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文化建设成果丰硕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邢虹丁媛媛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南京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文化建设成果丰硕、文化发展繁荣兴盛的十年。南京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全市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持续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南京新篇章提供了有力文化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思想引领更加有力

南京市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机制,编印43万余册学习“口袋读本”,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至四卷)等重要著作,引导全市党员干部学懂弄通做实。

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南京市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四史”宣传教育,协调推动全国首个市级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出台实施,加强对全市160余处红色资源点的保护传承利用,上线“中国南京红色在线平台”,推出“红色研学”课程。雨花台区副区长郜叶红介绍,该区构建雨花“红色资源数据库”,打造“全国红色剧目汇演基地”,“雨花台+梅钢”参观路线入选省、市红色精品线路……雨花台区成为立足南京、领先江苏、辐射全国的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标杆区。

文明之风更加充盈

2017年以来,南京市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钱七虎、邱海波等一批典型,选树时代楷模等国家级重大典型6人次、省最美人物等省级典型55人次,评选表彰100多名“感动南京年度人物”……南京市扎实推进道德风尚高地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之风更加充盈。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南京市扎实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完成206家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常态化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先后荣膺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在2021年全国文明城市复查测评中,位列全国同类城市第三。全市建成1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02个实践所、1227个实践站、296个实践基地和2808个实践点,实现全域全覆盖。

不断深化“志愿之城”建设,南京市20个志愿服务典型被评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近20万场,受众超2000万人次。

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创新

南京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秉持文化惠民理念,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着力满足市民群众需求。

市文旅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黄琴介绍,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成。目前,南京市文化馆和金陵图书馆均为国家一级馆;12个区共建有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13个;全市101个街镇全部建有综合文化站,1214个村(社区)实现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

“书香南京”氛围日益浓厚。全市建成24小时自助图书馆62个、市级以上职工书屋1226家、校园书屋3685家,在公园景区、文博场馆、城乡社区等建设新型阅读空间200多处。去年南京市居民综合阅读率达96.53%,阅读指数77.81,均位居全省第一,2019年、2020年蝉联“中国十佳数字阅读城市”。2018年开始运营的“书服到家”南京共享图书馆项目,为百姓带来一座家门口的“云上”图书馆,是全国图书馆界首创。2021年,全市建成102个少儿图书室(阅读空间),打造家门口的少儿阅读空间,属全省首例。

加大公共文艺空间建设。在全市各区布局金陵小剧场,目前建有规范小剧场107个,有稳定演出团队并有常态演出的小剧场50个。在全市各市民广场、博物馆、书店等文化活动场所设立“梅赞金陵”梅花戏剧角,让群众看戏观剧更加方便。建成乡镇固定放映点(影院)654个,每年放映农村公益电影7500场以上,年均观影人数超过65万人次。

“博物馆之城”建设成效显著。十年间,全市新增登记备案的博物馆25座,总数达到65座。南京市博物总馆、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成功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馆已日益成为向世界讲好南京故事的城市名片。

南京市在全省首批建成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截至2021年底,全市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3.93平方米,位居全省第一。全市共建有7451个晨晚练点、940片足球场地、3924公里健身步道,建成各类体育公园103个,新建改建一批灯光球场。每年举办群众体育赛事活动3000多项次,市民体质合格率持续保持在93.4%以上。玄武区委常委、副区长马千山介绍,该区建成“15分钟文化体育服务圈”,7个街道都建有文化站,60个社区都建有文化服务中心,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位居全省城区前列。

文化供给更加充足

十年间,南京市高品质的文化供给更加充足。

大型交响组歌《雨花台——信仰的力量》、民乐《解放·1949》、话剧《鸽子》、京剧《梅园往事》、越剧《凤凰台》、广播剧《寻找保尔》等一批优秀作品涌现。大型史诗话剧《雨花台》、图书《因为爸爸》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南京市持续推进明城墙沿线和周边地区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逐步推进了秦淮风光带、雨花台风景区、钟山风景区的建设,实施了阳山碑材、南唐二陵、明孝陵等大遗址保护与彰显工程,开展了门东、门西、小西湖片区等老城南保护与复兴工程。南京以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为核心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建设,策划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

“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成立后,年均组织开展节日文化活动1000场以上,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南京文化艺术节、南京戏剧节、南京森林音乐会品牌影响不断提升,成功承办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活动。

改革创新不断推进

近年来,南京市先后引进国内外42位文化名家设立工作室,累计培育年轻文化人才100余人,现有各级各类文化领军人才429人,累计培育年轻文化人才100余人,培养乡土文化能人、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148名。

建成1个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12个国家级、30个省级、103个市级文化产业园区,打造“中国(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会”“南京创意设计周”等特色会展品牌。2011年到202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62亿元增长到1063.99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从4.26%增加到6.5%,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指数、发展指数和综合指数三项指标均名列全省第一。

为加强历史文脉保护和利用,积极推进非遗保护与传承,南京市先后出台《南京城墙保护条例》《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制度。着力推进基本建设项目考古前置工作,从“建设前考古”变为“出让前考古”,出让前对地下文物情况的先期勘察,提高了地下文物的保护效率。

从2016年成为国家首批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到2020年成为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再到2022年入选国办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工作督查激励地方名单,南京市积极探索消费创新,建立南京智慧文旅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形成剧目优选、C端直补、B端结算的演出领域南京消费新模式。

