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不去的博物馆和古建筑,有了新“看”法

“我们小时候,XX古建随便进,XX文物随便摸,现在都拦着不让进了,看得真没意思。”如今社交媒体上,能看到不少关于古建筑游览受限的抱怨。

近年来,“文博热”持续升温,去古建筑、博物馆的游客越来越多。人多了,甜蜜的烦恼也来了。

游客的吐槽、质疑逐渐增多:到门口发现没预约不能进;预约难,“逛个博物馆堪比抢火车票”;人挤人,文物看不到,“不知道是看人还是看文物”;想看的文物不是在“出差”就是在修缮,要么就是围着铁栏杆;花了钱又费了精力,最后走马观花,转头就忘……

图源:视觉中国

怎么以前老一辈人能进的古建筑、能摸的文物,现在围上了栏杆?买票还得限流?有没有办法,让我们能不用顶着风吹日晒、挤在“人从众”的队伍里,就能一饱眼福?

节假日,避不开的限流

一到节假日,“临时闭园公告”“临时限流措施”频频出现在全国一些文保单位的公众号和官网上。

古建筑或者文保单位停止对外开放的原因有很多,但综合来看,采取限流措施或者暂停开放,往往与巨大的游客量带来的负面影响密不可分。

云冈研究院发布的消息显示,2023年入夏,云冈石窟游客量日均达到2~3万人,致使洞窟内温湿度明显升高,二氧化碳含量较往年升高32.8%,PM2.5均值较往年升高20%,凝结水对洞窟安全形成的潜在威胁日益增大。

因此,云冈石窟采取了石窟轮流开放的模式,即在客流高峰期间,对第5窟和第6窟实施隔天轮流开放的临时管控措施。对于游客而言,想要一睹两窟全貌,就需要连续两天来到云冈石窟游览。

图源:大同市人民政府网站

实施这样做法的不止云冈石窟。随着游客越来越多,不少文物保护单位都采取了“限流”措施。

“以前没有管理和保护措施的时候,经常会有游客在石窟上刻字。”在甘肃麦积山石窟工作30余年的董广强表示,“上世纪90年代,刻字行为可以说是‘防不胜防’。”

目前麦积山石窟共有窟龛221个,要想进入塑像更加精美、更具有考古学价值的特窟,需要额外购买特窟门票,按照特窟的等级,分为每人每窟100元、160元和180元三个档位。而且,特窟门票限量发售,售完即止。

董广强说,这是限流的一种手段。在推行这一制度前,狭小的洞窟内经常挤满了游客,“一转身就能碰到精美的塑像”,安全隐患极大。那时候,麦积山的文物保护工作者几乎都处于精神紧绷的状态,时刻担心着文物的安危。

“此前我们并没有任何限流的措施,80年代,大家对特窟参观的意愿度不高,因此没有专门采取措施。90年代开始,麦积山石窟开始针对特窟收费,但价格比较低,大概维持了20年。大约五六年前开始,麦积山石窟的特窟开始按照每人每窟单独收费。”

麦积山石窟收费标准。图源:天水市人民政府网站

“限流(特窟收费)措施施行后,我们与游客之间的信赖度有所提升。”董广强说。然而,这样的限流措施,的确保护了特窟内的壁画和雕塑,却让大批慕名而来的游客无法现场参观,影响了整体的游览体验。

数字化,文物新“看”法

这些年来,我国文物保护的意识渐渐深入人心。过去“景区随便进、文物随便摸”的情况,已经大大减少。

但文物保护的进步,就意味着游客游览区域的限缩吗?文物保护,就是文物“藏起来”保护吗?

“文旅开发的性质是利用,利用就会存在消耗,存在对保护的威胁。”复旦大学旅游学系副教授薛岚说,“但两者的本质目标是一样的——为了人类文化的传递和传承,文物保护是为了长远留存,繁荣子孙后代的文化需求,文旅开发则是聚焦当下,满足当代人的文化需求。”

薛岚认为,尽管文物保护和文旅开发有着冲突的一面,但却有相同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如何在这两种需求之中找到平衡,既不过度保护,故步自封,又不过度利用,竭泽而渔。

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特任研究员朱展云也认为,文物保护和文旅开发并不是矛盾的关系。

“文物保护是文旅开发的基石,科学合理地利用,能够将历史、艺术、旅游价值有机结合,实现文旅和文保的深度融合。”朱展云说。

我国新版文物保护法规定,“旅游发展,必须把文物保护放在第一位,严格落实文物保护与安全管理规定,防止建设性破坏和过度商业化。”

但是其他的利用方式,比如解说、保护性展示、数字化传播、文创产品等,都是更好、更科学的利用方式。新版文物保护法也提到,国家鼓励开展文物利用研究,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之下,坚持社会效益优先,有效利用文物资源,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平衡“利用与保护矛盾”,薛岚举了莫高窟的例子。

