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践行者王春法委员谈智慧博物馆建设:需要更多“跨界”人才

原标题:【中国梦·践行者】王春法委员谈智慧博物馆建设:需要更多“跨界”人才

光明网记者李政葳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管理是多学科的、综合的,既需要学历史专业、文博专业的,也需要学化学、物理学、环境学、生物学等理工科的,还需要学书法、绘画、设计等艺术学科的优秀人才。复合型‘跨界’人才短缺,是现在最着急的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这样说。

围绕这些,王春法委员与记者聊起了他的看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接受光明网记者采访

博物馆里观众数量不是越多越好

记者:最新数据显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博物馆数量从1978年的349家增长到现在的5136家,2018年年参观人数超过10亿人次。如何看待当下的“文博热”现象?

王春法:随着社会发展,当我们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后,不可避免地会回过头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祖先是怎么过来的,他们走过的路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发展有什么启示。当下这个阶段出现的“文博热”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现象,存在一种必然性和规律性。

对任何一座博物馆来讲,当然希望大家来参观展览,但并不是说博物馆里的观众越多越好,杂乱无序的参观环境不是好事。

近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观众参观人数不断在刷新记录,2017年达到807万人,2018年达到861万人,这还是在闭馆两个月的情况下达到的;今天春节期间,国博观众参观人数更是创下历史新高,人数最多的是从初二到初五,每天都在65000人以上,大年初三甚至达到68000余人的历史峰值。

但我们测算过,国博的最大容量大概是三万五到四万人。过多的参观量其实会使观众的观展体验直线下降,从博物馆里获得的精神享受也会大打折扣。

因此,我们确实希望创造一个相对安静、舒适的观展环境,让每一位观众进来以后,能够静下心来欣赏文物,能深入地思考文物内在的精神价值,使思想上、情感上得到升华,从而获得文化的认同。这也是我们2019年的一大挑战,如何为观众提供更加舒适、更加静谧的观展环境,让大家进来国博后能够深入思考或挖掘文物背后的精神价值,能够欣赏文物的设计之美。

文物“活起来”应该有多种方式

记者:说到《如果国宝会说话》《文物戏精大会》等爆款,人们基本都是耳熟能详。应该如何用好创新手段,将文博“宝藏”更好地呈现给观众?

王春法:要说文博领域的资源,可以说是比比皆是、极为丰富,主要看你有没有一双识宝的眼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问题,转化和发展是目的,创造和创新是手段。那么,通过哪种方式手段实现这种转化呢?

在去年国博举办的“马书林中国画作品展”上,《关羽组画》《穆桂英组画》《包龙图组画》《齐天大圣组画》等组画吸引大批观众围观。(李政葳/摄)

我认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手段是多样的,而非单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不仅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这样一些核心的东西,我们不能丢。

其实,让文物“活起来”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文物从库房移到展厅里,是一种“活起来”;从北京到外地巡展,也是一种“活起来”;从外地来到北京,还是一种“活起来”。博物馆最重要的产品是展览展示,只有把文物放到展览里,才能真正把优秀的具有审美价值、历史价值、时代价值、科技价值的东西展示出来,这正是我们更应该做的。

智慧博物馆需“人+物+应用+管理”多端融合

记者:互联网技术在文博行业应用不断加深,中国国家博物馆也启动了“智慧国博”项目。目前进展情况如何?将有哪些规划?

王春法:2018年初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动“智慧国博”项目,旨在消除信息孤岛,实现应用系统之间信息共享;充分开发利用藏品信息数据丰富藏品呈现形式,满足公众参观欣赏的需求;完成对老旧设备的更替,通过云端设备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等。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到2021年初步建成设施智能化、数据融合化、管理高效化、服务精准化、安防协同化的“智慧国博”建设运营服务体系。

“智慧国博”建设大体分为三个层面,即技术层、平台层和应用层。我们会遴选物色一些符合条件的一流企业来协同推进这项工作;在呈现形式上也会采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手段。对此,中国国家博物馆部分文创产品已进行了尝试,今后将继续在理论、技术、人才方面保持改进。

记者:智慧博物馆建设逐渐得到国际博物馆界重视,能不能谈谈建设面临的挑战?

