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遗馆建设情况及发展趋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提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构展示空间,可以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弘扬。近年来,作为以展示为主要功能的一类非遗保护利用设施,非遗专题博物馆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并且逐步形成了以“非遗馆”命名这类非遗专题展示空间的共识。本文将从非遗馆的建设背景与主要形态、定位与发展方向、建设中的关键问题、策展中的创新趋势等方面,对我国非遗馆建设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展望。

一、非遗馆的建设背景与主要形态

从2011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到各省相继出台的《非遗保护条例》,都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的公共文化设施”等类似称谓,明确了国内法律法规层面对设立非遗展示空间的导向。

国际层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十三条专门提到了要提供非遗活动和表现的场所和空间。此外,专门针对文化遗产展示的国际宪章《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宪章》中强调了文化遗产传播推广、交流展示的重要性,也在原则中明确要求重视对无形文化遗产部分的阐释与展示。

近两年来,国家非遗主管部门进一步明确了建设非遗展示空间是非遗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2017年,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成立了传播处,协调推进非遗专题博物馆等的建设工作。同年12月,首期非遗策展高级研修班举办,旨在培养专业非遗策展队伍,提高非遗展示水平。

“百度指数”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17年10月30日-11月05日的需求图谱

(一)当前非遗馆的主要形态

基于当前非遗馆建构的空间基础以及展示内容即非遗门类的涉及情况,可以大致归纳非遗馆的几种馆室形态:

1.以文物建筑为载体

长沙市非遗展示馆

2.以现代公共文化设施为载体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非遗馆与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大剧院等共同构成该地区文化地标,以融合了地域特色和传统设计元素的现代建筑为场馆,通常以当代文化艺术类展览展陈为主要形态。其外部与内部设计能给予参观者惊喜与舒适,给予展示内容更多的空间与张力。国内已建成的这类非遗馆有:贵州省非遗博览馆、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如何在这类展示空间中突出非遗馆展示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亟待基于维系非遗活态传承这一根本目的,形成与文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等不同的策展理念与展陈设计模式。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3.以旅游景区为载体

非遗馆以旅游景区、街区中的原有旧建筑或新建建筑作为场馆,建筑外观与景区、街区整体风格一致,以该地非遗制成品代表作的陈列与非遗产品售卖相结合为主要形态。这一类型中也包括了新建的非遗主题公园和民族园、民俗村类旅游景点,如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宁波非遗保护展示中心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中提到,要科学利用非遗展示馆等文化场所开展文化、文物旅游。可以说,非遗馆也是全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作为文化资源的重要门类,也是“旅游吸引物”,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可以促进非遗当代价值的实现;同时,绝大多数遗产项目应当开放共享,通过提供适当的展示、体验等,促进文化交流、形成文化认同,让人们切实感受到文化多样性的魅力。

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

4.行业或单项非遗专题馆

无论是传统表演艺术,还是传统工艺技艺,历史文化背景是其价值阐释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许多非遗项目在其传习场所建构了一个本行业、本技艺的展示空间,有的隶属历史街区整体规划,有的是出于老字号等企业文化宣传的需要。例如,位于杭州市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的中国刀剪剑、扇业、伞业等行业博物馆。

中国刀剪剑博物馆

又如,有的传统工艺作坊由“前店后厂”发展为体验经济形态的工业旅游目的地,兼具制、展、售等多种功能,专门开辟空间将历史渊源、传承谱系、代表作品等予以展示,开辟线路供参观者观览生产制作过程,从而达到促进传统延续、推崇手艺专研的正向教育目的。例如,以山西老陈醋为主题的东湖醋园等。

东湖醋园

二、非遗馆的定位与发展方向

非遗馆的定位取决于我们期望它发挥什么样的功能。比如,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宪章》就认为,文化遗产展示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意识和增进理解。基于此目的,地区综合性非遗馆应定位于:鲜活呈现当地文化从而弘扬地域文化认同、立体索引当地资源从而充当非遗导览中枢、发挥实体机构作用组织开展传习实践等三个方面。

弘扬地域文化认同

导览地区非遗资源

类似于大部头书籍的序言与索引、大型旅游景区的游客中心和导览服务,一定地理范围、文化区域、行政区划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一个相对集中的展示空间,告诉人们这块土地传承着怎样的文化,呈现当地人的风俗习惯、生活智慧和审美取向。这种展示既抽象又具体,既期望通过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审美图案和视听碎片,在观者脑海中拼成一个地域文化印象,又期望有助于观者按图索骥,找到与自己趣味相投的非遗内容,导向与当地非遗更为深入的接触。

