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中国的互联网大厂们,已经开始有了浓浓的减速气息。
前几天我和一个消息灵通负责招聘的朋友聊天,她说现在的互联网大厂里面,除了字节跳动还在招人,其他大厂基本都在裁员,而且你要进字节跳动,也是平薪或者降薪进去,这跟几年前互联网大厂们雄心壮志,动辄开2~3倍薪水挖人的状态构成了天壤之别。
大厂的薪资构成通常一半是现金一半是股票,但是你去看一看那些大厂惨淡的股价,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吸引力已经大不如前,许多人工智能和算法方面的优秀工程师开始选择facebook和谷歌这样的海外厂商就职,因为对方的股票吸引力已经远超了中国互联网公司。
招聘本质是反映的对未来的预期,当大家对未来预期乐观,想扩张的时候,就开始大规模招人,甚至不惜代价。当大家对未来悲观,就开始停止招聘甚至大规模裁员。
我们在北京有一个喜欢踢球的小圈子,这100多个人里面,有许多科技大厂的公关负责人,也有从事媒体和自媒体行业的朋友,每周踢完球,大家会聊几句,最近大厂们的公关在干什么,总体说起来,最近大厂的公关也是很浓厚的躺平气息,大家不愿意发出太多的声音,不敢去说自己做了什么,营销预算也是砍了又砍,你看,大家不怎么忙了,连最近踢球的人都开始多起来了,快40度的高温,也阻挡不了大家周末出来娱乐放松的热情。
公关和营销其实也是一个重要信号,当行业景气度高,大家雄心壮志想做事情的时候,就会很积极的发出声音,开发布会、办活动、发新闻稿、老板出来接受专访,公关口水战也层出不穷。
一句话,互联网大厂开始有了浓厚的躺平气息,大厂的躺平,对整个产业的影响是极大的,许多长远的影响,现在才刚刚开始。
互联网大厂的时代红利结束了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一个问题,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成为国际级巨头,有非常特殊的时代背景。
第一是美元资本的大规模涌入。
美国对华直接投资连年增长
第二是人口红利。
中国的互联网网民,迅速从几千万变成今天的超过11亿,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普及后,带来的网民井喷效益,非常明显。
第三是政策红利。
不过这些时代红利都已经不存在了。
随着中美关系的恶化,美元基金在中国的发展蒙上了阴影,美元新基金的募资越来越困难,而中概股在过去两年受到的打压导致美元基金的退出遇到了很大困难。大批美元VC不再重点投资中国互联网项目。而在反垄断法的大背景下,过去曾经活跃在投资市场上的腾讯、阿里、百度、字节跳动等大公司的投资部门,现在也明显放慢了投资并购步伐。
互联网的人口红利也已经见顶,智能手机的销量出现连续下滑,该上网的人基本都上网了,还没有上网的人,基本也不是大家的目标客户了。这也是这几年新跑出来的互联网大平台越来越少的原因。
中国互联网用户群体增速变缓
在政策层面,互联网公司已经不再是当年的天之骄子。反垄断法出台后,过去依靠垄断来维持高额利润的互联网公司的前景并不乐观。
中国互联网行业因为发展太快,很多公司,动辄三四年就上市了,公司并谈不上有多么深的科技储备和内功积累,更多是靠资本催生出来的结果。而资本催生头部公司的一个基本逻辑就是先通过烧钱拉高壁垒,然后在资本撮合下促使头部公司合并,或者头部公司用现金优势打垮后面的企业,然后通过垄断带来的高额收益回报资本。这套玩法现在已经越来越不work了。
一句话,互联网大厂的时代红利结束了。
互联网大平台洗牌变慢,围绕大厂还好混饭吃吗?
