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展示的现存问题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展示现存问题对策建议

0引言

1数字技术在博物馆

展示中的应用形式

数字技术在博物馆藏品中的应用得益于上世纪计算机技术在信息传播领域的发展,不同于数字化在今日所被期望的展示功能,实物藏品向数字信息资源的最初转化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博物馆藏品。博物馆本着“内向利己”的原则引入数字技术,在形成一套标准化的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之后,逐步拓展到展示传播领域。根据藏品数字化展示在博物馆中的发展与应用,大致可将其分为如下两类形态。

1.1线上数字平台

1.2线下数字展览

2藏品数字化

展示的现存问题

在数字媒体蓬勃发展的21世纪,人们的思维模式和交流方式无不受之影响。现在,多媒体设备展示的信息更加容易被公众接受并吸收,逐渐成为最受公众青睐的文化艺术传播方式之一,众多博物馆纷纷将数字技术投入到博物馆及其展览的建设之中,引发了全球博物馆的数字浪潮。但就展示而言,数字化只是博物馆藏品众多展示形式或手段之一,而非唯一途径和最终目的,也无力满足解决博物馆藏品展示所有问题的过度期待。此外,因其成长于实践,发展过于迅速,缺少理论探讨和总结反思,许多博物馆尚未认真思考便被迫卷入到数字化潮流之中,导致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

2.1本末倒置:藏品的数字化展示不能取代实物藏品

数字化展示起源于图书馆对文献资料的数字化储存和展示,但藏品区别于文献资料,数字技术不能取代人脑解读藏品信息,其所蕴含的非言语性和非视觉性信息无法被数字储存或展示。此外,脱离了实物的数字化展示,无论如何都无法弥补观看藏品本体的临场感和仪式感,这些感觉很难由方寸间的屏幕或是投影表现出来。而经过复制和转译的图像更无法全面转述文物的信息,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展示效果。博物馆应充分意识到数字化展示的局限性,不能过度依赖数字手段而忽视了藏品本体信息的展示和阐释,“物”始终是博物馆存在的根基,公共博物馆理应承担阐释物的使命[4]。利用数字技术展示阐释藏品,应以是否更好地阐释和展示藏品信息为评价标准,避免过度神圣化数字展示技术,从而丢失了藏品本身在博物馆展示中的主体地位。

2.2华而不实:数字技术在藏品展示中的滥用

2.3昙花一现:藏品数字化展示设备的维护成本过高

3博物馆藏品数字化

展示现存问题的原因探析

通过对现存问题的剖析,目前数字化藏品展示利用存在着过度依赖数字技术、形式和内容脱节以及过于求新导致技术保障薄弱等问题。我们需要明确数字化展示利用本质上是期望利用多媒体及其多层信息的解读和展示能力,将蕴藏在藏品中的故事具象地表达出来,同时作为博物馆又“必须区分他们提供的东西和主流商业企业提供的东西[7]”,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负责任地向公众解释和说明藏品,避免“徒有视听觉的喧闹,却没有文化性的温情[8]”,成为藏品数字化展示亟待解决的问题。

3.1“唯技术论”导致的技术局限

“认识到人类传播系统事实上是一个复杂的有适应性的系统,我们就能看见所有形式的媒介都生活在一个动态的、互相依赖的宇宙中。当外部压力产生、新技术革命被引入以后,传播的每一种形式会受到系统内部自然发生的组织过程的影响[9]”。传媒形态的技术表现是由人所创造的,传播活动是人有意识的信息行为。如何理解人是传播的主体和各类媒介在传播中的作用,不局限于技术本身,一直是技术发展和传播准确性和有效性之间的矛盾。传播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藏品数字化展示利用需要超越单一的技术视野,这要求博物馆及学界必须克服技术发展导致博物馆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技术至上的倾向,回到以内容为导向的传统展示思维里,重新审视媒介形态和媒介的表达方式之间的关系,促进数字技术在博物馆中的高质量发展。

