2006年4期。

3.陈军科,《博物馆陈列展示的文化效应与价值―博物馆文化形态研究的一个重要论题》,《中国文物报》2003年3月7日。

4.陈军科,《博物馆文化形态的新理念―全球化形势下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哲学思考》,《中国博物馆》2004年第2期。

5.解小敏,《对博物馆合理参观流量的初步分析》,《北京文博》2005年9期。

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无疑已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它较传统课堂最大的优势就是“物”的直观感悟,通过大量具体形象的展品,真实有趣地体验环境,激起青少年的求知欲,向青少年形象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美国科学家、科普作家卡尔萨根曾提到,“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他的观点肯定了每个人从小就具有探索未知和求知的本能。就教育模式来讲,博物馆的教育更加容易让青少年接受、更有亲和力和视觉冲击力。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博物馆的优势资源,帮助青少年在实践和体验中学习科技知识,是目前博物馆人需要研究和探讨的事情。笔者结合中国铁道博物馆近四年的科普工作,谈一谈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发与运用。

一、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科普教学活动的特点

(一)孩子是学与玩的主体

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中,孩子具有绝对的主体地位,科普教育活动都是为孩子服务,不仅绝对尊重孩子学习的意愿,而且以孩子活动的兴趣度和强度作为科普教育活动组织者进行方案调整的指挥棒。

(二)多向互动

青少年、博物馆之间按照活动方案内容进行积极的多向互动,在活动中,博物馆以提供尽可能完美的服务为宗旨;必须尊重孩子和爱护孩子,积极与孩子互动,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这样他们才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科普教育活动中去。

(三)寓教于乐

科普教育设计活动需以“爱”作为活动原则。活动环节和内容的设计必须让孩子的学习激情具有生命力――让教育和生命一起成长。在教、学与习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对科普知识的热爱,并且促进孩子间的合作与关怀,互动和交流,以及博物馆与青少年间的交流与提升。

(四)活动具有连贯性,知识具有系统性和延伸性

青少年通过博物馆举行的科普教育活动,不仅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给了他们,而且能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扩展和延伸。在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中,博物馆要进行有效的讲解和引导,不仅能促进他们对感兴趣的知识进行有选择的吸收,而且在活动互动过程中还能促进青少年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

二、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发和运用

青少年科普活动的形式应是丰富多彩的,活动的形式是由内容决定的。只有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才能吸引不同兴趣、不同年龄结构的青少年踊跃参加。根据活动形式的内在相似性,可以把科普活动分成五大类:一是会议类(主题班会、队会、团会等);二是传授类(专题报告、讲座、游艺等);三是实践类(参观、考察、调查、访问、实验等);四是竞技类(竞赛、评比、操作等);五是宣传类(演讲、展示、辩论、传播等)。

下面,笔者以中国铁道博物馆为例,举例论述博物馆开展的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发和运用。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特点,中国铁道博物馆科普教育团队以“铁路、火车”为主线,成功开展了周边社区、学校等各类青少年参与互动式的系列科普教学活动。

(一)“今天我来当动车组司机”主题科教体验活动

“今天我来当火车司机”属于会议类科普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激发孩子的科学探究兴趣,通过他们亲自参与操作演示活动,亲身在一个模拟的场景中扮演一个角色,主动地了解现代化铁路的科技知识。

(二)“铁路藏宝图”主题科教体验活动

(三)“动手拼装小火车”主题科教体验活动

(四)“铁路趣味乐园”主题科教体验活动

(五)“探索.火车”主题科教体验活动

此外,博物馆还可以整合学校教育的有效资源,走出博物馆,举办校外儿童课堂、例如中国铁道博物馆在2011年举行的“科普进校园”的系列活动,以“弘扬铁路文化,践行北京精神”为主题,根据不同的需要将不同的展览内容制作成幻灯片,配合专业有趣的讲解,在中小学巡回讲解。同时,利用“国际博物馆日”、“北京科技周”和学生寒暑假期,有针对性地举办主题参观、知识讲座等不同形式的科普活动,做一些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小火车模型”,这些生动逼真的机车模型设备齐全,灯光设备完善,有的模型通电后随着道岔转动,还能前后不停的走到各条轨道线路上,使孩子们在博物馆中实现与火车进行零距离的接触,也让孩子感到非常新奇。在游戏的互动和欢笑中,孩子们逐渐熟悉和了解铁路,学到了许多书本上难以获得的科技知识。

