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彝族古代社会长期继承了这种传统,尚武成了一种生存方式。以水西地区为例,军事组织健全,制度完善。军官总称骂色。君王御驾亲征时称为“濯色兹摩”[1],“姆兹骂色”相当于兵马大元帅,“尼毕”或“尼宾”,相当于督军、参军,由王者、酋长(或部落长)的直系亲属担任。“穆濯”是地方军务的主持人。有出任“骂色”等军职或统兵资格的武士称“汝卡”。兵马大元帅麾下的先锋官称“阿哲大汝卡”。“布摩”是军师、参谋长的角色。彝族古时的议政制度,举凡祭祖、联姻、结盟、出征等活动,召集摩魁大臣和布摩充分发表意见后,由兹摩进行决策。若意见分歧,则由布摩举行杀牛、猪、鸡等举行占卜仪式,再进行决断。布摩不仅出谋,有时也操刀上阵[2]。上述各职相当于将、帅军阶。cKd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古代军队编制与军事行动有序,通常以三路军的编制,在三军的基础上以六路、九路来细分,以达到战略意图和战术目的。三军时为:左军、中军、右军;九军时为:左左军、左中军、左右军;中左军、中中军、中右军;右左军、右中军、右右军,各军由一骂色统领[3]。彝族古代都是采取寓兵于民的军事动员机制来解决兵源的问题。cKd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战时,一般兵分三路,骑兵执三叉戟、两叉戟、长矛、大圆盘刀等实施冲锋,其盔甲和羊毛擀制的骑马裙毡等都具有很好的防护作用,所谓“水西罗鬼,掉头断尾”的穿插、分割的战术可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步兵则持盾牌、弓弩、刀剑等随后跟进;防守时,弓弩手、抛石手等处一线,箭矢、石弹等远距离武器耗尽时,再由三叉戟手、两叉戟手、长矛手、大圆盘刀手、刀剑手与敌人短兵相接,相对搏杀。“多养义士,名苴可,厚赡之。遇战斗,视死如归。善造坚甲利刃,有价值数十马者。标枪劲弩,置毒矢末,沾血立死”。[4]cKd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六莫、于的二则溪管钱粮的称六慕濯色,管兵马的称慕苴骂色,其实两者都负有军事方面的职能。水西君长或土司时期的军队的数量应相当庞大,若以一基层军官“奕所”统领50名军人算,一千二百“奕所”加起来就有6万人之众。6万人也当是常备军的人数,还不应包括战时所动员的兵员数,从元代奢节宋隆济起义到明末清初“奢安反明”,水西抗击吴三桂的三次战争来看,水西、乌撒等各部战时可动员兵员可达10万之众。“改土归流”后,土司制被废除,但原土司所属的老土目或朝廷新封的土目还一直延续,这些土目在较小的地域范围内还沿袭着土司时期的军事制度,直到民国时期,有些土目还分别担任区长,乡长等职务,家里有私人法庭和与之配套的机构人员。在军事上养有私人武装,用来维护土目自己的利益,看管犯人、守家。行政上设有头人、管事,并养有奴隶娃子等。自然,在继续保持土目大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土目在军事上仍然掌握着一定的话语权。cKd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古代兵器可分为刺杀类、打击类、砍杀类、射击类、抛掷类、防护类等几大类别。刺杀类有枪、矛、戟、剑等几种,枪和矛的功能相同,戟有三叉戟、两叉戟、倒钩戟的区别。cKd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打击类兵器有木棍、木棒、铁棒、狼牙棒等,如《西南彝志》和《彝族源流》中提及的“热独署”、“热堵补”就是打击类中两种著名的棍棒兵器。cKd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砍杀类兵器有斧、马刀、大刀、弯刀、弯镰、圆盘刀等,清末民初,乌撒的遗目火母嘎家曾组建一队弯刀队,并投入过战斗。cKd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射击类兵器有弓、弩等,彝族尤其注重驽的使用,火药出现后,还使用了地铳,用来发射火药。cKd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抛掷类兵器有麻抛石绳和皮抛石绳以及木制的抛石器。cKd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防护类有各种木、皮革盔甲和金属或木制的盾牌等。