开展传习实践活动

非遗馆与博物馆相比,更为强调社区参与和社会教育,因而非遗馆并不完全是博物展览类文化设施。它还包括传统戏曲表演场所、传统技艺手工坊,甚至是传统节日仪式的周期性外场活动空间。即使是室内场所,也要考虑设置更多传习活动空间,实现多样的社会实践功能。

基于上述功能定位,非遗馆可以存在两种主要形态,一是博物馆形态,二是文化中心形态。博物馆形态的非遗馆可以找到许多溯源形态,包括:民俗博物馆、人类学博物馆、民族博物馆以及在国外具有一定相通性的生态博物馆和露天博物馆。而文化中心形态的非遗馆又可以发挥不同的功能侧重,包括:体验中心、传习中心等。

本文认为,现阶段非遗馆可实践的模式包括有:基于解读与导览功能的地区综合性非遗馆、基于整体保护理念的生态博物馆、基于非遗普及性教育的体验中心、兼具展示与实践功能的传习中心等四种类型。

基于解读与导览功能的地区综合性非遗馆

当这类遗产阐释空间建在旅游景区内,就可能以景区游客中心、展示中心或文化展示型景点的面貌示人,通常会使用数字化等展示传播手段,以提高公众对遗产的兴趣和理解,同时实现导览功能的最大化。

基于整体保护理念的生态博物馆

首先,生态博物馆强调在原生地保护与展示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这与非遗保护中强调传承人生产生活原生环境,原料产地,制成品产销链,师徒、父子传承的自然状态与社会舆论环境,当地人文环境等的重要性不谋而合。其次,生态博物馆强调社区参与。较之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技艺持有人以及当地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更为清晰的主导地位,这与生态博物馆社区参与的立场也恰好匹配。社区参与可用于维护原生传承环境的相对稳定性和自主发展权,基于较高认知与情感认同的人们通常是最有可能延续该项无形文化的主力人群。有学者就认为,生态博物馆创造了一个博物馆与社会的新关系。第三,在生态博物馆中,参观者看到的是该地域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或为外来者准备的演示场景,并可获得一些参与性体验。可以说,生态博物馆形态可以不脱离自然与人文环境展示非遗,非遗也更适合在“活的”生产生活民俗中进行展示,并可作为其中的核心展项。

基于非遗普及性教育的体验中心

上世纪中叶,科技馆的先驱奥本海姆把展示科学和技术的博物馆称为“探索馆”,因为科技需要参观者亲身参与和动手操作。实际上,非遗不仅包括文化与艺术,还包含了科学与技术,特别是传统工艺技艺、传统中医药等项目之中包含着丰富的本土知识、先人智慧和实践经验,这些内容的解读与理解要依靠探索性体验。因而,基于非遗普及性教育的体验中心符合这一实际需求。

非遗专题体验中心可包括手工艺体验馆、数字虚拟体验馆、剧场空间为主的传统表演艺术中心等不同形态。在体验馆中,无论是实物供手工操作还是数字设备供虚拟体验,都被设定为选项,选择方是参观者,这也体现了参观者主导的展示空间发展趋势。国内,杭州手工艺活态馆可能是第一家完全意义上的体验馆,每一个传统手工艺门类都不是单一的制成品展示或者售卖,参观者可以看到手艺人的现场制作过程,还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门类坐下来进行体验并得到指导。这些体验项目普遍收费不高,根据用到的原材料和半成品的成本收费,有个别无原材料成本的体验环节是免费的,参观体验馆本身也是免费的。

杭州手工艺活态馆体验课程介绍

兼具展示与实践功能的传习中心

越来越多的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传习所建构起了一个兼具文化展示与传习实践功能的实体空间。有条件的地区、行业和项目还建立起了非遗专题文化中心、艺术中心等,促进这一非遗门类在特定地区的弘扬与传承。

三、非遗馆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1870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创始人章程中写到:“创建博物馆旨在鼓励和推动艺术的研究,以及将艺术应用到制造业和实际生活,为公众提供教育和娱乐。”由此可见,基于馆藏主体进行跨界性、生活化开发,这种思维在一百多年前已然萌生,与当下“非遗回归生活”等实践不谋而合;其次,展陈理念与方式的推陈出新就是在迎合现代人的文化消费习惯,甚至通过隐匿教育者角色来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第三,对娱乐的忽视与博物馆的人本化趋势是背道而驰的,娱乐与教育的功能同等重要。