三、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学活动开展的重点

(一)活动设计要符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

(二)加强博物馆科普团队的建设,促进活动参与者的共同成长

博物馆是科普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不仅要求科普教育团队成员对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梳理,而且要仔细研究和学习青少年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对活动的开展形式以及活动内容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策划和设计,让“寓教于乐”成为青少年喜欢参与活动的重要原因。

(三)加强对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学活动开展过程的把握

关键词:鲁锦博物馆展示设计

一、综述

鲁锦是鲁西南民间织锦的简称,她是山东省独有的一种纯棉手工纺织品,最早可以溯源至商周时期。鲁锦博物馆座落于鲁西南小城鄄城县境内,建筑为“新汉风”风格,设计方案从博大精深的汉代历史文化中吸取精髓,展现了古朴典雅,内敛而平和的汉代建筑风貌。作为博物馆室内设计的主案设计师,笔者经过与博物馆管理方的多次沟通,确立室内展示设计应遵循“新汉风”风格,做到简洁而不失个性与标志性。既能突出汉代文化特征,又兼具新颖现代的特征,使其成为中国鲁锦的文化艺术殿堂。

根据博物馆的建筑风格以及鲁锦的特点,我初步整理出博物馆室内展示设计必须符合的要求:1、博物馆为“新汉风”风格的建筑,我们将从汉代文化中浓缩、提炼艺术符号融入室内环境,使得内外风格统一,相得益彰。2、在色彩搭配与材质运用上,与展示内容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烘托精美的文化展品,达到最佳的展示效果。3、充分满足博物馆安全、坚固、耐用、易于维护等方面的要求,同时利于文物保护及环保节约的要求,设计好消防设备与通道。4、采用多种手法及声音多媒体技术,加强展示效果和宣传形式,能更有效地突出宣传性、知识性和趣味性。5、提倡节约型设计,在人流导向组织上力求简明便捷、视觉合适、参观路线最短;在灯光等处理上采用节能设备,人近灯亮,人走灯灭。

二、参观流程设计

参观流程设计是博物馆室内展示设计的基础和灵魂。通过对一些纺织类博物馆的调研与实地勘察,并根据鲁锦展示的具体要求,我与设计团队规划设计出初步的参观流程,以文物、图版、模型、象征性场景、多媒体等各种现代展示手段,生动再现中国鲁锦的成就及高超的手工技艺。

1、序厅

引导观众进入主题的序厅,起着凸现博物馆特性和主题的作用。大厅正中设置黄道婆传授纺织技艺的场景雕塑,其背后做文字说明;右侧墙面用玻璃版面简要介绍鲁锦年表;北侧墙面用壁画(汉代常见的艺术形式)展现鲁锦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到市场销售的整体过程。这样,观众在参观之始就对鲁锦生产及发展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下一步的参观做好知识准备。

2、鲁锦文化厅

由序厅进入便是文化厅,其中的陈列分“前言”、“鲁锦的渊源与发展”、“绚丽多彩的中国鲁锦”三部分,展示鲁锦的发展历史和绚丽多姿的纺织珍品。“鲁锦的渊源与发展”区,通过“元代以前鲁锦的发展――元明之后棉花的普遍种植与鲁锦的发展――近现代鲁锦的融汇与创新”等子单元的展品与图版的有机结合,展现中国鲁锦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绚丽多彩的中国鲁锦”区分工艺流程介绍、图案意境、品质卓越三部分,首先介绍轧花、弹花、纺线、浆染等72道纺染工序;其次介绍色泽艳丽、千变万化的几何图案艺术,集中展示汉代以来出土的鲁锦图案石刻;最后介绍其无污染、透气性好、吸汗、富有弹性、柔软舒适等等优越品质,全面展示鲁锦的文化艺术魅力。

