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丨科技力量让博物馆“炫”起来

“走,一起去逛博物馆!”约上三五好友,去博物馆“探古访今”正成为一种全新的出游方式。

近几年,随着国潮类节目的走红,文博游成出游“新宠”。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全国各地博物馆推出丰富的打卡活动,如盖章、答题、互动体验等,各色文创产品、数字文物,为文博爱好者提供博物馆全新的“打开方式”。

在位于北京的瞭仓数字藏品博物馆,观众在一间以永定河生态为主题、展示动态画作、实景照片和人工智能生成画作的展厅里参观(5月14日摄)。

为什么要去博物馆?

博物馆里有文明绚烂之美。作为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人类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场所,博物馆集中了过往人类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无论是精妙传神的书法绘画、流光溢彩的瓷器玉器,还是巧夺天工的织绣、惟妙惟肖的雕塑和造像都反映了不同时代人类思想和工艺的最高水准,值得反复玩味。这些历经岁月留存下来的器物、绘画、雕刻、文件、建筑,再现了历史上各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只要细心体察,博物馆能让观者“见物如面”,带你穿越时空,与古人与异域来客展开心与心的对话。

博物馆里更有向史而新、美美与共的力量。在尊重、发掘和保护自身文化遗产的同时,越来越多有识之士也看到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对提升本国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意义。中国近年着力加强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交流,积极推动文化遗产领域国际合作,在古代文明研究、联合考古、古迹修复、博物馆交流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合作修复希瓦古城,中国“文物医生”帮助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修复,中国援助尼泊尔完成神庙建筑群文物本体维修……同时,2019年意大利返还数百件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在海内外引发了强烈反响,反映出对历史和文明的尊重日益成为各国共识。

观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科技的力量”展览。视觉中国供图

科技为现代博物馆插上翅膀

当前,我国博物馆的功能正在从传统的展览教育和文物保护向休闲娱乐、教育和文化旅游转变,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正在利用现代科技,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创新展览形式和服务手段。“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中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博物馆成为了一个参与性、互动性更强的文化场所。

家长带着孩子在中国科技馆举行的星宇探索之旅—中国载人航天空间科学与应用科普展上拍照留念。视觉中国供图

博物馆怎么逛?送你一份观展指南

·到中国国家博物馆领略“科技的力量”

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科技发展之路,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科技的力量”展览就对了。

该展览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的首个中国科学技术通史专题展览。展览内容上起甲骨文中的日食记录和干支表,下至“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等当代科技成就,分为格物穷理、天工开物、西风东渐、走向复兴4个部分,共计展出文物400余件(套),模型50余件,辅以图片图表、多媒体展示和互动项目,提纲挈领地勾勒出从古至今中国科学技术与工业发展历程的基本脉络,着重展示不同时期科技的发展特点及突出成就。本次展览还展出了多件(套)近年新征集文物,着力反映了新中国科学研究和产业技术发展历程。

据了解,该展览为长期展览,展览地点位于中国国家博物馆2号中央大厅。

·到中国科学技术馆感受中国星际探索历程

要说最近的大火话题,“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圆满成功”一定有一席之地。天舟六号的成功发射,不仅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更唤醒了很多人对我国星际探索历程好奇。中国科学技术馆的“星宇探索之旅——中国载人航天空间科学与应用科普展”就为人们开启了了解这些知识的窗口。

据了解,该展览面积约2000平方米,包含“星海之路—载人航天工程及空间应用系统发展历程”“宇宙之理—空间科学与应用成果科普”“国家太空实验室—空间站科学实验设施演示”“蓝星之外—载人月球探测体验”“探索之心—载人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弘扬”等10余个主题场景,展项30余件,通过“数字技术+沉浸式交互体验”,让观众身临其境遨游“浩渺宇宙”。观众可以了解国家太空实验室的基本情况,感受巡天望远镜的震撼,体验空间实验的奇妙。

·到北京自然博物馆了解身边的绿色“朋友”

