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証華僑華人的家國情懷(僑·博物館②)

11月,福建省廈門實驗小學學生參與華僑博物院“華僑華人的故事——華社春秋”博物館研學實踐教育活動。華僑博物院供圖

“華僑博物院創辦諸同志捐款姓名列下:陳嘉庚十萬元,王源興五萬元,華興公司、黃欽書、陳愛禮各二萬元……合計人民幣三十七萬零五百元正。”在華僑博物院的二樓門廳內,一座青草石芳名碑記錄著華僑博物院建院之初華僑華人捐款的具體數額。在1959年,這筆華僑捐贈的巨款支撐起華僑博物院的建設。

華僑博物院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倡辦,是中國第一家全面、系統展示華僑華人歷史的綜合性博物館。從海內外華僑華人捐資建院,到陳嘉庚先生親自收集文物,再到幾代華僑華人源源不斷捐贈藏品……借由華僑博物院,海內外華僑華人與文博界的交流網絡在寒來暑往間越織越密。海內外華僑華人對祖(籍)國的赤誠深情浸潤著一件件文物,在華僑博物院的展櫃中熠熠生輝。

華僑“捐出來”的博物院——

“僑胞們也來盡一部分責任”

“永定侄:博物院門前石階體式不甚雅觀,不若半月圓式之佳,茲擬將改為半圓式……石階為本院重要大眾參觀經過,要雅妙美觀為至要。”1957年10月,陳嘉庚先生寫信給當時負責華僑博物院具體建設工作的陳永定,與他細致商討起博物院石階式樣。

像這樣與華僑博物院建設工作密切相關的陳嘉庚先生親筆信函,華僑博物院還收藏了很多。從1950年陳嘉庚先生回國定居,到1956年9月華僑博物院開工建設,再到1959年5月14日博物院開幕剪彩,大到博物院建設的總體規劃、院址擇定、建筑風格,小到選材用料、規格尺度、陳列櫥櫃的樣式,陳嘉庚先生都親自指導設計,巡視督辦。他對華僑博物院的規劃也經由一封封信函,落實成博物院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和琳琅滿目的文物展品。

“我認為社會主義建設是人民應盡的責任。我是華僑,很希望僑胞們也來盡一部分責任。因此我建議由華僑設立一所大規模的博物館。館址可設在華僑故鄉出入國的港口,既可給國內人民公共應用,又可給歸國華僑觀覽,兩者均受其益。”1956年9月20日,陳嘉庚先生在《倡辦華僑博物院緣起》中暢談對華僑博物院的建館規劃。他認為,“博物館是文化教育機構的一種,與圖書館、學校等同樣重要,而施教的范圍更為廣闊”“無論男女老幼,文野雅俗,一入其間,都可由直觀獲得必要的常識”。

如今,坐落在福建省廈門市蜂巢山麓的華僑博物院保留著陳嘉庚先生最初的建筑設計風格,6層的主體建筑融合了富有中國古代建筑特色的飛檐斗拱和體現西式建筑特色的雪白花崗岩外牆,半圓式台階通往華僑博物院“華僑華人”展廳。這一展覽與自然館、陳嘉庚珍藏文物展共同構成華僑博物院的基本陳列。

“華僑博物院之所以叫博物‘院’,而非博物‘館’,源於陳嘉庚先生最初的設想——‘以博物院為總稱,以區別於內部的分館’。”華僑博物院主持工作的副院長鐘志誠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介紹,如今,陳嘉庚先生最初規劃設立的四個分館——人類博物館、自然博物館、華僑與南洋博物館、工農業博物館,分別在華僑博物院的自然館、廈門大學和“華僑華人”展、集美鰲園得以呈現,構成了陳嘉庚先生實現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后世留下了更為可貴的精神遺產。

“華僑華人”展講述從古至今華僑華人出海謀生、當地發展、貢獻當地、文化交流的歷程﹔自然館展出的長15米的鯨魚骨架以及現已滅絕的新加坡虎、馬來西亞鱷魚、印度尼西亞天堂鳥等標本﹔陳嘉庚珍藏文物展中的商代青銅器、歷代陶瓷器和明清書畫珍品……華僑博物院不僅為觀眾奉上華僑發展的歷史畫卷,也為公眾學習中國古代歷史和自然知識打開一扇窗口。