3、采棉厅

棉花的普遍种植促进了鲁锦的快速发展,采棉厅则主要是展示棉花的自然属性,讲解棉花的播种、护理与采摘过程,图文结合。鲁锦制作离不开采棉,根据近代农民采棉、脱棉的过程,制作蜡像人物置于工作场景中,并配备劳动工具,复原现实、典型的场景,人物与场景的制作都必须做到生动逼真。

4、模拟演示厅

模拟演示厅相对于其他厅来讲是一个动静结合区域,以鲁锦的织造流程为主线,用织布工具形象生动地让观众了解鲁锦生产过程。展览分“灯箱影像展示”、“蜡像模拟场景区”、“织布工具展示区”(分为弹棉器、脱棉器等小型工具展示区与复原的古老纺车、织布车等大型实物展示区)、“现场操作表演区”四部分。动态的表演展现了我国古代织机的先进,具有强烈的感染效果。此厅还设立“实践园地”,观众可在此动手制作鲁锦工艺品,切身感受纯手工制作带来的无穷乐趣。

5、连廊

过了模拟演示厅后一楼参观结束,连廊是连接一楼与二楼的楼道区域以及各厅之间的通道,在这些环境中做好文化意境展示与导向设计相当重要。在角落处做好局部装饰,连廊中的窗户用花窗进行装饰,古朴典雅又比较实用。

6、古代展示厅

二楼的第一个参观处是古代展示厅,其中区域分“礼尚往来――皇室贡品――民间日用”三部分,把收集的古代鲁锦工艺品分类别、朝代进行展示;并模拟古代民间婚房布置,配以鲁锦嫁妆,形象地展现古代与人们关系密切的衣、食、住、行中的各类鲁锦纺织品。

7、明清街

在古代展示厅后面便是“明清街”,它再现了明清时期鲁锦销售街区的市景状态,体现古代鲁锦繁荣的面貌与人们的热爱程度。路线虽不长,但是集中了当年的名牌老字号,精致且有代表性。

8、现代展示厅

“明清街”像一条连接古代与现代的通道,过了“明清街”就到了现代展示厅,它第一部分将展示现代鲁锦的精湛技艺、产品变异、国际获奖产品、能工巧匠、鲁锦名人介绍及菏泽鲁锦业发展的历程、菏泽鲁锦的国际地位等(图文介绍);第二部分将展示现代精美的鲁锦产品以及现代家庭的鲁锦配饰,让观众能够切身感受到鲁锦给居家环境带来的温馨与甜蜜。

9、多媒体厅

10、鲁锦旅游产品厅

最后一处,鲁锦旅游产品厅位于博物馆内的出口处,这里将集中展示博物馆内设计师研发与生产的鲁锦产品。作为博物馆的附属展示厅,旅游产品厅还将配置有茶座休息室、讲演区、游客购买服务区等,使得鲁锦博物馆在宣传文化艺术知识的同时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新汉风”风格设计要求

室内展示设计打造“新汉风”而不做新古董,它应是现代功能技术与早期文化特征的和谐统一。在设计开始前,我与设计团队认真学习汉代建筑室内设计在跨度、大空间的营造、采光、通风等方面的优点,加入现代设计理念,对传统人物、动植物、文字、装饰等纹样进行精炼改造,在局部运用这些再造的图形元素进行装饰,使建筑内部具有汉代的环境特征,再运用现代材料与技术,营造现代的室内环境。这样不仅使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取得文脉上的联系,而且也给古老的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文物流线功能节点流线要素形式功能统一

1.文物流线简介

建筑流线是建筑中人员交通路线及物品运输路游,是建筑空间设计的重要组成元素。通过建筑流线合理的构建,形成建筑物的脉络,将各个功能空间有机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划分、连接不同功能区域的目的。