cKd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古代善于制造兵器,早在3000年以前,活动在今贵州中西部一带的古夷人部族够阿娄、葛阿德氏已熟练掌握了铜等金属的冶炼,到3000年左右的时期,活动在今贵州西北部和云南东北部的武僰系统里的称“热”和“欧”的部族(译法不尽统一,或译作“仁”、“欧”,“惹”、“恩”等),以善造兵器而录入彝文文献,《彝族源流》载:“蒙伦做一对……生仁欧两氏,往左右扩张,仁欧均得势,便从事冶炼。默得施家,和仁氏通三代婚,得到百条矛,同欧氏通三代婚,得到百杆箭。仁氏矛百六十,欧氏箭有八捆。仁欧有技术,制造矛和箭,就是这样的。”《西南彝志》也载:“为兵器与欧氏开亲。欧雅额诃,为鲁生两子。长子鲁雅确,迁往别处了。次子鲁雅杓(慕齐齐的第9代孙)。”六祖第六支的默得施家因同“热”和“欧”联姻得到了兵器上的实惠。除“热”和“欧”部族,武僰中的输武氏也善造兵器:“又一对蒙伦,发展了恒默,未到恒默前,攻打侯和濮,征服了侯氏。到了恒默后,生输武两氏,制战甲造袍,造碗制杯盏。”[21]cKd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文献对兵器制造的记录比较详细,对兵器的收藏也很有讲究,据《彝族源流》载,阿芋陡(路)建有九十重宫殿,陈列着很多坚甲利刃,第一个大厅有“万戟林立,如火焰熊熊”。第二个大厅珍藏“无数的坚甲。舒启珐能直第一,德布格恒披过的,舒托能第二,德纪苏能挂过的,赫米洛恒第三。千串甲片规整,万吊甲片整齐。上下很和谐,都带有灵气,甲胄角镶珠,好比群星布”。第三个大厅珍藏“无数张良弓。先祖笃米用过的,鲁趣姆第一。阿苻那苦用过的洪趣吐第二。阿纳笃则用过的珐武欧第三。良弓九百张,次等数不尽。弓梁箍着银,弓把箍着金。如此摆布的”。第四个大厅藏着“无数的宝剑。始楚吉兜米,最上乘宝剑。先祖笃米的佩剑,央洛勺第二。施阿勒的剑,洪哺依第三。万剑摆成行,闪万道金光”。在十一个大厅里“恒家矛如天上星,热欧造的矛,如火把移动。恳博铸的剑,如染上黑烟。尼能造的弓,如象牙交叉。铠甲战袍,如云彩,出现在天幕”。cKd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布默战史》中记录乌撒部武士侯汝米勺有一把非比寻常的神奇剑,叫“德布费雅尼、古侯惹米呐、固柯霍睐桀”,一剑取三名。这把宝剑,打那天雷鸣,磨那天下雨,抽剑时死人。抽过三次,使三人丧命。仁育布诺的头颅中了剑,脑袋开了花,腮帮如燕飞,盔甲断六层……在洛纪侯尼,芒布与乌撒,为争界而战,米勺与额吉额陔对阵的那天,抽剑中额吉额陔脑门心之上,他头颅开花,腮帮燕样飞,断六层披褂……若无人能敌的何备统,也被这把剑刺在脑门的顶上,他头盔破裂,盔片如蝶形,脊骨纷纷落,飞过山峰沿。说明彝族古代铸剑技术的高超。樊绰在《云南志》里记述南诏的剑、枪、箭等兵器时说:“南诏剑,使人用剑,不问贵贱,剑不离身。造剑法:锻生铁,取迸汁,如是者数次,烹炼之。剑成即以犀装头,饰以金碧。浪人诏能铸剑,尤精利,诸部落悉不如,谓之浪剑。南诏所佩剑,已传六七代也。”“枪、箭多用斑竹,出蒙舍、白崖,诏南山谷,心实、圆紧、柔细,极力屈之不折,诸所出皆不及之。”彝族古代兵器的制作,虽然所处范围各异,但手法与技艺却有诸多的共性。cKd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唐宋时期,以布、默、侯、糯四支系为代表的“乌蛮”势力崛起。经历东汉至隋这样一个很长时期的发展,此时到达了鼎盛时期,他们的势力在贵州,覆盖了今天的贵阳及周边地区和黔西北、黔西南、安顺、六盘水等地区;在云南,覆盖了今天的昆明、红河、曲靖、玉溪、楚雄、大理、东川、昭通等地区;在四川,覆盖了今天的凉山和川西南地区。尤其是在毗邻的滇东、滇东北、黔西北、黔西南、黔中、川西南等地区,以水西、播勒、扯勒、芒布、乌撒、乌蒙、于矢、畔、磨弥等各部的势力为强大,为争夺土地、人口,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九·四川土司》、《明洪武实录》卷192等载:“东川、芒部诸夷,种类皆出于罗罗。厥后子孙繁衍,各立疆场,乃异其名曰东川、乌撒、乌蒙、芒部、禄肇、水西。无事则互起争端,有事则互为救援。”根据彝文文献《布默战史》载:宋代,阿哲部水西与乌撒和罗殿国等曾先后发生“妥太之战”、“赖启之战”等多次交战,还把乌蒙、普安等各部也多次卷入战争。