寄托愛國思鄉情愫的博物院——

“為建設心中的家園添磚加瓦”

在“華僑華人”展廳,一把锃亮的龍泉劍是華僑博物院的明星展品。這把由精鋼劍身和木質劍鞘組成的龍泉劍,一面刻著“披荊斬棘為國增光”“龍泉民字號制”,另一面刻著“陳嘉庚惠存浙江龍泉各界敬贈”。這是1940年陳嘉庚先生組織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回國慰問抗日軍民時,浙江龍泉各界敬贈給他的禮物。陳嘉庚將這一珍愛的收藏捐贈給華僑博物院。

如今華僑博物院8000多件文物藏品中,大部分來源於陳嘉庚先生從各地政府監定價格的文物店購得的文物,還有相當一部分來源於數十年來華僑華人及相關機構的捐贈。許多藏品的背后,蘊藏著華僑華人心系祖(籍)國的動人故事——

由菲律賓僑胞楊淑芳捐贈的雕花髹漆舊式木床,是她當年在家鄉福建省石獅市仕林村出嫁時的嫁妝。旅居菲律賓數十年后,1996年,年屆古稀的楊淑芳寫信到華僑博物院,希望把這個嫁妝捐贈給博物院,讓更多人欣賞中國傳統木雕技藝,也紀念她家鄉的父母先人。

由新加坡僑胞柯鎮安捐贈的南洋大學喜慶禮券,是他結婚當日,包括陳六使等僑領在內的200多名新加坡華僑華人共同贈送的結婚賀禮。當時正值陳六使等僑領倡議捐建新加坡南洋大學,柯鎮安及其家人決定將全部禮金收入贈予南洋大學,支持新加坡華文教育事業發展。“這些禮券不僅承載了柯鎮安先生自己的記憶、柯氏的記憶,也承載了歷史上第一所海外華人大學——南洋大學的記憶,更承載了海外華僑華人為華文教育事業嘔心瀝血、無私奉獻的深刻記憶。”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教授曾玲認為。

由馬來西亞歸僑、南僑機工翁家貴捐贈的南僑機工獎狀,記錄了他1939年報名參加南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奔赴滇緬公路、參與抗戰7年的熱血青春。獎狀上記錄著:“華僑機工翁家貴,熱心愛國,敵愾同仇,抗戰軍與應募服務,前后七載,備致勤勞,應予嘉獎。”

美式水壺、螺絲刀、皮帶、牙缸、毛毯……類似這樣的南僑機工相關文物,也讓更多觀眾通過展品,回望南僑機工用生命搭建抗日戰爭運輸生命線的崢嶸歲月。

華僑博物院文物典藏部主任林翠茹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介紹,華僑博物院是國內較早開始關注、收集和保存南僑機工相關實物的文博機構。從1993年起,華僑博物院多次前往雲南、廣西、廣東、海南等地,拜訪了近30名當時健在的南僑機工,連續十幾年每年到雲南參加相關紀念活動,陸續推出多個南僑機工相關展覽,由此和南僑機工及其后人保持著持續的聯系和友誼。

“華僑博物院與海外華僑華人建立了廣泛聯系和深厚情誼,很多海外華僑華人把華僑博物院當作心中的家園,他們為建設心中的家園添磚加瓦,為這片家園默默耕耘,在這片家園裡寄托著愛國愛鄉的情感。”鐘志誠說。

聯絡新老朋友的博物院——

“成為社會教育的大課堂”

陳嘉庚先生的孫輩后人,陳六使、陳文確、曾江水、唐裕等新加坡僑領的后人,20多年專注收集僑史文物的新加坡華人陳來華……華僑博物院的僑界“朋友圈”既聯絡著許多老朋友,也一直在結交新朋友。

陳嘉庚先生長孫、新加坡華人陳立人已經習慣了每次到廈門,都到華僑博物院走一走。“這麼多年,我幫忙運到華僑博物院的資料和藏品差不多有10個集裝箱嘍。”陳立人笑著說,“1961年,我的父親到北京看望祖父時,就帶了一些新加坡華僑華人相關的老物件回國,捐贈給華僑博物院。這些年來,我們家族的親人捐贈了家中的許多藏品,我也動員許多朋友將父輩有文化價值的東西捐給博物院,還協助新加坡僑界與博物院聯絡、運輸藏品。對海外華僑華人來說,把父輩的東西捐給祖(籍)國的博物院,是一種懷念父輩的方式,也能把住在國華僑華人的文化風貌展示給祖(籍)國的同胞。”