国家博物馆文物运输流线分为两支,一支是文物入库流线,文物入库包括文物接受、鉴选、登记、编目、入库前的摄影、消毒、入库等各项文物管理流程。文物入库流线是完成上述程序所经历的路游。在这条流线上,要求路线便捷,简短,平直,安全,同时有效地链接各个功能空间。另一类是文物出库流线,文物出库方向主要包括出展、研究鉴赏。文物流线在水平线路上不能设有台阶,坡道的坡度不大于1/12,同时与观众流线不交叉或者隔离,确保文物运输的安全。

文物流线示意图如下:

入库流线:卸货区库前区库房

出库流线:库房展厅或研究部门(文保科保等)

2.流线上各功能节点介绍及联系

2.1.卸货区:

卸货区包括运送文物装卸庭院和装卸平台,这个流线节点是文物流线的第一步。在设计中,根据馆方提供的文物情况、尤其对宽、大、沉的文物及有特殊环境要求的文物的运输行为进行线路研究,确保文物流线的各个空间安全畅通。卸货区文物运输行为主要是特种文物运输车在庭院的停靠回转及在室内装卸平台的文物装卸。

通过对特种文物运输车的调研与博物馆对文物包装尺寸的要求,确定文物运输车的车体轮廓过8~10米X3.5米X3.7米(长X宽X高),确定车体的回转半径等数据,布置出货车文物车开进庭院开出庭院的路游以及文物车在庭院内的停靠位置。

根据馆方提出装卸重量,在卸货平台口部设置8吨液压升降平台。液压升降平台可以与文物运输车对接严密,平台安置在室内,即使在天气状况不好的情况下也能完成装卸工作,这亦是对文物的一种保护措施。室内装卸平台设置空调控制系统,为文物的所处空气环境提供可控措施。平台上部设置了电葫芦,以备运送重型文物之用。

2.2.文物管理区:

包括征集接收鉴选、登记编目、消毒拍摄等房间。这些房间联系紧密,工艺流程与文物流线相统一,在布局上围绕的文物入库主干线排布。

对于工艺要求特殊的房间,如消毒室等,房间内部设置上下水,空调通风系统设置有害气体排风的措施,根据功能要求设置通风柜。在文物停放的房间设置气体灭火系统,以在火灾时最大限度的保护文物及重要资料。拍摄室馆方提出净高要8米,根据房间的尺寸,水专业的喷淋、空调专业通风、电气专业照明都进行特殊处理。

2.3.文物库房:

该区域位于建筑的最底层,结合人防分成了四个库区,库区口部设置了风淋室和出、入库温湿度缓冲库房。为了确保文物,尤其是超大超宽的文物在运流线上的畅通无阻,从入口到文物库房的走廊的整体尺度保持3.5米X3.3米(宽X高)标准设计。

2.4.展厅:

国家博物馆设有基本陈列展厅、专题陈列展厅、临时展览厅、常设国际交流展厅、捐赠品展厅等,分别布置在新馆和老馆。新馆展厅主要分布在-6.0米标高层、6.0米标高层、13.5米标高层、21.0米标高层的平面上,老馆展厅主要分布在老北馆的一二层。其中-6.0米展厅是基本陈列展厅,老北馆的展厅为专题陈列展。其余展厅均可临时布展,灵活性比较大。

博物馆内展厅的布局特点为新馆各展厅呈上下竖向分布,空间通过入口大厅相联系,文物流线通过竖向文物电梯相连接。老馆展厅通过入口大厅与新馆各展厅空间横向联系。

博物馆从文物库房到展厅的文物流线脉络构建具有竖向并联,横向串联的特点。

2.5.文物科保中心:

这部分房间功能主要是对馆藏文物及外来文物进行保护、修缮、研究。房间布局尽可能的靠近文物库,文物库到科保中心的路游需要做到安全、简捷、畅通。同时根据使用功能要求,文物保护中心的临摹间和字画装裱间,文物修复室需要充足自然采光,因而设置天窗。

3.文物流线的构成

3.1.文物运输流线与各博物馆功能区的关系

在博物馆设计中,入库流线采用串联式组合,根据文物进库流程,由文物运输走廊将各功能区联系在一起。入库流线上的各个功能区均属于半开放区域,包括卸货区、文物管理区、文物库房等。