近年来,莫高窟通过在游客体验中加入数字电影的环节,不仅大幅缓解了游客增长带来的文物保护压力,也加深了游客对文物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游览体验。

“数字藏经洞”综合运用高清数字照扫、游戏引擎的物理渲染和全局动态光照、云游戏等游戏技术,生动复现藏经洞及其百年前室藏6万余卷珍贵文物的历史场景,数字资产规模超过50G,画面精度达到4K影视级画质。图源:数字敦煌官网

让那些不再对外开放的文物、景区,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创建“赛博分身”,让游客通过一块屏幕、一部手机甚至一台VR设备就可以一观其貌,似乎是解决当下文旅困境的解法之一。

不止是莫高窟,从国家到地方,许多景区和文保单位近些年都在推广古建筑和文物的数字化探索。

点击屏幕,瞬间位移,秒穿“良渚”,又或者是探索地图,领取专属任务,近距离接触文物……2023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央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了“何以文明”全球巡展,现场观众通过互动大屏,进入数字化创新技术呈现出来的“良渚”文明遗址,同款大展同样开放给全球网友,通过央博App即可一键体验,通过数字化还原的气候、地形、植被、建筑、人物等场景,身临其境地感受穿越时空的文明魅力。

除了“央博”这样的国家级项目,全国也有不少景区在尝试。

2023年5月,总投资700多万元的“大佛寺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正式启动,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数字摄影测量等技术,张掖大佛寺的建筑、壁画、彩塑等重要文物,即将迎来“孪生数字版”。

这不仅是现有景观的复现,同时,还在数字化的过程中,赋予文物以“生命”。

“能想象到自己身处壁画中的感觉吗?”张掖大佛寺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王康说,“佛像在你面前,身边的树木随风摇曳,壁画上的人物与你擦肩……这些都可以通过数字化来实现,让游览更有沉浸感。”

张掖大佛寺内部。于天昊摄

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此前曾因博物馆主体建筑结构超过设计寿命,存在安全隐患,进行闭馆改扩建工程,其展出的文物无法与公众见面。而通过文物数字化,利用三维扫描、虚拟现实等一系列工作,让博物馆内的文物“数字再生”,让观众把遗址“装进口袋”。

增强游览体验,深度保护文物,方便统计管理,方便文化传播交流……文物数字化,好处不少。

数字化,好搞吗?

数字化似乎是文物保护和文旅游览冲突时的解决之道。但实操层面,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2023年,北京联合大学和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的学者周锡震、程倩、周华、张子迎在一篇研究论文中指出,截至2022年7月,我国文物行业现行行业标准102项,国家标准37项,现行的文物数字化各类标准4项,北京、山西、河南等地也出台了各自的地方标准。但关于文物数字化的国家标准仅有1项,除了基础的标准分类与图示等标准之外,数字化技术的标准屈指可数。

因此,目前我国的数字化尽管有不少成功案例,但是文物命名、采集精度、数据安全等都还没有标准和约束。

数字化的另一面是高昂的资源投入。

“与敦煌相比,我们的数字化难度更高,投入更大。”董广强说,“比起平面的壁画,我们的塑像立体扫描和打印的成本更高。”

高昂的投入,让一些推广数字化的单位依靠项目资金无法完成。而一些盲目上马数字化的工程,也往往因投入巨大而中途夭折。

“资金也是困扰我们的一大难题。350平米左右的场馆数字化构建,耗资大约在800-1000万元。”王康说,“仅凭项目经费,无法支撑起整个项目的建设。因此,后期我们对社会资本进行招标,引入投资方共同建设。”

一些三维打印技术的造价。图源:《石窟寺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利用》,发表于《遥感学报》

而投资方的要求更加严格。王康知道,如果只是单纯地将文物数字扫描归档,将数字化浮于表面,是无法吸引投资,也无法支撑后续运营。

因此,在数字化建设时,大佛寺向社会发放了调查问卷,了解公众最想了解的内容。

数字化的耗资不仅在“数字化”的技术应用中,还有美术设计、构建形式、场地搭建等“外围操作”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资金投入。

因此,不同景区数字化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困扰我们的一大难题,就是受限于场地,没有合适的展出空间。”董广强说,“未来我们可能需要一个博物馆或者更大的场地来展示数字化内容。”

克服了技术和场地困难,也并不意味着数字化产品注定会成功。毕竟,没有人会希望数字化的未来是类似当下商业街一样“千篇一律”的同质化结局。

“数字化不是复制藏品,而是全程贯彻产品思维。”王康说。“盲目跟风肯定不可取,不能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要知道,数字化的设备、技术迭代非常快,后续如果更新跟不上,做出来的东西很快会被淘汰。”

而对于游客而言,数字化也并不适合所有人。

“博物馆本身是面向公众的,面向全年龄层的,但数字化的接受程度有着明显的年龄差异。做数字化,是不是意味着就把不愿意用电子产品的老年人拒之门外了?那些晕3D、身体不适的游客,是不是也无缘体验了?”一位从事VR技术的行业内部人士说,“技术应该是更好地服务人,而不是把一部分人隔绝出去。”

这位专业人士认为,数字化是一种趋势,但是如何应对这种趋势,需要更冷静的判断、更全面的统筹和更现实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宋伯涵.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文物数字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5):104-106.