“不管是捐贈文物資料的整理、家族資料的核對,華僑博物院的大小事情,隻要他能幫忙,總是盡心盡力。”鐘志誠回憶與陳立人的來往,“之前,在楊鬆鶴的幫助下,新加坡福建會館捐贈了一批天福宮珍貴文物,裝了整整幾車,先是存放在立人先生的家裡,再由立人先生聯系船運送到華僑博物院。之后很多天,他的家裡依然散發著天福宮供桌的香火味。”

林翠茹介紹,華僑博物院的大部分文物,由海外華僑華人和歸僑主動捐贈,有零散贈送的,有將自己長期收集的或者僑團保存的文物集齊一整個集裝箱運來的,也有博物院到外地或者僑鄉征集的。有時一次征集到上千件文物,有時一件文物的征集就耗費一年的時間。“華僑博物院的每一件館藏文物都來之不易。”

如今,華僑博物院致力於讓珍藏文物煥發更強的生命力。策劃“存史啟智——陳嘉庚社會教育理念與華僑博物院”專題展覽,與北京、雲南、廣西等多地博物館聯合辦展,與廈門市中小學聯合舉辦研學實踐教育活動,奔赴基層鄉村開展科普講堂、手工制作、科普巡展活動,培養廈門外國語學校等中學學生擔任外語講解員……華僑博物院的“朋友圈”正從僑界拓展到更廣闊的公眾中。

“華僑博物院的辦院宗旨是幫助國內人民對華僑、僑居地人民的風土人情有更好的了解,促進我國與華僑、僑居國的文化交流。我們也在不斷創新社會教育模式,將博物館教育與社會教育無縫銜接,讓博物館成為社會教育的大課堂。”鐘志誠說。

“不要問我到哪裡去,我的心依著你,不要問我到哪裡去,我的情牽著你……”在華僑博物院“華僑華人”展的結尾,巨幅屏幕投射出一片月光下的海洋,由歸僑作曲家谷建芬作曲的《綠葉對根的情意》歌詞緩緩浮現。正如歌曲唱的那樣,海外華僑華人對祖(籍)國的眷戀和情誼在華僑博物院匯聚。