3.2藏品数字化展示模式单一

应用模式单一是导致博物馆藏品信息资源浪费的又一原因,随着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兴起,形式多样、功能完备的数字技术已遍及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数字技术一方面代表着新的展示方式,另一方面也代表着用不同的方式来看传统的展示内容。而作为知识传播的博物馆,数字技术的兴起颠覆了博物馆传统的知识信息传播方式,数字技术的方式多样和广泛应用可以帮助观众深度领悟藏品内涵和历史知识。从博物馆知识传播的本质意义出发,所谓颠覆,其实就是一种回归,以往难以透过实物传递出来的知识信息可以透过数字设备毫无保留地全方位呈现于观众面前。但目前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展示,主要以转换媒介展示藏品本体的方式为主,将拍摄或三维扫描的实物本体通过简单地复制拷贝,以不同的数字媒介呈现出来,其本质是依靠技术革新实现展示创新。数字化的复制和拷贝显得过于容易,但不能将一种媒介流动到另一种媒介的展示方式看作创新,它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诉说同一件事情。

3.3研究与应用之间的道器相离

藏品数字化来势之快,以至于博物馆行业内还没有制定出合理的与之相配的行业标准,研究的滞后性导致应用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在2021年初国家博物馆所公布的博物馆300个线上资源中,可以明确地看出对于“在线展览”“网上展览”“文物数字化展示”“数字全景展厅”等展示方式,在发布之时并没有严格的定义和划分,存在严重概念不清的情况。除此之外,行业标准的缺失导致市场乱象,严重影响了博物馆的生态发展。多数商业展览打着“沉浸式”“多感官”等新概念,收取高额门票,大大折损了博物馆在观众心中的形象。我们如何立足于当下的现实环境,运用数字技术与藏品的结合满足公众新的审美冲动、学习习惯和精神要求。特别是在藏品数字化展示已逐步成型的今天,如何由器而见道,更好地利用科学技术服务于众,需要加强数字化展示的理论探讨和标准建立。

4博物馆藏品数字化

展示的建议与展望

当今博物馆正逐步通过创新藏品信息应用方式,将数字化的藏品从计算机显示器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件件可观赏、学习、体验、触摸甚至穿戴的数字展品,这些发展改变了博物馆传统的学习和参观方式。也许最初的博物馆数字化倡导者并不会想到,这些数字化的藏品如今正以影像、印刷品、应用软件、艺术创作等方式在人们生活中全方位加以传播。传统博物馆的典型特点是让所有知识信息都集中于“物”上,观众只能依靠现有的知识体系接收到其中的部分信息,而如今的博物馆正不断探索观众与馆方的双向交流模式,信息不再被单向度地推给观众,相反,观众可以从博物馆或者数据展示平台上将感兴趣的信息拉出来,甚至参与到创造传播信息的活动中来。这一变化意味着,博物馆不再是藏品信息传播的唯一媒介。

4.1信息平台:有效利用数字资源,满足观众多元需求

“公众主导”则是由博物馆或资源平台提供藏品并制定相应规则,由公众根据自身情况主动探索藏品叙事和展示方式。在此基础上,数字化藏品将改变传统博物馆的参观模式,观众本身将作为更加重要的角色,不需要再去依照策展人的文物分类或是博物馆认为值得参观的藏品路线亦步亦趋。过去因为顾虑大众需求而弃之不用,无法对外公布的文物,现在都能为观众所选择。例如疫情期间伯明翰博物馆信托基金会与游戏“占领白墙”的合作(图3)。该游戏基于伯明翰博物馆和美术馆所拥有的数字藏品资源,让观众从中任选出200件藏品,在虚拟网络空间中策划、设计和构建属于自己的数字艺术展览,这个展厅将成为这世界上只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版本。国内博物馆近期也开始积极尝试该类模式,2021年10月,杭州博物馆发布了“粮道山18号——人人都是策展人”计划,活动向观众提供了馆藏的150件数字藏品,观众可以任选10件藏品,自定展览主题和叙事,生成属于自己的策展海报并发布。该活动仅上线一个月就吸引近2000名用户参与游戏,共计发布803个展览。这意味着未来通过数字化藏品,无论是专家、博物馆工作人员或是观众,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展厅,并拥有对外阐释和设计展览的权利。

