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西县博物馆免费开放基本情况的汇报
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做好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陶冶道德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对于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传播灿烂中华文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贯彻落实中宣部等四部委《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中宣发〔2008〕2号)精神,郧西博物馆自2010年8月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并呈现出安全、平稳、有序的良好态势。现将免费开放后本单位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博物馆简介
郧西县博物馆是在1993年成立的郧西县文物管理所的基础上,于2010年5月正式组建,是一座融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社会服务、文物收藏与保护、科学研究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地方性综合博物馆。为独立核算的全额预算事业单位,隶属于郧西县文体局,下设办公室、保管部、陈列部、群工部和保卫部等5个部门。在编在岗员工6人,其中管理人员1名,专业技术人员5名。博物馆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藏品库房区240平方米,陈列展览展区1040平方米。馆藏文物3000余件(套),其中一、二、三级珍贵文物47件(套)。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古人类牙齿化石、石制品、骨制品等文化遗物和大量动物化石等尤具特色,其数量之多、保存之好、学术价值之大,在国内享有盛誉。
为了保护和开发地方文物、文化资源和充分发挥博物馆文物藏品的宣传教育作用,传承地域文化,服务区域旅游经济,丰富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2010年5月,县政府拨付资金120万元,对博物馆进行了提档升级,筹办了“郧西天河历史及民俗文化陈列展”,作为郧西博物馆具有地方特点的基本陈列,对公众免费开放。展陈实物包括了从史前文化到各历史时期的文物藏品及民俗标本达300余件(套)。通过实物标本的展示,充分展现了郧西古老悠久的历史文明、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和淳朴厚实的民风民俗。
二、博物馆陈列导览
郧西县天河历史及民俗文化陈列展,以突出展示天河流域的人文历史、风物遗存、民俗实物为主,兼顾全县境内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的展示;以突出“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河流域独特的七夕文化元素为特色,兼顾其它民俗文化的展示。
1、远古文明
运用上津古城墙为原型制作背景墙,标本实物和部分精品文物,采取系统分类陈列法,同时利用集中陈列法与对比陈列法等多种方法,并结合辅助展品的说明,使观众对郧西远古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文化的连续性和独特性,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认识。
2、神话传说
围绕“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民间成风俗而形成的天河流域丰厚的风物遗存。运用大型沙盘、灯箱片形式,结合陈列的七夕文化及有关神话传说故事图书、资料和史料,全面反映出天河流域沿线牛郎织女故事的特征和特色。模型沙盘重点标示陕西山阳东河、天桥河、西河,郧西境内的白岩河、沉溪河、东河、杨家河、美女河、汉江、天河口及织女洞、牛郎山、织女山、金钗石、石公公、石婆婆、悬鼓观、天池庵、娘娘山、娘娘庙等七夕文化风物遗存;沙盘正上方的屋顶上还设计和安装银河系星像图。通过对照关系,充分展示天河流域独有的七夕文化元素,使观众直观的感受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郧西七夕文化的地域渊源和郧西山水的俊秀之美。
3、民风民俗
运用郧西传统民居建筑为原型制作背景墙,民俗实物展示采用展柜和开放陈列相结合的手法,并结合辅助展品的说明。全面反映天河两岸古朴勤劳郧西人们在生产劳作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财富,使观众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郧西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和淳朴厚实的民风民俗。
郧西博物馆热忱地欢迎每一位参观者,并向您展示郧西古人类演化与历史文化的沧桑变化,及天河流域独有的七夕文化元素。相信会给您带来发现的快乐和享受。
4、开放公告
地址:郧西县城关镇发展大道1号(文体广场)
三、免费开放取得的成效
郧西县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始终坚持“人才立馆,业务兴馆”的办馆理念,本着“以人为本,以文物为本,为社会服务”的原则,狠抓行政管理、人才培养和业务工作,改善了基础设施,充实了人才队伍,提升了综合实力。在满足博物馆保管收藏、展示教育、科学研究三大功能上充分学习和借鉴了当今博物馆建设的先进理念和技术设备,使陈列展览、宣传教育、藏品保护、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1、加强人才培训、狠抓队伍建设,促进了文博事业发展。
随着文化遗产事业的不断发展,文物保护单位逐年增加,要保护、管理、利用好文化遗产,人才是关键。因此,博物馆加大了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采取了请进来,送出去,业务自学与工作实践、重点培训与普遍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在加强对干部职工自身政策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的提高上狠下功夫。通过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学到了新知识,获取了新信息,拓宽了新视野,提高了职业能力。为更好地开展业务工作和学术研究创造了条件,为我县文博事业大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2、健全制度、预防为主,文物安全成效显著。
安全保卫一直是文物工作的重中之重,为确保安全工作落到实处,郧西县博物馆牢固树立“安全是文物保护工作底线”的思想,始终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制定了一系列安全防范制度、保障制度和应急预案,定期举办安防、消防知识培训和实战演练。同时,加强安全防范队伍建设,并将人防、技防相结合,特别是发挥好“人防”的主观能动因素。在文物库房与公共区之间设置了四道防护铁门,新增了库房监控设备,重点部位消防器材配置到位,确保了文物安全、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博物馆实现了连续多年文物安全年的好成绩,为各项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安全保障。
3、博物馆免费开放及宣教服务工作不断深化,工作有了新进展。
(1)、免费开放专项资金有效使用,陈列展览工作不断提升。免费开放以来,郧西县博物馆严格按照《湖北省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管理使用资金,确保免费开放工作的正常、高效运转。为不断提高博物馆展陈水平,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根据博物馆性质和基本陈列的需要,征集了一批文物藏品和民俗实物,对陈列展览进行了升级改造。对展陈的内容、形式作了局部调整,更换了部分展品,充实了展览内容,增添了视频功能。使展品更加精美、内容更加详实,形式更加新颖。此外,还加强了场馆维护,不断完善了内部管理,提高了服务水平。
