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视域下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结构功能机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创新工程,是延续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重大举措。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门印发的《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实施方案》,到2025年,大运河、长城、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基本完成。2022年1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也正式启动。

系统论视域下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结构、功能、机制

【摘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一项宏大的文化系统工程。从系统论的视域论之,国家文化公园作为一个整体,不是系统要素的机械性组合体,而是系统各要素的耦合体。国家文化公园在与其环境系统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中发挥多层级的功能价值,其战略性价值意蕴不仅彰显了中华文化自信,体现了中国化的理论创造与制度设计,而且助力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与铸牢,以及文化与生态系统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需要一系列机制创新,尤其要建立与完善共生、反馈、协同和共享四大机制。

【关键词】国家文化公园;结构;功能;机制;系统论

一、结构:国家文化公园的要素耦合

系统论是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在20世纪40年代创立的一门横断科学。系统的本质是事物的整体性,钱学森等将其定义为“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②。系统至少有三层涵义:其一,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结构整体,一切与该系统有关联的其他要素的合集组成系统的环境,或称为外系统;其二,系统是以整合的方式与环境(外系统)发生关系且相互作用,系统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输入和输出的方式)表现其功能,系统整体使其功能达到最优;其三,所有系统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稳定性、动态性、层次性和适应性的特征。特别是层次性,系统要素组成下一层级系统,即子系统。因此,整体性、层次性、最优化和动态性成为系统论的基本原则③。基于系统论的视域,国家文化公园的结构应是其要素的耦合。

(一)园体:带状结构的属性

(二)国家文化公园要素耦合结构

其次是外系统。这是国家文化公园的子系统,是内系统即文化遗产的环境系统。凡是国家文化公园园区内除文化遗产本体要素以外的其他要素均可看作外系统的要素,包括自然生态、聚落、各类建筑遗址以及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长城、大运河等遗产本体生产与再生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纳入内系统,如孟姜女哭长城和八达岭长城传说等。理论上,外系统的各类要素也具有耦合性,只是这种耦合性被限定在国家文化公园一定的廊道、点段、区域等文化空间内。当然,内系统与外系统只是便于理解的人为划分,其实,作为国家文化公园,其园体就是一个大系统,内系统各要素与外系统各要素的关系也是耦合关系。

再次是环境系统。这是国家文化公园的外系统。所谓系统的环境,是指“一个系统的一切可能的输入的集合”。国家文化公园环境系统的要素十分复杂,包括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凡是对国家文化公园产生影响的外部环境要素均可纳入这一系统。当然,四大国家文化公园之间的关联也不可忽视。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一个国家文化公园就是另一个国家文化公园的环境系统。“长城、大运河和黄河,三者在历史发展的时空中交错、共生,搭织了庞大农业帝国的运输生命线、边疆军事与文化交往秩序带。”因此,很难将三者截然分开。

二、功能:国家文化公园的价值意涵

文化功能是功能主义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其强调的是文化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影响以及这些要素对于该文化作为整体所发挥的价值、作用、效能。现代系统论强调整体功能最优化原则,即“从多种可能的途径中,选择出最优的系统方案,使系统处于最优状态,达到最优效果”。最优化原则“所要解决的是所谓‘整体性悖论’即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功能的总和,它具有各个组成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功能最优化适合于不同层次的系统,既适合于大系统,也适合于大系统内的子系统。

国家文化公园是中国基于国际经验借鉴和中国实践需要的首创,其功能与价值认知不仅影响到现有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与评估,而且影响到未来国家文化公园乃至地区性文化公园的延展性布局,如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等。已有学者在讨论良渚国家文化公园申报导则的问题。但如何系统地理解、阐释和传达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功能价值,现有的讨论或语焉不详,或各有侧重。笔者认为,从系统论的角度,国家文化公园功能价值可从功能价值实现路径和功能价值意蕴呈现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功能价值实现路径

国家文化公园系统并不是也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其要不断地与外部环境发生关系。“环境对系统的影响表现为输入,系统对环境的影响表现为输出。”国家文化公园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也表现为输入与输出的关系。也就是说,国家文化公园系统的功能是通过与环境进行不断地输入和输出来实现的。由于“系统经常与其环境(外界)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因此,其具体输入、输出参量表现为物流、能流和信息流。

