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区人民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甘肃省“十四五”智慧文旅发展规划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加速推动文化和旅游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全面融入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旅游业生产和消费各环节,全面赋能内容生产创新、产品和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治理方式创新等各领域,不断提升文化和旅游运行效率及惠民服务消费体验。在消费者需求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驱动下,文化和旅游向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方向发展,这要求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内容供给、传播营销、消费体验、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促进文化产业、旅游业转型升级,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

为顺应文化和旅游发展新趋势,依据《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文旅政法发〔2021〕40号)、《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文旅科教发〔2021〕39号)、《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旅资源发〔2020〕81号)、《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旅产业发〔2020〕78号)、《甘肃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规划》(甘政办发〔2021〕88号)、《甘肃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2021-2025)》、《甘肃省关于加快全省智慧旅游建设的意见》(甘政办发〔2018〕22号)等文件,编制《甘肃省“十四五”智慧文旅发展规划(2021-2025)》,全面提升甘肃省文化和旅游智慧化发展水平,强化“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品牌影响力。

第一章形势与现状

一、甘肃智慧文旅现状

(一)智慧文旅信息基础建设初步成型

(二)智慧文旅服务、管理、营销体系初步建成

在全国率先建成省级旅游产业运行监测及应急指挥平台,全省97个4A级以上旅游景区实现数字化远程监控管理,入甘游客实时统计、智慧化导览导游、文化和旅游业态科技成果运用水平均实现大幅度提升。“一部手机游甘肃”综合服务平台以大数据为支撑,整合景区智能导游导览、乡村旅游服务、自由执业导游在线管理及服务等系统,于2018年5月上线。至目前,平台已接入全省A级旅游景区和文博场馆共计405个,其中包括93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导游导览和VR实景体验信息,含景区点位2185个、语音讲解2296条、美图(一)2万张、VR全景1476幅,发布目的地攻略城市15个、乡村游26个、自驾游22个,推出游记1585篇、短视频239个。实现773家农家乐、577条旅行线路、9596名注册导游信息在线展示,以及6843家酒店及家庭旅馆预订,平台累计服务游客1280万人次。平台的建成,有效提高了全省旅游服务的智能化、信息化、便捷化水平。同时通过官方推介、新媒体矩阵、旅游电商等方式宣传,不断提升“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品牌形象,甘肃荣登《孤独星球》评选的2017年“亚洲最佳旅行目的地榜单”榜首,并作为国内唯一省份入选《纽约时报》2018年“全球必去的52个目的地”榜单。

(三)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初具雏形

(四)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甘肃数字文化展示平台集聚了全省各大美术馆、艺术馆、各市县3A级以上景区景点、星级酒店、重要节会等文化资源,提供数字化720°VR全景、全息投影、3D虚拟场景建模、4D/5D行浸式声光秀等多项综合性数字化技术服务,为甘肃省文旅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交流共享平台。国内大型互联网公司纷纷与省内政府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合作,不断在移动游戏、短视频、社交网络等方面发力,新业态不断涌现。疫情期间,涌现出了“云博物”“云旅游”“云会展”等新业态,敦煌研究院利用数字资源推出了“数字敦煌”精品线路游、“云游敦煌”小程序等一系列线上产品。

二、存在问题及不足

总体来看,甘肃智慧文旅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处于起步阶段,项目储备较少,投入力度不够,思想认识、资金投入、体制机制、人员配备、工作措施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

(一)全省文旅行业智慧化建设任重道远

(二)“一部手机游甘肃”运营机制不畅

“一部手机游甘肃”综合服务平台为全省文旅行业信息化建设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目前已基本实现项目设计目标。由于投资建设单位不具备市场化经营职能,致使“一部手机游甘肃”门票预订、酒店预订等在线交易功能尚未形成完整闭环,需交由专门的运营企业进行市场化运营,并将建设、运营、监管等各个方面责任理清、机制理顺。

(三)网络宣传推广投入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加速发展,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宣传推广的用户会进一步减少,移动互联网平台的作用还将持续增长,甘肃文旅宣传推广渠道需进一步向移动互联网平台倾斜。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内容生产的井喷式增长,加之其他地区旅游目的地在网络宣传推广方面的投入加大,我省文旅信息有效曝光成本在逐步提高,网络宣传推广投入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第二章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文化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文化旅游强省的战略部署,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对全省文化旅游业全链条智能化提升,推动文化旅游创作、生产、消费、服务、管理全面智慧化,丰富数字文旅产品业态,拓展文旅消费空间,创新经营管理模式,着力构建数据支撑、科技引领、业态创新、跨界融合的智慧文旅生态。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政府着力加强宏观规划和政策引导,同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有效投入机制。企业在政府规划、政策和行业标准引导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适应游客需求的智慧文旅产品和服务。

坚持技术赋能,创新驱动。推进前沿技术在文化旅游业深度应用,实现文化旅游业从资源驱动、低水平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和品质驱动转变。在引领全国智慧文旅发展潮流中丰富生产要素、生产技术,创新生产方式、运营模式,培育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

