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浙江省博物馆16件国宝级文物精品。仅限习读,如侵联删。
0.
1.《富春山居图》左上角有“吴之矩”骑缝白文半印,右下方有“其贞”朱文小印。画面前段引首有韩对行书题“富春一角”,王同愈画黄公望像,并题跋;另有沈尹默楷书题“元黄子久富春山居图卷真迹烬余残本”并题跋。前隔水有吴湖帆题“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画苑墨皇大痴第一神品富春山图”,后隔水有潘静淑题“吾家梅景书屋所藏第一名迹”,另有王廷宾题写的长跋。又有吴湖帆录自原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上明朝时沈周、文彭、周天球等题跋。卷后有近人王同愈、吴诗初、马衡、张大千、汪东等人的题跋。
2.2010年3月14日上午的两会新闻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讲了一个故事:“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在杭州市),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温总理的话,充满了对两岸“血浓于水”同胞情谊的深情寄托。
3.正是在这样代表了两岸人民心声的期许下,两岸众多学者的奔走下,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于2011年6月1日正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实现了历史性的合璧。
这幅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凭借它精绝的绘画艺术、多舛的流传经历成为画史上的一段传奇,长久以来被人津津乐道,更是当仁不让的浙江省博物馆“馆藏镇馆之宝”之首。
4.1347年初秋,已经79岁高龄的黄公望与好友无用禅师来到富春江畔的富春山居。之后他徜徉于富春山的青山绿水之间,闲暇的时候,在山居寄乐于画,留下了千古名作《富春山居图》。7年之后,黄公望逝于杭州,享年86岁。归葬于故乡常熟的虞山西麓,他的墓至今尚存。《富春山居图》全卷描绘了富春江初秋的景色以及两岸的山川风物,采用传统的“三远”并用的构图法,峰峦起伏,变化无穷,林木葱郁,疏密有致。
5.《富春山居图》现在分为两段,分别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所藏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上至今仍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年被火焚为两段时留下的痕迹。《富春山居图》后段,纵33厘米,横636.9厘米。右上角有“吴之矩”白文半印,与浙江省博物馆馆藏的前段正好衔接,图中笔墨一脉相通。只是这段画在重新装裱时,为了掩盖被火烧过的痕迹,把董其昌的跋文从卷尾移到了卷首。
6.每每展卷观览,人随景移,引人入胜。画中近景处的坡岸水色,峰峦冈阜(fù),远山隐约,徐徐展开,让人觉得江水茫茫,天水一色,令人心旷神怡。接着是数十个山峦连绵起伏,群峰竞秀,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山间点缀村舍、茅亭,水中则有渔舟垂钓,层次分明,别具一格。画作在笔墨上更多地取法董源、巨然,山石的勾、皴(cūn),用笔顿挫转折,随意而宛若天成。
7.顺着平缓的山势,以弧形笔触和清润的墨色,描绘峰峦的侧面,呈现出山体浑厚松秀的质地,山顶上堆叠起的坚硬岩石,为峰峦增加了雄奇之势。树木沿着山脊高低起伏,以浓淡墨色点叶点苔,呈现出草木滋润的景象。整个画面充满了隐者萧散淡泊的诗意,散发出浓郁的江南文人气息。元画的抒情性全见于此卷。
8.这是一幅浓缩了画家毕生追求,足以标程百代的作品,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看见这幅作品时惊呼:“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同为明代画家的邹之麟观后发出感慨:“子久画,书中之右军也,圣矣!至若富春山图,笔端变化鼓舞,又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
9.《富春山居图》在600多年的流传过程中饱经沧桑。
画卷上的题跋讲到该画卷是黄公望为好友无用禅师而作,而无用禅师曾经因为担心有人会“巧取豪夺”,于是要求黄公望在图卷还没有完成的时候就在图卷上题跋,写明这幅画作将赠予无用禅师。如今看来,这样的担心是很有眼光和必要的,而这样的担心似乎也预示着这幅旷世佳作的多舛命运。
10.该图卷在明代成化年间一度由吴门画派的领袖沈周收藏。他对这幅图卷倍加推崇,就如他在《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上所题:
大痴翁此段山水,殆天造地设,平生不多见。作辍,凡三年始成,笔迹墨华当与巨然乱真,其自识亦甚。
11.沈周对《富春山居图》卷喜爱有加。但是,有一次他请人在该图卷上题跋的时候,被这人的儿子偷偷地将画藏了起来,几番讨要无果,痛失至宝。过后,沈周在市场上发现这人的儿子竟然将画拿出来公然叫卖,无奈当时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实在无力购回,让他觉得格外痛惜、惆怅。
机智的蜻蜓
最新作品
简介
爱Pia戏(aipiaxi.com)是中国Pia戏爱好者聚集地,汇集众多PIA戏剧本、为大家提供优质剧本、广播剧配音作品,喜爱pia戏的用户的聚集地,来戏鲸认识新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