1.物流

生态学中的物流是指自然界中的物质在不同系统间反复利用、循环运动的现象。自然界中的物质在没有付诸人类劳动之前,只是自然之物、自在之物,当人类对自然之物进行干预后,自然之物即转变成文化。所有文化遗产的生产与再生产都离不开自然之物,都是对自然之物的利用。但并不是所有的自然之物对文化遗产系统都具有输入的潜质与效能,这体现了人类特定的认知结构以及基于认知结构而形成的对自然之物的选择机制。反之,不少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环境的改变又通过输出的方式返还自然界,一部分作为文化遗物保留了下来,另一部分则通过自然力的作用复归自然物。从主体性和能动性的角度,文化还具有建构自然的功能。国家文化公园这一功能实现参量体现在水系、山体、土壤等众多方面。如水作为地理线索与地形标志以及生产生活、戍边防卫必需品,影响了长城的位置、走向、形态,塑造了覆盖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层级化空间防御网络并影响城乡格局至今。水更是大运河、黄河、长征、长江等文化遗产不可忽视的内在要素。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将以反哺的方式建构水系资源乃至整体生态系统。

2.能流

人类学家怀特将自然界中的能流现象用于解释文化,认为文化演进的基本规律是“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当每人每年消耗的能量逐渐增加时,或者使能量产生作用的工具效能不断提高时,文化逐渐发展”。能量不独为文化进化产生效能,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能量亦成为重要的动力之源。国家文化公园系统与其环境的关系就是一种能量的传递和转化的过程。系统环境通过政策、技术、资本等赋能,使国家文化公园获得建设动力,国家文化公园通过效能输出呈示其对于国家文化形象塑造、文化遗产和生态综合保护、文旅交融、公众游憩与身心愉悦等多种功能价值。

3.信息流

文化的信息流是以物质与能量为载体的通过物流和能流转换而实现的信息获取、贮存、加工、传递和转化的过程。就国家文化公园系统而言,信息流是国家文化公园系统与系统环境之间的信息流动过程。

(二)功能价值意蕴

下面重点从战略、理论层面对国家文化公园的功能价值进行阐释。

1.彰显文化自信的伟大工程

国家公园模式起源于美国拓荒经历和对荒野的保护,其功能除了保护原生荒野,重点在于开展环境教育和观光旅游活动。美国国家公园内涵中缺乏丰富的文化符号与意义。比如,美国最早的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就是一个以地学和生物遗产为基底的国家公园。美国的遗产廊道依然根植于美国广袤的自然环境,是美国荒野保护、绿道运动、国家公园功能的扩展,虽然有地方性文化因素的移植,但缺乏国家象征意蕴,其功能在于实现经济复兴,并解决景观雷同、社区认同感消失和经济衰退等问题。美国以荒野为基底的遗产保护与国家公园建设呈现出文化遗产积淀薄弱且只具地方性的特点,国家公园的核心价值难以建构全民的文化认同与自信。欧洲文化线路虽有丰富的文化(物质与非物质)构成要素,但其文化类型较为单一,主要以线路为主,不少文化线路内含中世纪遗留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同时,跨区域跨国家的遗产在邻近的国家或地区被人为地割裂,忽视其内在的历史和文化联系性,严重破坏了该遗产的文化整体性。

与欧美国家公园、遗产廊道、文化线路不同,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五千年未断裂的文明,无论是黄河文化,还是长城、大运河、长江文化,都历经数千年的深厚积淀;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并不局限于遗产廊道或文化线路;许多文化遗产具有中华民族“根”与“魂”的意义。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因此,以具中华民族“根”“魂”意义的文化遗产为基底,用国家力量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并将其建成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这是向世界宣示中华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最好方式。

2.贡献文化与生态综合保护的中国方案

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

2014年5月,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可以多维观照,但深层意蕴上是一个文化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就其文化本质而言,即是以“共同体”为依托而对中华民族所进行的持续文化塑造,其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共在生存智慧的价值自觉,表达了对中华民族总体性文化聚合力的价值诉求。国家文化公园内蕴的文化在各民族共创中对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历史塑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下,在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使命与进程中,仍然需要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显然,国家文化公园正是以中华各民族共创的文化遗产为基底,以公园这种“共同体”的特殊形式,通过整体性保护与利用,达到中华文化的共享,进而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由此而观,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无疑成为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