坚持统筹协调,资源整合。整合省内资源、平台,进一步打通部门行业之间数据壁垒,实现涉旅数据纵向贯通和横向融通,防止信息孤岛化、碎片化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在确保信息资源可共享的基础上,各地可结合实际需求,先行先试,创新智慧文旅新模式。

坚持跨界融合,开放共享。推进文化旅游与工业、农业、科技、金融、交通等业态跨界融合,推动文化旅游服务于实体经济,释放智慧文旅发展动能。各级文旅部门共同优化营商环境,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全省智慧文旅建设。

三、发展目标

(一)智慧文旅架构体系更加完善

不断完善“一平台、一中心、三体系、三朵云”(即“一部手机游甘肃”综合服务平台,甘肃文旅大数据中心,智慧文旅服务体系、营销体系、管理体系和智慧文旅支撑云、功能云、内容云)智慧文旅建设总体架构,持续提升传播、体验和管理服务水平,“十四五”末,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消费规模大幅提升。

(二)智慧文旅基础建设基本完成

完成4A级以上旅游景区和部分3A级重点景区的智慧化建设,全省国家三级及以上博物馆全部实现数字化、智慧化,酒店、民宿、乡村旅游基本实现智慧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甘肃文化旅游数字资源库初步建成。

(三)智慧文旅产业体系逐步健全

数字文化产业逐步壮大,文化生产数字化、市场营销精准化、产业运行数据化和服务管理智能化的目标基本实现,智慧文旅对实体业的带动作用更加强劲,成为实现甘肃“千亿级”文旅产业目标的重要力量。

(四)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全省核心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品质进一步提升,新型业态不断创新,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地域品牌不断涌现,“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品牌形象进一步强化,到“十四五”末,甘肃智慧文旅发展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第三章重点任务

一、重点打造“一平台”

(一)“一部手机游甘肃”平台全面升级

“十四五”期间,将“一部手机游甘肃”数字化体验产品的扩容增建与市场化运营有机结合,全面引进战略性投资主体,打通消费支付功能,线上线下带动效益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上,启动建设“一部手机游丝路”综合服务平台,打造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游客体验端、市场运营端和政府管理端垂直细分平台。

(二)有效提升公共旅游服务水平

(三)全面实现预约预订功能

二、全面升级“一中心”

(一)提升甘肃文旅大数据中心融合归集能力

不断丰富甘肃文旅大数据资源,拓展数据采集维度,提高数据质量。横向融通公安、交通、气象、环境、商务、市场监管等部门数据,接入景区、乡村旅游点、旅行社、星级饭店、民宿以及第三方OTA平台、电子地图运营商、电子支付运营商等数据资源,纵向贯通国家、省、市、县文旅数据,实现文旅数据的交换与共享。

(二)指导市县级文旅大数据中心建设

制定文旅数据采集管理标准,提供文旅基础信息采集渠道,明确省、市、县各级文旅部门信息采集和更新权责。各市县要按照统一标准建立数据中心,完成区域文旅数据的汇总,并接入省级文旅大数据中心,实现文旅数据互通共享。提升数据分析能力,为本地区文旅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为全省文旅资源整合提供数据支撑。

(三)建立甘肃文化旅游数字资源库

依托全省文化旅游资源及素材基础,统筹文化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结合新技术及信息化手段,分类采集、梳理公共文化机构、景区景点、科研院所和文化内容生产机构的各类藏品数据、素材数据、标本数据,构建全域旅游、乡村旅游、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文物、文化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文化等多个专业数据资源库,形成甘肃文化旅游数字化体系重要资产。以“数字敦煌”为引领和示范,推进全省文化文物资源数字化建设,建设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数据中心、敦煌文化艺术国际交流与创新中心、大敦煌丝路数字人文基地、敦煌研究院档案馆及附属设施为主的敦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科技创新基地。

专栏一

1.国家文化大数据(甘肃)项目

对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工程,提炼中华民族文化、甘肃地域文化、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建设物理分散、逻辑集中、安全可信的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甘肃库、中华文化基因库甘肃库和中华文化素材库甘肃库,打造国家文化专网(甘肃区域网)和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甘肃分平台,提升省内文化数据资源汇聚和开发利用能力,将特色文化基因融入到全省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以及城乡规划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

2.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数据中心

对接“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工作,以“数字敦煌”为引领,建立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推动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数字化记录、存储和共享。建立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基因信息库,对图形符号、地域属性、时代特征、词汇语义、色彩体系等遗产基因信息核心元素进行科评估与分类,实现文化遗产基因信息准确检索、高效调用。“十四五”末完成“数字敦煌”“国际敦煌”项目,推进实施“敦煌海外文献数字化回归”工程,拓展升级“敦煌学信息资源库”。

3.建设大敦煌丝路数字人文基地

联合敦煌研究院、北京大学、兰州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院所,综合运用数字化技术,搭建面向丝绸之路沿线的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体验平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推进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数字文化建设,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丝绸之路”人文基地。以此为基础,申报创建文化遗产领域国家研究中心或重点实验室,高质量完成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4.甘肃红色基因库