因而,非遗馆既要符合实体展示基本通则,又不应陷入传统展陈思维定势,要体现非遗的活态性、人本性等特征,与“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相一致。具体来说,有下面三个关键性问题:

(一)体现非遗的活态性特征

1.传习与展示的合二为一

当展示主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越来越多的非遗馆和非遗展览试图摆脱“物的博览”这一展陈模式,期望展示内容与方式能够体现活态性。其中一种解决方式就是将传习实践引入展示空间,或将传习场所提升至兼具展示功能。将传习与展示合二为一使得参观行为更为接近真实、活态的传承,更加具有公开透明的观览氛围。

中国黄酒博物馆的酒窖

但是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从业者处于被观看的状态,原有秩序可能被打扰。其次,有时展示效果并不理想。类似于旧厂房中的工业遗址博物馆,工艺技艺类非遗项目的工作环境并不像表演类、节庆类非遗项目那样“光鲜”;制作过程通常是冗长而琐碎的,对于参观者而言观赏性比较差;生产工序可能缺乏吸引眼球的亮点展项,没有表演或节庆类非遗项目类似于舞台的聚焦点。第三,非遗馆不能一厢情愿地组织传承人及技艺持有者进场设立工作室,还需要考虑这类空间是否符合这一项目日常生产生活及商业往来的基本要求,还需要依据不同项目的发展状况考虑场所管理、运营等具体问题。

2.现场展演引入展示空间

在非遗展示中,人们直接想到的另一种动态展示解决方案就是人的现场表演。从特定角度来看,传统博物馆与表演并不是格格不入的,“圣地范式”使得博物馆具备了“仪式感”,比如外观深受教堂、宫殿以及庙宇建筑的影响,也使其“表演性”得到增强。

南京博物院老茶馆

那么,现场展演是否可以长期入驻展示空间?实际上,对于一些传统表演类非遗项目,演出持续拥有观众、表演者保持稳定收入是项目本身维系生命力的现实需要。因而,利用展示空间扶持项目生存、营造传承环境,同时又可满足人们文化体验式的观览需求,这种特殊的展示方式就是一举多得的。但要注意一个前提条件:展示场所状况能够维系项目传承、展示与商业的共生关系。具体而言,展示场所是否具有稳定的人流以及经济社会效益作为支撑。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对比研究:

(1)非遗馆位于旅游观光区域或人口密集地段,传承人或技艺持有人现场表演能够达到稳定人流观看或稳定增收的目的,那么就可以长期驻场。其中的一种模式就是前文所述的传习与展示合一,一定程度上还解决了某些项目和传承人经济方面的困境。

(2)非遗展示场所位于非旅游观光区域或非人口密集地段,那么,传承人或技艺持有人只能进行临时性的现场表演或展示,适宜采取与节假日相结合、预约性活动等方式来集聚人气、进行展演。

(二)遵循展览的通俗原则

首先,对遗产的解读语言应设定为面向无专业基础、无特定兴趣的普通参观者。“通俗原则”比“完整原则”更为重要。展览文字介绍如果喋喋不休、长篇累牍、字词生僻(不加解释与注音),即使文化内涵丰富也无法留住参观者的目光。与此相反,在不造成歧异的情况下,尽量言简意赅、突出重点,使用大众熟悉易懂且节奏轻快的语言风格,反而能使观众对展览主题、展项内容产生兴趣,愿意深入了解来龙去脉。

(三)把握商业售卖的尺度

同样是展示空间,商业博览会与博物馆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商业售卖的尺度,展示与售卖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博物馆、公共展览的某种底线。比如说,展品的经济价值通常是不被告知的,否则博物馆的公立性与权威性会被过度的商业性所打破。在各类非遗馆中,具有商业背景的行业馆、单项馆也需要保持一种公共展示空间的姿态,如果商业性变强,则导向了展会形态,甚至是包装成博物馆的营销机构。

