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建党__周年,我们一起参观了几个红色旅游景点,中共一大会址、宋庆龄故居和孙中山故居,对革命前辈们的奋斗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
党从无到有,历经艰难曲折无数,把一个个纲领宣言变成现实,怎不让人骄傲信服!时光不再,英雄虽逝,他们的精神长存,犹如黑夜的明灯盏盏,照亮着党前进的道路,照亮了民族崛起的前程。
文物馆内,藏有很多宋庆龄文物,如照片、来往书信、宋庆龄大学毕业证、藏书、生活工作用品、国务活动礼品、宋庆龄亲属物品以及历经磨难由宋庆龄保存的孙中山印章等。这些都成了宝贵的遗物。看见壁炉上方挂着宋庆龄和孙中山在日本结婚后的合影,想起她当年是违抗父命与孙文结婚,但他们不离不弃的的爱情誓言令人钦佩。
宋庆龄出生在上海,九岁入上海中西女熟学习,1907年赴美国留学。正是因为她拥有这样的教育背景,奠定了她未来为党和人民贡献的基础。大学毕业后,她就到达日本,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她的故事值得我们纪念,我希望能给自己勉励,更努力的学习。
孙中山先生爱国爱民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影响着中国人的灵魂。让我想要了解他更多的故事。
1894年时的孙中山,年龄不过28岁,在日学医回国。1905年在东京创办了中国同盟会,并系统地提出了著名的“三民主义”思想。1895年至1911年策划多次反清武装起义,虽屡遭挫折而斗志弥坚。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得到了各省响应,导致清朝专制统治的覆灭,是为著名的“辛亥革命”。1912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
走出纪念馆,又看到孙中山先生的铜像,这位伟人的不凡功绩,使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肃然起敬。这也让我想到,每个人活着,都要有自己的梦想,因为不能只是平庸的活着,梦想更需要努力去实现。孙中山先生早已离开了人世,但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内心深处,甘愿对他顶礼膜拜!
参观这些历史留下的印记,留给我们的是荡漾在脑海中无限的革命精神气息,他们把骄傲留给了后人学习,把美好生活留给了我们享受。在祖国这片土地上,我们要以积极向上的热情去开拓创新,进一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20__年6月19日至20日,在鄂托克旗关工委的精心安排下,我们阿尔巴斯苏木关工委两名常务副主任与全旗的同行们一道赴红色革命教育基地─鄂托克前旗城川、三段地等革命老区进行参观学习。虽然只有短短两天的日程安排,我们精神饱满地参加了本次教育活动。
炽热的革命情怀和搞好苏木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强烈信心、责任感鼓舞着我们,沿途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激励着我们。
我和阿.朝都是鄂托克旗人,从小就听说过乌兰夫,高司令等革命前辈以及马良成,顾寿山等革命先烈的故事,这次有机会去实地考察学习,重温了革命历史,瞻仰了习仲勋、王震、乌兰夫等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
通过本次教育活动,学到了很多,收获也很多,充分领悟到“红色基因”的精神和真谛。下面我们就浅谈一下参加本次学习活动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一是要给后代传承学习革命先辈坚定理想、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江山来之不易,就像马良成、顾寿山等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换来,是来之不易的。当我们站在他们的纪念碑前怀念他们的英雄事迹时感到悲喜交集。悲的是他们没有亲眼看到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翻身做主。喜的是他们为党的事业,为鄂托克旗各族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受到了人民的尊重和爱戴。所以我们要传承他们的遗愿,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在实践中把这一理想和信念落实到我们关工工作上,努力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确保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打下的社会主义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
