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土壤的特征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森林土壤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图分类号:S714

1引言

2研究方法

对通道县的森林土壤调查与研究中,采取野外挖掘土壤剖面观察、记载测定和室内理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室内分析采用的是国家标准方法[1,2]。土壤水分物理性质采用环刀法,土壤团粒结构采用机械筛分法,常规方法测定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pH值(H2O),机械组成用比重计法进行测量。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土壤剖面形态的观察与描述

3.2土壤发育层次分化特征

土壤层次,是指层次界线性质、层次厚度以及层次与层次之间或亚层与亚层之间的反差程度。在调查的21个剖面保护区土壤的发生层不论是海拔为350m低点,还是海拔1350m高点,中部为发育较完善的A0―A―B―C―D土体构型或A0―A1A―B―C―D土体构型,说明该区的成土环境是良好的,在该保护区基本没出现A1层、A层,而是A1A层交织一起,A1层、A层上下腐殖质层之间无明显的过渡,形成A0―A1A―B―C―D土体构型。这里的土体构型,与沟谷森林地貌景观有关,与降雨量和蒸发量消长有关。降雨量决定其干湿状况。以湿润系数(K)为指标,境内的干湿消长状况是降雨>蒸发,湿润系数(K1.84)>1.5,干湿程度为过湿。说明,森林的土壤过湿,有机残体进入土壤以后,在以土壤生物为主的作用下,把复杂的有机物转变为简单的化合物,最后变成无机物―矿质化过程减弱。

发生层粘粒含量及比率。根据机械组成分析结果计算A层、B层与C层的粘粒比率,可以确定土壤粘化作用的强弱[3]。土壤机械组成分析表明(表1、表2、表3)土壤质地尚好,为重壤土、轻粘土。沙粒(>0.05mm)占5.44%~32.64%,沙粒含量的多少与不同母质、坡度上发育的土壤有关。粉沙粒(0.001~0.05mm)占45%以上,而粘粒含量在30%以下,1,为1.01~1.10,说明境内在植物繁茂的条件下森林土壤环境较好,土壤侵蚀强度弱。

3.3森林土壤类型

境内的地貌特征是山地夹丘陵谷地,以中低山为主,海拔206~1607.7m。由于纬度偏低,地势变化大,人类干扰小,加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于亚热带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植被覆盖率大。在特殊的沟谷地貌和生物气候条件下,有利于土壤的脱硅富铝化作用和生物富集过程,决定着该区的土壤类型为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

3.3.1红壤

红壤分布在海拔300~800m。根据中国森林土壤1984年分类的标准,红壤几种不同的亚类有红壤、黄红壤、棕红壤等,由此将黄红壤亚类归在红壤土类。保护区海拔300~550m为红壤,550~800m的山地土壤为红壤与黄壤的过渡带即黄红壤。黄红壤分布地区水湿条件和红壤基本类同,但热量条件较红壤差,同典型红壤的区别是以黄红色为主,即氧化铁水化为褐铁矿和针铁矿而呈现黄红色基调。这类土壤一般分布在中低山丘陵及山麓地区,坡度一般为25°~35°,粘粒(

3.3.2山地黄壤

3.3.3山地黄棕壤

山地黄棕壤是亚热带土壤垂直带谱的基本组成之一。保护区的山地黄棕壤主要分布在海拔1100m以上的山地。山地黄棕壤的气候是以雨量多,湿度大、气压低、云雾环绕、无霜期短为特征。山地黄棕壤分布的海拔较高,坡度植被组成以常绿革叶灌丛为主,主要树种有鹿角杜鹃、南岭杜鹃、马尾松、山柳等。土壤紧,质地重壤土,pH值5.0;23~45cm,暗黄棕色(10YR5/4),碎块状结构,中量根系,土壤紧,质地重壤土,润,pH值5.2;45~61cm,淡黄棕色(10YR7/6),碎块状结构,中根系,土壤紧,质地重壤土,润,pH值5.5,其理化性质见表6。

3.4典型植物群落森林土壤养分特征

3.4.1典型群落森林土壤养分差异大

从表7可见:①21个典型样地中森林土壤有机质平均值为61.83g/kg,标准差为15.92g/kg,是平均数的25.11%,变幅范围30.86~84.48g/kg,差值达53.62g/kg,最高含量为最小含量2.74倍。②21个典型样地森林土壤全氮平均为2.87g/kg,标准差为0.73g/kg,是平均数的24.74%,变幅范围1.54~3.80g/kg,差值达2.26g/kg,最高含量是最低含量2.47倍。③21个典型样地森林土壤全磷平均为0.44g/kg,标准差0.24g/kg,是平均数的52.27%。变幅范围0.17~0.91g/kg,差值达0.74,最高含量为最低含量5.35倍。④21个典型样地森林土壤速效磷平均为7.17mg/kg,标准差4.78mg/kg,是平均数的64.99%。变幅范围1.92~18.19mg/kg,差值达16.27mg/kg,最高含量为最低含量9.47倍。⑤21个典型样地森林土壤速效钾平均为118.73mg/kg,标准差为48.86mg/kg,是平均数的41.15%,变幅范围76.44~218.2mg/kg,差值达141.76mg/kg,最高含量为最小的3.64倍。由于土壤生态环境的变化,造就了植物多样性良性循环的大环境。

3.4.2典型森林群落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4结论与建议

4.1通道县森林土壤物理性能好,有机质含量高

从物理学的观点来看,土壤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三相物质的分散系,它的固体基质包括大小、形状和排列不同的土粒。这些土粒的相互排列和组织,决定着土壤结构与孔隙的特征,水和空气在孔隙中保存和传导。境内土壤质地为重壤土、轻黏土,沙、黏比例适中。由于境内特有气候和地形形成的天然次生林,因此,森林土壤有机质平均达61.83g/kg。新鲜腐殖质是土壤团聚体的主要胶结剂,在钙离子的作用下,能形成水稳性团粒结构。结构良好的土壤,具有多孔性,不仅有利于排水,也有利于保水。

4.2土壤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基础

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逐渐由砂质页岩、板页岩、硅质岩类风化成母质,数千年后才形成土壤。建议加强森林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实施退耕还林,增加森林质量,增加林下土壤枯枝落叶层,涵养水源等特殊功能,对土壤进化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理化分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6.

[2]中国科学院.森林土壤分析方法[S].北京:国家标准局,1998.

[3]朱先贵.土壤调查与制图[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4]陈绍栓.杉木细柄阿丁枫混交林涵养水源功能和土壤肥力的研究[J].生态学报,2001.

[5]丘风琼,丁庆堂.不同肥力水平的黑土中有机质碳、氮、磷的形成及其分配与供肥强度关系[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1森林土壤类型的特征

1.1燥红土燥红土分布于深切割的金沙江河谷地区,海拔在1200m以下地带,焚风效应显著,具有热量高、蒸发强、旱季长的特点。气候类型为南亚热带河谷气候,年均降雨量850mm以下,蒸发量则为降雨量的3.5倍。成土母质有冲积物、坡积物和零积物等,母岩有砂岩、砾岩和页岩。主要植被以合欢为主的落叶阔叶林和车桑子为主的灌草丛。土壤剖面号:01号地点:金塘镇附近的河谷山坡上大地形属乌蒙山系西坡地形:中山下部河谷海拔:990m。坡向:南偏西60°坡位:下部坡度:25°母岩:石灰岩母质:坡积物植被:车桑子、山绿豆、余甘子、苦刺、扭黄茅、拟金茅、桔草等。(1)剖面特征A层0~10cm,灰棕色,质地中壤,粒块状结构,紧密度为紧。湿度为干,草根多,有石块侵入,石砾含量为30%,层次过度不明显。B层10~28cm,黄红色。质地为中壤,块核状结构。湿度为干,植物根系多,有少量半风化母质,含石量为30%,层次过度不明显。C层28cm以下,棕褐色。有少量植物根,湿度为干,是半风化母质。(2)理化性质

1.2红壤红壤是巧家县的主要土壤,分布在海拔1200~2400(2600)m间的中低山地,气候类型为中、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主要植被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云南松与阔叶混交林,成土母质主要是沉积的冲积物、堆积物,母岩为石灰岩、砂岩、页岩。在地形、气候和森林植被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各种亚类。据调查,巧家县境内红壤亚类有红壤、黄红壤、褐红壤和粗骨性红壤等4个亚类。

