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7.07北京
第436篇
【心尧爱旅行】
写在前面:龙泉古镇博物馆群落
在计划昆明旅行的时候,无意中发现龙泉古镇这个地方。网上说这里现在建起了博物馆群落,包括瓦猫博物馆、玩具博物馆以及西南联大“院士之乡”主题展示体验馆,不远处还有闻一多历史陈列馆可以一同参观。
对于一直颇为喜欢猫咪的我来说,瓦猫博物馆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也成为这趟龙泉古镇游的引子。
虽然在这之前,完全不知道什么是瓦猫……
在瓦猫博物馆中感受云南脊兽文化:
瓦猫,其实是云南很多屋顶上安放的脊兽。不同于北方常见的龙、凤、狮子、海马、天马等瑞兽,这边的形象是一只猫。
“我蹲在房顶屋瓦上,所以叫瓦猫。”
瓦猫的原型来自于凶猛的百兽之王——虎,虎在滇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常立于滇人祭祀铜柱的顶端。青铜时代的古滇国就曾出现过虎口大张的青铜扣饰。
而在漫长的时光里,在云南当地文化和环境的滋养中,老虎形象逐渐演变成今天看到的猫形虎脸,并且滇西、滇中等地的瓦猫形态各不相同,有着各自迥异的特色。
瓦猫是云南地区彝族、白族、纳西族、哈尼族的民间镇宅神兽,对它的称呼也不尽相同。昆明地区称“瓦猫”,呈贡金马堡一带称“石猫猫”,曲靖和宜良马街称“泰山石敢当”,丽江称“四不像”,楚雄称“镇山虎”,大理鹤庆称“吉祥虎”……
云南民间对瓦猫的护佑作用深信不疑,大多在门楣或脊瓦上安放瓦猫,面冲田野,以强宅气、镇鬼魅。说瓦猫是房屋的守护神那是非常贴切了。
博物馆还详细介绍了不同地区瓦猫的不同形态:
瓦猫不会随便出现在每间屋顶上,而是只有在云南“一颗印”式的大门和正堂屋顶才会有,并且自家房屋正对面有庙宇高房、或正对别人家的房屋,才需要瓦猫前来镇宅、纳福、保平安。
小知识:什么是一颗印?
云南高原居民多住在山区,土地少、气候潮湿。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湿度,房屋大都采用小天井。住宅墙体往往都很高,并在高处开小窗,阻挡风沙的同时还可以起到防火作用。
这种住宅占地方整、外观也方整,看上去很像一颗方方正正的印,故被称为“一颗印”式。
瓦猫博物馆里不只有关于瓦猫文化的知识,还有主人从各处收集来的老物件、小摆设等,处处流淌着旧日时光,各种尘烟往昔都凝结在一件件展品上。
临走的时候很幸运跟瓦猫博物馆的“馆长小四”碰面,温温顺顺、圆圆滚滚、干干净净。对,还有小四的同事(忘记名字了,实在抱歉),同样乖巧温柔,惹人喜爱。
不舍得这些瓦猫,干脆选了两只带回家。希望从遥远的云南回到北京,它们能继续护佑全家平安、镇宅纳福哦(没有挑到更偏爱的素烧瓦猫,这种上釉的也很不错)。
西南联大“院士之乡”主题展示体验馆:
这处展馆跟瓦猫博物馆同处一地,几乎是门对门的邻居,安排在同一天参观非常方便。
西南联大诞生于山河破碎的危难时局。为躲避战乱,几所大学的师生纷纷辗转南下,最终落脚于西南边陲的春城北郊(即今天的昆明市盘龙区龙泉古镇),继而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
“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进行曲》
“此时此地,而能大家团聚来庆祝我们自己的联大,想了要哭,再想想要笑,含着眼泪的笑。”
——吴晗在联大复员北返的校庆纪念会上致辞
闻一多历史陈列馆:
在那种高压状态下还敢于发声的人,值得我们尊敬和铭记。
关于闻一多先生的生平,我们的教科书里已经写了很多,就不过多介绍了。最后用先生的一首《火柴》作为结尾:
这里都是君王底
樱桃艳嘴的小歌童
有的唱出一颗灿烂的明星
唱不出的
都拆成两片枯骨
————
这几个展馆本身做的都还不错,唯一可惜的是周边原本计划的商业设施大多烂尾。
带动归带动,可别变成那些体验感极差的网红景点了,那样就完全失去了记录和传播文化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