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博物馆系列中小型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国内外博物馆大多采取了“闭馆”措施,同时众多内部管理、展陈服务被转移至线上,但仍然很多中小型博物馆因信息化发展不完善,不能及时转变服务方式,做到“闭馆”不“闭展”。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了不同博物馆间的发展差距,另一方面也对中小型博物馆的智慧博物馆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

1、智慧博物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智慧化建设

智慧博物馆功能范围主要涵盖了智慧保护、管理和服务三方面。从技术层面讲,智慧博物馆依托日益成熟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可以有效改善以往博物馆内外“信息孤岛”的困境,实现博物馆在公共服务、文物保护与组织管理等业务流程优化升级。从近几年国内文博行业探索实践看,智慧博物馆平台在文物保护、行政管理、展示创新、观众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日渐凸显。

中小型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群体中的数量主体,长期以来由于经费、人才、藏品等客观条件的不足,以致信息化发展整体滞后。随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智慧博物馆模式的兴起,为缓解这种“天然的鸿沟”带来了机遇。内部管理方面,智慧博物馆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可以对内部的工作机制、行政管理、业务流程、数据统计、人员的信息化技能素养等方面,带来很大程度的改善与提升,使原先比较随机的日常工作更加规范化、条理化,甚至是为机制改革带来创新。在博物馆的专业工作层面来讲,大量技术的利用能够在藏品管理、文物保护、学术研究、历史文化研究、观众个性化服务、文物数据资源共享以及网络“云服务”和宣传等多个环节,弥补以往的发展困境。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智慧博物馆的建设是对博物馆工作的一次“重塑”和重大提升,是对各类博物馆发展不平衡的有效改善。

当然,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智慧博物馆的建设、发展和潜力发挥,都需要依靠人的力量来完成,甚至可以说,智慧博物馆最关键的还是“人的智慧”。对于以往缺乏信息化发展经验,人员储备和经费都有很大不足的中小型博物馆,如何建设符合自身需要的智慧博物馆应用系统,如何面对建设后的功能和服务升级,同样也是巨大的挑战。无论是建设时期的经费申请、业务和技术规范、需求梳理、质量把控乃至日常工作习惯,还是建设后的日常应用、优化升级、内容生产、宣传舆情、网络安全和观众服务保障,都需要做好。

2、智慧博物馆中智慧化建设的“痛点”

很多中小博物馆智慧化建设,除了资金和硬件配置提升外,有一些共性的问题,成为工作发展的“痛点”。

智慧化发展的功能需求不明确,业务流程缺乏规范。就目前建设经验来看,虽然智慧博物馆的宏观模式比较一致,但是具体到不同博物馆、不同工作人员来说,又具有相当程度的个性化。由于很多中小型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普遍落后,缺乏一定的“信息化素养”,使得在智慧博物馆平台的构建、观众服务的需求调查和形式创新等各个环节,工作人员无法明确自身业务需求和目标诉求。加之工作流程缺乏规范性,业务节点不明确,使得信息化系统在进行“管理”“服务”等环节设置上缺乏依据。

信息化基础薄弱,数据和信息化孤岛现象突出。由于长期以来建设的不足,中小型博物馆在藏品管理、文物保护、展览、教育、观众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软硬件基础都比较薄弱,各类数据缺失较多,在各类数据的关联应用方面,也鲜有尝试。这就造成博物馆业务数据之间的“孤岛化”现象较为突出,至于智慧博物馆发展理念中的利用各类数据进行深入挖掘、整合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传播等未来愿景,更是有比较大的距离。

对于地域历史文化、文物藏品的资源挖掘和研究不足,“内容生产”滞后。在智慧博物馆建设中,为观众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强化文物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大众共享,组织有特色的教育活动,尤其是各类线上文化服务,都离不开对馆藏文物和地域文化的深入研究。古德曾说:“博物馆不应该是物品的坟墓,而应该是思想的摇篮”,深化研究,加强高质量历史文化内容的生产,也是亟须补齐的短板。