发挥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优势,争取落地建设“学习强国”西北数据中心等若干重点项目,推进数据要素集聚,形成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上下游产业链和跨行业融合的数字化生态体系。建设一批红色教育数字体验平台,拓展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南梁革命纪念馆、会宁红军长征会师旧址、迭部腊子口战役遗址、宕昌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资源结合的新媒体传播路径,建设一批文化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成立红色文旅数字IP运营中心,深入挖掘和阐发其当代红色文化价值,构建“长征丰碑红色旅游”品牌矩阵。不断优化“红色文化在陇原”小程序功能,提升沉浸式体验水平。

三、完善“三体系”

(一)完善智慧文旅服务体系

1.打通数据接口实现多码合一

2.建立自驾游GIS服务平台

专栏二

1.北斗赋能智慧文旅项目

利用北斗导航系统高精度定位,对省内重点景区、文物保护区的地表自然、人文活动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开发一批基于北斗系统的智能导游机,提升游客旅游体验。加强北斗技术在旅游野外搜寻、抢险等突发应急事务中的应用。

2.甘肃旅游码服务平台

建设甘肃旅游码综合服务平台,利用北斗网格编码技术对全省4A级以上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服务场所、指引指示牌、动态标识、景点、商家和传感器等设施生成实体与虚拟的旅游码,实现旅游资源全球唯一身份标识。基于“一部手机游甘肃”平台为游客提供依托地理位置的全域旅游应急服务、精确引导、一键求救等精细化服务。

(二)完善智慧文旅管理体系

1.完善智慧文旅综合监管平台

2.完善智慧文旅舆情监控系统

完善各市(县)文旅视频监控系统,将市(县)内A级旅游景区、文博场馆等视频监控信号统一对接到省级平台。加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旅游统计数据收集,实时采集互联网论坛、社交平台、主流媒体、在线旅行社等各种渠道的游客评价、投诉和意见,与各级文旅部门、第三方研究机构、文旅企业等建立信息收集与交换机制,方便、快捷掌握游客诉求以及文旅热点事件,及时处理与反馈游客的投诉与建议,避免形成重大舆情事件。每年发布“甘肃省智慧文旅舆情监测报告”,为提高甘肃智慧文旅管理效率和游客满意度提供支撑。

3.搭建全省文旅系统多层级视频会议体系

积极探索国家、省、市、县多层级视频会议系统的协同建设模式,推进视频会议系统向景区和场馆延伸,实现全省文旅行业多层级视频会议系统的通连。增强全行业信息发布、公文处理、协同办公、资源共享的时效性和便捷度。

专栏三

1.甘肃文旅行业监管平台

2.甘肃文旅主动式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系统

(三)完善智慧文旅营销体系

1.打造甘肃文旅数字营销矩阵

构建以新媒体平台为核心的网络营销体系,实施“短视频上的甘肃”工程。强化优质内容输出与运营能力,提升平台的互动性、趣味性与社交性,通过互动营销、社会化营销、精准营销、活动营销等方式,提升“微游甘肃”“甘肃旅游资讯网”等平台用户粘性,提高甘肃文旅品牌的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举办新媒体创意大赛,实施“交响丝路·如意甘肃”文旅宣传推广精品建设工程。促进网络宣传与自驾游、电子竞技、中秋赏月活动、火星基地、体育赛事、微视频大赛等业态融合。采用网络直播、网站专题专栏、小程序等营销方式,推介甘肃厚重历史文化和特色旅游资源。

2.加强如意甘肃国际品牌知名度

充分挖掘“丝绸之路黄金段”资源优势,开展基于云计算的海外文化大数据挖掘、分析与应用,建立“数字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传播基地,打造甘肃“数字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传播优质品牌,助力甘肃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度参与文化和旅游部“云游中国”品牌活动,推出“云享甘肃”品牌系列栏目。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精品剧目及“丝路情韵”“甘声肃韵”“陇上非遗”“朝圣敦煌”等精品项目的海外数字化传播。鼓励数字文化企业通过“云展示”“云对接”“云洽谈”“云签约”等方式参与国际性、综合性、专业性展会,打造网络展会集群。

专栏四

1.甘肃智慧文旅融合营销项目

构建文旅融合营销新模式,注重新媒体运营,布局融媒体传播,通过短视频矩阵推介、直播带货、线上云游、宣传片拍摄等多种模式,赋能甘肃文旅热点和文创IP等营销运营。统筹线上线下,强化品牌引领,实现文旅产品深度融合市场。通过文旅资源整合、文创产品包装、运营渠道优化、新媒体营销能力提升支撑景区景点、文博场馆、文旅项目、文旅业态、文创产品营销、宣传、服务能力,有效助力文旅产业发展。

2.“数字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传播基地

建设丝绸之路短视频国际传播中心,加强与海外主流媒体、自媒体合作,聚焦“丝路历史”“丝路故事”“丝路城市”“丝路景点”等主题,形成“丝路+甘肃”的对外传播品牌。建设“数字丝绸之路”指数研发中心,联合有关智库及高校,开发、发布“一带一路”大数据指数和行业报告。

四、提升“三朵云”

