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弘扬中华文明贡献荆楚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奋力推进文物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述评

世界文化遗产钟祥明显陵。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图为武当山金顶)。世界文化遗产咸丰唐崖土司城址。熊家冢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屈家岭遗址(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关陵(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明楚王墓(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龙湾遗址(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我省文物考古系统贯彻落实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强化通力协作文物保护利用凝聚新共识

从“保护文物也是政绩”到“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论述深入人心,推动全省全社会形成守护历史文脉、赓续中华文明的广泛共识和强大合力。

省委省政府将文物事业改革发展纳入全省深化改革战略布局,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各地综治考评、文明创建、绩效考核等体系,推动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纳入国土空间统一规划。

湖北省政府历年工作报告都对文物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就文物保护利用重大问题作出批示,出台《湖北省文物安全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全省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工作措施》等文件。

省政府成立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领导小组、万里茶道申遗工作领导小组。2022年4月,省政府建立省文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统筹协调重大事项,推进重大项目实施。联席会议由19个部门(单位)组成,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为牵头单位。

省人大将《湖北省革命文物保护条例》《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列入立法调研项目,指导推进全省文物和文化遗产立法工作;省政协多次聚焦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召开月度专题协商会,广泛建言献策。

省直有关部门强化统筹协作、政策供给;地方党委政府压实主体责任,推动出台《荆州古城保护条例》等10余部地方性文物法规,形成全省上下共抓文物保护的工作格局。

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考古方舱科技感十足。

考古成果丰硕实证荆楚文化重要地位

“荆楚文化是悠久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以湖北省博物馆为“国家文化客厅”会见印度总理莫迪时,给予荆楚文化高度评价。

湖北位居长江中游,是唯一流径超过一千公里的省份,长江滋养了集楚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为主体的荆楚文化沃土。

“太阳人”石刻。

经几代湖北考古人接续努力,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这片土地均得到实证。学堂梁子、长阳人、鸡公山遗址,实证了湖北是古人类的重要发源地。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遗存,建立了湖北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谱序。随州叶家山、义地岗、擂鼓墩,枣阳郭家庙、京山苏家垄等墓地、墓群,为名不见经传的曾国写就一部“曾世家”。“武汉城市之根”盘龙城遗址,见证商朝南土中心城邑的辉煌。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揭示古代完整的矿冶生产链条。

石家河遗址出土玉团凤。

湖北还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策源地之一,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22年武装斗争不断的辉煌历史,革命文物资源数量和质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湖北把文物考古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组建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建成、开放湖北考古博物馆,挂牌全国首个“海峡两岸考古教学交流基地”,建成“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武汉基地”,与武汉大学共建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与湖北大学共建文化遗产学院。

湖北考古博物馆是我国第二家大型考古博物馆,堪称“荆楚文化基因库”。

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等重大项目,多学科携手,提升发掘、阐释能力,湖北考古取得亮眼成绩:11年来,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各8次;7项目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最新重磅发布,再次震惊中外;6项目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数量位居全国第三、南方第一。鄂州机场、荆荆高铁等基建考古,服务重大项目建设。盘龙城遗址中美联合考古,中国考古学者在巴基斯坦境内进行的首次独立考古发掘等,扩大了荆楚文化国际影响,增进文明交流互鉴。全省现有36473处不可移动文物,焕发出时代光彩。

郧县人头骨化石。

坚持保护第一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文物

“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推进荆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湖北省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先后发布,完成长江文物资源调查、石窟寺和石刻调查等专项调查,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高位推进,全力打造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标识。

郑家湖墓地出土中华第一长文觚。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管理取得新进展,唐崖土司城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连续举办4届唐崖论坛,促进唐崖土司城址更好保护利用。加强武当山古建筑群、明显陵保护管理,第44届世遗大会赞赏我国为保护武当山文化遗产作出的努力。加快万里茶道、黄石矿冶工业遗产、关圣文化史迹申遗进程,在湖北省牵头、联合8省份推进下,万里茶道纳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稳步推进。建成盘龙城、熊家冢2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铜绿山等5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公布6处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取得新成效。全省7片区83个县(市、区)纳入国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牵头开展“鄂豫皖大别山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公布第一批全省革命文物名录,实施一批示范性革命旧址保护展示、革命类展览改造提升、“互联网+革命文物”项目,围绕“一山一湖一城”(大别山、洪湖、武汉)打造红色旅游、青少年研学等系列品牌。

文物治理能力实现新提升。健全完善文物安全管理模式,常态化开展文物安全隐患排查、文物建筑消防检查和法人违法案件专项整治,纵深推进文物领域“放管服”改革,依法严格做好涉及文物的建设项目审批工作,引导各地在城乡建设中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和环境风貌。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文物局的关心支持下,中央财政专项支持我省文物保护经费40多亿元,保障我省实施文物保护项目近1100项,包括“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科研基地”建设、玉泉寺铁塔及曾侯乙墓棺椁等科技保护项目、羊楼洞等传统村落与古民居保护项目、问津书院等儒家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等,有效地提升了全省文物保护水平。