3、智慧博物馆的智慧化发展思考

智慧博物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尤其是中小型博物馆要尽量将有限的经费、人员和精力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在结合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本馆需求的智慧化发展道路。

坚持重点突出、按需建设的原则。面对有限的经费和资源,中小型博物馆应在“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的大范畴内,选择最为需要的“必建”内容。最新发布的博物馆评估定级中的打分项可以作为很好的依据,也可以尝试进行一定的观众调查研究,比如重点在藏品保护、藏品管理、网站和线上服务、教育活动、导览导视、新媒体宣传、网络安全等方面强化建设,保证最基础的文物保护、观众服务和数据建设等内容。

就博物馆内部而言,做好智慧化发展的各方面应对也是当务之急。加强信息化专业部门和人员的配置、培养,确保智慧化研究和建设的专业性。制定信息化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就经费、人员和业务需求的实际,采取分步走的发展战略。尤为重要的一点是,中小型博物馆要明确工作人员和观众的角色划分,着重加强馆内各项业务工作流程的规范化建设,无论是文物保护、内部管理还是观众服务,如果没有科学规范的业务流程,将会对各馆智慧化发展的需求、建设目标以及后续的应用带来困扰。

广州欧科,深耕于智慧博物馆,博物馆信息化,数字博物馆等服务,是“科技+文化+创意”融合领域的独角兽企业。

THE END
1.国家文物局等十三部门:推动文物资源数字化智慧博物馆建设推动文物资源数字化、智慧博物馆建设、大遗址展示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通过国家科技计划,支持文物科技创新研究。https://www.163.com/dy/article/IK2I1G180519DFFO.html
2.智慧博物馆建设方案智慧博物馆建设方案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智能化展览系统 智慧博物馆需要具备智能化展览系统,包括多媒体展示、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先进的展览技术,可以为游客提供更加生动、鲜活、互动的展览体验。同时,智能化展览系统还可以实现展品的自动化监控、数据采集和分析,为博物馆管理提供更加科学、https://www.1230t.com/blog/zhxt/5835.html
3.传统文化场馆的智慧建设之旅“金沙遗址博物馆是试点单位中唯一一家遗址类博物馆,具备良好的数字化、智能化基础和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与定位。”吴彬说。以成为智慧博物馆试点单位为契机,金沙遗址博物馆在智慧化建设上进行了辛勤的探索,并建成了以观众为核心的综合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这一平台站在观众的角度,综合运用各项技术,打造一体化、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3419457285940500&wfr=spider&for=pc
4.智慧博物馆建设总体要求内容提示: T/CESA XXXX—202X1智慧博物馆建设总体要求1 范围本文件给出了智慧博物馆总体架构,规定了基础设施要求、云平台要求、大数据平台要求、智慧应用要求以及安全保障和运维保障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智慧博物馆的整体规划以及具体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维。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https://www.doc88.com/p-59459641093326.html
5.团标《智慧博物馆建设总体要求》发布团体标准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提出、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归口管理的《智慧博物馆建设总体要求》(T/CESA 1254—2023)团体标准,于2023年3月31日发布,并于2023年4月1日正式实施。 智慧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智慧博物馆建设总体要求的参考和引导。针对博物馆核心业务需求,需要制定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用于引导博物馆建设(改http://news.21csp.com.cn/c907/202306/11420828.html
6.王春法委员谈智慧博物馆建设我们在金砖国家博物馆联盟框架下达成共识,共同牵头研究智慧博物馆建设标准。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要求在尊重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结合国情实际和博物馆需求,从加强博物馆管理、提升策展水平、改进观展体验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智慧博物馆建设标准,形成智慧博物馆的全球“样板”。https://www.hi.jcy.gov.cn/Wap/WModule/M001/wap_view.aspx?i=508703