王春法:现在博物馆的文物藏品形态丰富多样,藏品数量动辄达到数百万件。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数量就超过了140万件。这就要求藏品管理必须从传统的手工登编向数字化转型,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和管理,并进行数据储备。

今年1月29日至3月1日,围绕“国宝”虎鎣主题展览在国博举行。图为青铜“虎鎣”虚拟互动展示(李政葳/摄)

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国内博物馆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总体上仍滞后于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一是缺乏智慧博物馆建设的统一标准。智慧博物馆不是简单的建立一些应用系统和多媒体展示,而是需要一整套“人+物+应用+管理”的多端融合体系,需要在统一标准体系下,结合各自博物馆实际有序建设。

二是传统博物馆管理体系封闭分割,部门之间彼此联系较少。这就需要对博物馆的整个管理体系进行格局重塑、流程再造与组织重构,除理顺部门职能外,更要保证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顺畅、信息共享、执行有序,从整体上提高效率。

四是国际技术合作交流不平衡。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也有明显差距,在博物馆领域这种差距也同样存在。

记者:这方面有哪些建议?

王春法: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去年10月举办了首届金砖国家博物馆联盟大会。我们在金砖国家博物馆联盟框架下达成共识,共同牵头研究智慧博物馆建设标准。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要求在尊重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结合国情实际和博物馆需求,从加强博物馆管理、提升策展水平、改进观展体验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智慧博物馆建设标准,形成智慧博物馆的全球“样板”。

在智能时代,专业化的管理者和技术人才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关键,智慧博物馆建设对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和专业素养提出很高要求。因此,应该高度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和创造性。

将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加强与国外名馆合作

记者:作为国家的文化客厅,中国国家博物馆今年会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大动作”?

王春法:中国国家博物馆将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继续加大与国外名馆特别是国家博物馆合作力度。计划于2019年4月举办“殊方共享——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开幕式,同时以“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的功能与使命”为主题举办全球博物馆馆长峰会,邀请世界知名博物馆、“一带一路”国家博物馆及与我馆有密切业务往来的博物馆馆长等50余名外国代表到京参会,其中,包括将近30名外国著名博物馆馆长。