1.3黄棕壤黄棕壤是在暖湿气候条件下发育形成的土壤,成土母岩为玄武岩、石灰岩,母质多为坡积物、原物。主要分布于红壤和棕壤之间,在海拔1800~3000m间的山地。植被类型以华山松林、常绿阔叶林为主,土层一般为中厚层,肥力较高,呈灰黄色、黄棕色,土壤质地以中壤为主。(1)剖面特征A层0~5cm,灰黄色,质地为中壤,粒状结构,紧密度为疏松,温度为润,有根系盘结,有小石块入侵,含石量为10%,层次过度不明显。B层5~25cm,黄棕色,质地为重壤,块状结构,紧密度为疏松,温度为润,根系较多,有结核与腐烂根,含石量10%。BC层25~66cm,黄棕色,质地为重壤,块状结构,紧密度为紧密,有少量根系分布,有结核,含石量20%,层次过度不明显。C层66cm以下,黄棕色,质地重壤,核状结构,紧密度为较紧密,有石块侵入,含石量30%,母质与母岩交错分布,层次过度为逐渐过度。(2)理化性质。

1.4棕壤棕壤在巧家县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在海拔2800~3500m之间,有季节性冻层出现。成土母质有残积物、坡积物,母岩主要以玄武岩、石灰岩为主,是暖温带湿润针阔混交林下发育的土壤类型。原生植被以针阔混交林为主,但原生植被遭破坏严重,多为阔叶灌丛或箭竹林,在2800m左右有人工华山松林。棕壤区降水丰沛,雨季多雾雨,土层一般比较深厚,土壤有机质及矿物含量较高,自然肥力高。植被:箭竹、锈斑杜鹃、大白花杜鹃、锈线菊、小蘖、黄连刺、牛毛草、鞭打绣球、野青茅、翻白叶、草血竭等。(1)剖面特征A0层0~5cm,半分解和未分解的草叶和箭竹叶、苔藓等。A层5~31cm,表层冻结8cm,暗棕色,质地为重壤,粒块结构,湿度为潮湿,结持力疏松,有大量草根与箭竹根盘结,有石块侵入,含石量25%,层次过度明显。B层31~45cm,棕色,质地为重壤,块状结构,湿度为湿,结持力为紧密,有少量根系盘结和石块侵入,含石量15%,层次过度明显。C层45cm以下,黄棕色,质地为粘壤,块核状结构,湿度为湿,结持力为紧密,半风化和未风化的母岩占40%。

1.5暗棕壤暗棕壤分布在海拔3300~3700m范围内,主要在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植被有箭竹、杜鹃多种,草本以牛毛草、翻白叶为主。主要有草甸暗棕壤亚类,成土母质以玄武岩为主的残积物、坡积物,土层以中层居多,自然肥力较高。

1.6亚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在海拔3600m以上,主要分布在药山顶部,该地区气候寒冷而湿润,常年积雪达10个月左右,其成土过程以腐殖质积累和融冻作用为主,母质为玄武岩风化的残积物,土壤颜色为暗褐色。植被以零散低矮分布的箭竹、单花金丝桃、胡颓子、黄连剌、牛毛草、羊茅、白斑人参果、沿叶香青、翻白叶等,地表附生物有地衣、苔鲜等。酸性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全磷、全钾等含量较高。

2森林土壤的分布规律

2.1土壤的垂直地带谱巧家县因地形复杂,相对高差悬殊,生物气候发生变化而形成土壤的垂直分布,由金沙江河谷区(牛栏江河谷区)的基带土壤燥红土(褐红壤)开始,随着海拔升高依次出现一系列与较高纬度带相应的土壤类型。巧家县出现的土壤垂直地带谱,从南亚热带,中、北亚热带,南温带,中、北温带和寒温带的垂直地带谱结构呈现有规律的变化,是山地生物气候条件变化的必然反映。巧家县土壤垂直地带谱为:517~1200(1500)m燥红土(褐红壤)1200~2400(2600)m红壤1800~3000m黄棕壤2800~3500m棕壤3300~3700m暗棕壤3600~4040m亚高山草甸土。详见图1。

>>林火对森林土壤有机碳影响的研究进展森林火灾蔓延研究新进展下垫面变化对流域产汇流影响研究进展森林火灾受害面积的影响因素分析浅谈森林火灾的扑救森林火灾的预防扑救措施森林火灾烟尘浅谈森林火灾3G技术在森林火灾应急指挥中的进展及前景浅谈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研究进展地下水开采对海河流域水循环过程影响的模拟森林火灾与季候的影响在护林防火中的重要性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下的流域水循环研究人工影响天气在森林火灾扑灭和预防中的应用贵州省森林火灾的影响因素及防御措施森林火灾火点智能识别系统的研究基于二次熵权法的森林火灾风险区划研究森林火灾扑救消防车装备的种类及使用技术研究森林火灾防治技术森林火灾烧出未来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20080428.

[5]魏书精,胡海清,孙龙.气候变化对我国林火发生规律的影响[J].森林防火,2011,(1):3034.

[6]HelveyJD,JHPatric.CanopyandLitterInterceptionofRainfallbyHardwoodsofEasternUnitedStates[J].WaterResourcesResearch,1965,1:193206.

[7]GerritsAMJ,SavenijeHHG,HoffmannL,etal.MeasuringForestFloorInterceptioninaBeechForestinLuxembourg[J].Hydrol.EarthSyst.Sci.Discuss,3,23232341,doi:10.5194/hessd323232006,2006.

[8]AsdakC,JarvisPG,GardingenPvan,etal.RainfallInterceptionLossinUnloggedandLoggedForestAreasofCentralKalimantan,Indonesia[J].JournalofHydrology,1998,206:237244.

[9]AsdakC,JarvisP,GardingenPV.EvaporationofInterceptedPrecipitationBasedonanEnergyBalanceinUnloggedandLoggedforEstareasofCentralKalamantan,Indonesia[J].AGricultUralandForestMeteorology,1998,92(3):173180.

[10]GerritsAMJ.TheRoleofInterceptionintheHydrologicalCycle[M].VSSD,Delft,TheNetherlands,2010.

[11]鲍文,包维楷,何丙辉,等.森林生态系统对降水的分配与拦截效应[J].山地学报,2004,22(4),483491.

[12]石培礼,李文华.森林植被变化对水文过程和径流的影响效应[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5):481487.

[13]张洪江,程金华,余新晓.贡嘎山冷杉纯林枯落物储量及其持水特性[J].林业科学,2003,39(5):147151.

[14]RutterAJ,KershawKA,RobinsPC,etal.APredictiveModelofRainfallInterceptioninForests.IDerivationoftheModelandComparisonwithObservationsinaPlantationofCorsicanPine[J].AgriculturalMeteorology,1971,9:367384.

[15]RutterAJ,MortonAJ,RobinsPC.APredictiveModelofRainfallInterceptioninForests.IIGeneralizationoftheModelandComparisonwithObservationsinSomeConiferousandHardwoodStands[J].JournalofAppliedEcology,1975,12:367380.

[16]GashJHC,WrightIR,LloydCparativeEstimatesofInterceptionLossfromThreeConiferousForestsinGreatBritain[J].JournalofHydrology,1980,48:89105.

[17]FernándezI,CabaneiroA,CarballasanicMatterChangesImmediatelyAfteraWildfireinanAtlanticForestSoilandComparisonwithLaboratorySoilHeating[J].SoilBiologyandBiochemistry,1997,29:111.

[18]MataixSoleraJ,GómezI,NavarroPedre?oJ,etal.SoilOrganicMatterandAggregatesAffectedbyWildfireinaPinusHalepensisForestinaMediterraneanEnvironment[J].InternationalJournalofWildlandFire,2002,11:107114.

[19]ChandlerC,CheneyPh,ThomasPh,etal.FireinForestry:ForestfireBehaviorandEffects[M.VolumeI.JohnWileyandSons,NewYork,USA,1983:171202.

[20]ArturoJPGranged,AntonioJordán,LorenaMZavala,etal.ShorttermEffectsofExperimentalFireforaSoilunderEucalyptusForest(SEAustralia)[J].Geoderma,2011,167168,125134.

[21]吕刚,吴祥云.土壤入渗特性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农业工程科学,2008,24(7):494499.

[22]Horton.DevelopmentofVegetationafterFireintheChamiseChaparralofSouthernCalifornia[J].Ecology,1955,(36):244262.

[23]刘效雨,刘益军.火灾对毛竹林地土壤抗蚀性与渗透性的影响[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2(6):114118.

[24]李金涛,刘文杰,卢洪健.土壤斥水性研究进展[J].西南林学院学报.2010,30(5):8287.