THE END
1.马鞍山市博物馆皖江文化博物馆向马鞍山市博物馆捐赠藏品 近日,皖江文化博物馆向马鞍山市博物馆捐赠12套藏品,种类包括瓷器、民俗用品、兵器、书籍等,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马鞍山市博物馆馆长李军与捐赠单位签订了相关捐赠协议,并为捐赠单位颁发荣誉证书,对他们的社会责任与担当表达了深深的敬意。http://www.mas-museum.com/index.php?a=show&catid=20&id=12958
2.中原诚信博物馆捐赠图书助力诚信文化传播* [封面]中原诚信博物馆捐赠图书 助力诚信文化传播 --- 为进一步传播诚信文化,12月11日,中原诚信博物馆分别向我市图书馆、人民公园馨香书坊(社科之家)捐赠《诚信中国——全国道德模范诚信故事》一书。 中原诚信博物馆开馆以来,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采取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通过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等,宣传诚信https://sjb.xxrb.com.cn/2024/morning_1213/39094.html
3.征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全面及时介绍中国国家博物馆概况,藏品,展览,活动,学术研究,国际交流等各项内容,提供参观导览,门票预约,留言问答等多类服务,努力为公众了解国家博物馆,参观国家博物馆和享受国家博物馆提供的各类文化休闲服务提供支持http://m.chnmuseum.cn/zj/
4.桂学博物馆向刘玉峰先生家属发放捐赠证书2月26日,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李逊老师和盘丹老师拜访《山村复仇记》作者刘玉峰先生的家属,并向其家属发放桂学博物馆捐赠证书。 刘玉峰是广西当代作家。他于1948年参加革命,次年随军南下广西,曾任桂林市义宁县五通区、阳朔县福利区区长。1951年7月24日,刘玉峰在参加阳朔县林家村的剿匪斗争中不幸受伤。养伤期间,他http://www.cllc.gxnu.edu.cn/guixue/2023/0316/c3218a260316/page.psp
5.中国航海博物馆举行捐赠证书颁发暨捐赠展示中心揭幕仪式2021年1月8日,中国航海博物馆在馆内举行2020年度捐赠证书颁发暨捐赠展示中心揭幕仪式,以感谢社会各界对中海博藏品征集工作的支持。颁证仪式由中国航海博物馆副馆长王煜主持,中国航海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张东苏致辞表示感谢。仪式结束后,张东苏书记与杨星秘书长共同为https://n.eastday.com/mnews/1610351993020225
6.昆山收藏家无偿捐赠7件藏品给昆山博物馆昆山市人民政府金磊向各位捐赠者颁发捐赠证书,并合影留念。 分管领导讲话 金磊表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主题之一,在2022年6月11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感谢昆山各位收藏家为昆山文博事业作出的贡献,将自藏藏品无偿捐赠给昆山博物馆,让其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http://www.ks.gov.cn/kss/bmdt/202206/42f8486d7eb04d93b7f7e6379a1ec6a6.shtml
7.重庆自然博物馆公开征集抗“疫”见证物各类征集品将作为重庆自然博物馆藏品或档案永久保存,对入藏物品的提供者将颁发《重庆自然博物馆捐赠证书》(电子证书通过电子邮箱先行送达,纸质证书视情况邮寄或当面颁发)。物品入藏后若在展览中使用,将标注捐赠者的单位和姓名。 所有捐赠品概不退还。 联系方式 https://wap.cqcb.com/shangyou_news/NewsDetail?classId=880&newsId=2222609
8.首次在馆捐赠!70岁上海阿姨的“老物件”安家世界技能博物馆2月20日,一场特殊的展品捐赠仪式在世界技能博物馆举行,展品是市民朱阿姨捐赠的一套木工模具。这也是博物馆修缮以来第一次在场馆内实地进行的捐赠仪式。 在捐赠仪式上,世界技能博物馆工作部负责人沈浩为朱阿姨颁发了世界技能博物馆捐赠证书。看着自己多年的“心血”终于有了归宿,朱阿姨很激动,她表示,希望自己这些木工https://sghexport.shobserver.com/html/baijiahao/2023/02/24/968877.html
9.了解电子游戏的“前世今生”,中国音数协游戏博物馆在徐汇开馆博物馆工作人员楼潇添介绍,博物馆内现有的5000多件藏品,大部分都是来自近几年游戏爱好者和馆内工作人员团队的捐赠和收集。正式开馆后,博物馆将面向全社会开展“寻宝计划”,征集游戏机、游戏软件、图书、照片等实物藏品,以及玩家故事,捐赠者将获得免费参观资格、博物馆捐赠证书等。开馆仪式上,多家游戏企业向博物馆捐赠https://wap.xinmin.cn/content/32702261.html
10.绵竹市博物馆接受社会捐赠管理办法(试行)(一) 授子捐赠者绵竹市博物馆捐赠证书或荣誉证书; (二) 捐赠品展示时注明捐赠者姓名; 第八条 绵竹市博物馆受赠的财产,属于国有财产,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个人不得侵占、挪用和损毁。 第九条 绵竹市博物馆使用捐赠财产时,应当按照协议约定的用途使用捐增财产,不得擅自改变捐赠财产的用途,如果确需改变用途的,应当https://mzsbwg.cn/page95.html?article_id=121
11.国医大师李佃贵墨宝和手写处方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收藏仪式开始,甄雪燕主任代表博物馆向李佃贵教授颁发了博物馆捐赠证书,并表示诚挚的感谢。活动现场,李佃贵教授分享了其学术思想萌芽、壮大的守正创新之路,讲述了培养铁杆中医的诸多思考,给与当代中医青年学习的五条叮嘱,以及送给博物馆游客及观众运用中医思想预防疾病的建议。https://hbszyy.cn/html/news/2022-10-12/6360.html
12.我市市民向博物馆捐赠抗美援朝证书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1月19日,市民辛秀玲与辛秀芝将自家保存了近70年的两张抗美援朝证书,无偿捐献给市博物馆。同时,市博物馆负责人向两位女士颁发了捐赠证书。 据了解,两张证书是两位女士的姥爷周树田老人的遗物,周树田老人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并做出过重大贡献。两张证书分别为革命军人证明书与三等功嘉奖证书,上面清楚记录了授予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904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