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峡大坝的利与弊前言三峡大坝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混凝土水利发电工程,是三峡水电站的主体工程,三峡大坝旅游区的核心景观,三峡水库的东端。三峡大坝工程涉及主体建筑物及导流工程两部分,全长约2309m,坝高185m,工程总投资为954.6亿元人民币,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修建,5月20日全线建成。经国家防总批准,三峡水库于9月10日零时正式启动第四次175米实验性蓄水,至18日19时,水库水位已达到160.18米。7月23日,三峡枢纽启动7个泄洪深孔泄洪。上游来水
2、流量激增至每秒4.6万立方米。7月24日,三峡大坝入库流量达7.12万立方米/秒,是三峡水库建库以来遭遇的最大洪峰。大坝利处:防洪,发电,蓄水北调,增进航运。弊端:下游洄游鱼类与长江特有鱼类受到严重影响;突发地质灾害增多;微震明显增长。核心词防洪,发电,蓄水北调,增进航运,地质灾害,环境污染。正文1、防洪三峡大坝建成后,将形成巨大的水库,滞蓄洪水,使下游荆江大堤的防洪能力,由防御十年一遇的洪水,提高到抵御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防洪库容在73—220亿立方米之间。如遇1954年那样的洪水,在堤防达标的前提下,三峡能减少分洪100—150亿立方米,荆江至武汉段仍需分洪35
3、0—400亿立方米。如遇1998年洪水,可有效防御。2、发电三峡水电站是世界最大的水电站,总装机量1820万千瓦。这个水电站每年的发电量,相称于4000万吨原则煤完全燃烧所发出的能量。装机(26+6)×70万(1820万+420万)千瓦,年发电846.8(1000)亿度。重要供应华中、华东、华南、重庆等地区。3、航运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上游与中游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对上可以渠化三斗坪至重庆河段,对下可以增长葛洲坝水利枢纽如下长江中游航道枯水季节流量,可以较为充足地改善重庆至武汉间通航条件,满足长江上中游航运事业远景发展的需要。通航能力可以从目前的每年1000万吨
4、提高到5000万吨。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在养殖、旅游、保护生态、净化环境、开发性移民、南水北调、供水灌溉等方面均有巨大效益。除此以外尚有水产养殖、供水、灌溉和旅游等综合运用效率。面临问题1、对库区文物的影响三峡工程600多公里长的沉没范畴,使得如果不采用文物保护,在三峡水库蓄水达175米后来,大量的文物古迹都将被沉没到水下,于是至1996年起,国家按期发放保护资金,三峡工程库区文物的急救性保护和发掘开始进行。其中重要的文物古迹,此外尚有较重要的古栈道5处,石刻、题刻56处,古桥17处;地下文物有较重要的遗迹58处,墓群(坟场)45处。其中出名的是唯一一处化石点;云阳
5、县故陵楚墓、北宋的龙脊石题刻,巫山县明清时代的大昌古镇,唐代开始修建的大宁河古栈道等。将要沉没的地面文物,例如云阳县张飞庙、奉节县的永安宫、巫山县大昌镇的温家大院、新滩民居,忠县丁房阙——无名阙,古代桥梁等都按照原工艺、原材料、原形制进行复建(多选址在临近、沉没区以外)。国内外闻名的白鹤梁石刻采用的原址保护措施,即在四十米的水下建设一座博物馆,建成后游人将可到水下参观石刻。同步在重庆市中心也修建了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三峡博物馆,用来安放在急救行发掘工作中出土的大量文物。不可否认的是,虽通过大量的突击性的文物保护并急救发掘,一批贵重的有代表性的文物被保存下来,但是不也许保证