与此同时,非遗馆也需要提供参观者商业售卖体验。在参观者需求导向被越来越重视的当代,纪念品商店成为了参观者与博物馆互动的一种主要方式。也就是说,参观者进入非遗馆后,自发地产生基于纪念价值、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购买性行为需求,因而,非遗馆提供参观者的一类体验就是非遗项目制成品及衍生产品的售卖。从文化旅游的视角,美国学者瓦伦·史密斯提出的四重框架理论正是对工艺品需求现实存在的佐证,他认为可以用“4H”——栖息地(Habitat)、遗产(Heritage)、历史(History)和工艺品(Handicrafts)来概括遗产旅游的核心资源。

因而,不必盲目地排斥商业售卖行为,而应着手研究非遗馆中商业售卖的尺度问题。比如,传统博物馆主要售卖纪念品、文物文创产品,设置纪念品专区是传统博物馆的通用做法,但是,非遗馆的情况则要复杂得多。一方面,工艺技艺类非遗项目制成品通常都可出售,加上文创衍生产品,可售卖的商品数量、种类、形态等与传统博物馆商品的涉猎范围差别较大;另一方面,许多产品的主要用途是生活日用,涉及衣食赏玩方方面面,与博物馆商品主要用于审美、纪念的功能定位也差别迥异。因而,如果以专区、定期市集空间等形式进行售卖,售卖空间的功能分区、空间设计等都应与博物馆纪念品商店不同。

同样是展示空间,商业博览会与博物馆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商业售卖的尺度,展示与售卖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博物馆、公共展览的某种底线。比如说,展品的经济价值通常是不被告知的,否则博物馆的公立性与权威性会被过度的商业性所打破。

德国汉堡的集市

四、非遗馆策展中的创新趋势

当代,博物馆的功能定位与展陈方式不断更新,策展与设计中的一些趋势同样也适用于非遗馆的创新。在参观者需求导向之上,许多既有意义又聚人气的创新方式都可在非遗馆中进行实践,并且这些创新并不局限于展陈方式,也包括了各类普及推广形式与社会实践活动。本文认为,儿童视角与年轻人需求、可视化与媒体叙事、多感官体验与交互场景、创意赋能与网络衍生等都是非遗馆可实践的革新方向。

(一)儿童视角与年轻人需求

1.带给儿童快乐和成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形态与思维特点决定了它在面向青少年的游艺交互领域的巨大潜力。可以说,非遗里面有丰富的民间生产生活,是体验传统生活的载体;有梦幻的神话故事形象,是体验中国式科幻的载体;有质朴的传统价值观,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因而,如果面向儿童搭建一个非遗体验展示机构,它就应该是交互体验式的,类似于科技馆、电影博物馆,在吸引大众、吸引青少年方面表现得更为出色。

美国第一座儿童博物馆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的馆长就提出:孩子们必须感觉到整个展陈布置都是为他们而设计的,他们是受欢迎的参观者而不是侵入者。国内外许多儿童博物馆、体验馆中设计有丰富多样的儿童体验类项目,许多项目旨在探索科学原理、技术奥秘,普及自然知识、安全常识,有一些项目也涉及到了文化艺术、本土知识,运用了一些传统玩具、工具。

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

实际上,如果非遗馆能够开辟专门的儿童体验空间,那么,许多非遗项目都能找到用武之地,转换为儿童喜爱的亲身体验项目,比如,吉林省国家级非遗项目朝鲜族跳板、秋千,湖南省国家级非遗项目湘西赶秋,这两个项目中都涉及到了秋千这个游戏道具,它可以被设计成互动体验的展项。

苗族赶秋的打八人秋

2.让年轻人爱上学习

香港粤剧教育及资讯中心

(二)可视化与媒体叙事

其次是在非遗展示中运用可视化的影像叙事。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下属国际视听新科技委员会(AVICOM)主席亚诺什塔里认为:影视,作为一种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他介绍,在匈牙利,人们日常实践中的活态传统已被文件化、展示化和数字化。为响应数字和社会媒体的快速发展,便于博物馆间对话和实践模式的重塑,匈牙利民族博物馆已启动影片收集工作,并成为其民族辞典体系形成的始发点。纪录片,是国内外文化遗产领域影像叙事的主要实现方式。实际上,在人类学学科建构中就有影视人类学这一方向。通过纪录片等影像语言实现保存与传播,其传情达意的优势是无可比拟的。

第三是重视各类媒体文件,将其与非遗馆藏品同等对待。媒体文件(MediaFile)包括音频、视频、图像、动画、3D模型等。在《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中,着重提及了“博物馆开始利用一切机会采集高质量媒体文本(Mediadocumentation)”这一点。非遗馆与其他博物馆一样,特色是其保存的内容和对内容的解读,其中就包括了各类媒体文件,参观者希望从中轻松地获取准确而有趣的信息。因而,非遗馆应当将各类媒体文件的采集、制作、保存和展示视为其传播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这些“富媒体”视为馆藏中的宝贵资产,而不再是将这些视频、音频和动画定位于解说词的补充。