4.提升文化与生态系统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

三、机制: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动能

(一)共生机制

(二)反馈机制

(三)协同机制

(四)共享机制

作者简介:柏贵喜,中南民族大学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艺术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建议使用360极速、Chrome、Firefox浏览器,最佳分辨率1920×1080

THE END
1.为什么我们需要博物馆?我们为什么需要博物馆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的记忆库和历史的见证者,自古以来便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不仅仅是存放文物的场所,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我们为何仍需要博物馆?这背后蕴藏着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传承历史文化 博物馆的首要功能是保存和传承历史文化。历史是人类文明的积淀,文化则是https://blog.csdn.net/weixin_49106920/article/details/136312504
2.博物馆的意义和作用二、有利于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品格作为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结晶,博物馆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助推器,能够帮助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家国观念还未真正形成的青少年学生树立一种求索的精神品格,并且通过文化展览及介绍,帮助他们建立一种主动探求知识,渴求历史文化真相的精神取向。 https://www.hanzeo.com/news/112.html
3.甘肃省博物馆的文化记忆功能与价值甘肃省博物馆丰富的文物收藏见证了甘肃省发展的轨迹,甘肃省博物馆作为甘肃省的中心博物馆,代表了甘肃省文化的内涵,这些历史遗物,承载着甘肃多元文化的丰富与灿烂。[主 题词]:博物馆; 文化记忆; 功能; 价值; 甘肃省博物馆 [作 者]:李莹 [作者所在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http://www.yidu.edu.cn/detail/article/5774ec3eede4fe1a84f94c63.html?q=C/N&uorg=100000
4.博物馆的育人功能及教育价值在我国,博物馆以收藏、研究、展示人类活动的实物遗存和历史文化现象为主要内容,具有教育、科研和收藏等多种功能的文化机构,是向社会公众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博物馆是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双向交流和互动,也是博物馆基于自身价值取向和公众需求,通过展览、讲座、体验等各种活动开展的一种公共服务。近年来,随着博物馆事https://m.yunnan.cn/system/2023/06/09/032622968.shtml
5.格林希尔的博物馆史研究——基于《博物馆与知识的塑造》的考察因此,以往研究或者认为博物馆的功能“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或者将早期的收藏实践看作当前博物馆的“直系祖先”。胡珀-格林希尔想要突破这种线性叙事,一方面纠正传统博物馆史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想要追问博物馆在不同时期的知识形式及其与空间、主体、物件的关系。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966462/
6.博物馆运营策划方案篇2:博物馆运营策划方案 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世界迅速发展,大学生“网站”已从简单的信息堆砌发展到章显不同类别,不同风格的互动式网站,大学生网站的数目也不断的增多。但更多的人想要的是真正有价值的网站,不能只是着重于学习知识的网站,还应该与市场经营和市场发展相关的其它内容,这给网站运营策划提出了高要求。https://www.360wenmi.com/f/filey1zfsi8i.html
7.邯郸市博物馆通过博物馆与城市良性互动,让博物馆融入城市发展,成为展示和共享城市文化发展成果、提升城市市民获得感的主阵地,进而引领和增强社会民众的参与意识,加快自身社会化进程,在服务社会和社会反哺中追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博物馆;价值;提升;城市形象 一、博物馆功能演变与提升城市形象http://www.hdmuseum.org/Home/abouts?id=1040140696
8.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郭长虹:发挥博物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物藏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坚实的物证基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随着社会服务职能的不断强化和与社会公 众之间距离的不断 拉近,博物馆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传播方式和独特资源优势,正日益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http://www.ncha.gov.cn/art/2015/3/10/art_1807_117613.html
9.佛山市博物馆论佛山祖庙北帝诞祭祀仪式及其价值功能 内容提要:佛山祖庙供奉道教水神北帝,千百年来,北帝信仰影响着佛山历史的发展,渗透在佛山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北帝诞祭祀仪式是佛山北帝崇拜的具体表现形式,对其进行研究,对研究佛山历史、经济、宗教、文化及城市化进程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通过对古籍文献中零散资料的整理及https://www.foshanmuseum.com/learning/detail.html?id=9405