文物的出库展出流线是出展文物从库房出发通过南北两侧纵向文物电梯形成的竖向文物运输干线,到达文物库上部各层展厅,在各层展厅形成文物流线回路,文物出库流线呈并联式组合状态。

各大功能区分为:展厅区、研究区、文保科保、宣教区、文物管理区,他们与流线的联系见下图

3.2.文物运输流线要素组成

就该项目来说文物流线涵盖了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及他们的交汇处:工作间。水平交通包括上面提到的液压升降平台,还有-12.8米标高和-6.0米标高的“大环廊”,以及1.4北侧的文物走廊。它是文物进入展厅或文物保护、研究部门的重要通道。环廊及1.4米文物走廊的宽3.5米,高度根据不同位置的要求亦有不同,在重要的文物通行线路上吊顶净高保持在3米以上。

垂直交通是南北两部超大文物电梯,电梯载重6吨,速度0.3m/s,满足国家博物馆各类超大超重文物的运输。

在水平交通和垂直交通的交汇处,结合电梯前室,设置文物运输工作间,工作间在空间上联系着各层文物环廊、文物走廊、展厅入口大门,是竖向运输流线与水平运输流线的纽带。其中工作间与环廊的交汇处安置安防卷帘,在文物入库和出库时,文物无论从电梯出来还是进入电梯,此卷帘落下可形成独立的文物周转空间,保证了文物的安全,并且可以作为布展时或入库前的缓冲空间。另外工作间开向展厅的门属于超大超高的非标准防火门,在防火设防上有效保证展厅与文物电梯空间的隔断。

4.文物流线设计过程中达到形式功能相统一的手段与方法

在文物流线的设计过程波及面广,涉及博物馆的各个功能空间,设计要求复杂,信息量大,需要建筑、结构、机电设备等全专业协调设计。

如何做好文物流线设计,首先需要明确设计目标,构建便捷通畅安全的文物流线;其次整合好来自各方面的设计信息,如各个使用单位的使用要求,特殊文物的运输要求,各功能区的联系程度,文物管理保护研究的流程等等;再次确定设计过程中的设计原则及标准,在设计过程中贯彻执行;同时建立各专业高效及时各专业沟通配合的工作方式。

4.1.细致功能需求调查及严格的模数设计

4.2.各专业协调与关系综合

建筑交通流线是建筑的脉络,他纵横建筑内部,划分联系着各个建筑内部各个功能空间,不仅是人员交通货物运输的通道,同时也是机电设备主干管线敷设通路。因此对于文物流线内部空间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文物走廊的文物运输的尺寸要求、地面平整的要求、安全设防的要求和空气环境的要求,还要规划布置好走廊上部吊顶内机电设备的各类管线,使复杂多样的各类线路,在走廊吊顶中各就其位,合理畅通,以确保在实施时真正实现吊顶的控制高度。

【关键词】电子影音;数字媒体;博物馆;应用

一、引言

二、新兴媒介的应用与争议

现代博物馆的空间形态与内容,为数字影音、特别是基于网络基础上的虚拟演示与浏览,提供了极具想象力的研究与实验场所。在具体应用上,比如触屏交互平台,这也许是目前最为观众熟悉的技术形式,它可以供简易的互动电子书以及活动影音、电脑游戏等媒介演示应用。进一步则有大型组合式LED视屏,它既可以演示数字影像,也可通过后台控制,形成数字信息系统中的重要环节。3D动画以及新兴的VR虚拟现实系统,这些更为实验性的探索,近些年来也已经逐渐开始应用并得以推广。所有这些不知不觉中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改变了博物馆原有的属性,博物馆的功能与内容,已越来越超出其固有的范畴与空间,萌生出众多的拓展领域。这些改变,同时也使博物馆这一概念具有了极为丰富的内涵。正在发生的具体事件,也许更能说明这一点:近些年来推进迅速且渐具雏形的数字博物馆,使博物馆跨越原有的物理属性,与在线虚拟空间相结合,为观众提供了虚拟漫游的可能性。这种观览模式,使更多的人们无论距离远近,均可以方便的即时连线心仪的博物馆,按自己的爱好和节奏进行虚拟参观和漫游体验。