(一)提升以数据为中心的支撑云

(二)优化以服务为中心的功能云

围绕游客需求和技术进展,不断完善服务、管理、营销等信息化功能,推进全省文旅产业全覆盖、服务全链条、管理无死角全方位的线上线下无缝对接。支持指导各市县搭建包含文化和旅游资源管理、12301旅游投诉、导游管理、网评、旅游团队电子行程管理、智慧博物馆、智慧图书馆等业务应用系统功能的智慧管理平台,为游客出行提供智能化服务。

(三)丰富以游客为中心的内容云

专栏五

甘肃省文化旅游内容云平台提升项目

对全省优秀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专业化挖掘、品牌化梳理、系统化包装、聚合化呈现,实现全省文化旅游资源的数字化集成展示和应用。在文化旅游内容创作领域推行PPP模式,吸收大众创意,吸引社会力量、专业机构参与甘肃文旅内容创作。

五、提升智慧文旅基础支撑能力

(一)推动文化和旅游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文化和旅游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平台和机制。依托兰州大学旅游信息融合处理与数据权属保护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以旅游信息融合处理和数据权属保护发展前沿与智慧旅游的需求为导向,从信息处理和数据安全两个方面开展旅游信息融合处理研究、旅游数据权属保护研究以及应用的基础性、共同性、关键性和前瞻性研究。推动重点实验室科研成果在全省智慧景区、智慧场馆、智慧酒店、智慧旅行社等业态的转化及示范应用。打造在全国具有标杆示范效应的典型案例,参加文旅、科技展会,加强经验交流与交易。

(二)推动文化和旅游技术创新应用与载体建设

推动文化和旅游科技成果的应用示范,“十四五”末,建设10-15个5G文化旅游示范应用场景,培育3-5家“互联网+旅游”创新示范基地、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创建2-3家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重点实验室等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载体,力争打造国家级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应用示范项目,培育和认定一批文化和旅游领域创新型、科技型龙头企业。升级线上“地图”功能,推动全省A级旅游景区、文博场馆将游客服务功能与电子(实景)地图连接打通。

(三)加强智慧文旅智库建设和人才培养

专栏六

1.甘肃文旅融合数字化图谱项目

依托“一部手机游甘肃”平台,建立文化和旅游融合数字化图谱,通过数字化图谱构建文旅信息数字化保护平台,打造文旅新消费体系。通过信息安全技术手段,搭建涉及文旅消费品(包括门票、文创产品、数字图像、数字音频、数字视频等)的数据资源保护,促进整个数字化市场的发展和信息的传播。

2.甘肃智慧文旅数字孪生项目

利用数字孪生技术,逐步实现景观、建筑、文物、数据的可视化,探索在有条件的景区、博物馆打造虚实统一、实时互动数字孪生体,在数字场景中高精度3D还原景区景点全貌,让用户突破时空限制,畅享“云”游。融合3D、AR、VR等新一代的图形技术,并通过移动设备触达用户,提升沉浸式体验。通过对景区数据、LBS数据、游客数据的接入管理,实现景区、景点、游客的无缝连接,助力运营决策。

3.智慧文旅标准化建设项目

发挥甘肃文化旅游标准化委员会作用,确定一批标准化示范单位,制定修订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民宿、智慧场馆、数据交换等系列省级智慧文旅标准,新编制并发布行业地方标准15项,构建智慧文旅标准化体系。开展标准化试点和示范工作,积极探索推进智慧文旅服务个性化和差异化。依托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科研和技术优势,加快研制石窟寺数字化地方标准,推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

4.智慧文旅人才服务平台

打造智慧文旅人才服务平台,通过系列系统培训项目逐步建立“企业库”“人才库”和“知识库”,打造为文旅管理部门、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文旅企业、社会从业人员提供实用高效的实习实训、人才培养、评估评测、人才流动的行业性服务平台。

六、完善智慧文旅业态基础建设

(一)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紧抓新基建契机,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云、网、端”基础设施。提升5G网络覆盖率,围绕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博物馆、图书馆等优先部署5G网络,推进“5G+智慧旅游”应用落地,“十四五”末,实现全省5A级旅游景区5G网络全覆盖。利用GIS、北斗系统、遥测、虚拟仿真等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对景区道路、设施数据和运行状况等进行采集,对文化旅游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二)智慧景区建设

鼓励A级旅游景区与“一部手机游甘肃”平台全面对接,通过APP、小程序普及语音导览服务,为游客提供景区内的观光线路、主要景点的文字和语音信息,提供景区周边旅游资讯的查询,重点打造VR体验、景区直播、数字讲解等智能应用场景。“十四五”末,全面完成4A级以上旅游景区智慧化建设。推进景区智能停车场建设,支持车牌识别、停车引导、反向寻车、自助缴费等功能,提升智慧旅游服务水平。

(三)智慧旅行社建设

建设完善基于移动端的旅行社信息门户,对从旅行社介绍、行程线路、景区景点、入住酒店、导游和旅游合同等信息数据进行查询展示。建立合同管理系统,对旅行社与游客签订的合同进行统一编码并电子备案。建立导游管理系统,为全省执业导游建立电子档案,通过导游证编号即可查询该导游的行业记录和资质情况,实现对导游的信息化管理。