10.贵州博物馆概况为配合《御苑风华——颐和园文物精选展》开展,邀请了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副园长、颐和园学会理事长、副研究馆员秦雷主讲颐和园建园270余年的历史变迁、文化内涵及非凡的造园艺术,阐述颐和园近年来在文物保护管理等方面的成就。本期贵博讲坛由贵州省博物馆研究部主任李甫主持。 https://www.gzmuseum.com/gbjt/202204/367.html
11.大学生博物馆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报告8篇(全文)4.最后汇聚数据,统一整理出博物馆的价值度情况,公众的了解度、认可度,反映问题关键所在,整理出一些实效性的建议与方案。三.实际结果 通过为期一周的调研活动,拼博队小组先后到: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杭州博物馆、中国印学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展https://www.99xueshu.com/w/file7x088e68.html
12.立足“生态启蒙”的幼儿园博物教育之实践路径这一过程中,依托木头博物馆的幼儿生活活动悄然进行着,让博物馆的生活教育价值得到了充分挖掘。 6.适时调整,不断衍生博物区功能 幼儿园允许幼儿对博物区的材料、环创进行更新、调整,甚至对博物区的功能进行创意更换、联动,让幼儿对在不同博物区获得的?验进行重新整合。如在“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展览过程中,有的幼儿https://www.age06.com/Age06Web3/Home/MobileImgDetail?Id=d5519abf-68dd-44aa-a983-50f02a0f4ed6
13.2023金投赏精华内容来了!4天55场演讲250条金句,建议收藏!高质量的品牌建设,是打造个性化的标识,是树立被目标群体认可的价值观和态度,是营造一种让人心生向往的生活方式。单一刻板地陈述产品功能已经无法建立有效沟通。而在节目中,品牌通过深度的内容结合,建立了与观众的情感交流和链接,而正是品牌温度作为一种品牌形象展现出来的力量,帮助品牌完成与消费者信任的搭建。 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990618.html
14.博物馆文创具备哪些价值?某景区利用当地著名佛教庙宇进行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出现了商业开发过度、管理不规范以及“僧人”摆地摊、占卦算命等问题,当地政府为此制定景区游览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方案,进行整改。据此回答{TSE}题。 {TS}当地政府对该景区的综合整治,履行的职能是(  )。https://www.shuashuati.com/ti/18bd63efcd9e406fb3290688a36c14a2.html
15.日记博物馆展览内容展示的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为了充分发挥日记博物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基地的功能作用,馆长康殿英研制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棋”,用大理石刻制了“核棋”棋盘,供大家现场亲身体验。 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词组、24个字和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记忆,以推动社会主义核https://www.zgrjbwg.cn/news/402.html
16.上海博物馆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根据国家文物局、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的决策部署和上海市“十四五”规划布局,上海博物馆将紧扣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这一主题主线,以建馆70周年、东馆建设为重要契机,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的指导下,精心谋划推出“大博物馆计划”,以守https://www.shanghaimuseum.net/mu/frontend/pg/article/id/I00004551
17.参观博物馆社会实践报告(精选10篇)文化遗产的价值: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根与魂,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保护好这些遗产,就是守护我们的文化身份和民族记忆,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功能的发挥:博物馆不仅是收藏和展示的场所,更是重要的教育基地。通过生动直观的展览和互动体验,它能够激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历史的兴趣,增强https://www.jy135.com/shehuishijian/1636279.html
18.探索中国文明的殿堂中国历史博物馆展览简介与学术价值分析四、学术价值分析 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作为国家级考古发掘单位之一,中国历史博物馆积极参与并领导各种重大考古发掘项目,对于提高人们对于传统文化认知水平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为后续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教育功能强化:通过举办各种讲座和研讨会,不仅为公众普及知识,还促成了不同领域专家的交流合作,有助于https://www.aceya.cn/li-shi-zi-liao/299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