互联网公司集体躺平,对中国商界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中国商界许多创新,过去这些年是由互联网大厂驱动的——准确的说是由那些满怀斗志的互联网大厂驱动的。
移动支付在商业上的积极意义是巨大的
而滴滴打车这类网约车软件,对于出行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中国的大部分城市基本实现了,手机一打开,几分钟马上有一辆轿车来接你的方便体验。
这些年来阿里、腾讯、百度这些大厂在云计算上的投资,也极大的便利了广大中小从业者。我在十几年前在学校里面曾经自己做过网站,刚开始的时候为了服务器放在哪里很头疼,因为服务器要有空调制冷,还要24小时不断电,不要看这个小小的条件,对于当时还是学生的我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但是现在在便利的云计算基础设施下,快速的开出互联网应用和关闭应用,扩充服务容量和减少服务容量,都变得如拧开自来水龙头那么便利,这极大了的加速了中国产业的信息化。
租云服务器的价格有时候比手机话费还便宜
直播为乡村振兴带来了很多利好
一句话,过去很多产业的驱动,依赖于互联网大厂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上的推动。后面我们有可能会发现,大厂的产品更新迭代速度,要慢于我们预期。要是放在五年前,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一年怎么不得参加个十场八场互联网大厂的新品发布会?A厂说发布个XX计划,准备投入100亿,B厂宣布推出一个新功能,准备扶持1000个头部生态合作伙伴,现在还有吗?
由于新冒出头的互联网公司越来越难以拿到大额投资,一个未来10年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常态可能是,巨头的格局逐步会固化。
对于广大围绕着大厂混饭吃的从业者来说,大厂的减速、头部平台格局固化是个喜忧参半的消息。
建议全文背诵
一排POS机摆在那里,这些被吓怕了的传统企业老板们,纷纷现场扫码或者刷卡,两三天的互联网思维课程,动辄能卖几万,这些被颠覆怕了的传统企业老板们,就这样把自己赚的辛苦钱被当韭菜咔咔割走。但是没想到的是,自己学了私域,学了抖音,才只是新的焦虑的开始,后面还有更狠的力量,等着割他们的韭菜。
当大家都学会了这些时髦的名词:ROI、ARPU值、留存率,赚过快钱,谁还有心思去认真做产品?
后面,当互联网大厂的创新速度减慢,围绕着大厂的互联网从业者,可能需要放弃“红利期打法”这种思维,在过去很多年里面,因为互联网平台的快速迭代洗牌,有许多游走于平台更迭吃红利的公司和个人,后面可能很难再碰到这么频繁的红利更迭。只有扎扎实实做产品的企业,最终才能在这种稳定的互联网业态下杀出来。
而对于那些利用互联网大厂基础设施改造自己业务的传统企业来说,我认为更多的是利好。因为他们的基本功还是在传统实业,互联网大厂更新迭代洗牌的速度放慢,对他们来说可以更专注做好产品和服务,不用担心被过快洗牌掉。
互联网最早的成熟行业,是游戏行业。因为游戏行业变现快,离钱最近,商业模式成熟,人才发达,用户习惯成熟。在2015年前后,中国的手机游戏市场就已经非常成熟了,大批依靠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冒出来但是根基不稳的公司开始衰落,后面再跑出来的公司,都是扎扎实实做产品的企业。这几年竞争这么激烈,依然出现了诸如《原神》、《三国志战略版》这样的好游戏,这些产品没有一个不是靠多年的基本功积累和扎实的产品取胜的。
最赚钱的游戏,前三名都是国产的
同样的道理,当流量、新媒体、电商、社交这些互联网大平台的迭代速度变慢后,手机游戏行业走过的路一样大概率会在其他产业上重现。
再往后,互联网可能变成一个成熟产业,传统产业。不管是投资人还是从业者,大家要逐步适应行业进入中低速增长期,动辄每年翻倍增长的情况将会越来越少见。某种程度上,这未必是坏事。
研发投入和出海:事关互联网大厂的“合法性”
一个简单的测试中国年轻人对企业和企业家评价的方法就是上B站去搜索下任正非、马云、柳传志、雷军、马化腾、潘石屹等企业家名字,出来的结果可能让人大跌眼镜。许多当年被捧上天的企业家楷模,如今在年轻人当中的形象如过街老鼠一般,人人喊打。
当下的舆论环境
在当下中国,从官方到民间,衡量一家企业形象的两个重要标准,是它的研发投入水平和国际化水平。毫不夸张地说,这两个指标直接关系到企业存在的“合法性”。