(四)智慧酒店(民宿)建设

推广酒店(民宿)智能设备应用,增加游客自助登记入住设备,提供预订、查询、支付、房卡发放、打印交易凭证等功能,使游客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智能自助设备的身份验证系统、人脸识别等技术办理入住和退房手续,节约酒店管理成本,有效提升旅游服务。在酒店(民宿)客房内布设智能终端,主要功能包含酒店信息查询、旅游景区信息速递、景区视频展播、景区交通一键通等服务。“十四五”末,建设20个智慧酒店(民宿)示范点。

(五)智慧厕所建设

加快旅游厕所智慧化改造,对景区厕所进行智慧化改造,实现对游客流量、空气环境、厕位信息等的全方位监测,实现旅游厕所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十四五”末,全省5A级旅游景区实现旅游厕所智慧化改造。

专栏七

云游甘肃项目

以全省5A级旅游景区为重点,推动5G+4K/8K超高清技术在景区云直播的应用示范。发展全息互动投影、无人机表演、夜间光影秀等产品,开发一批沉浸式体验项目。支持重点旅游城市开展常驻旅游演艺项目,鼓励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线上演播项目,促进戏曲、曲艺、民乐等传统艺术线上发展,拓展“云旅游”“云演出”“云观展”“云游艺”等文化旅游消费新形式。

七、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进程

(一)打造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体系

建设甘肃特色文化信息库,整合全省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剧场等资源数据,搭建线上资源管理和应用平台,建成一批特色城市书房。在4A级以上旅游景区建设一批文旅信息阅读服务点,配置数字阅读及旅游信息服务设备。推动文溯阁《四库全书》数字化及全媒体出版开发,通过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平台,实现非遗工作全流程管理数字化。创新运用新技术与文物结合,打造数字化博物馆互动服务体系。

(二)推动公共场馆智慧化建设

(三)推动公共文化云平台建设

以国家公共文化云、甘肃省公共文化服务云、“陇上飞阅”为依托,以省图书馆、省文化馆、甘肃画院为主体,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渠道,加快智慧图书馆、智慧文化馆、智慧美术馆以及乡镇数字文化驿站和村数字文化服务点数字资源整合,打造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全民艺术普及公共服务总平台、艺术普及资源总库、艺术普及文创中心、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中心,打造群众文化活动的大集成、大展台。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实现包括智慧分析、智慧评估和辅助决策等功能在内的智慧化运营,优化数据反馈模式,获取用户画像,为差异化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专栏八

1.智慧博物馆

通过数字化手段真实、完整地记录博物馆数据,实现文物信息的永久保存与残缺文物的虚拟修复。实现全方位的展品活化与展示创新,为游客创造方便快捷的文化体验。从智慧服务、智慧保护、智慧管理三个方面,实现文博院馆对公众、藏品、馆务等的智能配置和信息聚合。“十四五”末,全省完成30家智慧博物馆建设。

2.智慧图书馆

推动智慧图书馆统一平台建设,优化数字文化馆图书馆总馆、平台功能。以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为核心,搭建一套支撑智慧图书馆运行的云基础设施,搭载全网知识内容集成仓储,运行新一代智慧图书馆管理系统,建立智慧化知识服务运营环境,在各级图书馆及其基层服务网点建立实体智慧服务空间,打造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和主体自有知识产权的图书馆智慧管理系统。

八、壮大数字文化产业

(一)培育壮大数字内容品牌

深入挖掘敦煌文化、长城文化、长征文化、黄河文化、始祖文化内涵,充分运用动漫游戏、网络音乐、网络表演、网络视听、网络出版、数字艺术等产业形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文化IP品牌。建设敦煌、兰州两个动漫创意脚本基地,促进动漫企业与VR/AR、MR、裸眼3D等前沿科技结合。建设具有鲜明动漫产业形态的特色聚集区和动漫文化体验馆。推进动漫IP与老字号跨界合作,互相赋能。开展甘肃文旅短视频传播创新“云创意”工程,制作和推广若干具有突出传播力和影响力的甘肃特色文旅短视频精品。运用AI创意制作等智慧媒体技术,打造甘肃文旅精品纪录片名片产品。策划创作“云游丝路”系列融媒体娱乐文旅产品,开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VR旅游项目,打造甘肃文旅新亮点。

(二)加快数字文化产业业态创新

支持省内文化场馆、文娱场所、景区景点、街区园区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将创作、生产和传播等向云上拓展。提高线上制作生产能力,培育一批符合互联网特点规律,适合线上观演、传播、消费的原生云演艺、云展览产品。在文化、旅游、民俗、美食、电商等领域与5G、短视频、音频、虚拟现实、在线直播等新技术业态相结合,引入短视频服务类、音频服务类、云服务类、电商类企业,以数字内容生产为抓手,打造“线上引流、线下转型”的发展新模式。

(三)打造数字文化产业集群

健全文化数据产品和服务体系,打造一批数字文创特色产品,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数字文化产业化。鼓励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敦煌文化产业示范园等10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26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打造数字文化产业园区,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激发数据资源要素潜力,推动产业链创新与应用。培育1-2家数字文化产业领军企业,打造1-5个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建设50个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数字文化产业项目。积极推动实施文旅产业招商、优质项目遴选、政银企对接活动,充分调动产业链上下游和消费者支持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专栏九