然而这种“寓教于乐”的新形式,却并非只有欢呼没有批评的声音。不仅仅是一些严肃的专家和学者对博物馆虚拟化进程表示担忧,普通人群中的许多人,也对这种越来越娱乐化“花里胡哨”的东西心生怀疑。也许有一点不得不承认,目前这种数字化的趋势,或多或少会干扰、或者吸引观众的目光到媒介本身,从而削弱实体展示物所应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属性。这其中的原因在于,由于数字影音技术的强大表现力和便捷性,事实上无论传统的博物馆、新兴的主题公园还是大型娱乐场所,它们所使用的技术本质上是一样的。这一极具迷惑性的特征,使观众、特别是年龄较小的人群在无形之中模糊了公共博物馆、商业主题公园、游乐场之间的界限。比如现在城市中的许多科技馆、自然科学馆和类似欢乐谷这样的主题公园,数字影音媒介的应用,使它们之间有着诸多事实上的相同之处。避免这种可能的尴尬,从根本上来说,还是需要展示设计者对博物馆的功能、作用以及空间形态有更为清晰的认知,同时明确现代博物馆所负的使命与社会责任。也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使电子及数字交互媒介在这一空间中,发挥其对特定陈列主题的辅助、阐释以及强化功能,而不是被用来满足商业性的娱乐与煽情。

三、设计理念与媒介实验

第二阶段的实验,重点在于民间工艺实物数字虚拟还原与影像呈现的结合方面,技术与表现形式上更为纯粹。比如其中一组同学采用了插画艺术的元素,用鲜艳明丽的色彩来呈现古老的油纸伞艺术。它采用了以画面为主的跳跃演示形式,故事也比较有趣生动,讲述的是一只蜗牛突然变成了一把神奇的伞,随后主人公在偶然间捡到了它,在打开之后随着伞飘向沙滩、海洋以及天空的奇妙历险记。当影片在模拟应用中按照设计要求投射于油纸伞实物时,旋转的蜗牛壳与圆形的伞合二为一,视觉效果令人赞叹。另外一组实验采用的是中国扇子的形式,制作出类似光雕效果的演示片。由于涉及到扇子的张合,团队采用了MAYA三维建模的方式来模拟这种形态还原,然后通过后期剪辑控制节奏变化。最终,团块化的色彩、三维动态图像、背景音乐共同作用,为观众营建出了实体扇面所无法达到的复杂演示效果。

四、不可知的未来

诚如上文所言,数字影音媒介在博物馆中应用的推进,事实上一直都是与争议相伴随的。在展示内容与展示技术之间寻找一种可能的平衡,也一直是一代又一身于这个领域的人们潜心钻研的核心所在。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上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在博物馆的空间形态中得到回应,比如在1904年左右,摄影作为当时的新兴媒介,开始在博物馆中得以应用。今天的人们也许无法想象,这一小小的变化,在当时曾引起了多大的争议,并使无数的人感到激动和兴奋。[3]这是最早使博物馆陈列方式脱离单一实物本身,初步显现出基本的多媒介多信息交互形式。今天,摄影早已变得如此平常,甚至成为了博物馆中不可或缺的展示辅助技术之一。

另一方面,博物馆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趋势同样不可忽视,这就是随着博物馆藏品越来越多、分类越来越细、空间越来越小甚至是私人化私密化,主题性的专项展览成为一种更好的选择。这一方面是为了分流大型博物馆中拥挤的人流,同时也是为了适应多元化的空间与类型区别,使观众不至于眼睛与体力均疲惫无比,而是有更多的选择和休息的可能。这样的趋势,也为数字媒体多元化的展示形态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可能。