夏天已经到来,树木繁茂。但是,你真的了解你身边的树木吗?北京自然博物馆的“一树花开·中国树木文化展”或许能让你更了解我们身边这些默默无言的“朋友”。

该展览通过“识木”“用木”“崇木”“惜木”4个部分,结合110余件精美展品,从多角度向观众宣传展示我国优秀的传统树木文化。“识木”部分带领观众走进树木的世界,追溯数亿年前最早树木的出现,了解自然界中树木的种类和树干的结构特征。“用木”部分讲述我国先民在长期与大自然的相处过程中,如何利用树木资源改善生活。“崇木”部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对树木的崇尚。“惜木”部分则介绍了树木的重要性,和我国从古至今对森林和树木采取的各种保护措施。

该展览将开放至9月17日,在北京自然博物馆临时展厅开展。

·到中国地质博物馆认识“天外来客”

在静宁的夏夜仰望星空,可能会看到流星划过。“星坠至地,则石也。”陨石作为来自天上的“星星”,带来了宇宙、太阳系和地球形成的有关信息,也为研究地球生命的起源甚至外星生命提供了线索,让人类对于遥远星空的无限向往有了可以依托和触及的实体。

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展出的“来自太空的礼物——陨石”展,为我们提供了了解陨石的一个窗口。该展览分为“神秘陨石”“飞向太空”“月壤探秘”“文创天地”4个部分,展出了种类众多、品质靓丽、学术价值较高的陨石标本,并以陨石为媒,展示了我国在深空探测特别是月壤研究等方面的科研成果。

在这里,观众可以欣赏到月球陨石、火星陨石、灶神星陨石等珍稀陨石,可以亲手触摸广西南丹陨石,还可以了解诸如陨石形成、分类、鉴定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观众在位于北京的RE睿·国际创忆馆体验展示兵马俑影像信息的VR设备(5月14日摄)。

线上博物馆,让你近距离与文物“互动”

近年来,博物馆利用各种科技手段,打破时空的物理限制,让公众能够在线上“参观”各种精美展览。那么问题来了,当我们可以在线下实地参观,线上博物馆的吸引力又在哪里?事实上,数字博物馆,或者线上展览,并不是一个特殊时期替代线下的B计划,而是体验博物馆的另一种选择。

逛线下博物馆时,文物往往被摆放在展柜中,与观众有一定距离;而在线上,观众可以很好地与文物“互动”,进行个性化参观。“在线下经常只能看到两面或三面的角度,而且有玻璃隔着,难以仔细观察文物的细节。而线上博物馆有些文物有720°视角,而且能够放大缩小。”柯桃说。

3月24日,青少年观众在上海科技馆内参观。新华社记者?陈爱平摄

阅读延伸:科技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现在世界上大致有以下4类博物馆:历史博物馆保存历史文物、传播历史知识;艺术博物馆提供美学欣赏和教育功能;科学博物馆则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行业博物馆展示该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

科学博物馆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即自然历史博物馆阶段、科学与工业博物馆阶段、科技中心阶段。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科技馆”,是随着西方工业革命而逐渐兴起的一类博物馆。

《中国科普统计(2022版)》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建成运营的科技馆共有488个,建筑面积合计371万平方米,其中展厅总面积180万平方米,年度总参观人数达到了6300万人次。2022年全国共有科普专职人员10971人,科普兼职人员5.8万人,注册科普志愿者7.53万人,平均每个场馆拥有科普专职人员22.5人,科普兼职人员119人,注册科普志愿者154人。