《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

(三)多感官体验与交互场景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代,实体展示空间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存在价值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也迫使各类博物馆不断深化设计、提升展陈,继而发挥出实体空间在多感官体验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实体和虚拟的场景还原来把参观者带到过去,通过多媒体、增强现实等各类科技手段的应用呈现的“数字公园”来把参观者带到未来。

1.多感官体验

视觉刺激很重要,听觉则是一片有待开垦的花园。在2002年的一场展览“来自非洲的艺术:行色匆匆”(“ArtfromAfrica:LongStepsNeverBrokeaBack”),通过革新的听觉引导创造了一种直接的感觉。当参观者进入美术馆,他们发现那里根本没有标签或墙壁文本——仅仅是听觉引导而已。并且,不是滔滔不绝地讲述博物馆解说词,而是以长者、学者的口吻转述故事与谚语。这一实例为我们提供了一类可借鉴的展示方式,口头讲述的运用可以突破原有框架模式的限制,并且在非遗资源中不乏鲜明、诱人的口头表达艺术形态可供实践。传统展览普遍不够重视声音在展览信息传播与参观者感官体验中的重要作用。比如,传统音乐、曲艺等听觉体验为主的非遗项目,以及类似于马街书会这样场景音频特色鲜明的非遗项目,都可尝试设计音频展示的重点展项。

2.交互体验

就展览的交互体验而言,主要包括:信息媒介交互体验、实体进程亲身体验、“虚拟+现实”场景体验三大类。

(1)信息媒介交互体验

(2)实体进程亲身体验

由于非遗中口头表达、手工操作与身体实践内容的丰富性,实体进程亲身体验尤为重要。我们在设计非遗展示空间时,可以根据展示对象的工艺流程来串联展线,或充当潜在的展线,也就是说,参观路线即是工艺技艺制作流程抑或节庆仪式进程,让体验过程自然而然地发生。对于非遗展示而言,让参观者体验什么最刺激?已有案例实践说明,设计者们普遍认为婚姻礼俗是最刺激的。实际上,这类过渡礼仪还有很多,不必一窝蜂上马“婚俗”。比如,人生过渡礼仪中的成年礼,年历通过仪式中的各类地方传统节日庆典,空间过渡礼仪中的入寨门、入城式甚至走桥等,还有身份过渡礼仪,比如命名仪式、资格授予仪式等,都是或大或小的生命体验,可吸引人们体验一番。

(3)“虚拟+现实”场景体验

“虚拟+现实”的场景体验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技术创新是一方面,符合保护理念的巧妙设计是该类体验成功的关键。近年来,传统工艺振兴如火如荼,而针对传统工艺方面的策展,一种思路就是将传统工艺制成品置于历史的或艺术的生活场景中进行展示。在此基础上,如果灵活运用一些多媒体技术、艺术设计手段,就可实现“虚拟+现实”的场景体验。

(四)创意赋能与网络衍生

展陈设计已然成为一项横跨视觉传达、环境艺术、多媒体艺术、交互设计等多个学科方向的综合性设计项目,需要依赖于平面、空间、动态、虚拟等多个维度的创意为展示效果赋能。比如,同一展示内容(比如:一幅剪纸)在更多艺术表现形式与媒介中(比如,立体的装置、演述的动画、衍生的音乐等)灵活呈现、切换,就越具有有效传播所需的创意,越能收到好的展示效果。

从实体展示中的信息传播,到虚拟展示中的信息传播,再衍生到通过各类媒介进行的非遗资源与信息的传播,实体馆内各类资源建立起从实体展示空间到网络传播环境的密切关联和有效协同,是目前博物馆创新发展的一个焦点。参观者个人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逐渐成为了机构将传播行为从实体空间无缝连接到互联网络的主要渠道,自带移动设备连接着博物馆的内部和外部知识与信息传播。人们越来越希望随时随地利用社交网络进行联络、学习和工作,随时随地查询地址路线,背景信息和问题答案。在参观者主动与实体空间中各类展品、信息媒介提供的二维码等关联,或在定位服务等支持下获得相应推送服务时,信息与知识传播的新渠道就开启了。