[25]JMataixSolera,ACerdà,VArcenegui,etal.FireEffectsonSoilAggregation:Areview[J].EarthScienceReviews.2011,109,4460.

[26]PRRobichaud,RDHungerfordb.WaterRepellencybyLaboratoryBurningofFourNorthernRockyMountainForestSoils[J].JournalofHydrology,2000,231232,207219.

[27]DeBanoLF.WaterRepellentSoils:AStateoftheArt.USDepartmentofAgricultureForestServiceGeneralTechnicalReport[R].PSW46,Berkeley,CA,1981,21.

[28]GarcíaCoronaR,BenitoE,deBlasE,etal.EffectsofHeatingonSomeSoilPhysicalPropertiesRelatedtoItsHydrologicalBehaviourinTwoNorthwesternSpanishSoils[J].InternationalJournalofWildlandFire,2004,13:195199.

[29]ZavalaLM,GrangedAP,JordánA,etal.EffectofBurningTemperatureonWaterRepellencyandAggregateStabilityinForestSoilsunderLaboratoryConditions[J].Geoderma,2010,158:366374.

[30]BryantR,DoerrSH,HelbigM.EffectofOxygenDeprivationonSoilHydrophobicityduringHeating[J].InternationalJournalofWildlandFire,2005,14:449455.

[31]胡海清,刘洋,孙龙,等.火烧对不同林型下森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8,22(2):162165.

[32]王兵,魏文俊,冷泠.宁夏六盘山不同森林类型土壤贮水与入渗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6,27(3):15.

[33]刘霞,张光灿,李雪蕾,等.小流域生态修复过程中不同森林植被土壤入渗与贮水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6):15.

[34]李红霞,张永强,张新华,等.遥感Penman_Monteith模型对区域蒸散发的估算[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44(4):457461.

[35]CornishPM,VertessyRA.ForestAgeinducedChangesinEvapotranspirationandWaterYieldinaEucalyptForest[J].JournalofHydrology,2001,242:4363.

[36]VertessyRA,WatsonFGR,O’SullivanSK.FactorsDeterminingRelationsbetweenStandAgeandCatchmentWaterBalanceinMountainAshForests[J].ForestEcologyandManagement,2001,143:1326.

[37]LanePNJ,FeikemaPM,SherwinCB,etal.ModellingtheLongTermWaterYieldImpactofWildfireandOtherForestDisturbanceinEucalyptForests[J].EnvironmentalModelling&Software,2010,25:467478.

[38]刘昌明,钟骏襄.黄土高原森林对年径流影响的初步研究[J].地理学报,1978,33(2):112126.

[39]RobertsS,VertessyR,GraysonR.TranspirationfromEucalyptusSieberi(L.Johnson)ForestsofDifferentAge[J].ForestEcologyandManagement,2001,143:153161.

[40]KuczeraGA.PredictionofWaterYieldReductionsFollowingaBushfireinAshmixedSpeciesEucalyptForeset[J].JournalofHydrology,1987,94:215236.

[41]HaydonSR,BenyonRG,LewisR.VariationinSapwoodareaandThroughfallwithForestAgeinMountainAsh(EucalyptusregnansF.Muell.)[J].JournalofHydrology,1996,187:351366.

[42]BoschJM,HewlettJD.AReviewofCatchmentExperimentstoDeterminetheEffectofVegetationChangeonWaterYieldandEvapotranspiration[J].JournalofHydrology,1982,55:323.

[43]MarcarNE,BenyonRG,PolglasePJ.PredictingtheHydrologicalImpactsofBushfireandClimateChangeinForestedCatchmentsoftheRiverMurrayUplands:Areview.CSIRO:WaterforaHealthyCountryNationalResearchFlagship.

[44]WatsonFGR.,VerteesyRA,GraysonRB.LargescaleModelingofForestHydrologicalProcessesandTheirLongtermEffectonWaterYield[J].HydrologicalProcesses,1999,13:689700.

[45]HelveyJD.EffectsofaNorthCentralWashingtonWildfireonRunoffandSedimentProduction[Z].WaterResourcesBulletin,1980,16:628634.

[46]ScottDF.TheHydrologicalEffectsofFireinSouthAfricanMountainCatchments[J].JournalofHydrology,1993,150:409432.

[47]LANEPNJ,SHERIDANGJ,NOSKEPJ.ChangesinSedimentLoadsandDischargefromSmallMountainCatchmentsFollowingWildfireinSouthEasternAustralia[J].JournalofHydrology,2006,331:495510.

[48]TanKS,FlowerDJM.,FlowerD.M.AnEventRunoffCoefficientApproachforAssessingChangesinShorttermCatchmentRunoffFollowingBushfires[Z].Proceedingsofthe33rdHydrologyandWaterResourcesSymposium,Brisbane,EngineersAustralia,2011.

[49]BuckleyTN,TurnbullTL,PfautschS,etal.DifferencesinWaterUsebetweenMatureandPostfireRegrowthStandsofSubalpineEucalyptusDelegatensisR.Baker[J].ForestEcologyandManagement,2012,270:110.

[50]LangfordKJ.ChangeinYieldofWaterFollowingaBushfireinaForestofEucalyptRegnans[J].JournalofHydrology,1976,29:87114.

[关键词]牙克石;湿地;评价报告

1自然保护区概况

1.1地理位置与面积

牙克石西郊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呼伦贝尔市中部,大兴安岭北段的牙克石市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20°28′00″至122°29′00″,北纬47°39′至50°52′,湿地保护区距牙克石市林业局局址5公里左右,涉及牙克石林场7个林班,总面积813公顷。

1.2地形地貌

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大兴安岭西北坡,为山间河谷地形,河谷比较宽广,约为11km左右,属低山丘陵地貌,是大兴安岭主脉通过地段。地势平坦开阔,地形平缓。区内最高海拔1600.3米,最低海拔402米。

拟建牙克石湿地保护工程位于免渡河右岸一级冲积阶地上,按地貌成因类型和形态分类可划分为构造剥蚀地形(中低山)、山麓斜坡堆积地形、河流侵蚀堆积地形。现简述如下:

1.3土壤

土壤是在一定的植被、气候、地形、母质等自然成土因素和人类生产活动长期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历史自然体。保护区的土壤主要为草甸土和沼泽土。

(1)草甸土是草甸植被下发育的隐域土壤,分布于保护区河流低阶地、山间谷地,成土母质为洪、冲积物。土壤剖面由暗灰色的腐殖质层、含有较多锈纹锈斑的潴育层、受地下水浸泡处于还原状态的灰蓝色潜育层或母质层组成。草甸土质地因现代河流沉积颗粒粗细差异,变化很大,剖面常形成粉粘相间的质地层次。土壤中性反应,pH值在6.7―7.5左右,养分除速效磷含量低外,都很充足,土壤水分偏多,土温偏低。草甸土有草甸土和草甸黑钙土2个亚类。

(2)沼泽土

沼泽土是在季节性积水或长期积水条件下发育的隐域土壤,广泛分布于积水洼地。成土母质为冲积物、湖积物。沼泽土剖面基本上有两个发生层次组成,上部为草根盘结层、腐殖质层或泥炭层组成,下部为潜育层,中间有过渡层。腐殖质层颜色深暗,质地较粘重。有沼泽土和草甸沼泽2个亚类。

(3)粗骨土

属于幼年土壤,特点是极薄的土层之下即为含大量石块的母质层或地表即含大量砾石,分布于石山地顶部及阳陡坡。粗骨土由于有效土体过薄或土体中含有大量的砾石,是一种难利用的土壤类型。

保护区内土质肥沃,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均十分丰富,反映出了森林土壤水分偏多,氮素充足,母质富含钾素的特点。各土类间,由于森林土壤受有机质积累特征和地区气候冷湿的环境条件所决定,表土有机质含量极高,碳氮比大,反映了森林土壤水分偏多,土性冷凉,有机质分解速率低,水、肥、气、热不协调等特点。

1.4水文

牙克石西郊湿地自然保护区附近主要河流为免渡河(又名扎敦河)和海拉尔河,属额尔古纳水系。

1.5气候

保护区气候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冬长夏短、春季干燥多风,冬季严寒多雪,寒暑相差较大的特征。根据牙克石气象局资料,多年平均气温-2.9℃,极端最高气温38.0℃,极端最低气温-46.7℃,多年平均降水量378.5毫米,多集中在7~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0%,多年平均蒸发量1250毫米。

2自然保护区评价

2.1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价值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为了保护各种保存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濒于灭绝的生物物种和各种自然历史遗迹。从人类发展的长远目标看,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其意义在于人类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提供必要的途径。从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看,保护好各种资源,包括千百年遗留下来的“已知资源”和未被人类发现和认识的各种“未知资源”,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牙克石市西郊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及其栖息的生物物种为主要保护对象,集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利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

