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2019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合发展
2019年度,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在文化和旅游部的着力推进下,继续深化发展。
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内蒙古赤峰市考察调研,在赤峰博物馆了解当地历史文化沿革,同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金巴扎木苏等亲切交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1]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金巴扎木苏说:“总书记的话说到我的心坎上了。听了总书记的话,我心里暖暖的,也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将《格萨(斯)尔》的历史、传说和故事原原本本传下去,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2]
10月28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3]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党中央更加明确地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以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水平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具体实践。
1月3日至4日,2019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明确了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着力于“切实把文化遗产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的文化遗产保护年度工作重点。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自我和谐发展的高超智慧,孕育着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积累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知识与经验,彰显着中华民族非凡的生产生活实践能力。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和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度,以工作实践性为先导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面融入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进程中。
一、“政府主导”效能显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全面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的提出和确定,一直与“保护”相伴相生。“保护”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中被定义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4]。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明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目标: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我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5]
2019年度,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目标,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全面融入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进程中。
6月17日印发的《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2号)指出:“充分挖掘农村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统工艺,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6]
6月3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发布《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9年版)》。第36条措施规定:“禁止设立与经营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机构;境外组织或个人在中国境内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和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应采取与中国合作的形式并经专门审批许可。”[7]
8月10日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国办发〔2019〕40号)指出:“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加强优秀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保护、推广和创新,推进传统体育项目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开展体育文物、档案、文献等普查、收集、整理、保存和研究利用工作。开展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推动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8]
8月12日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41号)指出:“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支持邮轮游艇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旅游等业态发展。”[9]
8月13日,科技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科发高〔2019〕280号)指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技术基点,重点突破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创意设计、文物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文化旅游等领域系统集成应用技术,开发内容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化体验技术应用系统平台与产品,优化文化数据提取、存储、利用技术,发展适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数字化技术和新材料、新工艺。”[10]
9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引导人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自觉延续文化基因,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忘本来、辩证取舍,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守正道、弘扬大道,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12]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服务于国家重要战略项目实施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019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战略发展重大项目实施的衔接程度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重要。
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15],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纲要》分为规划背景、总体要求、深入挖掘和丰富文化内涵、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河道水系治理管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创新保护传承利用机制、组织实施等十个章节,以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8个省(市)为规划范围,实施期为2018—2035年,展望到2050年,明确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方向、目标和任务。6月6日,“第二届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暨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江苏省主场活动”在江苏淮安开幕。来自京、津、冀、鲁、豫、苏、皖、浙8省(市)的160余个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中亮相。活动期间,杂技专场展演、运河奇珍展示展销、匠心传承互动体验、名师竞技工艺竞赛、美食盛宴美食展销等活动,进一步凸显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物、艺、境的密切关系,观众切身感受了运河文化的魅力与风采。
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6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动衔接“一带一路”倡议,开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交流与合作,为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发挥出积极作用。本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续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12月6日,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四川文化传播公司承办,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伊斯坦布尔总领事馆、伊斯坦布尔市马勒泰佩区政府特别支持的“一带一路非遗新生——中土非遗文化交流会”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蜀绣、蜀锦制造技艺、成都漆艺、瓷胎竹编、四川剪纸、唐卡、南坪琵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向土耳其人民展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和传承活力,增进了中土人民之间的交流和彼此尊重。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共建人文湾区”章节指出:“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发挥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联合开展跨界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举办各类文化遗产展览、展演活动,保护、宣传、利用好湾区内的文物古迹、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彰显独特文化魅力。增强大湾区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居民文化素养与社会文明程度,共同塑造和丰富湾区人文精神内涵。”[16]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的批复中指出:“要注重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留中华文化基因,体现中华传统经典建筑元素,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体现文明包容,打造城市建设的典范。”[17]2019年度,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专项调查、名录体系完善、传承传播等工作快速推进,成果显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雄安新区整体性建设过程中葆有地域文化特色提供了重要基础。