THE END
1.一图看懂冬日北京博物馆之旅一图看懂 | 冬日北京博物馆之旅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https://www.bjskpj.cn/beijing/35-travel/20286-2024-12-12-06-21-33
2.一图看懂丨冬日北京博物馆之旅北京市新浪财经一图看懂丨冬日北京博物馆之旅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李坤 流程编辑:U022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http://finance.sina.com.cn/jjxw/2024-12-12/doc-inczeuyq9752338.shtml
3.首都博物馆首页.展览信息.网上体验馆 请您按提示下载安装 UnityWebPlayer 插件后,重启浏览器。 如无法下载插件,请点击【此处】手动下载并安装插件。https://www.capitalmuseum.org.cn/zlxx/wstyg.htm
4.线上打卡京城全域博物馆“北京博物馆云”小程序上线科技推动博物馆蜕变,数字引领馆藏新生。据介绍,“北京博物馆云”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社会公众提供统一服务入口、多元数字产品,推动博物馆公共服务触手可及,促进“馆城”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实现了博物馆的“资源云聚”“服务云通”“数据云连”“展示云浸”。 https://www.gzstv.com/a/65f1bca324d84a6c9c1c66fc20e75014
5.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参加北京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会线上会议5月24日下午,北京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会线上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由北京博物馆学会秘书长哈骏主持,学会理事长刘超英,常务理事、学会秘书处,以及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向德春、博物馆处等相关人员64人参加。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长陶颖作为北京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会常务理事参加会议。会议就北京博物馆学会分支机构专项整治行动自https://www.cpon.cn/cms/a/9565.html
6.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线上购票方式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线上购票方式 保留传统线下购票方式,新增线上购票服务。前来参观的观众,可按照以下流程进行线上预约、购票。 入馆前,请您提前在“个人中心”——“我的订单”中查找并出示预约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入馆参观。 扫描上方二维码进行预约购票~ https://www.bjgjg.com/news/28.html
7.北京首都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新馆于2006年5月18日正式开馆,亮相于中华第一街——长安街西延长线上,位于西城区白云路的西侧(复兴门外大街16号)。首都博物馆新馆是一座拥有最先进设施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新馆的展览陈列以首都博物馆历年收藏和北京地区的出土文物为基本素材,吸收北京历史、文物、考古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借鉴https://baike.sogou.com/v3829772.htm
8.冬日打卡汽车博物馆#点评智能成片 #0元玩转这座城 冬日来博物馆看汽车吧!从人类的第一辆汽车到现代的汽车,满足你对汽车的一切幻想。除了看展,你也可以亲自加入进来玩赛车游戏和设计汽车,快来吧。https://m.dianping.com/ugcdetail/307482998?sceneType=0&bizType=29&msource=baiduappugc
9.北京举行中秋国庆假日旅游供给和安全服务保障工作新闻发布会二是推出50款“北京礼物”及文创产品“两节礼单”,“两节礼单”包括:10款中秋主题“伴手礼”、10款“北京礼物”新品、10款北京公园景区精品文创、10款北京博物馆精品文创、10款最具特色最网红的文创“雪糕”和“冰淇淋”。 三是发布并授牌第二批6个“北京微度假”目的地品牌,它们是:朝阳区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石http://www.scio.gov.cn/xwfb/dfxwfb/gssfbh/bj_13826/202310/t20231007_773040.html
10.数说北京丨去博物馆成新风尚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副处长 李阳:到2035年,我们希望北京博物馆之城的博物馆数量达到每十万人拥有两座博物馆,各类博物馆的数量总数达到460座。 未来,北京博物馆数量将持续增加,博物馆数字化也将成为建设智慧博物馆的基石。 北京市统计局调研数据显示,68.9%的被访者关注线上博物馆,关注线上博物馆的被访者中,有83.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23101198
11.全国人大代表首都博物馆首席研究馆员齐玫:让文物“活起来疫情时期博物馆比较好的参观方式是线上云游博物馆,博物馆努力将网上博物馆内容做得丰富些,包括展览、讲座、馆藏文物鉴赏等,这样观众可以居家云游博物馆,满足观众对博物馆参观的需求。线上博物馆具有明显优势,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实现了博物馆无界限文化共享平台,博物馆也因此成为“网红”。 https://china.qianlong.com/2021/0304/5480891.shtml
12.北京推动馆城融合,打造全域活态博物馆已有70多年历史的国家自然博物馆凝结了几代人的文化记忆。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参观需求,国家自然博物馆多措并举推动馆城融合,主动融入学校、社区及线上平台,并且将在北京南中轴地区的大红门博物馆群开辟新馆。 国家自然博物馆馆长孟庆金说,文物、标本、模型虽然是静态的,承载的信息、价值却是“活”的http://www.bj.xinhuanet.com/20230707/8242a83e2b414be1bdc77fd2a2ce9e5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