2.1.1生态价值

(1)蓄水、保水

湿地在控制洪水,调节水流方面功能十分显著。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湿地对项目区周边具有明显的水量调节作用,减轻洪旱灾害,稳定地下水位,保持土壤水份。湿地减缓了河水的流速,同时也减轻了对河岸及地表的冲刷,降低了土壤的水土流失。

(2)调节气候。湿地可以影响小气候。湿地水份通过蒸发成为水蒸气,然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影响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保护区大面积湿地对周边的局域气候产生调节作用。

(3)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区内良好的环境为许多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或迁徙歇脚地。保护区建成以后,经过严格保护和管理,可以为野生动物创造了一个理想的生存繁衍环境。

2.1.2社会价值

通过对保护区的保护,使湿地保护区内及周边地区的居民、企业、组织都清楚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共同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区的发展将带动周边地区经济、交通、林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既增强保护区自身的经济实力,又为当地剩余劳力提供就业机会,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1.3经济价值

(1)直接经济价值

直接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生态旅游和多种经营项目的实施。所得收入对保护来说,将能够解决资源保护问题,增加保护区的自养能力,为保护区的建设注入资金。在保护好湿地资源和环境的前提下,有计划的进行一些资源开发活动,有利于湿地保护区的长期发展和资金的积累,从而实现“以资养区”的滚动发展。

(2)间接经济价值

湿地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具有潜在的经济效益,对维持流域农牧业和其它经济的持续发展及维护生态安全等方面均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对净化流域内水质,减少泥沙流入,调节水的小循环,防止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生活用水,提高生活质量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1.4科研价值

科研主要是以湿地生态、生物多样性的系统监测为基础研究保护区湿地资源及其动态变化情况,特别是对湿地的结构、功能、演替规律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研究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活动规律、生物学特性与种群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探索利用人工措施加快珍稀野生动物繁殖速度,增加动物种群,并建立物种基因库,同时研究各种珍稀物种及其它有较大经济价值的物种的开发与利用方法。

2.2保护区的类型与面积

2.2.1保护区类型

依据《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标准》(GB/T1459―93),牙克石市西郊湿地保护区属“自然生态系统类”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的主要类型为水域及沼泽。

2.2.2保护区面积

牙克石市西郊湿地自然保护区划定面积813公顷,完全能够达到保护目的的需要,划定合适的保护区面积可使区域内的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同时也可以达到保护区区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2.3自然生态质量评价

2.3.1典型性

该保护区是欧亚针叶林植物区和欧亚草原植物区的交错地带,这对研究各大植物区系之间及动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和通过该生物多样性变化来研究生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应,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2稀有性

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的主要林区之一,分布着大面积的天然林,木材蓄积量较高,材质优良。建国后,经过大规模采伐利用,天然林面积日趋减少。因此具有珍稀性。

另一方面,保护区还栖息着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这些动物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在保护区内比较集中,这一方面也体现了保护区具有较高的物种稀有性。

2.3.3多样性

湿地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多样,植被种类组成变化土壤类型也随之变化,加之植物地带性的相互渗透,其物种多样性表现比较丰富。

2.3.4自然性

牙克石市西郊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是很少受人为干扰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对保护我国寒温带区域以湿地为代表的湿地生态系统及物种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5脆弱性

牙克石市西郊湿地自然保护区虽然具有丰富的物种资源和显著的生态功能,但是湿地保护区地处森林草原的交错地带,为生态脆弱带,各物种之间及物种与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十分密切和敏感,群落也极具不稳定,所以其一旦遭受破坏,将有可能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

2.4自然保护区综合评价

2.4.1保护区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基地

保护区具有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和比较完整、丰富的物种资源。该湿地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仅维管束植物有22科46属58种,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场所。本区脊椎动物有33种,其中兽类是以典型的草原型为主,分布该区域兽类有3目4科6种,有国家II级保护兽类有1种,鸟类以草原型和森林型鸟类为主,分布该区域鸟类有10目15科27种,有国家I级保护鸟类有1种,国家II级保护鸟类有5种,两栖爬行类1目1科1属1种。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动植物物种资源,都将为人类的生存环境提供美好的前景。

2.4.2保护区具有涵养水源的重要作用

保护区属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对于调节控制洪水,调节水流方面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保护区对周边具有明显的水量调节作用,减轻洪旱灾害,稳定地下水位,保持土壤水份。湿地减缓了河水的流速,同时也减轻了对河岸及地表的冲刷,降低了土壤的水土流失、保障农牧业和人民生活用水,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4.3保护区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牙克石市西郊湿地自然保护区保存有完整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物种,生物群落赖以生存的环境,为开展各个科学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地和天然实验室,其研究领域不仅包括生态学、生物学方面,还包括经济学及社会学方面。尤其是研究古气候变化、植物迁徙和区系演变的研究和生态监测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4.4保护区是进行宣传教育的自然博物馆

牙克石市西郊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宣传国家自然保护方针、政策的自然讲坛。其宣传对象是当地广大的干部、群众和进入保护区参观的国内外公众:宣传内容主要包括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条例、政策和有效保护事例,示范宣传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的意义。保护区也是文化教育的天然课堂和实验场所,可接纳大专院校和中、小学生实习和参观,尤其是生物学、生态学等专业的学生。青少年通过亲身体验和目睹,增加生物、生态、地理、资源保护和利用等方面的知识。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土壤动物功能类群

中图分类号:Q958.2文献标识码:A

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载体,土壤动物是终生或某一发育阶段在土壤中度过,且对土壤有一定影响的动物,对土壤的形成、发育、物理结构、化学性质和有机物的分解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土壤动物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它们的生存、取食对土壤有机质的形成、土壤结构及理化性质的变化都有一定的影响,它们可作为土壤有机质层的生物活性显示指标,研究土壤动物与环境要素的关系,为维持生态系统平衡,防止土壤退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国内外土壤动物研究进展

1.1国外土壤动物研究进展

1840年达尔文发表的“ontheFormationofmould”一文,被公认是土壤动物科学研究的开始。

20世纪意大利人Berlese(1905)发明了烘虫漏斗,Tullgren(1917)对该漏斗进行了改良,提高了土壤动物采集效果及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分离效率,极大地推动了土壤动物新种类的发现和记述,扩大了土壤动物的概念,促进了土壤动物区系的综合研究,被称为“种类技术时代”。

20世纪40年代期间,学者们开始对土壤动物的不同类群进行系统研究,土壤动物研究进入“系统研究时期”。土壤动物的研究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土壤动物学。1955年在英国诺丁汉(Nottingham)大学召开了第一次土壤动物学术讨论会,标志着土壤动物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20世纪后半叶,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土壤动物学中投入了相当数量的人力和物力,各国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或机构,出版了专门性期刊和专著,土壤动物学的研究进入了崭新阶段,即从简单抽象描述阶段发展到了群落生态学研究阶段,进而发展成为生产力和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研究阶段。近年来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土壤动物学在土壤形成和能量转换等机理的研究使土壤动物研究进入了实用性阶段。

1.2中国土壤动物研究进展

我国土壤动物学的研究起步较晚。提到记载土壤动物的文字,可追溯到河南安阳出土的3000多年前殷墟甲骨文(蝉和蝗虫等)。1979年中科院地理所张荣祖研究员领导成立了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在我国首次开展了土壤动物区系、生态地理的综合性研究,标志着我国土壤动物生态学研究真正开始起步。20多年来,中国的土壤动物学主要涉及和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土壤动物的分类学:尹文英(1981)上海东佘山竹林土壤中原尾虫区系和生态调查,谢荣栋(1987)我国甲螨七个新纪录种,张云美(1989)我国根结线虫的种类、分布等,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土壤动物多样性和地带特征的调查研究:尹文英主持的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各地理区典型地带设点周年逐月采集,共获标本50多万头(不包括原生动物数量),鉴定出土壤动物3千多种,充分显示出我国土壤动物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同时对各不同地带、不同类群的种类组成、区系组成、分布类型和特点、生活习性等作了系统研究和分析,基本搞清了我国各类生境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和某些常见类群及其数量分布规律等问题(尹文英,2000)。

(3)土壤动物生态学的试验研究:于长福、杨效东、陈鹏、廖崇惠等分别对不同地区森林土壤动物群落进行研究;何冬梅等对草原土壤动物的生态学进行研究;王振中、王宗英等对农业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的研究;傅荣恕等对山地丘陵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的研究。尤其是尹文英等在我国不同气候带进行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演替及其动态变化等的研究,期望揭示森林土壤生态系统物质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