THE END
1.智慧博物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引擎这些文创产品不仅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点缀,更是传播博物馆文化的流动名片。例如,某博物馆推出的一款以古代名画为图案的丝绸围巾,因其独特的艺术美感与文化内涵,一经推出便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成为了时尚与文化相结合的典范之作。同时,智慧博物馆还积极举办文创设计大赛、文化创意市集等活动,吸引社会各界的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8566147904301967&wfr=spider&for=pc
2.智慧展厅:未来展览的新形态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智慧展厅正逐渐成为展览行业的新宠。它融合了前沿的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观展体验。智慧展厅不仅提升了展览的互动性、趣味性和教育性,还极大地拓展了展览的边界,让展览不再受限于物理空间,而是成为了一个跨越时空、连接虚拟与现实的全新平台。 https://blog.csdn.net/Jerei_Digital/article/details/144416860
3.国博重点实验室研究成果获评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案例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 2024 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案例中,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资源活化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研究成果“‘数说犀尊’智慧展厅”成功获评。 实验室以“一物一展”的形式打造“数说犀尊”智慧展厅。展厅集成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三维高清采集、AOA定位、环境监测、https://www.chnmuseum.cn/zx/gbxw/202412/t20241216_270723.shtml
4.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推动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此外,图书馆还可将实体与虚拟空间进行优化布局。如设立陶瓷文化数字体验区,将集教学、科研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等于一体的智慧型服务融入其中,借助数据分析,打造兼具资源服务、知识更新的智慧型科学服务体系,并推动数字化资源共享,扩大陶瓷文化的传播范围,提升陶瓷文化的影响力。https://t.cj.sina.com.cn/articles/view/7517400647/1c0126e4705906au4e
5.参观博物馆有感(精选5篇)博物馆的宣教工作不能一味给观众被动灌输,而是让观众感受到参观的主动地位,宣教只是一种引导,开展一些观众可以积极参与的展厅,更能提升观众的积极性。比如铜川耀州窑博物馆经常开展一些陶瓷制作的主题展览,参观者不仅可以观看匠人采用古法制作和展品一样的古瓷器,还可以亲身参与瓷器制作,亲身感受一下我国古代匠人的智慧。https://www.1mishu.com/haowen/158641.html
6.博物馆走进公众文化之城全民共建为了更好地实现博物馆资源的社会资源,成都市积极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涵盖智慧服务、智慧保护与智慧管理等三大核心业务职能,实现博物馆资源的社会资源开发,在国内同行业中率先分三期实践文化文物数字化综合展示,走在了文物行业发展的前列。 不仅如此,本届博博会也将以多角度综合交叉的展现方式,在内容叙事线索层面,从宏观http://m.zgscys.com/news?p34-i4768
7.中国国家博物馆导览系统观众需求分析2016年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加强推进文物与互联网跨界融合与协同发展,“智慧博物馆”建设不断深入。博物馆导览系统协助观众更好地体验博物馆,成为博物馆智慧化服务探讨的重要课题。中国国家博物馆(下文简称国博)是国内博物馆较早使用语音导览设备为观https://www.depthlink.com/news_220&wd=&eqid=fe5870bf001ad0be00000002645a73a9
8.中国博物馆文章通过比较分析博物馆"物"、"人"、"数据"(信息)基本要素及其信息传递模式,揭示了实体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和智慧博物馆的基本内涵,给出了智慧博物馆基本概念,提出了智慧博物馆特征分析模型,最后结合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智慧服务、智慧保护、智慧管理三个方面阐述了智慧博物馆http://gbwg.cbpt.cnki.net/WKH2/WebPublication/wkTextContent.aspx?colType=4&yt=2015&st=02
9.2023第二十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议程发布陈 静 北京艺术博物馆馆长 李永泉 北京大觉寺与团城管理处主任 卢嘉兵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 杨晓华 中国文化报周刊中心主任、日喀则市委副秘书长(挂) 吴晓敏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孙 晖 腾讯文旅产业研究院秘书长 满兴远 中信国安集团文化顾问副编审,资深出版人、策展人 https://www.ici.pku.edu.cn/xzzx/bygg/1364330.htm
10.文博热点数字融合与丝路数博(博物馆数字化智慧博物馆数字化博物可以清晰地看到,美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基本工作内容和目标,大多是基于各实体博物馆自身资源进行的数字化建设,通过其数字化而建成的网上虚拟博物馆,其实就是将自身的数字资源在网上进行展示和服务的一个平台。 (二)智慧博物馆 在博物馆数字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又提出了建设智慧博物馆的概念,但这个概念也一直没https://zhuanlan.zhihu.com/p/554264175
11.XX博物馆自然馆智慧博物馆项目可研报告(126页).docx第四章智慧博物馆工程的必要性 10 1 智慧博物馆的定义 10 2 世界自然博物馆的发展趋势 11 3 我国自然博物馆的发展现状 12 4 智慧博物馆工程的必要性 13 5 智慧博物馆的特点 15 第五章博物馆自然馆项目的分析 19 1 博物馆业的市场需求分析 19 2 智慧博物馆建设的意义 20 第六章总体规划方案 21 1 指导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1105/5042103034004101.shtm
12.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国博将推智慧展厅计划4新京报:刚才你也谈到智慧博物馆建设,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智慧博物馆是一种新的参展方式吗?智慧国博建设有哪些进展? 王春法:现在说到智慧博物馆,往往和信息化“画等号”,这是不对的。智慧博物馆,我们一直强调的是智慧管理、智慧展览、智慧服务。国家博物馆从2018年开始推动智慧国博建设,按照5条技术路径来推进,即透彻感https://china.qianlong.com/2023/0308/7986236.shtml
13.首都博物馆(精选十篇)智慧博物馆的提出和发展可以说是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 将实体博物馆和虚拟博物馆结合起来, 二者相互促进, 让博物馆的各个参与者联系起来, 尤其是让观众参与其中, 形成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当然这个生态系统的发起者在博物馆一方, 博物馆首先提供服务, 然后观众参与其中, 二者再不断交互, 修正博物馆功能和服务,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70tzwev.html
14.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文本(2021—2025)(九)智慧博物馆 以藏品资源建设为核心,以信息基础设施和综合业务平台建设为基础,建立藏品管理系统、馆内安防监测系统、网络信息安全系统、客流分析系统多维一体的空间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峨眉山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建设。 四、实施方案 (一)藏品管理 1.提升保管条件,开展文物修复。 http://emsbwg.com/zxxq.html?newsid=3006659&_t=1690443062
15.博物馆如何实现数字化同时,国内学者结合智慧博物馆的实践运营,从不同维度进行现状研究,将演绎博物馆学与新技术时代背景相结合,提出新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公众的体验感受度,并以虚拟复原为例,通过操作设备的辅助,参观者与展览物品的“交互性”得以进一步提高。 ▲“数字敦煌”线上博物馆 以3D全景展示10个朝代、30个洞窟 http://www.sanyamuseum.com/a/chenliexuanjiao/2024/0407/6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