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郭菁荔
从号称“海贝之王”的大砗磲到直径只有1.8毫米的半纹迪亚螺,从来自4.5亿年前奥陶纪的鹦鹉螺到吹之有声可当号角的法螺……唐岛湾畔一家隐藏在地下的博物馆内,展示了4260余种奇形怪状、琳琅满目的贝壳标本。这些“祖籍”遍及68个国家的贝壳标本组成了一个充满海味和奇幻的斑斓世界。
贝壳博物馆是贝壳收藏“发烧友”耿直收集39年的成果,12000余种贝壳标本。幼时家住淄博,远离大海,耿直就从吃完的花蛤皮中挑选出漂亮的几只,洗净后收藏到小盒子里。那是耿直贝壳收藏的初体验。成年后的耿直从事以贝壳为原料的化工材料研究,与贝壳的缘分愈加深厚,之后就开始有意识地收藏。耿直的贝壳藏品12000余种,由于场地有限,如今展出的仅仅是他所有藏品的一半。
这些千奇百怪的贝壳不仅是海洋生物的代表,透过小小的贝壳还可以与天文、地理、物理、化学、数学、美学、仿生学、生态学、文学、医药、地质、生物、哲学、美食、仿生、考古、艺术、建筑等近23个学科专业建立起桥梁关系。讲解员纪松向记者介绍:“鹦鹉螺的沉浮,正是开启潜艇构想的钥匙,世界上第一艘蓄电池潜艇和第一艘核潜艇因此被命名为‘鹦鹉螺号’。产自不同海域的旋梯螺和大车轮螺看似毫无联系,但将旋梯螺的螺塔对准车轮螺的脐孔,二者就如同螺丝钉遇到螺母一般完美的拧在一起。狮爪扇贝的硬度是瓷砖的3000倍,山顶洞人曾用它当头盔与护心镜……”
展厅内一只壳口有一道细长裂缝的长有粉红色斜条纹的钟螺形贝壳吸引了来往的参观者,这是该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它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海、台湾、钓鱼岛及印度洋和日本等沿海,栖息在80——200米深海,龙宫翁戎螺是“翁戎螺”中体型最大的一种,直径约10——23厘米。讲解员纪松向记者介绍:“裂缝乍看起来就像破损的一样,实际上这是水流进入龙宫翁戎螺鳃腔以及废物排出体内的通道。”
“龙宫翁戎螺”一直被誉为“海洋中的活化石”,生物学家们曾对照5.7亿年前的化石研究发现,龙宫翁戎螺与它的祖先几乎一模一样,历经数亿年未灭绝、不变种,在浩繁的生物世界里,实属罕见。“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龙宫翁戎螺直径为23厘米,而青岛贝壳博物馆展出的这只直径为22厘米。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龙宫翁戎螺,价值600多万人民币。目前,直径20厘米以上的龙宫翁戎螺在全球各博物馆和贝类收藏家手中仅存120只左右。”纪松告诉记者。