(4)人类活动与土壤动物的关系研究:王振中等研究了土壤污染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李云瑞等和胡敦孝等对甲螨与土壤肥力关系的研究。

(5)土壤动物的功能性研究:高云超等研究土壤原生动物群落及其生态功能;陈海燕等研究大型土壤动物在沙漠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胡蜂对蚯蚓活动对稻麦轮作系统中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6)土壤动物培育与保护研究:土壤动物培育方面,邱江平(1999)提到在试验样点的选择上提出了三条要求,并建议在试验前对土壤的化学药品残留进行分析;司岸恒(2011)实验中对蚯蚓的培养及取样有所提及。土壤动物保护领域,高云超(2000)提到土壤水分是影响原生动物生存的重要因子,大多数原生动物在中性或者略偏酸性的条件下生长良好。

归纳起来,国内外关于土壤动物的动物功能和作用的研究内容较多,在喀斯特地区对土壤动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样性、群落结构等方面,关于土壤动物培育和保护研究基本很少。近些年来随着各种先进仪器和研究方法的出现和完善,土壤动物研究已经进入到生物生产力和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研究阶段,因此,运用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喀斯特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特点,在喀斯特地区进行代表性土壤动物功能类群选择以及田间培育和保护的研究,为喀斯特地区综合治理提供一种新的手段,具有现实意义。

2喀斯特地区研究进展

3尚待研究之处

参考文献

[1]尹文英.中国土壤动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朱永恒,赵春雨,王宗英,等.我国土壤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综述[J].生态学杂志,2005,24(12).

[3]张志罡,孙继英,胡波,等.土壤动物研究综述[J].生命科学研究,2006,10(4).

[4]尹文英.土壤动物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生物学通报,2001,36(8).

[5]尹文英,等.中国亚热带土壤动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6]尹文英,等.中国土壤动物检索图鉴[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红壤是江西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地带性土壤,但由于长期不合理的经营和人类的干扰,红壤区成为江西省主要的水土流失区之一[1,2]。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恢复土壤是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的关键[3-5]。井冈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水利部第一批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在建站之初水土流失面积为土地总面积的80%,经过27年的积极治理,其间采取了多种富有开拓性的措施,已取得良好的综合治理效果,本课题组已先后对不同修复措施的固碳效益和群落多样性及稳定性进行了报道[6,7]。本文之所以选择凋落物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维持土壤肥力、有机质的形成、保证植物再生长养分的可利用性等方面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吸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8,9],然而有关不同生态修复措施与凋落物相互关系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为严重红壤侵蚀区综合治理效益的评价提供基础数据,也为该区域开展生态修复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1研究区域概况

试验地位于江西省泰和县老虎山小流域内,位于东经114°52′-114°54′,北纬26°50′-26°51′,属平原面丘陵区,海拔在80~200m之间,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363mm。无霜期288d,平均气温为18.6℃。土壤为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而成的红壤,厚度一般为3~40m,试验地属强度侵蚀退化红壤。

2.1试验设计

1983年在试验地(A层土壤全部剥蚀,B层出露,地表无任何草灌,本底条件相似)种植马尾松,选取4种修复模式:模式1,马尾松(PinusmassonianaLamb.)林分(无任何抚育管理措施,人为干扰强);模式2,种草竹节沟马尾松林分(带状种草且开挖水平竹节沟);模式3,竹节沟马尾松林分(开挖水平竹节沟);模式4,封育马尾松林分。试验样地基本情况见参考文献[7]。

2.2凋落物收集方法

2009年1月份开始,在各样地内随机设置10个1m×1m的凋落物收集器,定期(每月底)收集落在收集器上的凋落物,装入塑料袋带回实验室,区分落叶、落枝、树皮、落果(花、果实、种子等)及其他碎屑物(包括昆虫残体与粪便及鸟类粪便等)等组分,并把凋落物各组分在80℃恒温条件下烘干48h后称重。

2.3样品分析

采用硝酸消煮法制取凋落物各组分待测液,钼锑抗法测定P;Aglient公司7700型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测定样品K、Ca、Mg含量;全N用凯氏定氮仪测定。

2.4统计分析

利用DP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然后以LSD多重检验法检验不同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

3结果与分析

3.1不同修复措施凋落物的组成

从表1可知,不同修复措施的年凋落物总量分别为3267.30,3530.58,3937.67,4997.88kg/hm2,可见不同的生态修复措施其凋落物量也有所不同,封禁处理对于提高林分凋落物量作用明显,落物总量与其余处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凋落物的组成中(表1),落叶占总凋落量的绝大部分(76.13%~82.30%),其次分别为落果(7.01%~12.48%)、碎屑(4.22%~5.14%)、树皮(2.60%~6.48%)和落枝(1.78%~5.90%)。

3.2凋落物量的季节动态

由图1可知,所研究的4种不同修复措施马尾松林凋落物呈现明显的季节动态,全年凋落物量呈现“单峰”型,均在8月份凋落物量达到最高,分别占全年总凋落物量的35.85%,20.71%,29.39%和20.27%。各组分中,叶的年凋落物量与凋落总量的变化趋势比较吻合,证明叶凋落物量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马尾林的凋落总量。果、枝、皮和碎屑物月变幅相对较小,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

3.3不同修复措施林分凋落物的养分归还

3.3.1凋落物的养分平均含量

各林分凋落物中养分平均含量列于表2。由于群落类型较多,而且同一林分中,凋落物的组成复杂,所以养分元素含量的规律性不甚明显,但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各组分中元素平均含量顺序为:N>K>Ca>Mg>P,其含量范围分别为3.03~11.11g/kg、1.62~2.24g/kg、1.18~1.75g/kg、0.16~0.29g/kg和0.11~0.24g/kg。N、P、K元素在修竹节沟马尾林分中平均含量最高,Ca元素在干扰马尾松林分中含量最高,Mg元素在修沟种草马尾松林分平均含量最高。在不同修复措施马尾松林凋落物各组分中,碎屑物有较高的养分含量,这可能是因为碎屑物中中含有昆虫残体与粪便,以及鸟类粪便等物质的原因。综合来看,凋落叶的养分含量则普遍高于落枝、落果、落皮和碎屑的养分含量。

3.3.2凋落物养分归还的月动态

由图2可知,各养分元素归还的月动态与凋落物量动态比较类似,归还量在8月份达到最高,分别占N全年养分归还总量的39.07%,20.43%,31.97%和22.45%,占P全年养分归还总量的36.71%,20.57%,30.33%和28.17%,占K全年养分归还总量的33.28%,19.34%,25.49%和19.22%,占Ca全年养分归还总量的29.23%,16.51%,24.81%和18.62%,占Mg全年养分归还总量的32.41%,18.30%,25.70%和18.90%。

3.3.3凋落物养分元素的归还量

在已知凋落物及其养分含量的前提下,就可以计算凋落物的养分通量(归还量)。由表3可知,不同修复措施林分凋落物中各养分元素的年通量表现为:N>K>Ca>Mg>P。其中N元素的年通量变化为23.33~47.60kg/hm2,K为5.40~8.62kg/hm2,Ca为4.02~6.33kg/hm2,Mg为0.58~0.89kg/hm2,P为0.50~0.96kg/hm2。对比不同修复措施养分归还量,以封禁措施最高,修竹节沟次之,接下来为修沟种草,最小为马尾松林,说明封禁措施更有利于地力的维持。#p#分页标题#e#

4小结与讨论

谈到沙地,人们常常想起滚滚黄沙、呼啸的龙卷风、枯萎的孤树……而位于我国东北部松嫩平原之中的松嫩沙地,历史上记载,曾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森林,沙地周围是优质的羊草草原,是蒙古族及其他游牧民族重要的活动区。

松嫩平原位于东北的中西部,西接大兴安岭,东临长白山地,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大兴安岭有效地阻止了内陆沙漠化的东扩,保证了松嫩沙地的演变只受本地自身因素影响,与蒙古高原联系甚微。气候较为湿润,具有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的特点。沙地位于亚欧大陆温带内陆沙漠化土地的最东部,是水分最为充足的沙地。沙地并不连片,多呈条带状或斑块状分布于松嫩平原之中。沙地上发育着黑钙土型风沙土,钙集层胶结紧密,抗沙化能力很强。

近百年来,在超载放牧和放垦开荒的破坏下,松嫩沙地沙化严重,秀美的大草原植被已经有所退化,沙地上仅剩残存的天然森林,加之许多人工种植的杨树也郁闭成林,因此形成景致奇特的“森林岛”。

