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呼延思正实习生汪恬)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第七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终评会昨日在我市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关领导和专家聚集古城,为推举博物馆陈列展览最具代表性的佳作而精心遴选。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西安市委常委、副市长李秋实、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张文彬、中国文物报社社长张囤生等出席了开幕式。
此次评选活动是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博物馆学会、西安市政府、中国文物报社联合承办的。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是发展博物馆文化事业的一项重大工程,为促进博物馆提高展示宣传和社会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1997年国家文物局启动这项工程,至今已连续举办了7届。此次评选活动的初评会于3月31日至4月1日在京举行,专家组成的评委会对各地选报的58个陈列展览项目进行评选后,通过投票选出26个陈列展览项目作为终评项目。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在开幕式上讲话指出,此次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是对各地博物馆开展“三贴近”实践优秀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和推广。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经10年发展,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发展成为文化战线的知名品牌。陈列展览的精品意识日益深入到博物馆工作者心中,陈列展览的内容、形式不断创新,影响不断扩大,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和服务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西安市委常委、副市长李秋实在开幕式上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大会表示热烈祝贺,并预祝评选终评会圆满成功。她说,西安是一座在中华文明演进中和人类文明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城市,其文物古迹之多、密度之大、等级之高,堪称中国西部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第七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终评会在西安举行,来自全国的文博专家和领导带来文博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必将促进西安文博工作水平的提高,推动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建设,使西安这个东方人文之都放射出新的光彩。
十大陈列精品展览评选亮点多
本报讯(记者呼延思正实习生汪恬)在昨日举行的“第七届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展览评选终评会”中,记者了解到本次评选活动有不少新的亮点。
亮点一网上展示方便评价浏览
记者了解到,在这届的评选过程中,评选活动办公室要求申报单位不仅要报送申报材料,同时要提交该陈列展览的影像文件两份,用于现场演示及网上展示。以往专家在参评过程中未能对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仅凭汇报和提交材料评选,此次的做法可以弥补这种评审依据真实性分量不足的缺陷。这样也为社会各界人士随时浏览提供方便。
亮点二5位评委出自西安
亮点三汉阳陵外藏坑陈列名列其中
此次终评入围的26个项目,均代表各地鲜明特色,其中有陕西的一个博物馆陈列项目,即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基本陈列。作为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地下遗址博物馆,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在我国乃至世界博物馆的族群中完全属于一种别样的构思与风格,其超乎寻常的遗址保护展示方式与手段鲜明地异于其他陈列方式。我省文博界对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最终入选充满希望。
张玥成为评委很开心。记者呼延思正摄
■新闻背后
18岁高中学生当评委
前天刚过完18岁生日的张玥是西安高新一中的学生,今年初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她不但学习优异而且一直重视参加社会活动。她曾在去年8月和同学一起到汉中考察偏远山区的小学教育;2005年9月,在高新一中国际教育论坛上,她曾与国外教育专家探讨国内外教育体制上的差别;2004年下半年她作为交流生去美国生活了半年,当时除了学习高中课程之外,她还参与了一些推广中国文化的活动。推选她的西安市教育局、文物局评价她,“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不是一个死读书的学生,在参观西安博物院时对博物馆建筑等方面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作为评委该如何去评选?张玥说,自己只能是非常感性地去评价,“当宣传片做得比较有艺术性、感觉这些博物馆比较有文化内涵时,会对它们比较感兴趣,还有就是看能不能获取知识,或者是从中能不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都是自己的评价标准。”
有过国外生活经历的张玥感觉到中外博物馆在国民观览作用中的一些不同,“国外的博物馆成为市民业余生活的一部分,感觉中国的博物馆有点高高在上,博物馆推广宣传普及得不够,希望有一天也像国外一样,博物馆成为一个大家休闲消遣的地方。”
中学生为什么受邀成为评委?“这是今年评审团组成的一个新的特点”,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宋司长说,“现在青少年是博物馆受众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青少年作为评委,从他们的眼光来看博物馆展览作品的好坏,选择高中生作为评委就是从学生的角度给予评选会参考意见。”此外,这次的评审团注重构成人员的多元化,邀请不同领域的人来评选,评审团不只是一些文博专业人士组成,这样选出来的作品会更加贴近群众。本次终评还邀请了中学老师作为评委,从教育角度给予一些参考意见。
西安市六中高三年级历史特级教师桑永纪也是评委之一。此次他最大的感触是应该转变教育理念,“博物馆是一个社会性的教育场所,给学生上课时应利用博物馆资源引导学生丰富历史知识,启发、鼓励学生多考察、多实践,这对学生终身教育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