五、结语

从电子及数字媒介介入博物馆演示生态至今,来自普通民众、博物馆从业者、研究者以及其他领域的人员都在对这种变化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与意见,这其中既有欢迎的声音,也不乏审慎的批评。不可否认的是,这一趋势事实上正在从展示形态的新颖性、展示物的多维度性以及空间可操作性几个方面,彻底的改变着博物馆的固有形态。虽然如此,值得警惕的是,每一种新兴技术的介入,其最初的设想都只是为了丰富、而非替代原有的展示物。数字媒介全方位的介入是否会导致这一主次关系产生变化?随着网络技术的介入,博物馆虚拟性的进一步增强,原本互为辅助的两者之间,是否会变化为争夺空间与观众群的相互竞争者?目前主流的认识,首先是认同新媒介在互动式展览、知识传播以及教育活动等方面的作用。如何系统而全面的认识这一变化,也许还需要假以时日去观察。无论如何,享受和使用由电子媒介、数字技术带来的互动性的展品,业已成为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不妨放下一切复杂的思考,尽情的拥抱这种变化。

【注释】

[1]大堀哲,水岛英治.博物馆学概论[M].学文社,2012.23.

[2]黑g浩.博物馆展示论[M].讲谈社,2014.56.

[3]爱德华P亚历山大,玛丽亚历山大.博物馆变迁[M].2015.19.