特殊的沙地形成过程

松嫩平原地势低平,海拔高度自西北部的大兴安岭、南部的松辽分水岭和东部的伏龙泉高地向内部逐渐降低。区内汇集了霍林河、洮儿河、嫩江、松花江等多条河流。

生长森林的沙地

松嫩沙地大部形成于全新世早期,随着气候转湿,沙丘固定,植被繁茂,土壤逐步发育起来。随后,气候多次干湿变化,加之人类农耕活动时强时弱,导致了沙地曾多次流动又多次固定。沙地中埋藏的多层古土壤,证实了这一点。沙丘上覆着发育良好的土壤,说明沙地近期处于固定状态。土壤中钙胶结充分,保证了沙地具有良好的固定性,适度利用和开发,仍可保持其稳定性。即使过度开发,引起沙地流动,只要停止人类的干扰,良好的水分条件确保沙地很快重新固定。与我国干旱地区的沙漠及亚干旱地区的沙地相比,松嫩沙地的水分条件要好得多,是我国自然生产潜力最高的沙地,也是难得一见的生长森林的沙地。

在松嫩沙地上,生长的自然植被为蒙古黄榆――山杏――羊草群落。蒙古黄榆是珍稀植物物种,它顽强地抵御着风力的侵袭,是沙地重要的生态屏障。蒙古黄榆林还是国家一级保护珍禽――东方白鹳的栖息、繁衍场所,每年都有白鹳在蒙古黄榆上筑巢繁衍,生儿育女。目前保存较好的蒙古黄榆――山杏――羊草群落分布在通榆县的向海乡及包勒温都乡。其他地方大部分被开垦为耕地或营造为杨树林,一部为耕后撂荒形成的次生稀疏的榆树――杂类草植被。

蒙古黄榆依靠种子繁殖,能够适应相对恶劣的环境,优先生长,当榆树成长到一定规模,改善了土壤条件,灌木、草本植物开始侵入。羊草可营养繁殖,其大量繁殖能够抑制蒙古黄榆种子的着床与繁殖,所以在一片羊草生长良好的沙地上,蒙古黄榆的树龄普遍偏大且稀疏,土壤呈草原土壤的性质。榆树疏林和其下的灌木、草本形成了松嫩沙地独特的植被景观,错落有致,别有一番韵味。

沙地里能够生长树木,而在周边地区却只能生长草本植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自然奇观呢

首先,沙地的水分条件比平地优越,年降水量400~500毫米,降水在渗水良好的沙地上,大部分成为壤中水,而极少形成地表径流;周围的黑钙土及盐土、碱土平地上,土壤渗透性差,降水多转化为径流流失,土壤获得的水分少于沙地。

其次,沙地毛管微弱,土壤蒸发耗水少,即使是气候干旱少雨,也只是表面土层的水分蒸发,而下层土壤的水分由于缺少毛管力并不易蒸发;沙地周边的土地则不然,由于土壤质地粘重,毛管发育充分,表层水分蒸发后,下部水分沿毛管上升至表面,继续蒸发。因而,亚湿润地区的沙地比平地保存水分更强。

再次,沙地水分淋溶使土壤中不含有钾离子、钠离子等一价盐,不受盐碱化的威胁,而周边地区更容易盐碱化。土壤一旦盐碱化,土壤水浓度较大,有效性下降,植物难以吸收。

所以,在沙地上常生长森林,而平地和洼地只能生长草本植物、盐生植物,甚至。

玄妙的利用方式

松嫩沙地自然生产潜力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沙地的水分条件好,风力相对较弱,有一定的森林植被保护……这些有利条件确保了沙地的资源性,沙地的开发利用再所难免。

近百年来,人们采用开垦方式利用沙地。开垦初期,粮食产量较高,但随着沙地植被破坏,沙地上覆土壤受到风蚀,既形成了沙尘暴,还降低了土壤肥力,粮食产量不断下降,加之沙地由固定转为流动,危害周边。因此,沙地开垦方式被逐步放弃。

关键词:杉木;秃杉;柳杉;混交林;生长量;植物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S725

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e)是我国南方山地主要的用材树种,由于该树种生长较为迅速,树干通直圆满,材质好,在家具、建筑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杉木深受山区林农和林业生产单位的青睐[1]。但是,经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均发现,杉木纯林在经营中存在病虫危害,自毒物质在土壤累积以及连栽造成地力下降等问题[2]。许多学者研究认为,通过杉木与合适的树种混交可以改善林分结构和土壤状况,而且对于促进林木的生长以及减轻病虫危害均有利[3]。秃杉(Taiwaniacryptomerioides)是杉科台湾杉属的常绿乔木,生长较快,树干通直,树形优美,是优良的用材和绿化树种[4]。柳杉(CryptomeriafortuneiHooibrenkexOttoetDietr)是杉科柳杉属常绿乔木树种,树体高大挺拔,树干通直,树形优美,可用于造材和庭院、道路绿化。笔者于2000年在德化的九仙山森林公园开展了杉木与秃杉、杉木与柳杉混交试验,通过研究旨在探索闽南山地杉木合理的混交途径,从而为闽南山地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

2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德化九仙山森林公园3林班4大班15小班,地理坐标为东经118°6′40″,北纬25°41′53″。试验地气候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最高气温32.3℃,最低气温-8.0℃,年降雨量1800~2000mm,坡向朝西,海拔1300~1350m,土壤类型为山地黄壤,立地类型为Ⅲ类地,造林地前茬为灌木林地。

3研究方法

3.1试验设计

2000年春,在九仙山森林公园3林班4大班15小班开展杉木分别与秃杉、柳杉混交试验,杉木纯林作为对照,杉木与秃杉混交比例为3∶1,杉木与柳杉混交比例为3∶1。试验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每个重复3块试验小区,每个小区的面积20m×20m。造林前对林地进行整地,整地规格40cm×40cm×40cm,造林株行距2m×2m。实生苗雨天种植。

3.2试验林调查

造林后,每年进行试验林常规调查。2017年3月,对试验林进行全面调查,每块试验小区分树种逐株调查树高、胸径,统计平均值,计算单株材积和蓄积量。

在每个试验小区内采取“品”字型设置5个2m×2m的小样方,在每个小样方中调查灌木和草本的种类、数量,计算植物多样性指数,其中物种丰富度S为物种总的种数,物种均匀度J=N(N/S-1)/∑Ni(Ni-1)。Shannon-Wiener指数H=-∑Ni/Nlog2Ni/N,Simpson指数D=N(N-1)/∑Ni(Ni-1),式中Ni表示某个种的个体数目,N表示所有种个体树木总和。

在每个试验小区内沿“S”型线路随机设置4个土壤采样点,挖土壤垂直剖面,分0~20cm和20~40cm两个土壤层次用自封袋采集土壤约1kg用于土壤化学性质测定[5,6]

4结果与分析

4.1杉木混交林与杉木纯林生长量比较

通过对杉木-秃杉混交林、杉木-柳杉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生长情况调查,结果见表1。从表1看出,杉木混交林中杉木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单株材积与杉木纯林相比都有所增加,杉木-秃杉混交林中杉木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单株材积与杉木纯林相比分别增加了14.1%、16.9%、52.6%,杉木-柳杉混交林中杉木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单株材积与杉木纯林相比分别增加了10.6%、11.5%、35.3%。林分蓄积量也是杉木混交林大于杉木纯林,其中杉木-秃杉混交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与杉木纯林相比增加了63.3%,杉木-柳杉混交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与杉木纯林相比增加了29.6%。经过方差分析,杉木混交林中杉木与杉木纯林的平均胸径、平均单株材积和单位面积蓄积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可见,杉木与秃杉、柳杉混交均可以促进杉木生长,也就是秃杉、柳杉可以作为杉木的伴生树种。这可能是因为杉木与秃杉、柳杉生态位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树种间的关系较为协调,进行混交从而利于主要树种生长。

4.2杉木混交林与杉木纯林植物多样性特征

林分植物多样性可以侧面反映出林分稳定性和结构的优劣。从对杉木混交林和杉木纯林林下灌木、草本调查结果(表2)看出,杉木混交林林下植物的种类比杉木纯林多,杉木混交林多样性指数高于杉木纯林。其中,杉木-秃杉混交林中草本层的丰富度、均匀度、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与杉木纯林相比分别提高了55.6%、4.8%、2.5%、5.8%,杉木-柳杉混交林中草本层的丰富度、均匀度、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涤肷寄敬苛窒啾确直鹛岣吡33.3%、2.4%、2.7%、3.7%;杉木-秃杉混交林中灌木层的丰富度、均匀度、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与杉木纯林相比分别提高了37.5%、4.3%、1.4%和4.7%,杉木-柳杉混交林中灌木层的丰富度、均匀度、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与杉木纯林相比分别提高了12.5%、1.5%、1.0%和4.2%。说明杉木与秃杉、柳杉混交后,林下植物变得愈加丰富,林分结构更加稳定。