同时,南京市积极推进各级各类体育场馆“低免”惠民开放,开发建设“宁体汇”平台,线上服务场馆达345家,累计惠及546万人次,运营模式被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推广。打造“服务群众、你点我送”健身服务品牌,探索体卫融合发展新路径,试点建成8家运动促进健康中心(站、点)。

品牌影响更加彰显

十年间,南京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彰显。

南京市参与举办4届“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青年、媒体与智库等领域的文化交流与合作。2014年以来举办4届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2015年起连续举办“中国南京周活动”,推动文化交流互鉴和南京城市形象传播。依托国际和平城市品牌,持续做好南京大屠杀史实研究、史料外译和对外传播,设立国内首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学”教席,成功举办两届南京和平论坛。

2019年南京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文学之都”后,连续实施南京文学作品翻译资助计划,打造国际驻地作家线上交流平台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经典案例向创意城市网络推广。

市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顺翔介绍,十年来,南京市新增11名世界冠军,南京共有36名世界冠军。第20届省运会正在泰州市举行,截至8月10日,南京代表团共获得金牌192.5枚、银牌111.5枚、铜牌109.5枚,金银铜牌数量、奖牌总数和总分目前均位居全省首位。南京先后成功举办2014年青奥会、2016年速度轮滑世锦赛、2017年全项目轮滑世锦赛、2018年羽毛球世锦赛、2019年篮球世界杯(南京赛区)、街舞世锦赛、世界女排联赛总决赛等重大体育赛事。从2015年开始举办的南京马拉松,先后获评世界田联“银标赛事”和中国田协“金牌赛事”“中国马拉松特色赛事”“最美赛道特色赛事”。

THE END
1.用好用活博物馆资源增强文化自信推动博物馆文物的活化利用,需要运用各方智慧,联合多主体力量,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中不断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首先,创新博物馆的叙事方式,提升公众文化体验。运用博物馆增强文化自信的起点是吸引公众走进博物馆,成为博物馆的观众。这就需要创新博物馆的叙事方式,提高公众对博物馆的认知和兴趣,在沉浸式体验中http://gx.wenming.cn/xcsx/202312/t20231220_6715129.htm
2.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主题党日活动中国音乐学院7月12日,宣传部党支部线上开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 增强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主题党日活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博物馆老专家的回信,并集中观看学习《国脉 中国国家博物馆100年》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支部党员、积极分子参加主题党日,支部书记吴哲同志主持活动。 https://www.ccmusic.edu.cn/jcfc/113ba26b38c3430989295dc46cd35366.htm
3.21届高考政治备考:文化自信③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在形成中华民族精神、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增强了中国人的骨气。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源泉,夯实了文化建设的根基,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基础。 http://m.myzxsx.com/nd.jsp?id=1322&id=1322
4.征文:以物鉴史——充分发挥博物馆在文化自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的过程中,准确把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使命担当,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通过机构改革,创新管理机制体制,全面提升文物收藏保护与研究、展陈策划与展示、公共教育与文化传播的管理水平,全面系统的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博物馆在文化自信建设中重要https://www.chnmuseum.cn/zt/xxgcsjd/xxdt/201812/t20181228_36978.shtml
5.“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总书记这样深刻阐述这几年,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 ● 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统筹推进“https://www.ihchina.cn/project_details/21475
6.重庆涌现多个“十大精品”展览的背后文化底蕴和文化形象得以充分张扬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 重庆日报:2019年,重庆的博物馆推出展览200余个,接待观众超3300万人次,参观博物馆已成为市民主要休闲方式。重庆文博单位应如何再接再厉,用多元化的文化产品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周勇:历史学界和文博界应通力合作,把历史研究好、展示好。活化利用文化遗产,要研究与保护并重。我们看到有些开放的文https://www.cqcb.com/hot/2020-05-20/2409290_pc.html
7.(转自学习强国)我为党代会献良策精选第四期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具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是文化强国的表现之一。因此,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这是“硬底气”。没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建成文化强国就缺乏足够的信心,就会缺乏足够的底气。一要深刻认同中华文化。深刻认同中华文化,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根基https://wxy.hncu.net/info/1163/5286.htm
8.宋燕:建设“儿童友好型博物馆”培养青少年文化自信宋燕:建设“儿童友好型博物馆” 培养青少年文化自信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在与新华网连线时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博物馆的一些现有展陈设置、灯光明暗度、展柜高低,以及解说词的内容不完全符合小朋友的需求。她建议,把“儿童友好型博物馆”列入“儿童http://www.js.xinhuanet.com/24zt/lhft/songy/
9.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重要转载资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新时代新征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http://www.hbbwg.net/index.php?c=show&id=1806
10.哈密市文博院(博物馆)2023年度工作报告工作动态二是完成哈密市文博院官方APP建设。用户通过手机下载APP,可以全方位、立体、多角度的看到博物馆及非遗中心各个展厅720°全景虚拟展示,让游客在手机端上全方位了解馆藏的情况,包括展览信息、语音导游词、手绘地图、路线、文物信息、交通线路等。三是为增强文化记忆、强化服务功能,完成了“哈密博物馆科幻文创开发”项目的https://hamimuseum.com/?news_19/731.html
1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二)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将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文化故事融入景区景点,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旅游的线路设计、展陈展示、讲解体验,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打造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https://www.smeha.cn/f/zcfgxq.htm?id=17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