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教程博物馆学基础(六)——博物馆如何获得藏品及藏品的管理(非法部分不在此讨论)

藏品是博物馆建立和发展的基础,是博物馆存在的根本。一个博物馆的藏品特色,通常代表了该博物馆的特色。王宏钧主编的《中国博物馆学基础》认为“藏品是博物馆根据自己的性质,为了社会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目的,搜集保藏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见证物”。《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认为“藏品一词内容非常广泛,博物馆藏品系博物馆收藏物的总称,它具有特殊的含义,不是任何实物都能成为博物馆藏品的,而只有那种能够反映人类和人类环境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实物才能成为博物馆物品。”宋向光进一步把藏品明确为“博物馆根据收藏标准和履行特定工作程序收藏、管理的人类和人类环境的物证”。[1]

藏品工作主要包括藏品征集、鉴定、研究、保护与管理等不同环节。

(1)藏品征集

征集工作博物馆藏品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博物馆的日常工作。根据自身性质、任务和定位,通过符合法律规定的途径将符合条件的文物或者标本征集到本馆中来。征集工作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目标明确。

征集藏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考古发掘、田野采集、民族学调查征集、社会调查征集、收购、接受捐赠,交换、调拨等等。任何途径征集的藏品,都必须做好相应的原始记录,初步征集做好移交工作。

(2)藏品鉴定

鉴定就是运用综合方法包括传统经验和方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检测等对文物藏品的真伪、内涵以及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等加以判定,给出不同的级别定位。鉴定的主要内容包括:真伪、分类、定名、时代、质地、工艺或技术、价值与定级。文物征集过程中一般先有初步鉴定,征集后再组织专家组进行进一步鉴定。同时,博物馆等机构也承担着为社会收藏进行鉴定的任务。

艺术博物馆的艺术藏品、自然博物馆的标本以及人类学民族学藏品,遵循着不完全相同的鉴定标准,但基本工作流程大致相同。鉴定的原始记录,是藏品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5年,设立了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负责制定博物馆藏品的等级和标准。1986年,《博物馆藏品定级标准》出台。现在藏品的定名,国家已有统一的基本规定。自然标本应按照国际通用的有关动物、植物、矿物和岩石的命名法规定名。历史文物定名一般应包括三个部分组成,即:时代、款识、作者,特征、纹饰或颜色,类别、器形或用途。

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文物的年代测定、成分(质地)以及损害程度等的检测。

(3)藏品研究

从博物馆自身藏品出发,进行科学研究是博物馆藏品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建立藏品档案、陈列展览、知识传播的前提和基础。藏品研究也是博物馆整个研究工作的组成部分,这项研究与其他研究工作有交叉关系。

当然,除了有关具体藏品的研究外,藏品研究也包括关于藏品体系以及藏品管理的研究。就具体藏品研究而言,除了本馆人员外,博物馆也经常为外部人员提供研究服务。

(4)藏品保护

藏品保护是指为阻止或延缓藏品劣化、变质所采取的一系列主动的防护技术与措施,既包括传统的技术手法,也包括现代的科学技术与理念。博物馆是藏品的收藏场所,是藏品的最后家园。藏品保护工作以预防为主,消除隐患,尽力保持原状,确保藏品的安全,使藏品处于适宜的保存环境中,防止藏品发生有损其珍贵价值的变化。

藏品保护的要点是区别对待,从库房设置、存放环境控制以及存放设施、条件和管理等方面综合入手,具体包括防潮湿、防干燥、防污染、防灰尘、防光辐射、防虫蛀、防霉菌、防腐蚀、防老化、防变色、防糟朽等等。

(5)藏品管理

藏品管理是博物馆的基础性工作。我国有关藏品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与行业规范,除了文物法外,主要有《博物馆管理办法》、《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和《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在国家文物局主持的“博物馆藏品数据库”建设以及“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等项目中,对于博物馆藏品及其管理有一系列指标和规范。《国际博物馆协会伦理道德规范》中对于藏品也有清晰的规定。

1)藏品管理的原则

我国有关藏品管理的原则,在《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有清楚规定:制度健全、帐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此外,在《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中还规定,“藏品应保持历史原状,严禁歪曲和伪造。”