4.3杉木混交林与杉木纯林土壤肥力状况对比

土壤中的有机质、水解性氮、速效磷、速效钾等有效养分是反映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标。从杉木混交林和杉木纯林中采集的土样进行化学性质测定可知(表3),杉木-秃杉混交林、杉木-柳杉混交林土壤的有机质、水解性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均大于杉木纯林。以0~20cm土层为例,杉木-秃杉混交林土壤的有机质、水解性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与杉木纯林相比分别提高了30.3%、22.9%、15.3%、24.5%,杉木-柳杉混交林土壤的有机质、水解性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与杉木纯林相比分别提高了21.6%、6.5%、6.8%、12.8%。可见,杉木混交林土壤的肥力高于杉木纯林。这可能是因为杉木混交林枯枝落叶量比较大,而且分解比较快,有机质等有效养分及时回到土壤中,而杉木纯林中凋落物多为杉木针叶,杉木针叶因含单宁较多而不易分解,养分回归土壤较慢。

5结论

通过对18年生的杉木-秃杉混交林、杉木-柳杉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调查,表明杉木与秃杉、柳杉混交后其生长要比杉木纯林快,杉木混交林的单位面积蓄积量也大于杉木纯林,杉木与秃杉、柳杉混交可以促进杉木生长。杉木-秃杉混交林和杉木-柳杉混交林林下植物种类、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大于杉木纯林。杉木与秃杉、柳杉混交后土壤的肥力状况优于杉木纯林。试验结果说明杉木与秃杉、柳杉混交对于促进杉木生长、保持林分结构的相对稳定以及维持和改善地力均有利。

杉木是福建山区主要的造林树种,该树种在林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作用。但杉木纯林模式以及多代连栽等作业方式又不可避免存在着生态问题,通过混交途径可以有效缓解诸如地力下降、病虫害等问题。

俞新妥.杉木栽培学[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22~335.

[2]方奇.杉木连栽对土壤肥力及杉木生长影响[J].林业科学,1987,23(4):384~391.

[3]俞新妥.混交林营造原理与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5~18.

[4]连勇机.不同海拔高度引种秃杉试验初报[J].福建林业科技,2013,36(4):139~141,152

【关键词】小兴安岭人工落叶松;土壤分析方法;变化

随着对小兴安岭林区的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程度的下降,为提高林地生产力,该区开始进行大范围的人工更新造林工作。兴安落叶松(Larixgmelini)和长白落叶松(Larixolgensis)做为小兴安岭林区造林树种之一,因其生长速度快等,受到林区经营单位的喜爱,营造了相当数量的人工林落叶松纯林,在生产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一味追求人工落叶松的速生丰产,忽视了它的林学特性,造成群落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严重,土壤肥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所以研究人工落叶松林地质量降低和林地土壤质量变化的规律,揭示其土壤变化规律以及与林地生产力的变化关系,找出最佳生物调控措施,实现人工林落叶松速生丰产和持续经营,最大限度地发挥林地生产力,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的目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小兴安岭自然地理、气候特点、土壤分布状况

小兴安岭位于中黑龙江省中北部,地处北纬46°28′至49°21′,东经127°42′至130°14′。西北接伊勒呼里山,东南到松花江畔,长约500公里小兴安岭属低山丘陵,山势浑园,山顶也较平坦,平均海拔高度400-600m,个别山峰1000m以上,南部区域主要以片岩和花岗岩为主、北主要以砂砾岩、页岩和玄武岩为主。该区冬长夏短,生长期125-150天,年降水量500-800mm,土壤主要有暗棕壤、沼泽土、草甸土、黑土和黑钙土,其中暗棕壤分布最为广泛。地带性的顶极群落是以红松为主的温带针阔混交林。由于该区的长期过量的采伐破坏,原始红松林急剧减小,取而代之的是林相残破的天然次生林,为恢复森林植被、满足木材生产的需求和提高林地生产力,该地区人工营造了较大面积的针叶纯林,主要有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红松、云杉、樟子松等……

2.小兴安岭林区人工落叶松造林方式

落叶松属阳性树种,喜光性强,10年内稍耐侧方庇荫,对水分要求较高,适于土层深厚,湿润、排水良好的山中下部生长,对山麓、沼泽、草甸、湿润而肥沃的阴坡、阳坡、河谷或山顶均能适应其生长,耐寒能力强……落叶松现行的造林方式为植苗,苗龄2-3年,初植密度一般为3300-10000株/hm2,株行距为1.5m×2m、1m×2m、1m×m或植苗组造林,多采用人工纯林营造方式,要求林地土壤养分和水分条件比较均一。

3.营造人工落叶松林对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影响

3.1人工营造落叶松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土壤物理性质是衡量林地土壤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对保持土壤肥力以及促进植物吸收和利用有重要影响。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直接影响林地生产力和林木的生长。不同的造林方式、采伐方式可对林分结构进行调整,改善林木的生长环境,促进植物生长发育,也能够使林分土壤肥力发生变化。经过研究发现,采用多树种造林或保留一定的天然林木,丰富林分中植物,可以改善和调整林地土壤的物理性质和肥力,提高林分生产力。

3.1.1人工落叶松林土壤容重的变化

土壤容重是土壤物理性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土壤容重亦称“土壤假比重”。一定容积的土壤(包括土粒及粒间的孔隙)烘干后的重量与同容积水重量的比值。土壤容重的大小能反映出土壤的结构、松紧度、孔隙度、通气性、土体内生物活动以及根系伸展时候的阻力状况,一般含矿物质多而结构差的土壤(如砂土),土壤容积比重在1.4-1.7之间;含有机质多而结构好的土壤(如农业土壤),土壤溶重在1.1-1.4之间。由于人工落叶松林内枯叶丰富土壤熟化程度较高,容积比重常较小,土壤溶重通常在0.8-1.2之间。

3.1.2人工落叶松林土壤孔隙度的变化

土壤孔隙可分为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存在于土壤毛管孔隙中的的水分移动缓慢,溶解植物所需的养分对植物生长有重要作用,它是提供给植物根系吸收或为蒸发土壤提供水分,而非毛管孔隙外为水分的暂时贮存提供了空间和提供土壤水分通道。一般来讲,人工落叶松土壤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同时存在且总孔隙度在50%―60%左右,非毛管孔隙占20%―40%为较理想的状态,因人工落叶松林下凋落物较多,腐殖质土层较厚,孔隙度相对较大,土壤通气性相对好,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同时较高的孔隙度使土壤具有较高的水分渗透性,增加了土壤的蓄水能力。

3.1.3人工落叶松林土壤水分的变化

任何土壤内的空隙都是由水分和空气充持着,前者增加时后者减小,土壤具有强大的持水蓄水能力可调解森林中的水分,这一特征主要与土壤容重、孔隙度等物理性质及土壤厚度有关。森林涵养水源作用在于林下土壤,质地细、疏松多孔,有机质含量高和胶体多的土壤储水量多,反之储水量少。

人工落叶松林下枯枝落叶多、湿度较大、分解快,会使土壤容重降低,改善土壤的孔隙度和通透性,以及土壤的水分物理特性,从而改变人工落叶松纯林的土壤物理性质。

3.2人工营造落叶松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3.2.1人工落叶松林土壤pH值变化

土壤的pH值受母岩、降水、地形、植被等影响,pH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活动近而影响土壤的肥力和林木的生长,落叶松的凋落物中含灰分少且有树脂和单宁等酸性物质,土壤常呈酸性反应,通常PH在6.1左右,PH值的测定时要对不同的土层深度进行测定,特别是根系布区的PH值情况,实践表明:随土层深度的增加PH值逐步递减。单纯营造人工落叶松,特别是人工落叶松采伐后在原地继续营造落叶松,将会导致土壤进一步酸化,使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较大,不利于土壤养分的保存和积累。可通过采伐等调整森林群落的种类和群落结构就能达到改就土壤PH值的目的。