4.2展示空间:打破藏品利用局限,提升展览陈列丰度

文物在诞生之初主要具有观赏、把玩、触碰和社交功能,自博物馆诞生之后,文物便作为藏品被安置于展柜之中,以往的功能仅剩下依赖目光的静态凝视。数字信息技术对提高文物藏品的展示利用率、藏品信息传达的深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藏品在被数字化之后,成为一种信息被广泛储存与传播,同时借助影音互动媒介进入实体展示空间[11]。观众的观看方式、赏玩方式又重归多样。加之科技的不断变革与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认知方式、知识获取模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通过新媒体技术处理加工的藏品也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首先,传统博物馆展示中由于文物保护或展示空间限制而无法展出的藏品,现在不仅通过数字技术展示出来,还能有效缓解藏品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带来意想不到的展示效果。自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清明上河图》真迹在故宫一共展出了2次,反响极为热烈,引发了“故宫跑”这一博物馆现象。为了能让更多观众一睹《清明上河图》之芳容、领会汴梁之美,故宫着手策划了2018年《清明上河图3.0》(图4)互动艺术展演,展览以360°全息沉浸交互经典舞台艺术和4D球幕影像等技术手段营造出真实的体验。这次创新的尝试,既保留了作品原有的美学价值,又从观众体验和文化信息获取的角度拉近了观众与文物的距离,不仅让观众可以近距离多角度地感受清明上河图的魅力,一气呵成地体验繁华多彩的宋代社会生活,而且使得深藏于博物馆内的珍宝“活”了起来。

最后,可以通过藏品数字化展示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美育功能。观众反复前往参观往往是因为博物馆开启了其对未知实物的好奇心或是对一些经历过的事情的联想[15]。如2019年故宫博物院新年数字沉浸体验展《宫里过大年》(图5)共动用885件藏品,通过提取故宫历史及院藏藏品中的过年元素,运用数字投影、虚拟影像、互动捕捉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还原清宫过大年场景,形成春节文化与观众的互动,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艺术设计交织,组成全新的艺术文化体验空间,让观众在博物馆体会了传统的清宫年味。较之于传统展览,数字化展示更加注重引导观众兴趣、调动观众情绪,触发人们对于美和好奇的本能追求,博物馆中的数字艺术是结合历史、人文和科技的新型艺术形式,它以创新、交互和沉浸的形式提升了博物馆的美育功能,是博物馆对观众好奇和幻想的创造和回应。