郧西县博物馆自2010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已接待各级领导和大批的社会公众前往参观,且观众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现年接待观众达6万余人(次),其中中小学生2万余人(次)。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整体运行情况良好,在不断充实基本陈列的基础上,经常举办临时展览,并开展各种形式的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活动。
(2)、开展形式多样宣传活动,文博宣教服务工作不断深化。今年以来,博物馆还针对性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博宣教活动:以每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和“中国文化遗产日”为契机,围绕活动主题,举办了“国保、省保”单位文物图片展。除利用宣传单、标语横幅和组织有关文化遗产宣传展板外,还组织部分中小学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文化遗产日的庆祝活动,并参观了博物馆的陈列展;举办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就开展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意义、目的、对象、范围、工作流程及普查成果,集中向广大市民予以展示;配合市博物馆开展了“十博课堂”走进郧西活动。先后深入到郧西实验小学、城关镇明德小学、观音镇中心小学、河夹镇中心小学四所学校,授课采用提问、互动、表演、触摸文物、发放小礼物、画画等方式,为孩子们送去了一堂精彩生动的远古人类课程,使孩子们了解人类起源与进化以及我们国宝级化石—郧县人和郧西人。“十博课堂”所到之处反响热烈、座无虚席,受到了师生和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热烈欢迎。
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进了广大民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博物馆现已成为展示地方文化历史、提升郧西县知名度地窗口,成为郧西县德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仅丰富和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而且也实现了文物保护利用和促进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
回顾郧西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我们真切感到:任务繁重、困难不小,但成效显著、收获很大。与此同时,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离上级的要求,离文博事业发展需要,还有相当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和业务建设,努力改进工作中存在问题和不足,紧紧抓住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两个关键环节,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内在活力,提高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效益,不断提高文博工作水平,以适应文博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019年11月27日
图一郧西博物馆陈列展厅正立面
博物馆陈列展厅为全框架结构,面积达1040平方米,一楼为临时展厅,二楼为基本陈列展厅,举办了《郧西天河历史及民俗文化陈列展》。
图二陈列展厅内视
郧西天河历史及民俗文化陈列,于2010年5月开始筹办,8月份建成并对外开放。展厅面积达520平方米,陈列内容设计由远古文明、神话传说及民风民俗三大部分组成。在内容与艺术设计上,力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制作防盗展柜、展架70余台(套),辅助展品60余块以及大型模型沙盘1个,展陈实物包括了从史前文化到各历史时期的文物藏品及民俗标本达300余件(套)。通过实物标本的展示,充分展现了郧西古老悠久的历史文明、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和淳朴厚实的民风民俗。
图三远古文明单元
运用上津古城墙为原型制作背景墙,标本实物和部分精品文物,采取系统分类陈列法,同时利用集中陈列法与对比陈列法等多种方法,并结合辅助展品的说明,使观众一目了然。对郧西远古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文化的连续性
和独特性,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认识。
图四神话传说单元
围绕“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民间成风俗而形成的天河流域丰厚的风物遗存。运用大型沙盘、灯箱片形式,结合陈列的七夕文化及有关神话传说故事图书、资料和史料,全面反映出天河流域沿线牛郎织女故事的特征和特色。根据展厅结构,制作1:100000(约12×4m)左右的天河流域模型沙盘,重点标示陕西山阳东河、天桥河、西河,郧西境内的白岩河、沉溪河、东河、杨家河、美女河、汉江、天河口及织女洞、牛郎山、织女山、金钗石、石公公、石婆婆、悬鼓观、天池庵、娘娘山、娘娘庙等七夕文化风物遗存;沙盘正上方的屋顶上还设计和安装了银河系星像图。通过对照关系,充分展示天河流域独有的七夕文化元素,使观众直观的感受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郧西七夕文化的地域渊源和郧西山水的俊秀之美。
图五民风民俗单元
图六全国政协常委陈锡文一行参观郧西县博物馆陈列展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陈锡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银行原监事长车迎新带领全国政协扶贫监督调研组一行深入郧西调研指导精准扶贫工作。在郧西县县长查宏、县政协主席王绪桔等领导陪同下兴致勃勃地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引导下,参观了博物馆《天河历史及民俗文化陈列展》。参观团领导对郧西县博物馆的陈列布展及所藏富含地方特色的历史文物和民俗实物十分认可,尤其是对天河流域独有的七夕文化元素印象深刻,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对郧西的七夕文化品牌创建工作也给予了充分地肯定。
图七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博物馆
郧西博物馆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认真做好免费开放工作以外,还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在国际博物馆日和中国文化遗产日期间,除利用宣传单、标语横幅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还积极组织部分中小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文化遗产日的庆祝活动,并参观博物馆的陈列。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进了广大民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加深了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民族、地域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等的了解、理解和尊重,促进优良历史文化传统的保护与弘扬,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