2)藏品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

有关藏品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内容:

b.藏品信息完整:有关藏品的历史、科学、文化和艺术价值等方面的信息,尽可能挖掘出来。

c.账目、档案完备:建立藏品总账、分类账及每件藏品的档案,并依法办理备案手续。

d.藏品库房:保存环境科学,设备和设施有充分保障,重要藏品有专库。

f.藏品注销:博物馆注销藏品,须经专家委员会评估认定,并报文化文物行政部门批准,退出馆藏。

3)藏品管理工作的内容:接收、鉴选、分类、登帐、编目、建档、入库、保管、提用、注销、统计、养护与修复和复制等。

a.接收,凡是新入馆的文物和标本,必须按照入馆凭证或接收单据,随同原始科学记录等有关材料,一并交给藏品保管部门,办理接收手续,并在《入馆文物、标本原始登记簿》上进行登记,这是博物馆进行藏品管理工作的开始。

c.分类,经过鉴选,确定入藏后的文物和标本,必须进行科学分类,各馆根据自身性质不同,分类标准也各不相同,通常不可分类过于简单或者分类过于复杂。要综合考虑藏品的历史与现状、藏品质地与性质,同时要考虑库房条件和取用的便利。

d.定级,我国博物馆的文物类藏品划分为一、二、三级,称为珍贵文物,其他称为一般文物。自然标本分为珍贵标本(如模式标本)和一般标本。博物馆分级评定中,珍贵文物的数量是一项重要指标。

f.编目,编目反映藏品情况的基本资料,是藏品保管和陈列、研究的基础工作。编目卡片,填写与总登记帐相同的基本项目以及鉴定意见、铭记、题跋、流传经历等,并附照片、拓片或绘图。按照一定的次序将其编成不同系列的目录,提供检索使用如分类目录(按质地)、一级藏品目录等。

h.入库与库房管理,经过登帐和编目的藏品,按照一定交接手续入库。一般要求,按类入库,依登记号顺序排列,按不同质地分类排架。排架定位之后,要把藏品存放位置回注在藏品卡片或藏品方位索引册上。然后制作库房藏品方位卡,编制藏品排架(柜)目录。藏品入库后,进入库房管理环节,我国对于库房条件、设施设备、规章制度等有一系列严格规范要求。

以上,10个方面清楚概括了博物馆藏品管理的内容,可见管理是一个持续性的、科学而又严谨细致的工作。

2.博物馆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工作是博物馆各项工作的保障,研究贯彻博物馆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时段。,也是博物馆认识水平和工作水平的见证。高低。博物馆的科学包括为科学研究提供资料参考和服务,一切围绕本馆以及本馆学者进行的研究,都属于博物馆的科学研究,并不限于利用本馆藏品进行的研究。

大致说来,博物馆的研究主要包括博物馆学研究、博物馆工作研究和各专门学科研究三个部分。一般说来,博物馆学(museology或museumstudies)侧重学理,从博物馆外部以及内部两个方面对博物馆进行研究。博物馆工作研究,则侧重博物馆的工作实践,主要从博物馆内部进行。最近20年以来,博物馆学与博物馆工作研究之间的区别越来越小,有逐渐统一的趋势。

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科学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其他一切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3.博物馆陈列展览、社会教育与社会服务

1.陈列展览的概念、特征与意义

博物馆陈列展览是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围绕某个主题或者专题,以文物、标本以及辅助展品制作而成的展示综合体。中文中,“陈列”与“展览”二词经常并称,或者单独分别使用。英文中则使用exhibition,display,show,representation等词汇,一般使用exhibition。也有学者认为,“展览”是泛称,“陈列”是专称,如基本陈列、临时陈列,不能使用基本展览、临时展览。实际上,只是表述的习惯,而非科学的概念辨析。

博物馆陈列展览,具有科学性、实物性、艺术性和直观性的综合特征。所谓科学性,是指博物馆的所有展览,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同时任一个博物馆展览都是一个“学术作品”,类似论文或者科普论著。这个展览作品,不仅代表了设计者的学术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博物馆的学术水平。虽然有不少博物馆展览引领了某个时期的学术新方向,但大部分的展览受制于当时的科学研究水平。实物性,博物馆展览是实物的组合,而这些实物主要是博物馆藏品即人类及其环境发展的见证物(代表性实物)。通过实物以及实物群的空间组合,形成为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展线”,观众通过观看、参与体验获得对展览主题的了解和学习。艺术性,博物馆展览中的实物及其组合,必须按照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通过各种艺术性的“再现”,包括色调、灯光运用、展览节奏的控制,场景还原,制造出一个博物馆里的文化空间。直观性,博物馆展览被认为是“写在墙上的书”,它用实物说话,具有直观性。

2.陈列展览的原则和工作流程

(1)原则,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设计,分为内容设计和艺术形式设计两个独立又统一的部分。两部分内容同等重要,缺一不可。遵循四个基本原则:一是主题突出、故事叙述逻辑性原则,二是符合观众认知即观众行为合理性原则,三是空间利用科学原则,四是展览设计与材料符合“绿色展览”的原则。影响展览实际效果的因素很多,设计者的水平、预算、展品、制作公司的水平等。

(2)基本流程,博物馆展览分为如下主要阶段:

内容设计阶段:陈列大纲的制定与确定,是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脚本”,因此是陈列展览的灵魂,类似电影的“剧本”。陈列大纲不是简单的“陈列框架”或“陈列纲要”。陈列大纲一般使用“部分”—“单元”—“组”三级结构,全部文字(版面文字、说明文字等)、展品目录(展品清单中要详列展品的尺寸、重量等信息)、展品组合要完整,因此陈列大纲也称为“平面设计”。

形式设计阶段:依据陈列大纲进行陈列的形式设计,包括两个部分:艺术设计和施工设计(施工图)。形式设计是对陈列大纲的“形象化”加工,通过一系列艺术形式使陈列变成一个立体化、形象化的“施工图纸”。工作实践中,通常先做一个“概念设计”,然后再进行“深化设计”和“施工设计”。也有的把艺术设计和施工设计分开,施工设计称为建设(含装修)设计。

展览制作与安装阶段:按照艺术(形式)设计,完成陈列的制作与安装。

预开放与正式开放阶段:陈列安装完成后,应先行邀请业界专家和少量观众进行“预开放”,便于发现问题,同时对博物馆人员是一个预演。预展后,经过调整,就可以正式开放。

撤展:陈列结束后,按照一定程序,将本陈列从展厅撤掉,展品归库,辅助品及展具等做相应处理。

3.博物馆宣传教育与社会服务

博物馆宣传教育是博物馆基本职能,主要通过展览的参观、讲解以及参与博物馆举办的活动、项目等来实现。博物馆教育属于非正式的社会教育,有别于学校教育。学校利用博物馆资源将课堂“搬到”博物馆,或者把博物馆资源带到学校课堂,这两种形式都属于学校教育的延伸。

博物馆教育与服务主要是在博物馆中进行的教育活动或项目,以及博物馆提供给观众的服务。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在观众类别上或有不同,教育方式与服务内容和形式上也采取相应的做法。如,大部分博物馆的讲解词都是两套以上,针对一般观众和针对青少年观众。除了本国语言的讲解,都提供多种文字的说明以及主要的外语讲解和语音导览。科技类博物馆强调“互动”,鼓励“动手”,历史和艺术博物馆则强调“体验”和“感知”。

当代博物馆越来越重视观众工作,通过专题影片(不少博物馆有3D或4D影院)、科学教室、历史教室、艺术教室、艺术实践、动手游戏、文化节庆等有特色的系列活动,提供更生动有趣的体验式教育。除了科技博物馆外,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鼓励观众“动手”(触摸)、“融入”(参与体验)、“带走”(将展览带回家),而不单纯是通过“观看”。

博物馆经常举办学术会议、沙龙或者公开讲座提供学术性服务。一般来说,一个新的展览开幕,伴随着就是一个学术研讨会、若干个专题演讲或沙龙。这些都是向公众开放的。

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智能手机用户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提供了自主导览系统,用自己的智能手机就可以完成愉快博物馆之旅。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博物馆教育和服务提供了更广阔的可能。

除了馆内的服务外,巡回展览或移动展览也是博物馆服务的常用手段。移动展览,是专门为了不能来博物馆参观的群体所设计的,“博物馆进社区”、“博物馆大篷车”、“科普大篷车”等均属此类。

如前所述,国际博物馆协会新修订的博物馆定义中,把“教育”置于诸种职能的首位,博物馆教育学与观众研究,已经成为博物馆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1]宋向光:《博物馆藏品概念的思考》,《中国博物馆》1996年2期。