3.2.2人工落叶松林土壤有机质变化

土壤有机质的数量与质量变化是土壤肥力、质量状况的最重要特征,是制约土壤理化性质的关键因素。土壤有机质是林分生产力与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在人工落叶松的抚育管理生产经营中可通过不同的方式人为干扰,从而调整森林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

3.2.3人工落叶松林土壤养分变化

土壤肥力的变化是人工落叶松林土壤演变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土壤养分的测定分析测定土壤养分全量及有效性,养分全量分析代表了土壤养分的长期储量,经过一定强度的间伐后人工落叶松中土壤全N和速效N、全P和速效P在三年内基本保持在原的含量上,多年以后差别加大,调整林分结构改善林下植被类型来改善土壤养分也是一个长期过程,通过缓慢的风化和腐殖质矿化才能使大部分有机碎屑,腐殖质,不溶性无机化合物成为可被植物吸收利用有效成分。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永续利用;林业可持续发展林业历史性转变;林业建设方针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到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挥其多种功能,并且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林业。可持续林业不仅从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良好的环境及主要林产品持续生产等诸多方面,反映了现代森林的多重价值观,而且对区域乃至整个国家、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几乎渗透到人类生存时空的每一个领域。

一、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现状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没有可持续经营的森林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的林业。自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的5年里,森林可持续经营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世界林业发达国家都开始调整和改造传统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的理

论与技术,并组织研究和实践森林资源可持续标准和指标体系。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和林情提出了不同的实现途径。加拿大侧重于林地生产力的保护,提出了以模式森林计划为依托的林地综合管理系统;美国注重人们对森林的整体需求,提出了生态系统经营;德国由于几乎没有原生林,大多为人工次生林,因而着重于回归自然的人工林经营,即近自然的林业。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采用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来调整各自的林业发展战略着手研究和制定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总目标是林业可持续发展,而对于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途径,以美国1995年《森林和林地资源的长期战略规划》为典

型,它明确了“管理生态系统------通向可持续性的工具”的模式。

二、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林业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平衡准则,要在经济―环境协调中求发展。森林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以森林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环境而发展,否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森林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和能源库。科学与实践证明,森林既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蕴育物种等多种生态功能,又有贮碳释氧、吸纳粉尘、降解有害气体、阻消噪声、美化环境等防治环境污染功能。

1、森林能提高大气质量。体现在:能有效地减缓温室效应。

3、森林可防止水土流失。森林土壤对降水有极强的吸收和渗透作用,其稳渗速率一般在200mm/h,比世界上最大的降雨60mm/h还要大得多。森林的枯枝落叶层不仅可以吸收2―5mm的降水,还可以保护土壤免遭雨滴的冲击。

4、森林能有效遏止沙漠化。林网超过10%,沙地植被盖度超过0.3,沙暴的危害就会减少到最小限度。

5、森林可防止地力衰退。林木的根系能固持土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吸收利用盐分;枯枝落叶可增加有机质、腐殖质,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6、森林能缓解水资源危机。森林是“绿色水库”,森林及其土壤像“海绵”一样可吸收大量的降水,并阻止和减轻洪水灾害。可以促进水分循环和影响大气环流,增加降水,起“空中水库”的作用。据测算,森林蒸腾的水汽58%又降到陆地上,可增加陆地降水量21.6mm,占陆地年平均降水量2.9%。

7、森林能消除噪声污染。据测定,100m的防护林带可降低汽车噪声30%,摩托车噪声25%,电声噪声23%。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区域对林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一般说来,应当从森林所发挥的作用方面来考虑。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社会意义和国民经济意义,就其作用来划分,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3个方面。

1、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强调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持续不断地提供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这是持续林业的一个主要目标。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林业产业,担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活资料(燃料、食品等)与生产资料(原材料)的双重任务。随着全球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森林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资源,其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求的作用是绝对不会消失的。人类对森林的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满足人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和愿望,是林业的根本任务。

2、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3、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

综上所述,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应当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环境3个方面,其中社会与生态环境目标,体现的是全人类的利益,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需要林业持续的提供物质产品与生态环境服务功能。而作为人类群体中的林业生产经营者来说,不仅需要自身的实践活动所提供的产品服务,更具有意义的是要求其自身经济利益的持续性,这也是不同利益主体对林业问题构成不同态度的深刻原因。

THE END
1.COP29,展现中国文化遗产地应对气候变化的绿色路径随着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意识的加深,世界遗产地在游客增多和极端天气双重压力下,面临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2020年,故宫博物院与万科公益基金会联合启动了“故宫零废弃”项目,为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的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案例。故宫博物院持续举办以绿色发展为主题的国际交流活动,2024年的“使节进故宫”活动中,来自28个驻华https://www.dpm.org.cn/classify_detail/365604.html
2.重点研报2023年度国家一级博物馆传播力研究报告【重点研报】2023年度国家一级博物馆传播力研究报告-中华文物交流协会中国文物报社-2024.docx,1 目录 博物馆年度传播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与目标 1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 二、博物馆传播力评估的必要性 2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概述 3 第二部分 博物馆传播力https://m.book118.com/html/2024/1212/8135005107007006.shtm
3.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关于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44号提案的答复五、统筹宣传,扩大乡村博物馆影响力 2024年,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以“让文物活起来”为主题,依托“杭城迹忆”文博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了全市博物馆“镇馆之宝”评选,包括全部乡村(社区)博物馆在内的230个博物馆的309件/套藏品参与评选,评选出市级“镇馆之宝”共66件/套,以及入围藏品164件/套。为讲好杭州故事,让文物https://www.hangzhou.gov.cn/art/2024/12/16/art_1229505914_4320595.html
4.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博物馆2024年工作回眸澎湃号·政务2024年,灵台县博物馆坚持“项目为王”的理念,全面完成了馆藏铜器保护修复项目,力促数字化项目落地生根,不断提升了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和活化利用水平。 (一)铜器修复项目 灵台县博物馆馆藏铜器保护修复项目于2021年6月经省文物局批复。项目总概算279万元,分两年实施完成。2022年4月完成项目招投标,2022年5月31日正式启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646780
5.2024年博物馆行业分析报告名称:中国博物馆行业市场调研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024年) 编号:1333262 ←电话咨询时,请说明该编号。 市场价:电子版9500元 纸质+电子版9800元 优惠价:电子版8500元 纸质+电子版8800元 可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 电话:400-612-8668、010-66181099、66182099、66183099 邮箱:KF@Cir.cn 《订购协议》下载 提示:如需英文https://www.cir.cn/2014-01/BoWuGuanHangYeFenXiBaoGao/
6.20212027年中国博物馆市场深度调研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五、2021-2027年社会历史类博物馆可持续发展对策 1、社会历史类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2、社会历史类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对策 第二节 自然科学博物馆市场分析 一、自然科学博物馆分类 1、自然博物馆 2、科学技术博物馆 二、自然科学博物馆发展分析 1、自然科学博物馆发展历程 2、自然科学博物馆增长分析及https://www.bosidata.com/report/I09165O4NN.html
7.网络中心职业培训等的支撑要求;将原“基础设施”改为“支撑条件”,并将其中的一节扩展为新的一章“网络安全”,以适应当前网络风险管控的需要;将信息化组织管理保障的相关内容从原“总体要求”中抽取出来,新设立一章“组织体系”,以便加强数字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保障要求;增加一章“指标体系”,便于对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http://www.xtzy.com/wlzx/detail.jsp?public_id=153330
8.关于台湾的英语作文(通用9篇)如联合国可持续性发展指标体系, 世界经济论坛 (World Economic Forum, WEF) 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制定的环境可持续性指数 (ESI) 、环境绩效指数 (EPI) , 英国生态与水文研究中心 (Centre for Ecology and Hydrology, CEH) 制定的水贫乏指数 (WPI) 等, 均是近年来世界上具有国际比较功能且拥有较大影响https://www.360wenmi.com/f/file8zyilvsb.html
9.深度解读!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福祉(附历年自2020年以来,每年的国际博物馆日都支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一系列目标。2023年,国际博协将重点关注: 目标3全球健康与福祉:确保健康生活,促进各年龄段的福祉,尤其关注心理健康和社会孤立。 目标13气候行动: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在北半球采取低碳做法,在南半球采取缓解战略。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842207973868069
10.资金投入范文12篇(全文)目前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点逾万处, 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仅有2890处, 仅占全部文物点的28.9%, 从某种意义上说, 占我省文物资源绝大部分的文物点和一般文物尚在公共财政的覆盖之外。从投入对象分析, 文物保护资金投入主要是文物系统的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有博物馆。在军队、教育、宗教和其他系统管理下的文物https://www.99xueshu.com/w/ikey8xl6vvt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