首先,实体馆采集、制作的媒体文件等数字资源不仅用于馆内展示,而且会在流动展示、网络虚拟等多种空间、多种终端予以不同版本的传播利用。

第三,通过二维码等方式实现衍生将变得更为广泛,参观者通过扫描二维码不仅能够获得大量免费数字资源,且可直接链接到售卖品页面等商业推介、增值服务内容。

第四,实体馆在互联网上建立的数字博物馆不再仅以发布信息和资源作为其主要功能,而越来越注重收集反馈信息、建构社群资源。

五、结语

非遗馆的建设对于非遗保护有五方面作用:

非遗馆的建设对于非遗保护有五方面作用:促进当代人对非遗的理解与欣赏、记录并传播非遗的价值内涵、尊重与倡导非遗的文化属性、培养非遗保护的公众意识及公众参与、促进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非遗馆可实践的模式包括有:基于解读与导览功能的地区综合性非遗馆、基于整体保护理念的生态博物馆、基于非遗普及性教育的体验中心、兼具展示与实践功能的传习中心等,重点要体现非遗的活态性特征、遵循展览的通俗原则、把握商业售卖的尺度,从儿童视角与年轻人需求、可视化与媒体叙事、多感官体验与交互场景、创意赋能与网络衍生等方面实现非遗馆策展的创新。

未来,非遗馆将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族文化素养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建议使用360极速、Chrome、Firefox浏览器,最佳分辨率1920×1080