2.“云游丝路”融媒体娱乐文旅产品开发

通过实景数字化互动游戏设计,开发“云游丝路”游戏,打造甘肃文旅新亮点。探索进行互动游戏与实体商店相结合,实现文旅衍生品网络直购。开发在地VR体验项目,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VR旅游项目,扩大甘肃文旅品牌知名度。

九、促进智慧文旅融合发展

(一)推动智慧文旅跨界融合发展

推进数字文旅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消费品工业、智慧农业融合发展,与金融、物流、教育、体育、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发展动能。重点依托工业科技、生物医药、重离子科技等重大成就,创新开发矿山公园、酒文化博览园、火星基地等科技旅游景点。开展房车自驾游、登山露营、户外运动、沉浸夜游等旅游装备自主创新研发,加快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具有孵化衍生功能的科技型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与旅游智能化融合,继续实施网络“后备箱”工程。

(二)推动数字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逐步实现国家文化公园主题展示区5G网络全覆盖。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对文博资源进行数字化展示,对历史名人、诗词歌赋、典籍文献等关联信息进行实时展示。实施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化再现工程,数字化采集长城、长征、黄河甘肃段的珍贵文化文物及生态资源,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建立遗址遗迹、生态景观的“数字档案”,打造长城、长征、黄河文化数字场馆矩阵及数字展示网络,建设一批数字文化体验厅、数字文化体验馆、数字文化体验园,构建数字国家文化公园体系。

(三)发展智慧乡村旅游

以全省206个乡村旅游示范村为重点,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特色,利用电子商务推进“一村一品”产业建设专项工作。鼓励采用网络直播、网站专题专栏、小程序等线上营销方式,推介省内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推动更多脱贫地区旅游业商户“触网”,利用网络直播平台开展营销。持续抓好乡村旅游、民宿客栈、民俗演艺及“一包如意走丝路”文创、“甘味”农特产营销,打响“厚道甘肃·地道甘味”品牌。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支持社会资本和企业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

专栏十

1.甘肃智慧文旅开放式创新平台

规划智慧文旅创新工坊集群,建设文旅特色业态创新与创意孵化平台,广泛调动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及高校等全社会智力资源,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优势,为甘肃智慧文旅产业建设提供具有开放性和拓展性的资源聚合能力与转化应用能力。

2.甘肃文旅康养平台

建立甘肃康养目的地资源环境监测体系,从空气、水质、生环等方面全方位提升康养目的地环境质量。丰富甘肃文旅康养服务,通过APP、小程序为公众提供康养目的地推荐、品牌宣传、线路规划、信息咨询、产品预订、VR体验、旅游安全、健康教育等功能,创新实现康养消费服务。

3.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再现工程

第四章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加大财税支持

三、重视人才建设

四、强化责任考核

建立智慧文旅重大项目库,明确规划入库项目的任务分工、路线图和排期表,并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年度目标考核体系。依法依规推进重大项目和重点任务,实施专项督导和评估机制。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建立智慧文旅目标责任制,将智慧文旅纳入年度考评目标,对景区、场馆、酒店、旅行社等文旅服务单位和企业实行量化考核,作为质量评定复核的重要依据。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对智慧文旅项目和成果进行投入产出、综合效益、推广价值等方面综合评估,持续提升智慧文旅工作水平。

