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内容社会化。现代社会的一些突发事件,如火灾、地震、交通事故等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在灾难面前,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如何选择自救与救人(见义勇为)。教学中将障碍设为突发事故现场,学生设为灾民或救护队员。这样,教学内容社会化,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学练热情。
组织要求:(1)教师根据“异质”分组,把学生分成4组;(2)学生走过体操凳,钻过栏架,爬过垫子;(3)比赛结束后学生相互评价讨论成败关键;(4)学生练习3-4次。
师生:小结,有序组织、发挥凝聚力、尽其所能。师:(导)见义勇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当我们的亲人、朋友身处危险不能自救时,我们应利用自己所学的方法和技能,努力去救人,争做时代的英雄。师生:(讨论)面对四肢、躯干、头等不同部位受伤的灾民,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救人方法?生:(自主学练)安全区-危险区-救人。
组织要求:(1)一组为救护人员、一组为受伤灾民;(2)通过比赛的形式,把灾民由灾区救回安全区;(3)练习3-4次。
(三)构建自救与救人的情境。课的基本部分中“自救”过程,通过播放救护车的警声,学生听到声音如临其境;在“救人”的过程中播放《真心英雄》的曲目,让学生充分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争当时代英雄。在自救和救人的方法上,教师相机引导、点拨、比较如何去做效果更好。
四、教学反思:
(一)超越教材。新课标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给教师留下了自主发展的空间,只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只要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有较强的实效性,就可以让学生去学习,如本课教材内容选择生活中出现危险时自救与救人,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发展。
(二)超越课堂,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体育课堂不光是传授体育技能技术,而是要通过课堂教学为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掌握强身健体的方法,包括协调性、平衡能力、自我保护和躲闪能力。教学目标制定及教学内容的选择始终以“自救与救人”为主线,学生在模拟真实的场面中完成教学目标。
(三)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教师通过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学会自救和救人的方法,学会锻炼、学会互助合作。为了培养学生勤动脑的习惯,在练习过程中通过竞赛来评出“谁是真正的英雄”,教师设计了两个锦囊,让学生根据锦囊里提供内容去思考、去练习。
参考文献
[1]李强、赵猛,创设体育教学中的情境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8/14
[2]黄胤黉,情境教学设计在中职体育中的应用[J].才智,2012/28
[3]田兴志,创设情境教学彰显体育魅力[J].学周刊,2011/31
关键词:案例分析课型模式人文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
一、教学模式:“案例分析-归纳应用”教学模式
三、教学实例:人教版《农业的区位选择》第二课时――农业地域的形成
[创设情境,由学生提出主要要研究的问题]
将学生分成两大组,第一大组是澳大利亚农场主,他们将要负责接待来自中国的农业考察队,让他们准备好要向中国队介绍的材料,第二大组为中国的考察队,他们需要将澳大利亚之行中带回学到的经验,并分析在中国的可行性。
[学生阅读案例,明确案例分析方向]
阅读案例《混合农业的形成》,提炼案例中的信息,思考自己介绍的方向及内容。学生在阅读后发现可介绍方向可以有农业地域类型在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方面的特征。
[角色扮演,总结评价]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扮演农场主组的同学确定了他们主要要介绍的几个方面如下:1.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结构2.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发展成混合农业典型区形成条件介绍。3.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发展优势及发展方向介绍。扮演中国考察队的同学讨论考察过程中的收获,会上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发言:1.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存在的问题及需发展中需注意的事项。2.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的优点归纳。3.在中国发展的可行性分析评价。
在学生的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极积主动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案例分析不再是看材料回答而是融入了学生的思考及智慧,学生是在主动地进行着案例分析,之后则能更好地进行迁移应用。在进行中国发展澳式混合农业的可行性分析中,学生对比了两地的条件,总结在中国发展还有很多条件受限制需改进或解决。教师针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肯定及建议,并将学生一些不够恰当的地方进行纠正或与学生进行商讨,提升认识,再指导学生进行分析方法总结。
[方法归纳,迁移应用]
案例分析完后,大家一起总结了农业地域类型案例的学习方法。农业地域类型的案例可从以下角度分析:1.该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分析。2.该农业发展类型的特征探究。3.该农业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分析。
对于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分析又可归纳出以下方法:农业区位因素的主要分析自然因素及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光、热、降水)、土壤、地形、水源条件分析,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劳动力等方面的条件分析。
本着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想法,决定让学生将所学方法用来分析乡土地理,实现迁移应用。用多媒体播放《中国荔枝之乡――灵山》视频,并发放案例材料:灵山县位于广西南部,地处亚热带,年降水量1500-2000mm,荔枝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
让学生用刚才总结的方法分析灵山荔枝发展的区位因素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学生们在图文并茂的材料中,很有成就感地用刚才学到的案例分析方法,圆满地完成了案例分析。
四、实例评价:
1.从教学目标看:教学目标准确具体,科学性强,重点突出,突破了难点。
2.从教学素材看:图文资料、视频丰富,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恰到好处,充分地利用了这些素材为学生的学习及能力提升服务,也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
3.从教学程序看:教学设计脉络清晰,有层次感,符合学生的水平。课堂安排较合理,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了归纳总结,效率高。
4.从教学方法与手段上看:总体呈现了多样性,充分地利用了课本、图文素材及视频,恰到好处地应用了多媒体技术。开展了课堂角色扮演活动。特别是灵山农业生产条件的分析,让生活中的素材进入课堂,学生感觉耳目一新。
5.从学法指导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后教师四归纳总结,很好地进行了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实现举一反三的作用。
参考文献:
近年来,我国国际贸易人才需求增长较快,其主要的宏观背景是加入WTO后,随着我国外贸经营权的放开、对外贸易额的急剧增长及企业外向型发展战略的推行,外贸企业数量越来越多,急需一批懂得涉外经贸业务的新生力量。另外,外资企业在中国推行人才本土化战略,国内企业经营的国际化,都急需大量的外向型的基层管理人才和操作型人才,其中就包含懂外语,熟悉国内外贸易规则的国际贸易管理和操作人才。
随着中国外贸形势的发展,外贸行业岗位分工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集中表现在外贸行业内部岗位分工的细化,对各岗位的素质要求趋向于专业化,以往要求从业人员在外贸业务各方面工作都必须熟练的用人方式在逐步改变,但外贸企业规模的局限性,对国际贸易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依然很高。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高职院校,应加快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所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既具有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门技术知识,又掌握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需要的职业技能,熟悉对外经贸行业管理并且具备一定综合能力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技能性外贸人才。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成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服务者和仲裁者;学生以真实的业务为工作背景,动手完成各项虚拟任务,切实融“教、学、做”为一体,学生的中心位置更加突出,能力提高得以实现,工学结合没有缝隙。
(一)基于真实工作任务改革实训课程内容组织,双证融通
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将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引入课堂,在实训课程设计上坚持“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能力为本位”、“在做中学,学中做”及“虚拟公司运作”,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体现基于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设计理念,设计出“融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情境,将职业资格考证要求纳入课程教学内容,以虚拟工作任务作为载体,按照交易条件设计过程和成本形成次序化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并体现“双证融通”。教学内容的选定、教学模式的遵循、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环节的把握、考核体系的构架均围绕教学过程“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原则展开,做到教学内容工作化、教学模式任务化、考核标准职业化。
(二)引入真实工作任务,改革实训教学方法
在实训教学方法设计上,应遵循的理念有:讨论探索知识,即通过分组讨论、小组辩论大比武,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积极性;案例解析理论,即通过案例分析、经典案例分析比赛,提高学生解析理论、运用理论的能力;情境锁定领域,即通过营造工作情境,“引生入境”,激发学生工作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工作锻炼能力,即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利用虚拟社会、虚拟公司,完成工作任务,锻炼工作能力;合作提高素质,即通过小组作业,通过严密组织、有效管理,提高学生工作素养。教师应围绕实训课程教学目标,创设不同任务情境,采用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双语教学、模拟训练、小组作业等多种提高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
(三)建立立体化的实训课程评价体系
在实训课程考核中引入立体化的评价,从实训的态度、方法、过程和效果等四个维度全面评价学生,重视考核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表现和能力,特别是实训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职业素养。考核方式要多样化,包括实训操作、实训报告、实训态度、笔试、比赛名次等,而且考核过程要贯穿整个实训学习过程。同时要构建校内督导、校内专家、学生、校外专家、企业技能名师参与的“五位一体”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二、教学方法设计遵循的思路
讨论探索知识:分组讨论,小组辩论大比武,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案例解析理论:案例分析,经典案例分析比赛,提高学生解析理论、运用理论的能力。
情境锁定领域:营造工作情景,“引生入境”,激发学生工作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工作锻炼能力:任务驱动,利用虚拟社会、虚拟公司,完成工作任务,锻炼工作能力。
合作提高素质:小组团队作业,通过严密组织、有效管理,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三、教学方法选取
教师围绕课程培养目标,根据课程具体内容和学生喜欢动脑动手的特点,创设不同任务情景,采用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双语教学、任务驱动模拟训练、小组作业等多种提高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教学活动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和学的效果。
(一)分组讨论
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情况不同,将4-6名学生一个组,以组为单位进行集体讨论,最终以组为单位拿出具体的意见,每组推举1名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组的意见,其他组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提出,大家共同讨论,这样既锻炼的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角色扮演、小组模拟工作
采用角色扮演,教师扮演公司总经理,学生扮演业务员及业务部经理(组长),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创设真实的业务背景,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进行岗位任务的实施和操练,师生双方共同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三)案例分析
在理论知识学习部分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案例,得出小组最佳结论,小组间辩论,教师总结,使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辩论中钻研知识,体会国际经济知识、国际贸易法规及管理在国际贸易中的具体应用及其重要性。
(四)任务驱动,模拟训练
利用实际业务中的真实任务,创设虚拟环境或仿真环境,以工作任务为依托,学生模拟工作、模拟管理,教师模拟管理和业绩考核,及训练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职业感和职业素质。
(五)双语教学
二、网络环境下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三、网络环境下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
一、案例教学是培养秘书能力的最佳途径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联系。秘书学是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虽然理论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但是工作能力不是靠听老师讲和看书就能得以提高的,必须通过不断的实践操作总结从而不断地积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