6、保住所有的遗迹,仍有很大一部分文物至此没入了沉没线如下,并且将很难再被发掘出来。2、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有关三峡建库对生态坏境的影响,重要涉及两个方面:(1)有利影响重要在长江中游,涉及减轻洪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燃煤对环境的污染,减轻洞庭湖的淤积等。不利影响重要在库区,除沉没耕地、变化景观和大量移民外,尚对稀有物种、天气、滑坡、地震、陆生动植物等等有影响。气候三峡水库蓄水后,由于是典型的河道型水库虽然对周边气候又一定调节作用,但影响范畴不大。对温度、湿度、风速、雾日的影响范畴,两岸水平方向最大不超过2千米,垂直方向不超过400米。年平均气温变化不超
7、过0.2度,冬春季月平均气温可增高0.3~1度,夏季月平均气温可减少0.9~1.2度;极端最高气温可减少4度,最低气温可增高3度左右;相对湿度夏季增大3%~6%,春秋两季增大1%~3%,冬季将减小2%。建库后年降水量增长约3毫米,影响波及库周边几千米至几十千米,因地形而异;仍需警惕伏旱对农业的影响。平均风速将增长15%~40%,因建库前库区平均风速仅2米/秒左右,故建库后风速仍不大。陆生植物直接受沉没影响的陆生植物物种有120科、380属、560种。其中绝大部分在未受沉没影响的地区广为分布。因此,不至于导致物种的灭绝但其中三种爱惜植物必须妥为保护。
8、1荷叶铁线蕨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库区特产,断续分布东起万州区、西至石柱县西沱区沿江近100千米长,想向两岸纵深3~5千米的狭长地带。在亚洲大陆仅存与此。保护措施为在万州新乡三道河村建立一种2平方千米的物种保护点进行人工栽培。2疏花水柏枝三峡地带特有植物,种源数量很少,分布狭窄,分类及地理分布有科学研究价值。树形美观,有潜在欣赏价值;幼嫩枝叶可供入药。分布在秭归、巴东、巫山县的长江两岸,海拔高程在200米上下幅度内。3川明参国内特有植物,仅此一种,近年生草本,为名贵药材。野生原产地是夷陵区莲沱。分布在海拔高程140米上下的页岩风华石缝中野生种已极
9、稀少。该地位于三峡水库下游,虽不受沉没影响,但在修建对外公路或其她设施时又也许遭受消灭,因此保护点就设在夷陵区莲沱。水生生物白鱀豚白鱀(ji四声)豚属鲸类淡水豚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国内特有爱惜水生哺乳动物,已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名单目录,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湖北枝城至长江口约1600千米的江段内,由于历年来人类活动的增长或不当,使白鱀豚以外死亡增长(涉及渔具致死、江中爆破作业致死、轮船螺旋桨击毙、误进水闸等)。三峡水库蓄水后,枯水期长江中下游流量增长,水深加大,对白鱀豚越冬极为有利。搁浅死亡可望避免,但由于长江中上游航运事业的发展,中游江段白鱀豚被轮船螺旋桨
10、击毙事件将会增长。为此长江新螺江段白鱀豚自然保护区将会建立,上起螺山下至新滩口江段全场135千米,该区域江面开阔,河道曲折,水深约25米是目前白鱀豚分布最密集的水域。中华鲟中华鲟属鲟形目鲟科,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一种大型洄游鱼类。幼鱼待性腺发育到三期恋爱后,会进入长江口洄游至金沙江下游交尾繁殖。葛洲坝工程于1981年1月大江截流后,阻断了中华鲟至洄游路线。为此国家在宜昌建立了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定期将幼鲟放流如长江中。至1984年至底共放流入长江达400万尾。三峡工程位于葛洲坝上游,不存在阻隔中华鲟洄游路线问题,但三峡工程每年10月份开始蓄水,将使下泄流量比天然流量有所
11、减少,这就又也许干扰中华鲟在葛洲坝下游的栖息和产卵活动。3、移民问题三峡工程所有竣工后,库水沉没区将波及湖北和重庆的20个区市县,最后动迁移民113万,其中重庆16个区市县受淹,移民数量占整个库区移民的85%左右。按照“突出重点,远近结合;移民进度与工程进度相衔接;在资金到位的状况下,移民宜早不适宜晚”的移民搬迁原则,国家对三峡库区的移民工程进行了具体规划,规定各个区市县按照规划分四期完毕移民搬迁任务。这四个时期即:1993年到1997年为第一期,1998年到为第二期;到为第三期;到为第四期。三峡二期移民工作已经所有结束,国家二期移民工程终验表白,目前库区已经搬迁移民70多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