THE END
1.海南省博物馆鼓励国有博物馆创新征集、展览民间文物机制。支持国有博物馆与民间文物收藏者联合办展。 鼓励和支持设立非国有博物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在陈列展览、学术研究、藏品管理、社会教育、安全防护等方面为非国有博物馆提供支持和指导,并依法在土地供应、财政资金、场馆建设等方面提供必要支持。 https://www.hainanmuseum.org/hnbwgcms/info/4120
2.博物馆业务知识小问答连州门户网站答:博物馆主要职责有:负责文物的征集、收藏、登编、修复、保管、文物展览和文物相关研究;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推动连州文化发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按规定对文物进行妥善保管监督,制定并采取有效防火、防盗措施,确保文物安全;常设展览有《光辉岁月连州人民革命史展》《瑶乡岁韵》《连州风情》《馆藏精品书画http://www.lianzhou.gov.cn/lzszdlyxxgkzl/whxx/content/post_1955969.html
3.博物馆接受捐赠文物合同7篇.docx1.甲方捐赠文物的目的是:___(如弘扬文化、支持博物馆藏品建设等)。 2.乙方接受捐赠后,必须将捐赠文物用于非营利性目的,主要用于博物馆的收藏、展示、研究及教育等工作。 三、捐赠流程 1.甲方将捐赠文物移交至乙方指定地点,并办理相关交接手续。 2.乙方在接收到捐赠文物后,对文物进行鉴定和评估,并出具接收证明。https://m.book118.com/html/2024/1212/7004154121010006.shtm
4.博物馆藏品这里的征集行为是由博物馆发出而不是由设立博物馆的组织发出的,也就是说,这个讨论是基于博物馆已经设立(备案登记)和运行才做出的。不管是国有博物馆还是非国有博物馆,能够设立且按照博物馆备案登记的相关要求运行,肯定都具备一定数量的藏品了。 既然都已经是一座博物馆了,为什么还要征集藏品?其实,征集藏品对于国有https://www.chinaclzl.com/jtzx_1/429.html
5.内蒙古自然博物馆藏品入藏标准及征集工作流程新闻中心第一条为了加强馆藏标本的征集、保护和管理,丰富本馆藏品,开展科学研究,提供陈列展品,促进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文物藏品定级标准》(第19号)的有关规定和国家有关文物政策,特制定本规定。 https://www.immnh.org.cn/ywdt/bwgdt/xwzx/202402/t20240229_3616.html
6.海垦博物馆>藏品管理制度3.藏品总登记账、藏品分类账上的登记号,应用小字清晰地写在藏品的适当部位(不妨碍观瞻、不易磨擦之处)或标签上,并回注在入馆凭证(清册)和总登记账上。 二、文物捐献捐赠 1.捐赠人向海南农垦博物馆提出捐赠意愿。 2.垦博两名以上工作人员与捐赠人填写《捐赠文物文献凭证》,按照有关规定,为捐赠人办妥有关手续https://www.nkbwg.com/cn/47/
7.北师大获捐古瓷器被指赝品业界要求公开鉴定专家名单近日,北师大校友邱季端将其收藏的6000件古陶瓷捐赠给母校北京师范大学,校方就此宣布成立北京师范大学邱季端中国古陶瓷博物馆。然而,这看似普通的捐赠却引发了文博圈和历史学界的质疑,部分业界人士质疑这6000件藏品为“赝品”。有专家和学者指出,大学建博物馆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建议在收藏与展出上述捐赠之前应严格把关https://news.cctv.com/2016/07/27/ARTIZnDBUneCfGGKy40N45ue160727.shtml
8.第二章藏品管理规章制度一、为增加本馆馆藏数量、类别,优化藏品质量,进一步强化公民文物保护法律意识,弘扬社会捐赠美德,鼓励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捐赠文物。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自愿将所收藏合法的文物捐赠给本馆的一切捐赠活动都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博物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及相http://www.wfsbwg.com/content/?483.html
9.贵州师范大学博物馆征集捐赠藏品公告尊敬的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及社会人士:为担当传承创新文化的重要职能,体现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助力贵州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贵州师范大学决定建立博物馆。相关主管部门对于学校的这一举措表示积极支持,广大师生、校友及有关社会人士也表示热切期待。 贵州师范大https://www.gznu.edu.cn/info/1068/7149.htm
10.热心市民向市博物馆捐赠4件民俗藏品东北网绥化6月16日讯(隋博) 5月27日下午,热心市民王女士向绥化市博物馆捐赠了4件民俗藏品。绥化市博物馆接受王女士的捐赠并为她颁发了荣誉证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与生产生活相关的老物件正在逐步消失。王女士捐赠的纳鞋底的锥子、搓玉米粒工具等老物件虽然https://m.dbw.cn/difang/system/2021/06/16/058662943.shtml
11.中国海关博物馆接受捐赠征集藏品工作实施细则第一条 为规范本馆接受捐赠征集藏品工作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博物馆条例》、《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国有博物馆藏品征集规程》和《中国海关博物馆藏品管理规定(试行)》,根据本馆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藏品管理部是本馆藏品征集工作的职能部门,根据本馆的性质、任务http://www.customsmuseum.cn/NewsDetail.aspx?id=4347
12.贵州省博物馆文物藏品征集管理办法为进一步规范我馆文物藏品征集工作,本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博物馆条例》《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贵州省文物保护条例》《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及《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馆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https://www.gzmuseum.com/zxyg/202204/247.html
13.商洛市博物馆面向社会公开征集藏品!(三)应征者可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指定邮箱,填写《商洛市博物馆藏品征集基本信息表》(一物一表,见附件1)进行初选;经确认入选后通知出具实物,经鉴定、评估后,商定具体征集事宜。对鉴定不符合收藏要求的藏品,按照合法程序退还。提交信息材料不予退还。 四、征集时间 https://www.sxslnews.com/wap/article/index/28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