二是要给后代传承学习革命先辈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中国革命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展的,广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畏艰难团结一致,以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学习革命先辈们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畏艰难勇于开拓,善于创新,努力培养出时代新人。
三是要给后代传承学习革命先辈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因此我们必须学习革命先辈们的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保持旺盛的革命意志和坚韧的革命品格,努力培养出代代传承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坚决反对铺张浪费的时代新人。
心灵的抽搐我不是导游,我不想重复导游词;我只是游客,我只想讲述我的感受。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回望辛亥革命,已过百年,似乎已变得遥不可及,无法触摸。但当你静心呼吸时,他就会进入你的身体,汇入你的血液,融入你的灵魂。
因为他已经化为空气,长存于世。以前了解辛亥革命主要通过教科书,感觉很陌生,难以有很深的体会,因为毕竟没经历过。
此后,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究竟是何缘故让他们这么的热衷于革命。
其实也不用多想,但也不能不多想,最后我得出的结论是:他们对中国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他们是中国人,身上流着的是中国血,骨子里存的是中华魂。正是他们的爱国情怀,正是他们的一腔热血,将中国的历史推向进步,让后人敬仰。
早就听说红楼的存在,于是乎,今天下午,我独自一人踏上了去往辛亥革命博物馆的路上。不知怎的,一路上脑中不断闪现电影《辛亥革命》中的片段,但当我真正来到辛亥革命博物馆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
我呆呆地望着,望着,就那么望着……孙中山先生的雕像很美、很可爱(也许这两个形容词不是很恰当,但我就是想这样说,略带小孩的一种执拗),我认为美的人就是美的,不管在哪里,抑或是以什么样的一种形态出现在人们眼前;可爱的人就是可爱的,无论何时何地与他相遇。他们美丽可以说是魅力,一种高尚人格的魅力;他的可爱可以说是执拗,一种对中国革命永不放弃的执拗。
一生鞠躬尽瘁,奋斗于中国革命,忧国忧民,任劳任怨,他要的不是名利,只是国家的繁荣富强。望着今日富强的祖国,幸福的人民,无论如何,他应该是开心的、快乐的。
正是因为他是开心的、快乐的,所以他的雕像活了,至少在我的心中是这样。“红楼”这个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它的建筑所采用的材料是红砖。
红色象征着破晓而出的红日,正因如此人们已习惯将红色与革命联系起来。红楼的红色代表着辛亥革命催生了一个崭新的国家。
但我今天看到的红色不是那么的积极,它此时在我眼中是辛亥革命中英烈的鲜血!鲜血!这一刻,我似乎灵魂出窍了,它飘荡于红楼的各个角落,我到处看着、望着、触摸着,我想尽可能地靠近他们,靠近他们的思想,靠近他们的心灵,靠近他们的灵魂。我可能还是无法摆脱那部电影带给我的感受,所以在参观时我总是想起那部电影中的情节,但我并不觉得这是件坏事,相反我认为只有先前强烈的冲击力,才能使这次参观有所不同,有些别样的感。
有很多很多的感受我现在无法用语言表达,因为我不知怎样说,怎样表达才会真实反映我的内心。也许是因为我想把它们藏于我心中,让我不断反思。
我一直是这样认为的:中国的近代历史带给我们的不应该只有沉重,而更多的是一份警醒与反思。大学四年,一晃而过。
现在大一生活就快要和我们说再见了,在这一年中,你学到了什么,经历了什么。我感觉我像浮萍,任风吹,任水冲。
林觉民他们的生活好吗?我觉得很好,因为他有追求,他有远大的抱负,他短暂的一生都在全身心地投入他是爱国事业中,不管怎样他是幸福的、他是快乐的。也许这样说是错的,因为他们内心充满着挣扎。
但是在他们牺牲后,他们也许可以说是无悔的,而我们呢?大学中的浮萍们?我承认国家、政府开放辛亥革命博物馆,是想让我们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但是我们在感怀先辈们的事迹之时,是否应该反省下自身呢?不要再埋怨列强的残忍,当时政府的无能,以史为鉴,活在当下吧!其实,强大自己,也是爱国的一种表现,因为国家需要每个人的贡献,但是在强大自己的同时一定要树立科学的“三观”。心灵的抽搐,行动的起航!每天破晓而出的红日好美,我要做一名“夸父”,追逐那片红,做自己的红日。
我的未来就是那轮“每天都在重生的破晓红日”!我只是我,一个游客;我只是我,一个学生;我只是我,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