THE END
1.博物馆参观心得(精选15篇)博物馆参观心得(精选15篇) 篇1:博物馆参观心得 参观博物馆活动心得 为了增加同学们对宿州市的了解,11月13号下午,14应用统计班在辅导员刘静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宿州市博物馆。宿州市博物馆位于宿州市政府广场对面,是宿州市重点工 程之一,总投资4000余万元,设计为三层,总高度17.4米,总面积近万平方米。博物馆整体建筑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1tpbl4d.html
2.当代博物馆中的3DGIS虚拟现实搭建展馆3dgis基础承载平台服一方面,从网络虚拟本身来看,通过与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相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网络虚拟技术的发展,为网络虚拟技术的生存,提供一定的方向和基础。另一方面,从而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来看,通过运用网络虚拟技术,能够提高博物馆工作的效率,为观众提供更好的参观感受,促进博物馆管理事业的发展。https://blog.csdn.net/ztmap2020/article/details/126056892
3.博物馆如何实现数字化同时,国内学者结合智慧博物馆的实践运营,从不同维度进行现状研究,将演绎博物馆学与新技术时代背景相结合,提出新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公众的体验感受度,并以虚拟复原为例,通过操作设备的辅助,参观者与展览物品的“交互性”得以进一步提高。 ▲“数字敦煌”线上博物馆 以3D全景展示10个朝代、30个洞窟 http://www.sanyamuseum.com/a/chenliexuanjiao/2024/0407/6315.html
4.参观博物馆个人心得体会(通用20篇)参观博物馆个人心得体会(通用20篇)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参观博物馆个人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参观博物馆个人心得体会 1 https://www.jy135.com/xindetihui/2407805.html
5.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精选13篇)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6 博物馆是人们了解历史、文化和艺术的重要场所,通过实地参观博物馆,我们能够亲身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文化的底蕴。近日,我有幸参观了一家知名博物馆,这次参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宝贵的体验。 第一段:展品的丰富多样 博物馆里的展品是观众了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这次参观中,我看到了非常丰https://www.yjbys.com/xindetihui/fanwen/2037786.html
6.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精选20篇)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6 今日,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培科学骨干老师,有幸来到了南京国家地质博物馆参观,感受了一次穿越时空的震撼。 据我所知南京国家地质博物馆是南京全部博物馆中历史最悠久的一所,有着74年的悠久。首我们来到了恐龙世界。一进入恐龙世界里的一个放着恐龙骨架的大厅,引入眼https://www.cnfla.com/xindetihui/3567887.html
7.河南博物院发布“五一”逛展攻略活动四:五一畅游许昌感受三国文化 三国,离不开汉魏;说汉魏,离不开许昌。本期博物雅堂将首次走出郑州,走进三国名城许昌,到许昌市博物馆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 活动内容 1、集体活动:我们将邀请许昌市博物馆金牌讲解员带领大家品读三国文化。 2、自由活动:许昌市博物馆参观结束后,凭嘉宾证可免费参观灞陵桥景区、春秋楼https://www.chnmus.net/sitesources/hnsbwy/page_pc/wbzx/yndt/articlee8ec62eb3b9f4a75a55df36ba7383d27.html
8.体验园地实践目的与要求:组织学生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使同学们感受西安的历史文化,了解西安的过去与现在,以提升适应这座城市的能力,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实践方案: 1、由任课教师组织,在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前向同学们扼要介绍博物馆的基本情况,强调组织纪律,要注意安全。 https://xgszb.xatu.edu.cn/info/12302/121403.htm
9.我们为什么要去博物馆?这篇文章说清楚了但是,欣赏艺术作品需要精神注意力,一般3个小时之后,我们的大脑和身体就会感到疲倦。所以,建议选择半天时间(比如上午或者下午)去参观博物馆。而至于当天的剩余时间,做一些完全不同的事情,最好是去户外走走。 大英博物馆 八、晚间参观博物馆——完全不同的氛围 https://www.kankanews.com/a/2017-05-18/0037994985.shtml
10.中国文字博物馆:深化研究展示传承讲好中国文字故事从贾湖遗址出土的原始刻画符号,到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篆书、隶书、楷书,观众可在中国文字博物馆沉浸式参观感受千年文字魅力。 中国文字博物馆内,序厅、“中国文字发展史展”基本展览、“一片甲骨惊天下”专题陈列、“字书琼林”“汉字民俗”“书苑英华”专题展览、互动体验厅以及特别展览等8个部分,从不同角度、http://wwj.wlt.fujian.gov.cn/xwzx/wbyw/202301/t20230104_6086694.htm
11.感受澳门独特的博物馆文化:凝固历史记忆见证文化交融中工民生感受澳门独特的博物馆文化:凝固历史记忆 见证文化交融 新华社澳门12月12日电(记者章利新、王攀、王晨曦)在澳门,无论是流连于广场还是漫步在小巷,400多年中西文化交汇的痕迹俯拾皆是:西式教堂挨着中式庙宇,不同宗教的墓地共存……多元文化的融合是澳门历史文化面貌的显著特色。https://www.workercn.cn/32856/201912/12/191212091653351.shtml
12.构建博物馆:藏品立本到公众体验这一问题我以后将另文介绍。 需要说明的是, 以博物馆的常规营运为由、 或以博物馆展览和活动为由妨碍公众参观博物馆, 以及由此给公众造成的负面体验(如观众长时间排队、 工作人员态度恶劣等), 都是博物馆需要以公众体验为本而认真考虑的。 三、 结语 https://www.kzbwg.cn/news/wb/531.html
13.干货:让挪威首都奥斯陆告诉你,北欧不光只有雪如果对绘画艺术感兴趣的人,大多都知道他吧。这座博物馆提供了一个全方位认识蒙克作品的视角——致力于收藏挪威艺术家蒙克的毕生作品,包括蒙克捐赠给奥斯陆城的抄过1100幅油画、4500副水彩画和18000幅版画。所以,如果你想深入了解蒙克的创作史,感受大师的成长历程,那么,这里就非常值得一来了。https://m.mafengwo.cn/gonglve/ziyouxing/159970.html
14.走进甘肃省博物馆感受文物的美与“潮”——中国青年网中国青年网兰州8月2日电(记者 曹迪)凭借甘肃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陇原大地留下的大量珍贵文化遗存,甘肃省博物馆拥有得天独厚的馆藏资源。近日,“简牍中国”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来到甘肃省博物馆,近距离感受馆内厚重的历史文化与文物之美。 甘肃省博物馆铜奔马。 中国青年网记者 曹迪摄 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d.youth.cn/shrgch/202308/t20230802_14690125.htm
15.上海博物馆票种设置为早鸟票、全价票、半价票和免费票(目前早鸟票已售罄),观众可通过上海博物馆官方渠道(微信公众号:上海博物馆)及大麦、携程、美团等网络平台购买展览参观票,购票后须在上海博物馆官方预约系统进行实名预约参观。 展览文创快闪店即将登场 配合“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上博文创以“‘对话世https://www.shanghaimuseum.net/mu/frontend/pg/article/id/I00004559
16.博物馆的观后感范文13篇网络文章在星期六的一天中,我们参观了上海电影博物馆,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许多和电影有关的知识,还让我们感受https://bbs.openke.cn/thread-61019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