反映各部长期的一种“无事则互起争端,有事则互为救援”,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的关系。cKd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布支系的分支概述:彝族六祖分支后,米克克,或慕克克传六代生阿德布楚与阿德布两子,由此称之德布或德毕支系,传十代生诺陇邓,诺克博,诺濮迂三子,诺陇邓生九子,诺克博生克博维遮、克博雅德,克博维遮生维遮阿默,维遮咄、维遮鄂、维遮默遮四子形成庞大的布支系,慕克克传十七代生海邓葛余、海邓阿仁两子,阿仁葛余为磨部弥祖,海邓葛余传四代分生姆阿余、姆默遮、姆阿纵等。姆阿余传磨弥和罗婺两部,姆默遮为乌撒部祖。海邓葛余传十二代(慕克克三十代孙)生举足孟德、举足洛洪两子,孟德袭磨弥部长,洛洪为罗婺部祖。海邓阿仁为播勒部祖。海邓阿仁传十代生阿纣阿孟、阿纣莫德两子,阿纣阿孟传播勒大宗,阿纣莫德为罗殿国之祖。从阿纣莫德的第九代(克克慕下传的三十六代)阿叩举杜一支,又分部另立,别于播勒(普里)和贞丰的罗殿国,下传二十一代到阿武直汝。cKd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布和默是两大家族统治集团,分布在金沙江、盘江、乌江、赤水河流域的今黔、滇、川三省内,他们是互为姻亲的两大集团,也是互为战争对象的两大古代军事集团。经常性的军事对峙和不时的交战在播勒(布系统)和水西(默德施系统,又称“罗氏国”)间,在水西和乌撒(布系统)间,在芒布(默德施系统)和乌撒间,在乌撒和普安部(阿外惹、默德施系统)间进行。在交战中,从军事上推崇“以勇为先”的理念,与每一次的交战一样,反应彝族“乌蛮”各部上层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的关系。cKd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播勒与水西之战,也可界定为罗殿国、滇王与罗氏国之战。在彝文文献《布默战史·菲德论手段》里,记录了两家在洪依妥太地方的两次激战,播勒家的“额直迂桀,怒从心头起,好比豺狼攻马群,到了阿哲家,前沿阵地,如摧枯拉朽,连进出三番,枪头利箭,好比闪电现,伤者流血,像是洪水降,表现得如此。额德陡杰,如水中孤船,髻断披散发,赶上了战马,横在了马上,到了第二天,播勒战阿哲,阵亡的将士,遗留下的发毛,犹马鬃脱落,这样一场仗,被打了下来”。彝文文献《诺沤·举喽对歌记》也记录两家因婚事中的对歌产生争执而酿成交战的故事。历史上的播勒与水西之战情形可见一斑。cKd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芒布(又作莫补,今云南镇雄)与乌撒两部在长期相处过程中,不时因争地界而发生交战。乌撒、芒布虽世为姻亲,但在事关利益的地盘上是互不相让的,争斗是常有的事。芒布在乌撒弱小的时候,参与了凌辱乌撒的行动,招致乌撒在羽翅丰满后的必然报复,《布默战史·神奇剑》一篇记录芒布武士米毕德诺为观赏乌撒武士侯汝米勺所佩的一把神奇剑发生争执,点燃了双方交战的导火线。双方先是打口水战,德诺极力贬低米勺的形象,米勺在德诺的激怒下,双方于是约定了交战的日期、地点。即在米勺等去芒布家的次年,芒布乌撒两部在今威宁的草海与小海的结合部一带大战了一场,结果是芒布部大败而归,这一时期,约在北宋神宗年间。这次交战仅是双方多次冲突的一个缩影。cKd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乌撒部与阿外惹部(或作普安部、于矢部等,在今贵州盘县、普安、兴义一带)既世为姻亲,又不断地以兵戎相见。乌撒第四十七代的夫人是水西家的德楚赫保,从第四十九代阿德阿谷夫人系普安部阿外惹之女阿吉赫娣,到第五十八代君长鲁迂诺直的夫人实卜等[31],都出自普安阿外惹家,普安又称“濮吐珠益家”,实卜(彝文名阿赤舍崩)摄事,元末,加行省右丞,明朝“诏赐乌撒女知府”普安之女这种姻亲关系甚至一直延续到明末。但就在姻亲关系处于顶峰时期的乌撒第四十七代到第四十九代之间,乌撒部与普安部展开了多次大规模的战斗。在《布默战史·乌撒与阿外惹交战》一篇里,反映在愁娄徼洪的交战中,以阿外惹部的那待可娄为代表的将士们,当战事被强加在自己头上时,表现出不畏战、不避战、勇往直前、视死如归的尚武精神,更主要的是,反映乌撒部与阿外惹部的这一次决定性的交战,不仅解除了乌撒南部所面临的威胁,而且因获胜,使乌撒部得到属水西部地的今水城县境和属普安部地的今盘县境内的大片土地。cKd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