THE END
1.[新闻]《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报告(2023—2024)》发布数博会官网文化遗产数字化是积极应对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给文化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的重要举措,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10月,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强调要着力“推动文物资源数字化、智慧博物馆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也增加了“推https://www.bigdata-expo.cn/news/1487913983
2.入选“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优秀案例”湖南博物院此次征集工作中,183个基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创新应用的案例报名参与评选,最终“国家自然博物馆数字人及AR导览”等10个案例入选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29个案例入选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优秀案例。 本次公布的示范案例聚焦文化数字化、数据要素赋能文化和旅游行业发展共性https://www.hnmuseum.com/zh-hans/node/10363
3.馆正式开馆高平开化寺数字展亮相清华大学中数创意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揭晓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与“优秀案例”,集中示范推广文化和旅游领域数字化创新的最新成果,“国家自然博物馆数字人及AR导览”“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与数字化平台”等10个案例成功入选。 当前,随着各地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不断深入,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日益成熟。从高平开化寺数http://www.cdcgc.net.cn/detail/1473
4.文博场馆“正青春”,多地融合数字技术打造“活起来”的沉浸式文博(图片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借助“内容+平台”的产业优势,让文物在动态演绎中获得新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历史文化的方式。 “鼓动八桂声震九州——广西古代铜鼓文化数字化陈列”展览则是由线上展示平台、线下数字展两个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3NTQ4MDg0Nw==&mid=2247691985&idx=8&sn=a83d888bcadf6d45cd7d34d028978e1f&chksm=fcfe6ce34748c5c048962cee8b17a774302c3c2ca4c180488e92f41b03bbc0cfbd14809c21df&scene=27
5.博物馆如何实现数字化信息化工作是博物馆运营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实现文物信息资源共享开放、提高文物博物馆单位活用文物资源的积极性。 2018年5月3日,上海博物馆建设完成全面基于数据的博物馆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了上海博物馆的管理从“经验驱动”转变为“数据驱动”。上海博物馆数据中心,是以数字化为技术手段,基于博物馆学理论,http://www.sanyamuseum.com/a/chenliexuanjiao/2024/0407/6315.html
6.数字技术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在交流环节,多家博物馆的专家学者分享了各自博物馆在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敦煌研究院通过数字化保护技术与装备来获取文物数据,形成珍贵的海量数据资源库,从而对石窟寺壁画、古建筑等珍贵文化遗产及可移动文物进行三维重建,形成精确且详尽的数字模型;故宫博物院通过构建“数字文物库”“中华文明数字库”,解决社会对故宫大量http://tradeinservices.mofcom.gov.cn/article/yanjiu/hangyezk/202411/169614.html
7.故宫博物院携多项数字化成果亮相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2024年5月23日至27日,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在福州举办。故宫博物院作为“数字文化”展区中的重要参展单位,以“文化传承·数字共享”为主题,携多项数字化成果与观众见面。 本次“数字故宫体验专区”位于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10 号馆,占地面积 234平米,为此次展会面积最大的博物馆展位。在这次展览会上,故宫https://www.dpm.org.cn/classify_detail/262825.html
8.人文聚焦上海博物馆昨天宣布已建成国内首家博物馆数字化管理平台。这意味着,该馆的管理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通过直观的图表,所有的服务都可以基于大数据而决策施行,并通过专题子项将内容数字化,不仅能讲好故事,还能凸显作品的局部,辨别真伪。目前,该平台已通过验收,即将投入运用。https://www.whb.cn/zhuzhan/xinwen/20180504/196957.html
9.国家文物局:支持博物馆发展在线业务,加强文物数字化建设中国近日,国家文物局在官网上公布了一批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提案的回复函,其中涉及到文物博物馆数字化的有5个:《关于大力发展博物馆“云展览”的提案》《关于支持博物馆发展在线业务的提案》《关于大力加强文物数字化建设的提案》《关于加快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的提案》《关于将文物数字化基础能力建设纳入https://www.chnmuseum.cn/zx/gbxw/202011/t20201104_247997_wap.shtml
10.文化汇聚与共建:数字博物馆平台的建设价值研究融合基础设施是文旅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文旅产业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文旅产业融合基础设施,数字博物馆平台建设是文旅融合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体现。虽然目前国内外已有一些数字博物馆平台的出现,但其仅完成了“信息化”带来的价值,未能真正的完成“数字https://www.iii.tsinghua.edu.cn/info/1058/2789.htm
11.上博建成国内首家博物馆数字化管理平台,人工智能“解构”董其昌摘要:推动国内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探索让文物“活起来”新路径。 由上海博物馆建设的博物馆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验收,5月3日开始投入运用。该项目由上海博物馆主持开发、万达信息承建,它是为上海博物馆的管理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作出初步尝试和框架结构的建构,也是未来“智慧上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88238
12.基于android智能云博物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博物馆app国内外研究现状经过网上调查和搜集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智能云博物馆平台方面的app在并不是相当普及,同时在智能云博物馆平台管理方面的可以有许多改进。实际上如今信息化成为一个未来的趋势或者可以说在当前现代化的城市典范中,信息化已经成为主流,开发一个智能云博物馆平台app一方面的可能会更合乎时宜,另一方面来说也可以提高在智能云博物https://blog.csdn.net/qq_1406299528/article/details/134638734
13.大鱼云展线上虚拟展览平台大鱼云展专注于提供线上虚拟展览创展服务,依托于及目科技深度自研的Web3D技术和美术设计能力,以多样化的三维艺术空间为载体,包含丰富的3D交互功能体验,突破时间、空间、线下场馆风格等限制,提供一种全新的数字化线上展览解决方案。帮助艺术机构,艺术馆,美术馆,艺术家,少儿画https://gfishow.com/news
14.博物馆业务服务平台博物馆数字化 怎样发展文创产品 文物捐赠 博物馆评估 博物馆趋势观察 地平线报告之博物馆教育篇 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回顾 法律法规 文物保护 遗址保护 博物馆工作 案例 三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定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文物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的通知 https://bwg.cnki.net/
15.常朝科技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化展陈文物活化公司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化展陈|文物活化|文物数字化保护|重庆常朝科技有限公司-为全国近百家博物馆提供数字智慧化解决方,9年数字化博物馆技术支持,核心产品包括博物馆管理、文物保护修复、观众服务、陈列展览、大数据分析以及数字化应用等在内的70余套系统!!!https://www.chinamuseum.cn/
16.馆窥天下第40期博物馆直播:数字化的新方式2020年2月23日,甘肃省博物馆、苏州博物馆、中国蔬菜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敦煌研究院、良渚博物院以及西安碑林博物馆8家场馆也在“淘宝”APP上开展了直播活动。https://www.cdstm.cn/gallery/gktx/202006/t20200616_1029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