科技手段的广泛运用助力我省考古能力提升和考古学发展。

让文物活起来丰富新时代历史文化滋养

“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在投资10亿多元建成的湖北省博物馆新馆,曾侯乙编钟全息投影吸引众多观众体验,手持钟锤凌空敲击虚拟编钟,“声临其境”感受礼乐文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优化全省博物馆发展布局,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全省平均每年新增8家博物馆,登记备案博物馆已达234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9家、二级博物馆15家、三级博物馆34家,馆藏文物及标本250多万件(套)。

谋划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博物馆,推动湖北省博物馆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建设襄阳、荆门等一批新馆,打造“红色博物馆片区”“民族博物馆片区”,基本实现“县县有博物馆”。武汉更是着力打造“博物馆之城”,达到每10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多项指标在副省级城市名列前茅。

强化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赓续红色血脉。

坚持免费开放,加强文物活化利用。全省各级公共博物馆每年免费推出展览1100余个,举办社教活动万余场次,接待观众超4000万人次。多次获全国十大精品展特别奖、精品奖、优胜奖,“全国十佳文博技术产品及服务奖”等。服务国家、省工作大局。湖北省博物馆成功开启中印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序幕,并先后接待毛里塔尼亚、加蓬等国总统,成为展示大国文明的重要窗口。成功举办《礼乐华章——中国湖北文物特展》(印度国家博物馆)、《三国志》展(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等重要外展。擦亮“万里茶道自驾游”“荆楚文化走世界”等国际文化品牌。

湖北考古积极走出国门,开展国际合作。

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助力老区振兴、城乡一体化建设。打造了一批以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景区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学旅游线路。成立全省博物馆文创联盟,多项文创在“博博会”“文博会”等国家级博览会获重要奖项,“舌尖上的博物馆”等爆款文创,延伸了博物馆记忆。

新时代,荆楚大地文物资源和文化遗产不仅“守得住”,还“活起来”,成为自带流量的大IP,丰富人民历史文化滋养。

践行“莫高精神”先进典型竞相涌现

2021年9月,中宣部为5位一线文博党员举办中外记者见面会,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省博物馆馆长方勤是其中之一。方勤不仅是携国宝出圈的“网红馆长”,还是湖北省出席党的二十大代表之一。

近年来,我省加强文物保护机构和队伍建设,广大文博工作者践行弘扬“莫高精神”,涌现出一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在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我省方北松、万琳、肖承云3人荣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黄冈市博物馆双双荣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

在博物馆管理、文物保护、讲解服务等方面,也涌现一批优秀代表,多人获评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文旅部先进个人、国家文物局先进个人,多名讲解员在国家级平台展现我省文博从业者风采。

数说湖北文物和文化遗产金字招牌

世界文化遗产3处: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明显陵、咸丰唐崖土司城址

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4处:万里茶道、中国明清城墙(荆州、襄阳城墙)、黄石矿冶工业遗产、容美土司遗址

不可移动文物36473处,国保单位168处,省保单位920处

登记备案博物馆234家,馆藏文物及标本250多万件(套),珍贵文物10万件(套)

THE END
1.2023年全国博物馆馆长论坛聚焦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全国博物馆馆长论坛12月22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论坛主题为“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来自全国各省区市近60家博物馆的馆长参加论坛。 论坛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与博物馆文化使命”“智慧博物馆建设”“中国特色博物馆学理论建设”三个分论题展开,与会嘉宾立足中国博物馆行业发展实际http://www.xinhuanet.com/expo/20231225/37d53b403cfc42c1995317be223c5573/c.html
2.发挥博物馆高品质优势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福建将立足博物馆、纪念馆的展览展示、公共服务和社会教育等主责主业,着眼供给与需求两端,思考如何充分发挥博物馆独特的资源和品牌优势,积极推动旅游业尤其是文物主题游径高质量发展。 从供给端发力,推动陈列展览出彩吸睛 我拿什么贡献给你?博物馆最自豪的回答是文物宝藏的展览展示,努力打造一批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http://www.ncha.gov.cn/art/2024/7/5/art_722_190064.html
3.推动新时代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理论新时代十年来,我国文博事业出现空前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研究思考推动新时代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对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具有重要深远意义。 加强政策法规支持,为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制度基础。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https://www.workercn.cn/c/2023-01-17/7705367.shtml
4.公告湖南博物院“十四五”时期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21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对文博工作的领导,统筹推进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和博物馆自身建设发展,不断推进博物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照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的决策部署,推进湖南博物院全面深化改革,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湖南特色的湘博发展之路,https://www.hnmuseum.com/zh-hans/node/9531
5.2023年博物馆工作计划1.以规范化促管理,推动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坚持“三个贯通”,将二十大精神真正融入文化育人中、融入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博物馆规范化管理,完善制度流程奠定发展基础,做好博物馆定级评估准备工作。 2.以特色化谋发展,不断提升文化影响力。聚焦弘扬西迁精神、推动文化自信自强,推动特色发展。挖掘西迁精神新时代内http://www.museum.xjtu.edu.cn/info/1015/2224.htm
6.上海博物馆“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着力点,坚定文化自信,掌握历史主动,坚持守正创新,深化交流互鉴,推动上海博物馆的各项工作融入发展大局、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带动上海乃至全国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打响“https://www.shanghaimuseum.net/mu/frontend/pg/article/id/I0000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