[2]舒斯强.地方博物馆参与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现实困境与提升路径——以江西为中心[J].红色文化学刊,2024,(03):62-68+111.

[3]周锡震,程倩,周华,等.国内外文物数字化标准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J].标准科学,2023,(01):67-72.

[4]王梁.石窟寺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及利用分析[J].新楚文化,2024,(22):70-73.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22.017.

[5]刘迪,张晓娟.文物“活”起来旅游“火”起来[N].石家庄日报,2024-07-02(008).DOI:10.28728/n.cnki.nsjzb.2024.001216.

[6]杨媛.新时期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研究[J].参花,2024,(31):38-40.

[7]王颖.用户体验视角下文物数字化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4.DOI:10.27280/d.cnki.gsdsu.2024.001607.

THE END
1.青岛市博物馆为能全面反应青岛地区历史发展进程,形象直观的向公众展示历史文化序列,经过与山东大学、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商定,计划揭取位于莱西市、高密市两处旧石器及新石器至春秋战国时期地层,以备展览展示。 二、采购项目及时间 采购项目:青岛市博物馆地层剖面揭取项目 https://www.qingdaomuseum.cn/news/detail/7714
2.博物馆预约购票系统让博物馆之行更轻松更高效的秘密武器在数字化时代,博物馆的参观体验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过去,游客在博物馆门口排队购票的场景常常令人沮丧,等待的时间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旅行时光,还可能影响参观的兴致。然而,随着博物馆预约购票系统的引入,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如今,游客只需通过博物馆官方网站或手机应用程序提前预约,便能轻松选择入园时间和门票类型,迅https://www.1230t.com/blog/zhxt/10749.html
3.国博专家讲解十二月10场专题导赏文物馆藏全国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中国国家博物馆“专家讲解周”将在十二月推出10场专家讲解。本期专家讲解将围绕“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以及临时展览开展,带您从不同视角看展览、赏文物、观古今,感受永恒的文化魅力。 2024年12月专家讲解安排表 预约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访问“国家博物馆”小程序,进入“讲解预约”,根据专题内容进行付费报名。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7QAT3M0553V3ZM.html
4.陕西历史博物馆网上没有预约到门票,怎么才能进去?[题主采纳]一、预约流程:1、“免费不免票” :通过“陕西历史博物馆”微信公众号进行门票预约;基本https://www.mafengwo.cn/wenda/detail-23592602.html
5.广东省博物馆十年磨一剑 粤博上新阶 ——广东省博物馆首次入选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 了解更多 > 122024-12 《巧法造化——玺泰堂藏漆器精品展》在广东省博物馆开 102024-12 “馆有界 展无界——重构博物馆展览传播新矩阵”讲座回 102024-12 https://www.gdmuseum.com/
6.文物普查进入数据审核阶段今后上“网上博物馆”看通过这个数据库,相当于建立了一个网上博物馆的概念,这对普通游客来说绝对是个利好:以前没有开放的文物,今后大家在网上就可以直接看到了。数据库建立后,还会将杭州所有博物院串联起来,实现资源互动。”杭州市文物市场管理办公室副处长郎旭峰介绍,除了可移动文物会建立数据库外,不可移动的文物同样会建立起数据库。https://zjnews.zjol.com.cn/zjnews/hznews/201607/t20160713_1726638.shtml
7.扬州博物馆扬州博物馆、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简称“双博馆”)位于扬州市风光迷人的明月湖西侧,整体建筑造型独特,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建筑与环境交融合一的设计理念。双博馆建筑面积25000㎡,展区面积10000㎡,馆藏文物14万余件,馆内共设有8个展厅,全面展示扬州地方历史https://www.yzmuseum.com/
8.陕西考古博物馆西安博物院官方免费门票一票难求,网上花钱就能暑期正是家长带孩子去博物馆旅游的高峰期,记者暗访陕西考古博物馆、西安博物院,发现在官方预约系统上显示没有免费门票,但只要在大众点评上花钱买门票讲解套餐就能直接进场,价格越贵约得越快,贵的单人票可高达388元,第二天就能入园。 网友反映:官网约不上的博物馆免费门票,在网上花钱“想约哪天约哪天” https://www.cqcb.com/shanxisheng/2024-07-23/5617334_pc.html
9.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甲骨文的故乡---河南省安阳市,是经国务院批准建设的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国家级博物馆,是中华汉字文化的科普中心,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https://www.wzbwg.com/