7.数字赋能,智慧博物馆建设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展开?数字赋能,智慧博物馆建设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展开?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AR/VR/M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博物馆已经逐渐从单一的实体形态向具有完整智能生态系统的智慧博物馆方向发展。相比于传统博物馆,智慧博物馆运用网络化、系统化、数字化的手段和载体,在管理方式、公共服务、展览体验、藏品保护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news/1291764
8.文旅融合背景下中国智慧博物馆建设研究文旅融合背景下中国博物馆开展智慧博物馆建设符合中国旅游发展、博物馆管理及观众参观需求,同时也得到政府政策以及高新技术的支持,其建设有较强的可行性。从博物馆建设角度来看,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中国智慧博物馆应包含传统实体博物馆各要素、数字化技术和智慧化系统三个部分。实体博物馆既是智慧博物馆建设的基础,也是重要https://wap.cnki.net/lunwen-1021777134.html
9.泰州市扎实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泰州市扎实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 今年以来,泰州市加快博物馆智慧化升级改造,以公众服务需求为核心,用多维展示互动形式,实现公众与博物馆藏品的高度交互,为社会公众提供无处不在的文博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市民线上参与、线下“打卡”。 足不出户逛虚拟展厅。虚拟展厅也称“线上展厅”,网民可以通过在线观展的方式足不出https://www.ourjiangsu.com/wap/a/20211223/1640243404717.shtml
10.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国博将推智慧展厅计划4新京报:刚才你也谈到智慧博物馆建设,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智慧博物馆是一种新的参展方式吗?智慧国博建设有哪些进展? 王春法:现在说到智慧博物馆,往往和信息化“画等号”,这是不对的。智慧博物馆,我们一直强调的是智慧管理、智慧展览、智慧服务。国家博物馆从2018年开始推动智慧国博建设,按照5条技术路径来推进,即透彻感https://china.qianlong.com/2023/0308/7986236.shtml
11.智慧博物馆发展中的数字人文建设———以上海博物馆的实践为例智慧博物馆发展中的数字人文建设———以上海博物馆的实践为例 智慧博物馆发展中的数字人文建设 ———以上海博物馆的实践为例 刘 健摘 要 智慧博物馆概念的出现已经有近 10 年了,在智慧博物馆建设的实践中,采集了大量数据 后,对数据的运用却显得不那么尽如人意,在某种程度上这可以说是智慧博物馆建设所面临http://dhr.ruc.edu.cn/E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59
12.“大数据”背景下智慧博物馆发展对策分析在智慧博物馆建设时需要实现功能的不断扩展以及延伸,为后续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还要充分的发挥信息化建设的优势,满足实际的建设要求以及标准,博物馆建设要充分的研究人工智能技术转变以往文物信息收集和展示工作中的局限支出,通过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相互融合搭建完善的信息平台,在这一平台模式应用时,数字化博物馆https://www.fx361.com/page/2021/1206/9392760.shtml
13.“物联网+藏品”湖北省博物馆加快建设智慧博物馆11月8日,湖北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对各类青铜器、金器等文物进行修复及信息采集录入。近年来,湖北省博物馆持续加大文物保护投入力度,新研发的“物联网+藏品修复综合管理和应用平台”荣获“第七届全国十佳文博技术产品及服务奖”。该平台将博物馆文物修复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现场采集待修复文物的尺寸、外观等信息,并实时https://news.hubeidaily.net/pc/c_3321979.html
14.从博物馆语音导览系统发展谈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智慧导览系统建设纵观国内外博物馆导览系统的发展历程,举凡技术应用、形式设计、内容创意等博物馆行业和相关行业都进行了积极探索。特别是2014年以后,智慧博物馆建设、“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的发布在全国文博界引起了较大反响,越来越多博物馆加入智慧化建设行列,数字化导览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形成了视听一体、自由选择、定向推送、https://www.depthlink.com/news_236
15.郑州博物馆“智慧大脑”让服务管理保护更聪明明确数字化转型战略,设计智慧博物馆建设架构 郑州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同其他博物馆一样起步于展览中各种数字技术的展示、线上传播等应用场景,但郑博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选择了一条更加艰辛但却充满前景的道路。2018年起,谋划场馆整体智慧化建设,提出郑州博物馆数字化创新的战略目标,围绕“智慧服务”“智慧保护”“智慧管http://news.hnr.cn/snxw/article/1/1829010068048506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