THE END
1.智慧博物馆解决方案1.35G智慧博物馆解决方案 1.35G 摘要 :智慧博物馆解决方案是一种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手段为基础,以数据整合共享为核心,以各类便民服务为重要内容,以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为目标的现……智慧博物馆解决方案是一种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手段为基础,以数据整合共享为核心,以各类便民服务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9487033264125817&wfr=spider&for=pc
2.智慧博物馆弱电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国家级博物馆PPT103页很全面博物馆为国家级博物馆,整个项目的设计指导思想是“多系统联动、智慧管理、智慧应用”。所有的基础智能化系统都基于中心智慧平台进行管理。 整个智慧博物馆以互联网+物联网为核心,以智能化各子系统为硬件基础,将智慧平台与博物馆信息管理系统相结合,打造顶级国家级智慧博物馆,形成多业务管理平台。 https://zhuanlan.zhihu.com/p/636787866
3.博物馆智能导视系统有哪些功能?博物馆智能导视系统以导视大屏、APP、微信小程序、H5为应用触点,提供精准的室内定位导航服务。 参观人员通过大屏上的二维码可以查看展馆的地图分布,对想要前往的展品区进行导航,快速到达目的地,全程语音导航。此外,地图中可以集成整个博物馆的参观线路,游客可自行安排行程,不必跟着一堆人参观一个展品。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4KSU7KN0538NIVF.html
4.北京观川科技有限公司智慧博物馆系统北京观川科技有限公司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文博行业产品的研发和设计,专注为博物馆和美术馆以及图书馆等设计研发预防性保护装备和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管理系统,数字化RFID藏品资源管理系统,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以技术为导向,致力于文物保护领域提供整套基于物联网解决方案的科技型公司。 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文物保护“十四五发展规划”http://www.senseea.com/contact.html
5.智慧博物馆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智慧文旅因此,作为博物馆的安防系统应该是一个高清晰、多功能、智能化、联动报警、高灵敏的多系统结合的综合系统http://www.typrotech.com/zhihuiwenlv/2023/11-14/396.html
6.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博物馆导览系统【摘要】:针对日益增长的智慧展览需求,利用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支持,构建智慧博物馆系统。系统大致分为三个部分:RFID的展品管理系统,基于iBeacon的导航系统,基于多媒体技术的互动系统。通过移动端应用+博物馆iBeacon基站+游客信息三位一体的模式,使人与展品之间实现实时、实地、智能的互动,提高观览的体验和效果。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FJDN201703007.htm
7.常朝科技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化展陈文物活化公司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化展陈|文物活化|文物数字化保护|重庆常朝科技有限公司-为全国近百家博物馆提供数字智慧化解决方,9年数字化博物馆技术支持,核心产品包括博物馆管理、文物保护修复、观众服务、陈列展览、大数据分析以及数字化应用等在内的70余套系统!!!https://www.chinamuseum.cn/
8.“00”后的“她”为智慧博物馆代言数智技术让文物“活起来”(含央视网消息:智慧博物馆是以数字博物馆为基础,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构建的以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为特征的新型博物馆形态。今年11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新成果——中华文明云展试点上线。与以往展陈不同,我国博物馆界首个数智人“艾雯雯”担纲导览,引领观众沉浸式观展。 https://news.sina.cn/gn/2023-12-02/detail-imzwrcvs3168784.d.html
9.最全面的智慧博物馆综合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博物馆文化馆等项目智能化与信息化如何设计?需要规划哪些系统? 智慧博物馆是近年来在实体博物馆、数字博物馆概念基础之上,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演变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其深 入剖析实体博物馆和数字博物馆存在的问题,基于博物馆核心业务需求的完整的博物馆智能生态系统。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1223/20/56544625_1010044127.shtml
10.智慧博物馆信息化系统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pptx智慧博物馆信息化系统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 汇报人:小无名 2023-11-30 contents 目录 建设目标与需求分析 平台功能模块 关键技术实现 系统部署与集成 安全与保障体系 实施与运维管理 效益评估与优化升级 建设目标与需求分析 01 03 实现博物馆内部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01 实现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提高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1202/6141002133010014.shtm
11.中国国家博物馆智慧管理系统中国国家博物馆智慧管理系统 核心诉求 ———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十大博物馆”之一。出于公益和保护展品的目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实行限流免票参观政策,其营收重心也从门票收入转为向公众提供文化增值服务和文创周边销售获取收入。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观众管理具有免票进入,每日限制客流等特征;此外为了充分挖掘观众资源,配合https://www.9td.cn/newsitem/278251755
12.智慧博物馆解决方案智慧博物馆解决方案是指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的方法,将博物馆转变为更智能、互动和数字化的空间,以提供更丰富的参观体验。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智慧博物馆解决方案的特点和元素: 智能导览系统:为博物馆访客提供个性化的导览服务。这不仅包括基于位置的服务,还能根据访客的兴趣和历史行为提供推荐。此系统可通过手机APP或是内部https://www.stourweb.com/peixun/fangfa-2141
13.智慧博物馆运维解决方案.pptx智慧博物馆运维解决方案科技赋能智慧新管理智慧博物馆可以理解为以数字博物馆为基础,以博物馆的“运营智慧化”、“管理智慧化”、“服务智慧化”、及智慧服务扩展出“互联网+”为框架,具备“分析”能力的博物馆,提供博物馆收藏保管、宣传教育、陈列展览、多媒体互动展示等各项业务的数字化支撑,是博物馆现代化运行服务https://m.renrendoc.com/paper/314649784.html