10.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以下简称“广西博物馆”)成立于1934年,是省级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现有藏品近10万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48件(套)、二级文物1974件(套),三级文物3865件(套)。馆藏文物不仅数量众多,种类丰富,涵盖面广https://www.gxmuseum.cn/
11.陕西历史博物馆门票难预约网上有人招职业抢手进入暑期后,各地热门景区门票一票难求,不少游客开启疯狂抢票模式,定闹钟抢票、多个设备同时抢票、不停刷新系统捡漏门票,为应对暑期旅游高峰门票难预约的情况,多地景区宣布延长开放时间。 陕西历史博物馆门票难预约 网上有人招职业抢手 进入暑假后,多地迎来旅游高峰,各地博物馆也成了热门景点,网上不少关于西安的旅游攻略https://view.inews.qq.com/k/20230715A06SFP00?no-redirect=1&web_channel=wap&openApp=false
12.河南博物馆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 每天9: 00--17: 00 16:00停止入馆,17:00闭馆。除国家法定节假日,全年实行周一闭馆。 预约订票 实名制预约免费参观 参观须知 以官方发布信息为准 交通路线 中国·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8号 活动预告 最新活动预告 展 见证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 https://www.chnmus.net/
13.孩子们的暑假怎么过?走进博物馆让你清凉一夏!——中国青年网左图 在首都博物馆门前排队等待入馆的参观者。 廉 丹摄 下图 带着博物馆任务单来参观的学生。廉 丹摄 博物馆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终身学习习惯。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比,基于博物馆等空间场所的公共教育是伴随每个人终身的。 进入暑期,大中小学陆续开始放假。炎炎夏日,到哪里寻一个既有意义又清凉的去处?博物馆不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qnzs.youth.cn/tsxq/201907/t20190721_12015988.htm
14.湖北省博物馆门票预约的方式有几种网上预约方法以前去湖北省博物馆随时都可以去,但是从8月31日开始进入湖北省博物馆需要提前在网上预约,预约成功以后在能进入。博物馆内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还有许多特色的展馆,想要参观博物馆的朋友们记得提起预约门票哦。 一、湖北省博物馆门票预约方式 1、官网预约,官网地址:http://www.hbww.org/home/Index.aspx; https://www.wuhan.com/travel/25428.html
15.湖南博物馆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馆),每周一为闭馆日(逢法定节假日顺延)。 2024年法定节假日期间开放及闭馆安排: ●元旦 开放日:12月30日—1月1日,闭馆日:1月2日 ●春节 开放日:2月11日—2月17日,闭馆日:2月9日、2月10日、2月18日 https://www.hnmuseum.com/
16.山东博物馆2024.11.28 书画展览的策划与思考 2024.11.15 山东博物馆通史展改陈提升设计理念阐思 2024.11.13 展览数字化背景下博物馆研学产品开发策略与实践 2024.10.25 山东博物馆“红”服云传播项目回顾 2024.10.25 学术活动 更多内容 文博大讲堂 为大家解读展览背景,讲述文明发展的故事 在线报名 网站https://www.sdmuseum.com/
17.南京博物馆江苏地处长江下游,山川秀美,物华天宝,历史源远流长。南京博物院丰富的馆藏文物向您展示了从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南方典型的水乡文化以… 历史馆 特展馆 艺术馆 数字馆 非遗馆 民国馆 历史馆 特展馆 艺术馆 数字馆 非遗馆 民国馆https://www.njmuseum.com/
18.通过网络漫游故宫博物院如身临其境般进入展区观看展品采用的是在网上浏览故宫博物馆,如同身临其境一般感知其内部的方位和物品,这是()技术在多媒体技术中的应用。 A、视频压缩 B、虚拟现实 C、智能化 D、图像压缩 免费查看参考答案及解析 依课文《故宫博物院》填空。(1)故宫博物院,坐落在___,是我国现存的___、___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___年历史了。这是___两代的https://www.12tiku.com/tiku/919832/31835021.html
19.四川博物院为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不断推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建设步伐,12月2日—12月11日,四川博物院特邀文物出版社《文物》编辑部副编审周艳明、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江章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杨瑾,为全院职工带来了三场专业的科研培训讲座。12月2日下午,首场讲座在石质文物库房二楼会议室https://www.scmuseum.cn/
20.武当山美食攻略此店位于武当山博物馆附近,位置很便利,每天早点都是门庭若市。这里的热干面很有意思,老板都是帮你拌好了之后,才盛到顾客的碗里,很方便,味道也很真不错,比一些武汉的热干面还要好吃一些。不会像其它饭店一样去路上揽游客;本地人都常去的农家菜馆,值得尝试。 https://www.jy135.com/meishi/367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