THE END
1.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互动体验活动简介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是以研究、保护和展示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文物为特色的艺术博物馆。博物馆互动体验活动立足于本馆特色陈列,使广大参与者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学习,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活动目的: 在博物馆工作人员指导下,通过动手操作,更深入的理解博物馆展陈物品的内在涵义,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http://www.museum.xjtu.edu.cn/info/1037/1185.htm
2.博物馆沉浸式互动体验成风尚!多媒体优势在哪目前,越来越多博物馆依托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多点触控等数字技术,对文物藏品等内容进行三维建模,复原相关历史场景,开发基于博物馆馆藏资源的文化体验项目,从而给游客营造一种视听觉上的全新科技体验。游客在沉浸式投影巨幕、虚拟现实头盔、体感动作捕捉设备、可触摸屏等智能化装备的辅助下,进入三维动态的沉浸https://www.gzgjkj.cn/bwg.html
3.参观博物馆社会实践报告(精选10篇)在互动体验区,我参与了一项名为“模拟考古发掘”的活动,亲手用小铲子挖掘模型土层,寻找“文物”,这一过程既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让我对考古工作的艰辛有了直观的认识。 四、实践感悟 通过这次博物馆之行,我有以下几点深刻感悟: 历史的连续性与多样性:博物馆内的每一件展品都是历史的片段,它们串联起来,构成了人类https://www.jy135.com/shehuishijian/1636279.html
4.15个tips包你带小孩/女朋友玩转新加坡艺术科学博物馆不过有一个地方可以把上述画面毫无违和感地结合在一起,那就是盛开在新加坡海滨湾的地标性建筑“白莲花”——艺术科学博物馆(Singapore ArtScience Museum)。这里是全球集中最多teamLab作品的地方,高大上的展览空间、数字互动体验、寓教于乐,简直可以说是男女老幼和单身通吃!https://m.mafengwo.cn/gonglve/ziyouxing/89170.html
5.博物馆讲解新模式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和教育的重要场所,面临着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传统的博物馆讲解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数字化时代的需求,博物馆应积极创新讲解模式,提升参观者的体验。现深入探讨数字化时代下博物馆讲解的创新模式,包括虚拟导览、“AI+AR+博物馆”和互动体验等,旨在为博物馆提供更丰富多样的讲解方https://www.depthlink.com/news_491
6.博物馆暑期社会实践报告(精选5篇)2.深度挖掘:虽然我们对博物馆的展品有了初步了解,但仍有许多细节和深层次的内容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学习。 3.创新思考: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博物馆在展览形式、互动体验等方面仍有创新空间,未来可尝试引入更多科技元素,提升观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本次xx博物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它不仅让我们在知https://www.ruiwen.com/word/bowuguanshuqishehuishijianbaogao.html
7.上海博物馆互动展厅介绍上海博物馆的互动展厅通过多媒体展示、虚拟现实体验、互动游戏、交互式展品和教育活动等方式,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参观体验。观众可以在互动中学习、探索和享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如果你对展厅设计装修有需求,苏州火星时代展览展示有限公司将是您不错的选择。他们专业的团队能够为您量身定制独特而精美的展厅设计,为您打造https://www.dpsjsj.com/zhishi/143389.html
8.博物馆数字化:沉浸式数字技术还原古物,让“文物”活起来!传统的博物馆展览一般都是以展品摆设为主,而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展陈中的应用可使博物馆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以多种技术赋予文物生动性、互动性,让观众有更直观、更丰富的视觉体验,增强观众的文化体验感,同时使历史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 数字化网络技术的虚拟展示功能强大,以多媒体、跨媒体、全媒体为特色的信息http://yijigo.tuliyou.com/news/info/id/154.html
9.一起走进奇妙的虫子世界——探秘南京紫金山昆虫博物馆正因为如此,昆虫博物馆也不再是传统的博物馆,而是以互动体验式探索自然奥秘的创新科教手段,成为一个展示多样生物、探求科学新知的“自然高地”。 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学习、研究昆虫的詹志鸿探访昆虫博物馆后这样评价道:昆虫博物馆以巧妙的设计结构和丰富有趣的内容,带给参观者别样的观赏体验和学习经历。从学术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5805215426558142061
10.8周时间,做一崇感官的博物馆沉浸式交互体验!近些年,不少公司开始涉足“沉浸式”娱乐,比如网易游戏推出了改编自网游《倩女幽魂》的沉浸舞台剧甚至连故宫都推出过《清明上河图 3.0 》,利用多媒体和场景再现,呈现了“沉浸式”娱乐的互动展览形式。 因此从事艺术、新媒体行业以及博物馆行业的人有必要从交互及用户体验设计的角度,打造沉浸式体验设计,使商业及公https://www.d-arts.cn/article/article_info/key/MTE5OTYwNjIzNzmFuY1jsJmgcw.html
11.博物馆展示沉浸式互动体验空间应用新起典文旅认为当前国内的博物馆沉浸式投影越来越受公众喜欢,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多点触控等数字化技术为基础,对文物藏品等内容进行三维建模、还原相关历史场景、开发博物馆馆藏资源的文化体验项目,为游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科技观感。 https://www.cqcb.com/dyh/live/dyh7989/2021-06-22/4228868.html
12.视频博物馆里新玩法:互动体验让文化可感可触妻子小碎步跟随丈夫兴奋看大海 却被推入海中 00′21″ 时讯 11/27 以色列此时接受黎以停火 有哪些方面的考量? 00′59″ 子午观潮 11/26 美军1架反潜巡逻机过航台湾海峡 东部战区回应 00′07″ 一眼看天下 11/26 “石医生”摘下眼镜变身格斗女 同事惊呼:好猛啊 00′20″ 时讯 11/25 金正恩最新表态: 具https://m.kankanews.com/detail/dVwrDE8AKy0
13.博物馆互动装置博物馆互动装置是一种将交互设计融入展览的方式,旨在增强参观者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博物馆互动装置的类型及应用: 体验式交互方式:通过模拟、游戏或挑战等互动形式,让参观者在体验中学习知识。例如,物理互动装置如抽屉展柜和翻转模块,这些装置通常依靠纯物理原理与观众进行互动,节省展示空间的同时增加观众http://www.ztsszg.com/wenzhang1/396.html
14.苏轼主题展亮相川博,82.5万网友云上探展在博物馆里观展,除了看文物,还能干什么?苏轼主题文物特展不仅是视觉上的文化盛宴,更有味觉、嗅觉、触觉,让你的五官充分调动起来,邂逅一场可感知、可参与的情景式、沉浸式体验。 观众参观苏轼主题展 尾声互动区宋代特色家具摆设带你沉浸式感受宋代生活,在味觉和嗅觉的双重享受下,品味宋人点茶、焚香、插花、挂画的闲情https://www.scnj.tv/wap/showplay.php?aid=1969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