14.智慧博物馆解决方案之环境监测应用子系统智慧博物馆物保环境监测系统主要是为了满足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遗址保护现场、考古发掘现场等环境监测的需要,实现大气温度、大气相对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含量、文物表面温度、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度、紫外辐射强度、浮尘、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风速、风向、降雨量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挖掘整理https://www.tuya.com/cn/industry-details/Kas9mb3jbjml5
15.智慧博物馆管理云平台首页>>智慧博物馆管理云平台 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 一站式呈现全馆运营态势,智能预测趋势,快速响应突发状况 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对博物馆业务全数据进行梳理和整合,方便全方位掌控运营情况,为博物馆精细化管理提供可靠决策依据。 勾勒精准数据模型 多维动态可视化展示 http://www.efrontop.com/bwg/index.html
16.智慧票务系统景区门票系统博物馆票务系统游乐场票务系统选座帝纳达科技专业提供智慧景区系统、智慧票务系统,,景区票务系统,博物馆票务系统,游乐场票务系统、选座票务系统等整套行业解决方案https://www.posdnd.com/
17.智慧博物馆建设方案一、智能化展览系统 智慧博物馆需要具备智能化展览系统,包括多媒体展示、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先进的展览技术,可以为游客提供更加生动、鲜活、互动的展览体验。同时,智能化展览系统还可以实现展品的自动化监控、数据采集和分析,为博物馆管理提供更加科学、准确、高效的支持。 https://www.1230t.com/blog/zhxt/5835.html
18.七大功能揭秘:博物馆智慧导览系统的魅力博物馆智慧导览系统的出现,为观众提供了更为便捷、个性化的参观体验。从馆内地图、导航,到语音讲解、自动讲解,再到扫码讲解、AR功能和3D文物展示,观众可以在这里尽情探索历史、感受文化。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博物馆智慧导览系统还将为观众带来更多惊喜,让历史与科技相映成趣,共同书写人类文明的新篇章。https://www.3dwxb.com/problem/detail/489.html
19.现代化智慧博物馆环境温湿度综合系统解决方案博物馆有线/无线环境参数一体化在线监控系统 北京盛世宏博科技有限公司 前言: 北京盛世宏博科技有限公司根据博物馆温湿度监控系统用来监控博物馆展会、库房的温湿度,实时监控温湿度,具有数据采集、数据统计、超限告警、远程监控的功能。通过远程监控使文物库房,确保文物的妥善和安全。 https://www.chem17.com/tech_news/detail/2937360.html
20.智慧博物馆3d可视化数字孪生系统软件开发数字孪生技术逐渐在各个领域得到应用。其中,智慧博物馆是数字孪生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场景。通过数字孪生系统,博物馆可以将实体展品和展览空间等信息进行数字化建模,使观众在虚拟环境中获得与实际博物馆相似的体验。 为了实现智慧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我们将开发一款3D可视化数字孪生系统软件。该软件将以博物馆的展览空间为基http://www.opgsa.com/article-1492.html
21.智慧博物馆藏品数字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先行文旅智慧博物馆的藏品管理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对每一件藏品的精准定位与实时跟踪。从入库登记到出库展览,每一步操作都记录在案,确保藏品的安全无虞。特别是馆藏架位管理系统,利用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能够迅速定位藏品位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与准确性。此外,系统还具备智能预警功能,一旦藏品出现异常https://www.jianshu.com/p/83572b348f74
22.参观博物馆有感(精选5篇)智慧博物馆的提出和发展可以说是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将实体博物馆和虚拟博物馆结合起来,二者相互促进,让博物馆的各个参与者联系起来,尤其是让观众参与其中,形成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当然这个生态系统的发起者在博物馆一方,博物馆首先提供服务,然后观众参与其中,二者再不断交互,修正博物馆功能和服务,达到和谐的统一。https://www.1mishu.com/haowen/158641.html
23.传播服务,积木易搭助力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系统智慧升级积木易搭为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提供的智慧博物馆整体解决方案具有高度集成、系统化、实用性与先进性相结合、安全性、易用性、前瞻性等特点,最终实现以各数字化应用信息系统建设为纽带,整合博物馆珍贵文物资源,实现文物信息共享,创新管理模式,从管理、保护、研究、服务等多层面统一构建博物馆文物数字化管理与保护、数字化传https://tech.china.com/article/20220727/072022_1112356.html
24.先行文旅智慧博物馆景区导览票务系统解决方案福建先行网络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是国内一流智慧文旅解决方案提供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年来,先行文旅秉持“科技创新,赋能文旅”的理念,聚焦文旅信息化领域。现有业务主要包括:智慧文博解决方案、智慧景区解决方案、智慧导览解决方案、智慧票务解决方案、全域旅游解决方案等,并可因应其发展需求不断扩展。 公司总部https://www.16u.com/
25.博物馆综合管理系统解决方案智慧文博博物馆综合管理系统解决方案以安全管理系统为中枢,以入侵报警系统为核心,以声音复核系统、图像复核与视频采集系统、视频巡查系统和安防专用通信系统为补充,以管理中心值班人员和巡查保安力量为基础,各子系统之间即独立工作又相互配合,结合消防管理应用,形成一个全方位https://www.hikvision.com/cn/solutions/Culture-Tourism/Museum/Museum/
26.毕节市博物馆智慧博物馆数字互动体验墙系统项目询比采购公告本项目毕节市博物馆智慧博物馆数字互动体验墙系统项目,采购人为毕节市博物馆。项目已具备采购条件,现对该项目进行询比采购,欢迎具备相关资格的公司前来参加。 一、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毕节市博物馆智慧博物馆数字互动体验墙系统项目 项目编号:GZSZ-Z-2024-161 https://www.bjmuseum.net/wap_doc/28697243.html
27.博物馆如何实现数字化让布展轻松便捷:浙江省博物馆智慧自主策展应用系统 博物馆的展览一方面受制于馆藏文物不够丰富,另一反面也缺乏对已有馆藏文物的盘点、梳理与解读,大量文物仍处于“待开发”状态。随着策展团队专业性的提高,博物馆是否有策展能力对该馆的展览是否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产生了重要影响。 http://www.sanyamuseum.com/a/chenliexuanjiao/2024/0407/6315.html
28.从博物馆语音导览系统发展谈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智慧导览系统建设纵观国内外博物馆导览系统的发展历程,举凡技术应用、形式设计、内容创意等博物馆行业和相关行业都进行了积极探索。特别是2014年以后,智慧博物馆建设、“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的发布在全国文博界引起了较大反响,越来越多博物馆加入智慧化建设行列,数字化导览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形成了视听一体、自由选择、定向推送、https://www.depthlink.com/news_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