实际上,中国的互联网大厂,这几年的研发投入强度进步是相当明显的。
阿里2021年投了1200亿元在科技研发上,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云计算、芯片设计、AI;腾讯投入了518.8亿元,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游戏技术、VR、视频编码技术;百度也在2021年投入了221亿元,继续钻研AI和自动驾驶技术。
2020年,仅互联网行业的前100家企业的研发投入就高达2069亿元人民币。按照今时今日的汇率来计算,这笔钱足够建造两艘“福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或者打造一个由一艘福特级航母、两艘“提康德罗加”、六艘“阿利伯克”、两艘弗吉尼亚攻击核潜艇、79架各型战机组成的航母打击大队。
美团开始研发无人送货系统,阿里和腾讯都在储备芯片技术,百度被称之为无人驾驶技术的黄埔军校,字节跳动则在人工智能算法上投资巨大……
与此同时,在人才招聘市场上,有海外工作背景的人员,尤其是有美国等国家绿卡的人才,开始成为香饽饽。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们,开始空前重视出海业务。
这不仅是因为国内业务遇到一定的瓶颈,在当下特殊的环境下,某种程度上,海外业务做的好不好,也关系到互联网公司拿到优惠政策“合法性”。
整个东亚的经济体,都经历过由低端往高端升级的过程。但是从结果来看,差异巨大。
以韩国为代表的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属于成功转型的典范,虽然这些地方也曾经出现过大财阀垄断资源的情况,但是这些地方的政府坚持出口导向型经济,迫使这些巨头只有在充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情况下才能在国内拿到优势的资源。
要知道,全球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市场,要在国际市场赚到钱,那通常都是实实在在的辛苦钱。所以最终韩国三星和LG等财团在半导体、面板、智能手机等全球竞争的产业上有了一席之地,而中国台湾地区的台积电、鸿海精密、华硕等公司也都是全球竞争后的佼佼者。
而东南亚的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这些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则变成财阀充分攫取本地利益的乐土,这些地方不是没有发展过出口导向工业,但是大部分情况下只是做做样子,作为拿到本土特许经营权等特权的一个门票,因为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赚到钱的辛苦程度可能10倍于在国内依靠政商关系赚快钱。
还有一个特例则是新加坡,李光耀在某种程度上对于私人资本有深刻的厌恶情绪,所以新加坡最赚钱的产业,基本都是国有企业垄断,这也是为什么新加坡如此发达,但是我们很少听说新加坡有什么排行榜特别靠前的华人巨富。
中国内地的情况远比它们要复杂的多。在内地,官方和民众眼中“最称职”的民营企业标杆是华为,这绝非偶然。因为华为是真的在电信设备、智能手机这些竞争充分的高科技产业市场当中,在全球市场做到了领先,这和改革开放初期,大量钻政策空子,依靠官商勾结做起来的企业有较大差别。中国民众对于华为的普遍印象是,这家公司雇佣了数万名工程师,一人桌边一张行军床,靠夜以继日的辛苦加班研发,在国际市场上击败了思科、爱立信这样的强大对手。
简单来说,当下的中国的主流舆论氛围,推崇华为这种扎扎实实搞研发、做产品的有真才实学的企业,反感那些依靠政策红利、官商勾结的企业。一个重要的检验标准就是他们的国际化水平,因为在国际市场是充分竞争市场,所有能杀出来的中国企业,都不是等闲之辈,国际市场也无法依靠官商勾结和政策红利来进行保护。
以后互联网大厂的公关,干脆直接学习华为,在对外发的新闻稿里面加上这样几句标准话术:“长期以来,XX公司每年拿出销售额的15%用于研发投入,我们雇佣了数万名工程师夜以继日的进行研发”,“我们的产品受到全世界100多个国家用户的喜爱,尤其是广大一带一路国家”。
没有大厂的时代,只有时代的大厂。一个时代已经结束了,而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