三、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精准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019年度,文化和旅游部“精准管理”的行政意识越来越强,工作维度越来越全面,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有力地提升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不断提高的可见度。
文化和旅游部围绕年度工作重点,着力“建制度、补短板、促发展”,“精准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2019年度开展的具体工作包括如下方面: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2019—2025)》,修订出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令第3号),印发了《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文旅非遗发〔2019〕92号)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2019年)较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2008年),主要变化有:增加了对认定管理对象政治修养和公民责任的要求;调整了认定管理申报认定程序及认定管理对象应承担的义务;明确了每五年开展一次认定的基本工作周期;确定了认定管理对象“应当立足于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力,尊重传承人的主体地位和权利,注重社区和群体的认同感”[18]的目标;补充了认定管理对象使用财政经费报告制度;细化了取消认定资格的五种情形。
《曲艺传承发展计划》(2019年),是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15〕52号)、《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2017年)之后的又一个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保护、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提高的专项计划。《曲艺传承发展计划》包括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提出了工作目标:“到2025年,曲艺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档案建设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基本完成;曲艺类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曲艺类非遗传承人群文化自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曲艺演出场所数量和演出实践频次持续增长,形成一批驻场演出场所和专题品牌活动。通过本计划的实施,曲艺的整体活力显著增强,存续状态持续好转,曲种特色更加鲜明,传承队伍有效扩大,受众群体明显增加,曲艺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得到充分发挥。”[19]
四、参与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需要思考的问题越来越多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使用的问题上,委员会认为,在此之前,全球能力建设方案一直是唯一的筹资优先项目。委员会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的使用,应更加重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即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公民教育体系的进程日益加快,如何科学建构包括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材及师资保障等主要内容的整体性能力建设体系,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缔约国周期性向委员会提交缔约国报告,是《公约》实践的重要内容。2017年以来,每6年周期的定期报告机制开始进行重大改革,目的是提高缔约国报告的质量、有效性和及时性,使其与《公约》总体成果框架相一致。本届会议决议,缔约国将根据区域轮换制度每6年提交一次报告(而不是在其批准后每6年提交一次报告);到2020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将成为第一个根据这一制度提交报告的地区。我国在调整适应新的缔约国报告提交制度的同时,要在着力加强履约机制建设和履约水平提高、提升履约成果的可见度等方面加以重视。
本届会议认定了新的非政府组织和2020年审查机构。根据《公约》第九条第一款,经认证的非政府组织应具有向委员会提供咨询的功能,可应委员会邀请特别向其提供审查报告,供其评审“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其实施效果、优秀实践名册、国际援助申请。截至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政府组织共计176家,包括我国的中国民俗学会和世界针灸学联合会。如何进一步优化整合专业和社会资源,培育和提升我国更加广泛全面地融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能力,值得思考。
五、回顾与展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总结和理论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研究员在9月16日的《中国文化报》发表了《中国戏曲七十年的成就与经验》。王馗认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戏曲成就,突出体现在对于中国戏曲艺术体系的持续继承与拓展——348个活态剧种至今绵延不绝的原因,即在于各剧种大量优秀表演团体和优秀的艺术家在70年的艺术实践里,始终通过优秀剧目的传承和创作来提升剧种的艺术表现力,扩大戏曲的文化影响力,增强戏曲的舞台生命力。以‘三并举’为基础的多元化创作,推动了戏曲文化多样性的艺术创作,这一宝贵的艺术经验至今让戏曲艺术在曲折变幻的时代审美中,始终居于中国文艺创作的高地。70年的戏曲发展史实际就是戏曲稳定的传承史、创造史,各剧种在戏曲改革进程中,从剧团建设、人才培养、剧目创作、剧种维护、戏曲推广等,都积累了大量而宝贵的艺术传承和发展经验。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就是1956年昆剧《十五贯》的整理改编。被美誉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通过一部戏从作品整理到舞台传演,为戏曲如何复活、戏曲如何精彩,成功地提供了艺术范例。”[22]
中国民俗学网11月12日发布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王尧的《民间传说研究七十年》。作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内对传说的研究方法以主题流变、比较研究、文化审美研究为主,这些都是立足于传说文本的研究。其中以主题流变为大宗,是贯穿70年传说研究史的主流方法。与其并行发展的思潮是对传说的文化审美研究。‘四大传说’被奉为民间文学的经典作品,研究迄今未绝。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民俗学逐渐开始从文本向语境的范式转换,语境导向为观察传说提供了更为立体多元的维度。此外,都市传说、传说的形态学研究均有较大开掘空间。而与我国丰富的传说储量不相称的是,近70年来的研究尚未建立起较完善的、专属传说的理论体系。相比神话、歌谣、故事,传说研究较为冷清,系统的研究专著则更少见。”[26]
六、问题和思考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任务。在坚持“四个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不断完善优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是推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注释:
[1]《中国格斯尔文化之乡》(2019-11-16)[2020-02-18],
[2]《总书记为这些非遗项目点赞》(2019-07-30)[2020-02-18],
[3]《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9年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2020-01-08)[2020-02-18],
[4]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基本文件2018年版本[2020-02-18],
ich.unesco.org/doc/src/2003_Convention_Basic_Texts-_2018_version-CH.pdf。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20-02-18],
[6]《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2019-06-28)[2020-02-18],
[7]《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令》(2019-06-28)[2020-02-18],
[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
[9]《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
[10]《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的通知》(2019-12-03)[2020-02-18],
[1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2019-08-27)[2020-02-18],
[1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新华网[2020-02-18],
[13]《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19-10-15)[2020-02-18],
[14]《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19-10-15)[2020-02-18],
[1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2019-05-09)[2020-02-18],
[16]《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2019-02-18)[2020-02-18],
[1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的批复》(2018-04-20)[2020-02-18],
[18]《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2019-12-09)[2020-02-18],
[19]《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曲艺传承发展计划〉的通知》(2019-07-16)[2020-02-18],
[20]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基本文件2018年版本[2020-02-18],
[21]程艳林:《中国民俗学70年:学科发展与话语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2019-06-19)[2020-02-20],
[22]王馗:《中国戏曲七十年的成就与经验》(2019-09-16)[2020-02-20],
[23]吴文科:《曲艺70年:与新中国一同成长》(2019-09-30)[2020-02-20],
[24]吴文科:《曲艺70年:与新中国一同成长》(2019-09-30)[2020-02-20],
[26]王尧:《民间传说研究七十年》(2019-11-12)[2020-02-20],
[27]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基本文件2018年版本[2020-02-18],
[28]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基本文件2018年版本[2020-02-18],
[29]《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02-25)[2020-02-22],
[3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20-02-18],
[3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20-02-18],
(本文部分数据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提供,特此鸣谢!)
课题主持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主笔:罗微
撰稿人:罗微
编辑、统筹:傅秋
建议使用360极速、Chrome、Firefox浏览器,最佳分辨率1920×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